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穿越11个时区把故事讲给你听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穿越11个时区把故事讲给你听

首页角色扮演圣物英雄2023更新时间:2024-04-24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他们践行“四力”,从“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到沿着长江、黄河、长城进行深度调研;从巴以冲突的现场到进入刚刚发生政变的非洲国家;从北极圈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点项目到大湾区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从神舟飞船的发射、回收到“中国天眼”的成果爆发和运行维护;从京津冀严重水害到积石山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从世锦赛、亚运会、大运会的国际赛场到“村超”、“村BA”这样的乡土赛事;从接力守护烈士英灵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到为残障儿童免费送教上门的乡村教师父女……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3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窗外,又下雪了。

入冬后的莫斯科,像个刁蛮任性的孩子,把珍藏了半年的雪花一股脑地从天上倒下来,而这一倒就是半年。

皑皑白雪,漫漫长夜,俄罗斯人习惯围坐在一起,用一口伏特加、一块腌肉、一片黑面包来搭配一整晚的故事。

伴着窗外漫天的雪花,我的故事也就此开讲。

一年来,这个跨越11个时区的国家发生了太多故事,就从我们的老熟人开始讲起吧。

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一堆俄罗斯壮汉陪我拍摄普京总统

↑2023年4月16日在克里姆林宫拍摄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早在驻外伊始,拥有丰富摄影经验的莫斯科分社首席记者白雪骐就给我系统性地灌输了拍摄普京总统的全部知识点,可是当我第一次接到进克里姆林宫拍摄的任务时,心里仍旧是七上八下的。

二月底的莫斯科,街头从路到树都被冻得硬邦邦的,我穿着西装、拎着电脑、背着两台相机和四个镜头在克宫的红色砖墙外排队等候入场。为了保证响应速度,我天没亮便出发,几乎没有进食喝水,加上做了鼻拭子核酸快检,困倦、饥饿、脱水且酸爽的感觉萦绕在我身边,久久不能散去。经过重重安检,行走在克里姆林宫一眼望不到边的走廊内,我恍然间有种时空交错的窒息感。

↑2023年3月1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拍摄的克里姆林宫。

媒体招待室内,负责新闻事务的工作人员一再强调安全事项和拍摄须知。拍摄普京总统有很多规矩:避免大幅度移动位置、不可以使用闪光灯、快门不能有声音、绝对不允许出现在他身后等等,我将这些内容在心中默念一遍,喝一大口咖啡,收拾好设备,准备开工。

进入克里姆林宫会客厅,一个狭窄的角落里挤满了安保人员和俄罗斯的媒体同行,这群精锐的斯拉夫大汉每个人都壮得像一堵墙,当他们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就如同一堵堵墙且似潮水般滚滚而来,那时我连保持正常的站立姿势都是一种奢侈。

↑2023年2月22日在克里姆林宫拍摄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作为一个拥有十年工作经验、见惯了大场面的“老记者”,我终于尽全力挤占了一个视角不错的点位。从普京总统进入镜头的一瞬间开始,我按快门的手就几乎没停过,等到拍摄结束,一摸后背,发现汗水几乎浸湿了衬衣,再一看时间,拍了还不到五分钟。

驻外一年有余,我近距离拍摄普京总统6次,复杂曲折的见面流程、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安保要求和斗智斗勇的点位争夺就像是复制粘贴般重复,可每次那短短几分钟的拍摄,总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

↑2023年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在阅兵结束后走过红场。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8周年,俄罗斯9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并在多地举行系列庆祝活动。

↑2023年12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年度盘点”活动上讲话。今年的“年度盘点”包括每年一度的“与普京直接连线”电视节目,以及年度大型记者招待会。

↑2023年12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年度盘点”活动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是谁,在敲打我窗——一只来自北极的海鸥拿我当“免费饭票”

北极是一个美得不像话、冷得也不像话的地方。

俄罗斯北部亚马尔半岛和格达半岛是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深入北极圈部分,这里坐落着中俄共同打造的“冰上丝绸之路”重点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和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

↑2023年4月6日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拍摄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项目设施。

四月初,我带上衣柜里几乎所有能保暖的衣裤和同事们飞往亚马尔半岛采访项目进展情况。

第一次踏上北极的兴奋感被下飞机后凛冽的寒风直接吹得烟消云散,虽然秋衣、毛衣、背心、羽绒服把我像粽子一样裹得严严实实,但是北极的冷风就像一位登峰造极的武林宗师,随便一抬手就能把刺骨的寒意打到人的灵魂深处。

更让人崩溃的是,这位“武林宗师”还特别喜欢对摄影师出手,零下30度的气温让相机的电量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而按快门的手指几乎一分钟之内就会被冻得没有知觉。

↑2023年4月7日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拍摄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设施。

北极圈的采访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对同一个被摄者重复进行拍摄。为了保证采访质量,我为每次拍摄都限定了时间,基本上在心里倒数10个数,在手指即将按不下去快门的时候,就必须把相机藏回怀里保暖。

北极圈内除了有令人赞叹的工业建筑,还能见到驯鹿、北极狐甚至北极熊等平日难得一见的动物,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只海鸥。

↑2023年4月7日,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一名涅涅茨男子站在自家帐篷前。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采访结束后,我们马不停蹄赶往摩尔曼斯克拍摄建在浮动重力式平台上的北极2项目生产线。

“北极终年不冻港”并非浪得虚名,低温与寒风在这里明显收敛了许多,成群结队的飞鸟悠闲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盘旋,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丝南国春日的气息。

气势雄伟的北极2项目生产线高楼般耸立在浮动重力式平台上,仿佛一只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在异国他乡见证祖国如此强大的工业生产实力让人心潮澎湃。

↑2023年4月13日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拍摄的浮动重力式平台。

采访结束回到宾馆,伴着落日余晖我坐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突然听到“扣扣扣”的敲击声。我满心疑惑地拉开窗帘,一只带有同样情绪的呆萌海鸥盯着我,顿了顿,用它的喙“扣扣扣”地敲击着窗户,绿豆般的小眼睛不时地向房间内张望,最终目光聚焦在了桌上一块吃剩的黑面包上,我开窗把面包扔给了它。

至此,我被这只海鸥“讹”上了,从早到晚地在窗前“扣扣扣”,甚至呼朋唤友、七嘴八舌地“扣扣扣”,可能在北极地区找一张这样的“免费饭票”并不容易,它立志要消耗完我所有的出差储备食物才罢休。

北极圈的采访很快进入尾声,我用半袋饼干与它告别,隐约间感觉相较于初次见面,它似乎肥美了许多……

↑前来用餐的海鸥。

↑2023年4月12日拍摄的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景色。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从猛犸象故乡到白色大理石之城

跨越11个时区听起来很浪漫,做起来却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坐在拥挤的航班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在城市、山川、草原、湖泊间来回循环,我心里常常会蹦出“敢问路在何方”的疑问。

六月底首届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与中国地方合作论坛在其首府雅库茨克举行,恰逢雅库特传统新年“恩萨赫”节到来,我跟随小分队踏上远赴西伯利亚地区的行程。

雅库特地区出土过大量的猛犸象遗骸,拥有专业的猛犸象博物馆,被俄罗斯人称为“猛犸象的故乡”。雅库茨克这座城市建于永久冻土层上,极端最低气温超过零下60摄氏度,是世界上最冷的城市之一。

↑2023年6月23日,小朋友在俄罗斯雅库茨克猛犸象博物馆内参观。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抵达雅库茨克时,正处于这座城市最炎热的时候。“恩萨赫”节是雅库特祖先从中亚草原带来的传统节日,雅库特民族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太阳的升起和大自然的复苏,是夏季来临的象征。

步入露天的主会场,你会立刻置身于一场热闹的“草原嘉年华”,唱歌、跳舞、史诗吟唱、选美大赛、民族运动比赛等活动在一顶顶帐篷中接连举行。热情的雅库特族人一会儿手持圣物帮你祈福,一会儿拉着你的手唱歌跳舞,一会儿硬塞几杯风格迥异的奶酒给你品尝,让人很难腾出手去拍照片,工作效率大受影响。

临近中午,庆典活动正式开始,人们围坐在舞台周围观赏史诗故事表演,聆听嘉宾致辞并共同向天祈福。这些环节民族特色浓郁,我四处奔波寻找着最佳的拍摄角度,忽听舞台上的主持人喊了一句口号,欢快的音乐骤然响起,近万名观众突然齐刷刷地站了起来,踩着鼓点、拉着手围成若干个巨大的同心圆开始跳舞,形成巨大的狂欢浪潮,这样的场面让人倍感震撼,急于拍摄的我几乎把快门按出了火星儿。

↑2023年6月24日,在俄罗斯雅库茨克,雅库特人跳集体舞。

热闹非凡的雅库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结束的土库曼斯坦之行。

这个国家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宁静。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是该国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这座城市拥有密集的白色大理石贴面建筑,被称为“白色大理石之城”。

↑2023年11月26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拍摄的街景。

阿什哈巴德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古迹、风格整齐划一的雄伟建筑、干净整洁的宽阔道路,但就是极少能看到路人,初到这座城市仿佛置身于一座已经下班的电影棚内,处处都显得不那么真实。

随着采访的深入以及与土方陪同人员逐渐熟络,加上我们多次表达对该国人文环境的好奇,终于争取到了拍摄居民区的机会。

汽车驶出宾馆,转过几个弯后,停在了阿什哈巴德市内最大的巴扎门口,一推开车门,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摊贩的吆喝叫卖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零食、水果、服饰、电子产品琳琅满目,当地民众露出朴实的笑容让人真正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脉动。

阿什哈巴德的影像素材对于全球的新闻媒体来说都是匮乏的,此行我抓住每一次举起相机的机会尽可能多地拍摄,力求展现一座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城市。

↑2023年11月26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拍摄的街景。

是谁,在练太极风生水起——功夫、熊猫两大“顶流”风靡俄罗斯

中俄合作这一主题有太多值得拍摄的内容,国产电影在俄上映、智库报告在俄发布、国际道路运输通道试运行、核电站关键设备从俄罗斯起运中国等涵盖各行各业的中俄合作项目都是这一年我们关注的重点。

除却这些,从普普通通俄罗斯人民的身上,我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早已不仅仅是街头巷尾常常响起的“你好”“谢谢”等礼貌用语,吃火锅、写汉字、用微信、开中国车、过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时尚潮流。

↑2023年1月2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庙会”活动上,一名男子接过福字。

2023年我多次拍摄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认识了一群以俄罗斯大学生为主体的“功夫迷”。他们中有一些是曾在山西、河南、广东等地学过功夫的高手,更多的是刚刚开始训练的“功夫小白”。他们的武术动作大开大合,极具观赏性,功夫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项可以随时“秀”给大家看的表演技能。

二月底,俄罗斯迎来中国试点恢复出境团队旅游业务后的首批旅游团,游客们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转机行程倍感疲惫,可是一出接机口,他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为了迎接这批游客,俄方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安排了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接机人员献上“盐和面包”的最高待客礼仪,还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歌舞节目。演员们从“喀秋莎”唱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踢踏舞跳到卡德里尔舞,游客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不少路过的外国旅客也跟着跳了起来,整个谢列梅捷沃机场的接机厅变成了一个大型派对现场。俄媒来了不少记者,里面有我熟识的一位塔斯社摄影壮汉,他憨笑着跟我说,“从来没见过这座机场如此热闹”。

↑2023年2月2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机场,中国游客观看歌舞节目。

在莫斯科动物园里,有两位来自我国的“顶流”——大熊猫“如意”和“丁丁”,从过节日到过生日,从亲密接触到顺利生产,俄罗斯民众时刻关注着它俩的一举一动。这两只“大明星”也从未辜负大家的期待,不仅保持着自己超高的颜值,还时不时给观众露两手“绝活儿”。

7月30日是两只国宝的生日,我提前两个小时走进动物园,还是没有在熊猫馆前抢到最佳拍摄位置,只能和塔斯社摄影壮汉一起挤到对面兔狲馆的观赏台阶上,只有这里才能勉强透过乌泱泱的人群进行拍摄。随着观众们一阵欢呼,两只国宝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开始享用生日大餐,性格稍显腼腆的“丁丁”很认真地品尝着蔬菜和水果拼成的蛋糕,大大咧咧的“如意”则是直接躺在树杈上抱着竹子啃了起来,憨态可掬的样子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2023年7月3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拍摄的大熊猫“丁丁”。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被爸妈鼓励去和街上遇到的外国人对话的经历,当我挎着相机在莫斯科街头“扫街”时,经常会遇到小朋友略带羞涩地跑过来打招呼,发现我微笑回应后,就开启了“练口语”模式,常常一聊就是十几分钟,最后我也能收获几张小朋友主动摆出的可爱照片,算是我们“各取所需”了。

我写下这篇文字时,俄罗斯民众刚刚奋战完“双十一”购物节,街边的电子屏正在滚动播放着“双十二”的广告。

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紧绷的神经和不变的承诺

这一年,我跑过5次无人机袭击现场,领先于外国主流媒体传回关于俄乌冲突的直观画面,这样的现场,我们从未缺席。

5月30日,莫斯科数栋楼房于清晨遭无人机袭击,这是今年第一次直接针对莫斯科的袭击,其位置在居民区内,我和同事们费力地在各个社交网络平台上寻找着蛛丝马迹,拼凑出受袭地点的大概位置,开着车一栋楼一栋楼地寻找,与安保、救援人员软磨硬泡,才拍到了现场画面,此时我们并未意识到这种类型的无人机袭击会成为常态。

7月30日清晨6点不到,我被手机的提示声吵醒,点开一看,瞬间清醒,莫斯科的国际商业中心被无人机炸了。国际商业中心位于莫斯科的核心地带,数十栋高耸入云的大厦是其热闹繁荣的标志,我立刻意识到此次袭击非同小可,背上相机和电脑以最快的速度向受袭点赶去。用于袭击的无人机都是以汽油为燃料的固定翼飞机,其爆炸威力并不亚于炮弹,当我赶到现场时警戒线还未拉起,受袭的那层楼还不时飘出黑灰色的烟尘,我用最快的速度围着大楼拍了一圈,蹲在街边开始发稿,身边慢慢聚集了一些因安保封楼而无法上班的市民,他们抬头望着被袭击的大楼,眼神里写满了迷茫。

↑2023年7月3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拍摄的被无人机袭击的建筑。

我和很多同事都养成了半夜起床盯一眼手机看看是否有突发事件的习惯,我所在的亚欧总分社为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准备了详尽的预案和物资储备,谁都不知道下一次袭击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否会有更严重的袭击,但只要冲突不结束,大家的这根神经就必须紧绷着,不可松懈。

这一年,我是一个执着的记录者,也是一个真诚的讲述者,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呈现这个幅员辽阔国家的精彩故事。这一年,我拍满了一块又一块硬盘,几近疯狂地记录,只为更好地讲述这不止11个时区的故事。

为此,我一直在路上,永远在现场。

曹阳2023年其他摄影作品↓

↑2023年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列队走过红场。

↑2023年10月24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拍摄的街景。

↑2023年9月10日,一只水鸟站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边礁石上,远处是俄罗斯桥。

↑2023年7月3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拍摄的被无人机袭击的建筑。

↑2023年7月13日,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国家历史纪念博物馆的长明火前换岗。

↑2023年1月21日,儿童在俄罗斯莫斯科的迎新春活动上学习书法。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武魏、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曹阳

编辑:刘欣、杨纯、郝建伟、尹栋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