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机关编成班,理发员也是战斗员!粟裕打游击,发明"五班制"

指挥机关编成班,理发员也是战斗员!粟裕打游击,发明"五班制"

首页角色扮演盛翼传奇英雄合击版更新时间:2024-08-03

作者:佑陵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如何保存力量摆在留守红军面前。南方各省红军被迫转入游击作战,这其中,粟裕的经历最具说明性。

红军北上先遣队在怀玉山失败后,粟裕率先遣队残部500多人准备挺近闽北。但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了,将红军的行动计划出卖给了敌人。

红军刚刚到达福建边境,就突然遭到了敌保安团的伏击。这次伏击战,将红军唯一的一部电台打坏了,从此之后,粟裕与上级的联系彻底中断。这也决定了浙南游击战争的独立属性,摆脱了当时错误指挥的干扰。

粟裕改变计划,折向浙南。浙江是蒋军腹地,但在闵浙交界处,依旧存有漏洞。这就给了红军利用游击战,实行武装割据的条件。

红军转移

粟裕决定分兵发动群众,集中打击敌人,要求每个干部战士都学会两套本领:打游击,做群众工作。

红军反围剿

正当粟裕准备进行游击战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基层指挥员不能组织游击战。这支部队的前身,本是赣东北的子弟兵红十军,是长于打游击的。后来奉命调往苏区,先后整编为第十一军和第七军团,在几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千里转战,已锻炼成为一支长于*的红军正规兵团。现在要分散打游击,反而要从头学起,而最大的困难,是不少干部不愿意分开行动。

怎么办呢?只能在实际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三四月间进入浙江并活动于浙闽边境时,粟裕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一开始,一个团级干部带一支小部队出去,要他们在外面活动半个月,然后在预定的地点会合。

粟裕回忆,过了三天,他就带着部队回来了。别看才出去三天,人也瘦了,眼睛也凹下去了,胡子也长了,无论如何要跟我们一起走,不肯单独行动。

粟裕就改变办法:开始不叫他出去半个月,只出去3天,3天后在什么地方会合。会合后,再出去,增加到5天,5天后再到规定地点会合。这样,他们单独行动的办法多起来了,信心也慢慢增强了。以后,就把出去活动的时间逐次增加到7天、10天、半个月,这样才学会了单独活动。以后甚至一个班长,也能够带一支小分队单独行动了。

粟裕

游击队要能自如地行动,根本的一条是依靠群众,会做群众工作。所以红军一进入浙江,就向部队提了这一要求。浙江是蒋军腹地,但红军利用各种时机,改变百姓对红军的敌意,获得拥护。

对于游击战,粟裕也做了很多总结。他把游击战归纳成六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这种战术思维也成为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中屡屡使用的手段。三年的浙南游击战争对粟裕来说,就是天然的熔炉,将粟裕锻炼成一柄利剑。

红军战士

在作战、行军、宿营等方面,粟裕也摸索到了要领。在具体的战术方面粟裕总结出五条战法:(1)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2)制定适合的战斗目标,反对贪多求大积小胜为大胜;(3)站在敌人翼侧、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4)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5)注重战斗的突然性,要发挥刺刀见红的精神。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到敌人的肚皮上去。粟裕还注意将部队变成"武工队",去敌人占领区进行威慑,打击顽固派,争取中间阶层,通过这些方法建立游击区。

红军时期的粟裕(油画)

为了适应游击战,粟裕还将部队编制做出调整,实行"五班制"。搞这种编制也是因为当时敌情很复杂,部队随时都处在敌人的包围中,经常进行无后方作战。这就对部队的警惕性提出很高的要求,每到宿营地,队部住中间,东、南、西、北各放一个班。哪个方面发现敌情,就由那个方面的班抗击,掩护队部和其他班转移。完成任务后,到预定地点集合。每天都要规定两个集合点,如果第一个集合点有敌情,就到第二个点去集合。为了适应分散游击的需要,对指挥机构也进行战斗化编组,不但要具有指挥的专业性还要能战斗。在红军游击队里,人人都是战斗员,连炊事员、理发师也不例外。每一个战斗员都具备开展游击战的能力。

正是由于粟裕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能在蒋军多次围剿中坚持游击战争,最后生存发展壮大。到抗战爆发前,这支原先只剩500人的部队不但没被消灭,最后还一度发展到了1600人,为抗战后新四军的建立保留了种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