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代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然而至今,茶的悠远依稀尚见,可那一缕香的温馨却渐行渐远......
传统养生,丰富多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饮食起居养生、道德养生、文化养生、环境养生、修身养生等。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养生中,香文化始终处于一种特别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香文化在儒家、道教、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和深刻意义,行香仪式又分为儒家香仪、道教香仪和佛教香仪。
香仪,指中国儒、佛、道三教文人与神佛、圣尊或先祖的一种沟通方式,来传达、表示对神佛、圣尊或先祖内心的尊敬与虔诚之意。
儒家香仪:敬天法祖
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敬天法祖”的准宗教意识是儒家文化形而上的根据,儒学因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成熟,“敬天法祖”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政治集团信奉原则为“忠”,家庭单元信奉原则为“孝”。
儒学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政治文明的标志,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心理维系的深层的文化底蕴,在社会延续、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香仪:祀先供圣
道教的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也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
中国古代道教中所用香品约有十种,分别是:“返风香”、 “七色香”、 “逆风香”、“天宝香”、“九和香”、“反生香”、“天香”、“降真香”、“百和香”、“信灵香”。
香品以愉悦性,便利性,预防性,安全性,成为道家上医治未病的首选,正所谓上药治上病也。故此香在道教中确定了四大主要功能:
祀先供圣——通神
驱疫辟秽——预防
安魂正魄——养心
启迪才思——安神
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进行修道来完善自我和兼善他人,自古十道九医,纵观历史,大量道人投身于道医养生事业,悬壶济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
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
佛教不同派别和修行法门,供香仪轨各有不同。佛教修持戒、定、慧、 敬仰佛、法、僧敬佛门三宝佛。
常规的佛教上香以三支为主。
上香前先洗手以示恭敬,取三支香捏住香脚香头朝下,着衣着整齐在佛像前站定:
清净身心
在供香之前,要洗手、漱口,衣冠整洁,仪容端正,身心安泰正定。
发起礼敬之心
在所供养的佛菩萨、本尊、圣像之前,恭敬合掌,目光凝神圣像,心中思惟观想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巍巍,发起诚敬供养之心,可颂念或默念一些敬语。
诵持赞偈 / 真言
捻起所供养之香,双手持于胸前,跪颂烧香偈语或真言,声音宜庄重迟缓(也可默念),祈愿所供之香,化为无量香云,普熏法界,上令十方诸佛欢喜,下能觉悟一切有情。
皈依诸佛
供香者诚心尽力观想,所皈依敬奉的诸佛放出广大光明,现于面前。可持念特别供养的佛菩萨名号,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供香
供香以恭敬轻安的动作燃香(燃香时若出明火,可用手轻轻扇灭,勿吹);使香正对所礼敬之佛像,双手持香举到额头,停留片刻,再插入香炉;
每次上一炷香。一般三炷香即可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礼敬。
诵念《供养偈》
观想诸佛菩萨,十方圣众,欢喜接受供养,一切有情亦皆安住于究竟安乐;观想祈愿以此香供养诸佛贤圣,在无边世界中,都能普熏一切众生,共同证得无上圆满智慧。
《供养偈》: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共证菩提。
《供养偈》: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叩拜 / 诵经 / 礼佛
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缓缓拜起,不要匆忙。宁可少拜,不要草率。
回向 / 祈愿 / 忏悔 / 发愿
双手合十,回向、祈愿,发愿,忏悔(诵念或默念)。
供香完毕
最后礼佛三拜。
可念“供养完毕,一切恭敬。”
香是中国三教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敬天法祖、祀先供圣、礼敬诸佛的精神和传统祭祀仪式也被现代社会生活边缘化。
尽管如此,仍然有小众的香人,用微弱的光芒坚守在香文化领域,不断地寻找遗失的典籍,丰富并解读香料,研习配伍香方,复原行香仪轨,置香席,将香道文化艺术内涵与中式空间美学相结合,在大量的实践中使香文化散发光芒与力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