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走进现实
科幻小说《三体》似乎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天然隐喻。如今回看,你不得不感佩作者刘慈欣超前的规划和想象力。当物理学家汪淼穿上虚拟现实装备进入三体世界时,他的人格仿佛在那一刹那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在茫茫干涸之地上跋涉,呼吸着充满沙土味的空气,触碰着粗粝的戈壁,与周文王等人一起向着商朝首都朝歌行进。面见纣王,目睹祭祀,真实感受朝代兴替,文明消亡。
而如今,技术正在让“穿越”变为现实。
作品完成后不久,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虚拟现实,说道:“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都能与虚拟情景发生交互,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三体》成书于2006年,彼时,VR技术对普通人来说尚停留在想象阶段。但十几年后,小说里提到的全视角显示头盔已经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而如今,那种真实的触感也正在变为现实。
VR技术正在改变我们接触现实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时至今日,VR技术正在走进更多元化的领域,航空航天、医疗、制造业、教育......场景化的模拟与应用,正史无前例地让我们对眼前的世界产生更真实的认知,从最初的3DoF技术(视角更像是一颗固定的摄像头),到如今的6DoF(除了环境感知外,又增强了许多主动性的行为,比如:微动作、主体移动等等)。而当VR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被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时,我们能看到的改变是,那些曾经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正变得鲜活起来,被科技重新赋予生命,场景化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
它们从此不再是一件冰冷的器物,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些壮观的历史场景,在由字节跳动公益发起,PICO、抖音共同打造的古籍活化项目里,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使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开启古籍的探寻游历之旅。
从甲骨中找寻殷商的脉络
“
走了很长的路,才进入了纣王位于金字塔中心的大殿,其实这里并不大,很像一个山洞。身披一大张花兽皮坐在一处高台上的人显然是纣王了。
——《三体》
”
这是刘慈欣对商王大殿的描述,出于对小说完成度的考虑,作者对历史的构建,大多是在特定的年代和人物的背景下虚构的产物。
但是在《古籍寻游记——殷墟甲骨》中,你却能真实感受到商代祭祀的雄浑气势,并亲历甲骨的制作流程。
你穿越到了商代祭祀的现场,高耸的祭台上,祭司正在进行神秘的仪式
高耸的祭台上,祭司翩翩起舞,你身旁是金戈铁马的商朝大军,甲胄鲜明,旌旗猎猎。在祭司的注视下,你用手中的燧石点燃火盆,以燃烧的木炭灼烧甲骨,将文字镌刻其上。伴随着士卒的山呼海啸,刻字完成。在激动人心的场景营造下,你仿佛穿越回商代,化身为祭礼的一员,感受着这片甲骨背后沉甸甸的历史氛围。
身处祭祀大典现场,身旁是黑压压的商朝大军,而你正在亲手制作记载祭祀的甲骨
这片甲骨并非凭空杜撰,真本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被命名为北图6006号甲骨,长6厘米,宽3.3厘米,存12字,在《甲骨文合集》中编号为32384,本为民国时期刘体智的个人珍藏,后捐给国家,历史学家董作宾将这片甲骨与其他残片缀合,还原出了商代祭祀的真实场景。
文中记载了乙未日向“上甲”开始的诸位祖先施行酒祭,以及进献品物的数量,较完整地记录了上甲至小甲的商王世系,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基本无误。由此可以推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夏代世系存在关联的可信度,也可窥见甲骨的重要文献价值。
商朝人特别尊崇神灵,如《礼记·表记》所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种尊崇行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无论大小,商人都要向神灵进行占卜,以决定做还是不做。商人的占卜行为往往是通过兽骨和龟甲完成的。他们先对占卜用的骨甲进行祷祝,以使其灵验;同时,问卜者说出要卜问的事由。接着,商人对骨甲进行祭祀。然后,他们用烧热的树枝对加工好的兽骨或龟甲进行烫灼,这样兽骨或龟甲上就会出现裂纹,即所谓的“兆”。兆形往往有吉凶之别,商人据之判断所贞之事的情况。最后他们把所贞问的内容和结果刻在这个兽骨或龟甲上,这样甲骨文就出现了。
图为丙片甲骨,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甲骨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商代生活的基本样貌,占卜和祭祀是商人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人的行动和神的力量间存在一种持续的“予——取”关系。在一个神灵控制的世界里,某些人类行动被认为能够通神,牺牲、祭祀、占卜正是因此而与此种行动关联起来的。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影响、安抚和判定神灵的意志,寄希望于得到祝佑,防止降灾。
而这一切之前停留在文字之上的的想象,在今天,经由VR这样的技术手段立体地呈现出来。透过《古籍寻游记》的真实还原,人们得以触碰真实历史,而这个有趣的片段也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古籍旅程满怀期待。
在汉代,化身一名边关戍卒
“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王夫之
”
中原文明在历经漫长的奴隶制统治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汉代的幅员辽阔,使他们不得不持续忍受来自边地游牧民族的*扰。汉代边境戍守的样貌如何,让我们充满了好奇。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后于黄河以西陆续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于今额济纳旗和金塔县境内,设立了居延、肩水二都尉,于居延泽以西、额济纳河两岸修筑烽燧塞墙,并派遣戍边吏卒屯卫,作为河西走廊的屏障,并起到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
大漠孤烟,黄沙滚滚。在《古籍寻游记》中,你随着《居延汉简》的记述,一觉醒来,又化身为汉代的边关戍卒。作为一个“菜鸟”新兵,你首先要做的,是熟悉烽燧中的一切。在遥远的古战场里,跟随着燧长的脚步,感受着这个小小哨所中的生活。劈柴生火、喂马喂猪、练习骑射、学习《烽火品约》。
化身为汉代木中燧新兵的你,正在燧长陈阳的指导下喂马
作为戍守边关的前哨,每当匈奴来犯时,会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利用苣火、蓬和表等不同组合,发出不同的警报。而这一天当你因为失职而没能及时发出信号时,燧长陈阳却一力承担了你的责任,受到惩罚。
胡人来袭,而苣火由于受潮,无法点燃,最终使得敌军逃脱
而此时,身临其境的你也终于明白了古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你渐渐融入,喜欢上劈柴时虎口的震动,弩箭发射时弓弦的弹响,甚至是苣火的火焰灼烧在脸上时的热浪。在《古籍寻游记》中,你会被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感受汉代戍卒的真实生活。
燧长陈阳一人扛下了责任,承担未及时发出烽火警报的惩罚
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戍边吏卒在居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候望”,即查望北方匈奴入侵敌情,及时点燃烽火通报。烽燧传递的信息作为军事情报,既要及时,又要机密 。这便需依靠烽燧戍卒通过举蓬、举苣火和表等配套组合进行加密,像是古代的“摩斯电码”,身处其中的士卒往往要时刻戒备。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的“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描绘的就是戍边吏卒候望时不得休息、和衣而眠的艰辛。根据汉简上的描述,居延地区汉匈小规模冲突是常态。面对敌军犯塞侵扰,居延吏卒会奋起反击、英勇*敌。
士兵正在为你介绍烽火制度,左手边是苣火,可点燃用于夜间警报
而在《古籍寻游记》中,也对居延烽燧做了真实的还原。烽燧一般分为烽燧与房屋两部分,烽燧是戍卒候望之地,房屋是戍卒的住所,附属厕所、畜圈,形成一个工作生活一体的区域。建筑墙壁多夯筑而成,也有用土墼砌筑,墙体外一般会涂抹草拌泥和白灰。屋顶一般由木梁椽、芦苇、胶泥土等制成。戍卒住房内还设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
烽燧不见平安火,边关战死皆袍泽。在这段令人血脉贲张的军旅生涯之后,我们似乎需要压抑内心的豪情万丈,冷静下来,感受古人在科技领域的突破与发现。
和南怀仁一起夜观天象
“
朕念南怀仁来自遐方,效力年久,综理历法,允合天度,监造炮器,有益戎行,奉职勤劳,恪恭匪懈,秉心质朴,终始不渝,朕素嘉之。
——爱新觉罗·玄烨
”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正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此时的中国,正准备迎接新时代的冲击。而在剧变之前,我们作为后世之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车轮轰鸣而来的紧迫感。
“历法之争”就是当时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开端,汤若望主持编修的《时宪历》与鳌拜、杨光先等人主张的《大统历》互相冲突,从科学的角度说,《时宪历》结合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的定气,对农时的划定更为精确,而朝廷中的守旧派却将此视为异端。
彼时的汤若望年过古稀,且患有重病,有语言障碍。助手南怀仁就陪他上朝,代他答辩。康熙皇帝亲政之后,南怀仁及时发现杨光先等人的错误,上疏参劾,康熙皇帝下令当众测试。南怀仁的计算准确无误,以实践证明了西洋新法优于传统历法,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因此,康熙皇帝罢免杨光先,令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南怀仁供职钦天监后,开始对观象台加以改造,他参照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的设计,吸取中国古朴的造型艺术,历经四年,铸造六件铜质天文仪器,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赤纬、地平象限以及天象推演。观象台的改造正赶上英法两国的天文台军备竞赛,它晚于巴黎天文台一年,早于格林威治天文台两年。
夜风微凉,南怀仁身体不适,频频干咳,因此邀请你一同观测火土木三星方位
此时正值秋分,夜凉如水,你走上观象台,和晚年的南怀仁一同夜观星象。此时他偶感风寒,将此日观星记录任务交给了你。漆黑的夜空中繁星点点,你准确地找到火、土、木三星,此时,转动天体仪的轨道,观测星轨方位。
你准确地找到了三星之位,正在转动天体仪使其归位
秋分之后,天气转寒。空中突现异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依次出现,成为难得一见的祥瑞之兆。而此时,你作为南怀仁的助手,帮他写下有关今日的天象,题本呈送给康熙皇帝。
观星定位的最后一步,你按星图连接,异象突现,神兽出现,成为祥瑞之兆,图为白虎亮爪
“……自立秋至秋分,火星为天象之主星。”详述火星相位之后,再依照天象推测气候、疾疫等:“又,本季火土木三星恒在三照限相近,主立秋节天气不和平,多加干热,人物之气亦不调和,多生痢疟等病。但木金二星以其温和之光彼此相照,主火星害情稍解。”这是南怀仁题本中的真实记载,将那一年时的星象,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你正在帮助南怀仁撰写观象题本
而这对古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人们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推演历法,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从而决定农时和节气。
时至今日,在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古观象台依然耸立于此。它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日落时分的北京古观象台
观象台在明朝时也被称为“观星台”,现在台上陈设有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等大型天文仪器。而VR技术架设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使我们得以在《古籍寻游记——明清档案》中,亲历这则小小题本背后浩瀚的星空宇宙。
科技为古籍注入的活力
陈寅恪在总结王国维的“二重证证据法”时曾说,想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这段描述让我们深切地感知古籍还原殊非易事,除了对技术娴熟的应用之外,历史与生俱来的严谨性,也给《古籍寻游记》的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真实还原,更是对其背后历史的系统考证。
比如在《明清档案》中的轨道拨动,就是一种抽象化表现的古代天文观测形式,古代观测火、土、木三星,是将观象台的仪器转轴对准天空,就有了片中转动转轴的交互。而片中第二个互动是召唤二十八星宿,在古代,二十八星宿与四象有一定重合,东方苍龙七宿代表其中七颗。随后展示的南怀仁题本,则使你一睹文物的真实样貌,十六个字同文细楷,满汉双文,何处拓印等等。而这些在以前只能通过语言描述的史实,如今都通过VR展现在人们面前,变得可以看见,可以触摸。
点击观看《明清档案》
而在《居延汉简》的故事里,开发人员和专家们讨论好多轮之后,发现烽燧中戍卒的命运足以撑起一个完整故事。一方面是他们的日常起居,而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时刻要面对的边关袭扰。若还原两千年前的古人生活和战斗场景,从制作层面看,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再现,需充分结合特有的时代背景,尊重历史的原貌。对此,团队和相关专家们经历了复杂的讨论和推演。
点击观看《居延汉简》
而如此庞大的运算体量和对细节纤毫毕至的要求,在之前,不管是国内抑或海外,没有任何一个团队有过类似的先例。所以,在还原每一份古籍和相关场景之前,制作团队都需向专家索要一个书单,以便进行史料还原。
更多新技术的加入,让整个《古籍寻游记》变得更加生动。火山引擎视频云的三维重建及视频扫描技术,让开发团队的每个人都兴奋异常。以殷墟甲骨为例,甲骨文是保存条件十分苛刻的文物,因此不能进行激光扫描,这可能会损坏文物本身。而火山引擎视频云的三维重建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真正做到将曾经只能存放于博物馆的古籍,转换为每个人都能从网上看到,甚至触摸到的数字藏品。
点击观看《殷墟甲骨》
今天,在技术发展带来的文物可视化浪潮中,我们得以尽量真实而客观地观察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023年2月15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字节跳动公益深入参与到这一有意义的项目当中,依靠其先进技术手段,与 PICO 、抖音共同打造古籍活化项目《古籍寻游记》。该项目以VR互动纪录片为核心,依托 PICO 的6DoF交互技术以及火山引擎视频云的三维重建及视频扫描技术,还原“古文献四大发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推出《古籍寻游记》,让用户以更沉浸的方式体验古籍记载的历史,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古籍寻游记》还原了“古文献四大发现”,让用户经由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游历古籍中“活”起来的历史
字节跳动对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21年6月17日,字节跳动便投入1000万元,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助力古籍保护,其中包括资助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等来自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等机构珍藏的105册(件)珍贵古籍。
在《古籍寻游记》中,火山引擎视频云团队运用前沿技术扫描并重建古籍,将之在VR画面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PICO手柄中的宽频马达,则非常真实地反馈正在进行的触感;用户还可以在抖音,裸眼领略3D的纵深场景,参与字节跳动公益、抖音艺术联合发起的特别策划,玩转古籍主题互动游戏,看线上展览。在多维空间里,开启古籍中的探寻、游历之旅。
在精彩的内容和高科技的共同助力之下,VR让沉睡的古籍,以新的形式焕发活力,走向大众。透过场景、对话、触摸等方式生动地演绎,让更多人汲取古籍的营养,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甚至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得以舞动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古籍。
点击观看《古籍寻游记》创作过程纪录片
参考资料:
1 《晚商的祭祀、占卜与人神冲突》(节选自《 成神》),普鸣
2 《甲骨文的制造过程》,王进锋
3 黄永美.汉代军事防御中的加密思想和行为初探——以烽燧信息传递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31(04):24-34 212.
4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边塞军队的日常生活》,澎湃新闻
5 汉·《塞上烽火品约》,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治文明虚拟博物馆
6 《清代题本》,宋小明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陈如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古籍寻游记》、视觉中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