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真之为真,斯真不真已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美不美矣②;
天下③皆知,善之为善,斯善④不善矣。⑤
故⑥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⑦。
恒也。
是以⑧圣人⑨——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⑩。
道之与11万物——
作而不辞1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13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4。
①天下皆知,真之为真,斯真不真矣。这句话是我杜撰的,是我根据老子思想体系的宏大结构和整部道德经的叙述论证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拟出来的。这是第一次对外发布的终结版本,原来发布过的都有投石问路的意思。
真,真实的现象,真相,真象&真理。
②斯美不美矣。传统版本是“斯恶已”或“斯恶矣”。
恶,通丑&醜,惡,都很难看。醜,酒鬼也,说明人在醉酒之后是很丑陋的,令人厌恶的。恶心,噁心。也许是这个“丑”尚未发育出“丑恶”的意思,而只是“子丑寅卯”的天干专用词。总之,惡,就是不美。所以这个“惡”字很可能就是这样以讹传讹讹成的。本来就应该是“不美”。
③天下。落下了“天下”俩字。
④斯善,善,善良与惡相对应的概念。善行,善良的行为;善行,擅长于行动。这里的“善”也是被落掉了。先补上再说。
⑤天下皆知,真之为真,斯真不真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美不美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善矣。这是根据现有能看到的版本,及其文本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我推理演绎出来的。
⑥故……恒也。故,因此,所以,由此可见……
恒也,常也。常态的,必然的,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原理。对比“道可道,非常道”的的常字,基本意思相似,只是更强调其客观必然性,而不是强调其终极究竟的意思。
故……恒也。所以,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必然当然自然而然的永恒不变的终极究竟。
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六组看起来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日常很常见的事物,每一组都有相互肯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六组双向十二种逻辑关系。如,
甲是甲,甲当然必然自然而言的是甲。甲不是甲还能是什么呢?
同理,乙是乙。
同时,意味着甲不是乙,乙不是甲。
但是,甲中有乙。甲中有乙的成分或元素,甚至某些基因片段。
同理,乙中也有甲。
既然甲中有乙的成分或因子,那么甲就会变成乙。
同理,乙也可以变成甲。
既然,甲已经变成了乙,那么甲就是乙了。甲是乙。
同理,乙是甲。
甲已经是乙了,那么甲就不是甲了。
同理,乙就不是乙了。
从而实现了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的全部逻辑过程,因而我们称之为全逻辑思维过程和方式。
(1)自我肯定,(2)相互否定;
(3)彼此兼容,(4)相互转化;
(5)彼此肯定,(6)自我否定。
这样六组双向关系老子就是用这六组概念中,六个字来表述的。这也是“道可道”的一种艰难选择。
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千万不能机械地理解这六组概念的关系。并不是说,有无只能相生,而是说有无不仅可以相生,还可以相成,还还可以相形,还还还可以相倾,相和,相随!也就是说——
有无相生,有无相成,有无相形,有无相倾,有无相和,有无相随。
老子的这种表述也算是天下唯一,千古一绝了吧。但这正是老子的全息全逻辑的思维模型的最典型代表。
这也是老子一开始就“道可道,非常道”犯难的现实原因。
⑧是以。所以的最高级形式。是,“国是”的“是”。最正式最郑重的表现形式。实事求是的“是”,规律性普遍性的见解主张观念思想理论。
⑨圣人。老子设定的完美人类的代表。也是老子创建的“圣人之道”的载体,人格化的主体。
按古代经典的记载“圣人”也是人类通过自我修炼,通过改造自己,从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在人间还能看到的最高最完美的人格代表。
黄帝内经,清楚地记载着,贤人-圣人-至人-真人,这样的人类进步提升的阶梯。这与古今中外所有关于人类提升进化大致是一样的。如,西哲有,兽性-人性-神性的进化路径。
关于圣人和老子创建的圣人之道,是老子道德经的主要精粹所在,我们会随之展开介绍。接下来就是老子“圣人之道”的最基本的两个基本点。
⑩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老子圣人之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两个基本点。
一曰:无为主义。
二曰:不言之教。
既然是两个基本点,内容含义我们在这里就不先介绍了,以后会有详细深入地系统解说。
11道之与/于。是整理课堂笔记的时候拉掉的,也不排除是被后来儒生故意删节或藏匿起来的。
下面展开的老子基本观点,道与万物的关系。
12作而不辞。原文各版本略有不同。依据“万物作焉而不辞”拆解开来。
第一步。标示。道与万物,提出来“道之与万物”见上条,犹“是以圣人”一样在行文中的结构意义,类似现代话的小标题。
第二步。还原。“道作万物而道不辞”。这也是接下来四句的共同句式。道生万物而道不有,道为万物而道不恃,道成万物而道不居。
第三步。精炼。道之与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而不居。
作焉,作,兴起,创作,创始,始作俑者也。焉,虚词,状作之场景也。疑似衍入。
辞。言辞,制定规矩。不辞。就是啥也没说。也就是说,道在创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时候啥也没说。没有制定什么规律,因为道本身就是规律规矩。不需要说什么。不假言辞,不需假以言辞。
13成/功,这两个字很相似。但根据前后句,主要是讲道与万物的关系。成,更贴近万物的角度与其他同。功,更侧重施为者的角度。
道成万物而道不居/功。
也许这样更贴近老子的原话,“道成就了万事万物,但却从来不居功。”现代话“居功”就应该是从这里来的。
道成万物而道不功。不以为功劳一件,也是通顺的名词的意动用法。
1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夫唯不…是以……又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句式。这是解释“成而不居”这一句的。
正是因为道有功劳,但不居功,所以“不去”。万物不去道,道不离万物。双向奔赴,是为不去也。
第一:这是一个大结构。“天下皆知”三句,是全书唯一说明老子道德经“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的。也就是确定了本书的一明两暗三条主副线索的基本结构。
主线就是第一章所讲的:求真。
探索这世界的真相,寻求真理。
一条副线就是:唯美。
另一条副线就是:向善。
老子不天真也不是天真蓝,更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是有理想的“小镇青年”,他修道-讲道-著述的目的显然是想要人类追求至真 至善 至美。老子知道这样的目标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所以,这本书的要求是降了一格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最完美的结果:求真,唯美,向善。
求真:意思是我们不能一下子达到至真(真人)之境,我们可以孜孜以求之。
至善至美,依然。
重点是老子说了,我们本次讲道,主要讲“求真”这一部分,附带着讲讲,会涉及到一些“唯美”和“向善”的问题。这是老子对第一章,也就是第一堂课讲的内容的总结,也是他的世界观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之首。
第二,还有一个中型结构。
天下皆知三句,故——有无相生等六句,恒也。
第一层:因为,“天下皆知三句”,所以,“有无相生六句”。为什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美不美已!这是说美是介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当一种事物被全天下的人以为是美的。那么他很可能很快就会异化为某种极端的不美的。善与美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美,美学,审美,更多地是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见,而善,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社会性更占主流。
至于“真不真”这个问题,可能更复杂一些。时至今日,科学主义已经占有了我们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不可动摇的主位时,科学结论依然与真理遥遥不可及。科学的结论只是此时此地人类的公认的认知,而非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
老子主张可以求真而“不可致诘”。其基本原理就在这里。第一,所有细节的总和不等于真相,更不等于真理。第二,真理一旦被绝对化,就会走向真理的反面。第三,科学的结论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因为它只是人类的阶段性的认知而已。第四……我就不展开了,你品你细品,这句话能打开你多么深邃的脑洞。
正是因为求真 唯美 向善,要这样深刻的辩证的永恒无限的发展变化,所以才有“全逻辑”思维,而且是“全息”的。
第二层:恒也。“天下皆知三句”恒也?“有无相生六组”恒也?还是“因为前三,所以后六”恒也?我觉得这三者都恒也。
第三层:恒也,公理也。老子是把这些看做是公理的吗?这是一个问题。
(至此,未完,不续,限于篇幅太不适合在线阅读。接下来是【解构】。本文还有【翻译】【真经】【附论】等核心部分,暂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