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道家杰出的经典,在修行者中间认为是魏华存夫人所撰,而且有连续的传承,最终山中宰相陶弘景以此开创了茅山上清派。后世学者考证《黄庭内景经》内容涉及到的人体内观,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说法~怀疑黄庭经作者是男性。其实黄庭谁作,不影响后人对此推崇,争议最大的还是“黄庭”本身,而据此分流出修行是“修虚”还是“修实”,而且两支流派都“勤而行之”,也都有存思纳入《道藏》,这正是《黄庭》的魅力所在。
其实《经典》的魅力是思想,而不在于人,人只是借以传承的话头,甚至《道德经》因老子的巨大影响力而流传,其内容在老子之前已经成为显学,老子是集大成者?古人把很多思想归结到一个人身上,也是中国文化流传的一个“特色”吧。黄庭这个概念,应当来自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虚舟蹈虚”,“道不行,浮游于海上”,此其道与?
后世根据葛洪思想炼丹,分内外丹,现在看来对外丹铅汞之说有龃龉。就像向秀说的,庄子关于大鹏学鸠只是“寄言”,应“得意而忘言”,执滞于名形,恰恰不是治学。就好比“神”在老庄那里从来都是形容词,后人有执,才塑造了各种神仙形象,甚至徒劳的学神仙,失去了老庄的本意。
黄庭,应当是“虚”,就好比老子的“谷”,庄子的“太初有无无”。执滞于字词,总会流俗于“形体”:有很多人因为“谷神不死”这句话,争到底是“山谷”还是“五谷”,甚至纠结帛书和郭店本,创造出“浴神”,把道家“道不可闻,道不可问,问而应者,不知道也”全部具象化。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具象是离经叛道,因为“道大,似不肖,肖,久矣其细也。”庄子也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身影为虚妄,在体内找黄庭,是滞溺于文字。
那么顺便谈一下“谷神不死。”通行本失于巨逗,应该是“谷,神,不死。”君子玄同万方,浩然泊心,当渊然自若。谷,具有虚怀的特征,向水一样容纳,居下,正是这种自然秉性,达到了“神”的境界,“不死”是说要把这种自然秉性作为常态来保持:知常守常,守常如常。这样,才是庄子的“虚心以游世。”
对修行者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所以非常重视人的形体,这无可厚非。庄子说:女生非女有,强阳之气也。生是气聚,死 是气 散。蝴蝶,鹓鸲,白骨,神龟,是万物之化,作为人不值得,作为其他物种无不适。
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执滞于象,和博溺于文字,都是修行的死胡同。所以“鸿蒙拊脾跳跃而游”,其实就是现在学生体育课上的“蛙跳”。云将虽然飘忽,在闻道上,开窍不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