还没到三伏天,天气就热起来了,连续几日近四十度的高温,让人有些受不了。年龄大了,我不愿老是呆在电风扇、空调的房间里,便和妻骑着单车,带上两把大蒲扇、两只小马扎,到不远处沭河边的那条梧桐小道,蒲扇摇清凉,静听天籁音,这样的纳凉方式我们乐此不倦。
蒲扇,是一种古老的纳凉工具,因用南方的蒲葵叶制作而成,又名“蒲葵扇”。它呈半圆形,叶柄为把儿,质轻、价廉,细嗅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早年寻常人家经常在夏秋两季使用。蒲扇历史悠久,先于民间广为流传,后到魏晋时期已成批生产。
蒲扇的流行还与东晋政治家、文学家、名士谢安有关。《晋书·谢安传》载:“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大意是:谢安年少时即有盛名,时人十分爱慕他。有位同乡在中宿县做官,被罢职欲回乡,为筹措旅费,他准备了五万把蒲扇售卖,可生意惨淡,一时难以售罄。谢安知道后,什么也没说,每次出去访友论诗,都随身携带一把蒲葵扇,举手投足间风流自现。有了大名士谢安的代言,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相购买这种蒲葵扇,以致扇价增了数倍,此人返乡路费便解决了。
晚唐诗人孙元晏有感于晋代谢安蒲葵扇的轶事,专门赋诗《晋·蒲葵扇》,诗曰:
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
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
东山,即“东山再起”,即指谢安。诗里赞颂了谢安作为一代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因为其名望德品俱高,使得友人售卖的蒲扇价格大增,一时传为美谈。南宋文人朱大德在东冶亭摇扇乘凉,也想起谢安代言蒲葵扇的美事,写诗赞曰:
东冶亭联白下门,问谁走马谢公墩。
梅炎一样摇蒲扇,惟有清风后代存。
——《东冶亭》
人们用大蒲扇不仅能赶走燠热,摇来清凉,还能让助人为乐的美德清风代代相传。
宋初隐居西湖孤山、被称为“孤山法师”的诗僧释智圆,对朴素耐用的蒲扇情有独钟。友人赠了一把刚制作的蒲葵扇,诗僧甚为喜爱,写诗回赠:
结蒲为扇状何奇,助我淳风世罕知。
林下静摇来客笑,竹床茆屋恰相宜。
——《谢僧惠蒲扇》
这把透着清香与新奇的蒲葵扇,轻轻扇动起来,带来一缕缕清凉,荡涤我胸中的烦闷和杂念,这清淳之风世间少有啊!清溪旁、柳荫下,摇着新蒲扇,和三两来客谈笑风生,还有我的两间茅屋、一只竹床,与夏日风情最为相宜。释智圆来到西湖边摇扇纳凉,静思悟道,赋诗曰:
湖波冷淡绝纤尘,满目云山是四邻。
一径草深人不到,竹床蒲扇养天真。
——《湖西杂感诗》
湖水清波荡漾,散发出泠泠清气,放眼远眺,四面渺茫云山是我的邻居。这偏僻清幽之地,躺在竹床上,手摇一把大蒲扇,爽身静气养精神啊!
小时候,每到炎夏的夜晚,我和小伙伴拎着麦秸苫、花凉席,随了家人,去村南的打谷场纳凉。村里的叔伯婶娘摇着一把大蒲扇,聊着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也讲起聊斋鬼怪、封神仙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大蒲扇摇来了乡风乡事和乡情。母亲用她那把呼呼生风的大蒲扇,为我驱赶蚊虫,摇来薰薰清荷风、淡淡夏蝉鸣,摇得月儿隐了,摇得星星亮了,摇得我的睡梦渐渐浮起来了......
近现代诗人黄假我的《油圳杂咏》,写得再形象不过了:“自携竹椅上禾场,蒲扇轻衫纳晚凉。谈笑不知风露重,柳筛月影荡西墙。”竹椅、蒲扇,还有短裤衩,还有宽敞敞的打谷场,这些意象多么亲切,多么令人怀念啊!
蒲扇是乡情的象征,它与月光地、犬吠声、稻花香,共同谱写了一首乡村夏夜曲。清道光年间的少年才俊刘绎,是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得主,其诗文很早就闻名乡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摇着蒲扇,摇来了清凉和诗情,吟道:
满天云片翳明河,匝地凉痕映薜萝。
风自稻花香里度,月于蒲扇影中过。
当门犬亦宵眠稳,上路人偏晓梦多.
.....
乡村的夜晚静悄悄,抬头望得见遥远的云影和浩瀚的星河,有风款乱吹来,吹来稻花芬芳的香气,斑驳的月影被摇动的蒲扇搅碎了。家门旁那只心爱的小狗睡得安稳,没有发出一点声响,远行的人儿将要告别故乡,踏上寻梦之旅了......
清道光年间台湾诗人许廷崙的《蒲扇》,则更有韵味:
颇有书生味,编蒲手自拈。
招风来习习,遮雨滴纤纤。
柏子松花共,荷香竹影兼。
偶然挥扇坐,不觉似陶潜。
这素手裁编的蒲扇轻摇慢扇,招来习习凉风,遮蔽纤纤细雨,有柏枝的青秀、松花的鹅黄,有荷香盈盈、竹影摇曳,挥扇坐于山野间,宛若东晋隐士陶渊明。
几净一瓯凉,漫摇蒲扇影。
——近代·吴未淳《夏》
放下新款手机,走出空调房,持一把大蒲扇,拎一只小板凳,走进林荫道,摇来自然风,顿觉神清气爽天地新!不妨试试这种返璞归真、返归自然的消夏方式,如何?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