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青龙口”是一个险要、幽僻的地方。1970年代末,我侥幸赢得文革后首届高考,毕业后分配在宜阳县城一所中学教书,每逢周末,多从“青龙口”徒步回老家白杨,这里曾是我心中的梦和痛。
青龙口北瞥
青龙口南瞥
“青龙口”是宜阳城关镇与樊村镇之界口,是扼守横在宜阳县城与我的老家白杨树之间的青龙口山的一个垭口。壁立于宜阳城南的连绵山峦,山峰奇秀,状若围屏,故谓之“锦屏山”,据说其名是唐女皇武则天钦赐。锦屏山若青龙连绵向东,到青龙口处形成坳口,成了宜阳通向南部的天然道口,故人们谓之“青龙口”,以山高路险称著。青龙口东侧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古石寨,人们叫做“摩天大寨”。该寨地势险要,扼此可当南北交通,1949年以前曾多被匪盗把持。传说早年有一外地卖当的游贩,在山下的县城附近开场,卖起当来,满嘴跑火车:“摩天大寨,铁锁李沟,千里河下,万丈高桥。摩天大寨把天磨得咯吱咯吱,小鸟在万丈高桥上下蛋,落下就孵成了鸟仔。”极言寨、桥“危乎高哉”。其实他不知道李沟、河下、高桥不过是当地的几个普通的地名、村名,包括摩天大寨,远没有他说的那么邪乎。故被当地人哂之。
青龙口西侧高台上的小庙
扯远了。位于山南部的白杨树地区(现称白杨镇)与县城之间,也正因为有此高山阻隔,早年的交通状况极差:沙土路面,坡陡弯多,路崎岖,坑洼多,晴天尘土扬,雨天水泥积。当时的公共交通极差,骑自行车的人还没有现在开私家车的人多,出行多是安步当车。通向白杨树街的是一辆像囚车一样的绿皮方箱子汽车,甚至是敞篷汽车,就这样还是每天一到两趟。说青龙口是“梦”,是因为每次回白杨老家,爬上高山,走到这里,向南远眺,就可以想见山下远处盆地中的白杨树街,再走一半路可至。那里已离老家不远,很快就可回到魂牵梦凝的父母身边;说它“痛”,是因为从县城到这里,一多半的时间是要爬山,步步登高,曲折艰险自不必说,一路孤寂少见人车,尤其是遇到晚上经过这里,心中胆怯更多:山路寂寂,偶有虫鸣,伴有三两声“咕咕喵”(猫头鹰)叫,让人发怵。一次正走间,忽见路边一黑橛子杵在路边不远处,心中忽冒“是鬼”?顿时头皮发麻,头发直竖,遂加快脚步,目不斜视,走过黑影,还只觉得身后随着自己的脚步声,有“嚓嚓”声,似有人尾随……(后来白天再走时,才发现原来是树桩)
那时人们见县里的投递员送报纸、信件,骑个自行车,觉得很拽(帅)。但遇雨天泥泞难走,却要人扛着自行车,故有人戏称这叫作:“晴天龙驮鳖,雨天鳖驮龙”。那年我花5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往来学校与老家之间,终于可以半机械化了,方便了不少。但从县城骑车山下,到青龙口一段,要足足推行1个小时。一次骑车返校上班,刚过白杨树街,就遇上下雨,路上的粘泥粘住车轮,欲行不得,只好扛起自行车,背着车子继续赶路,做了一回人们戏称的“鳖驮龙”。单人走路、骑自车尚且如此,更遑论那年代人们为了多打几粒粮食,拉架子车翻山到山下、县城东边的化肥厂拉氨水、化肥的艰辛了。
一年春节前,我借了辆当时还算很时髦的偏三轮摩托车,拉了一袋200斤重的大米往家里送,走到山路中间的最陡处,摩托车竟爬不动坡,我只好刹紧车闸下车,两手握紧车把,借助摩托车动力,推着摩托才上了坡。
从青龙口看宜阳县城
如今,“青龙口”公路仍在,但已今非昔比,人们从山下铺水泥路面,连接宜阳县城南环路,迤逦山顶,路线平直不少。穿过青龙口而下,或沿老路直下,或拐上下王绕转,虽下山坡之状难改,但无论晴雨,再无颠簸、泥水之苦。不仅如此,在青龙口东侧另修一水泥路,经烟火口过山,过乔崖村而到县城,县城出口亦在南环路,距上述青龙口出口仅数百米之遥。更有甚者,如今人们在过去谈之色变的“牵羊坡”(亦谓极险处,古传山口一巨蟒,人过此需牵一只羊为蟒食始得过。故称),修通了高规格的公路,其中一段正是G343国道。下了国道,过樊村镇,再西与“青龙口”公路、烟火口公路汇合,直达白杨树街。其路况,为柏油路面,虽蜿蜒有坡,但平直宽阔,道旁绿树成荫,颇有现代化之姿。县城通往白杨树的公交汽车,更是每20分钟一班,车况整洁、大气,乘坐舒适。
从青龙口看山南的村庄,公路经上王村而过,水泥路面。白杨树在远处尽头的下面
近日同蔡宁武、姚晖等文友去白杨树街办事,事毕返回时蔡说,“青龙口”西侧庙前有一残碑,上记载有“青龙口”事。大家遂异口同声决定弃国道,重走“青龙口”,一探古碑之秘。
审看残碑碑文
车停在“青龙口”之侧,拾级十数,登上“青龙口”西侧平台,见其上一小庙前,两块残碑静静地躺在那里。辨认这两块风剥雨蚀、不知何年“仲冬月”所立之碑,大块上有“青岭口古通衢也,南极荆襄,北连函关,四时行人……何代□□□□而屡次重修”等字样依稀可辨。再看另一小块残碑,显然是前块残碑的下部。根据两碑碑文残缺的字,推其义可大致知这里古时就是通向南北的主要道口,口上不仅有庙,还有邻近村人所建的方便行旅的茶亭,只是近年房屋塌坏,但墙基犹存,有人捐资重修。另见庙下2007年立《重修奶奶庙新建龙王庙碑记》,有记 “青龙口奶奶庙始建于元朝初期”字样。由此可见,青龙口早就是宜阳县南北交通的主要道口,往来行旅,人影熙熙,车马辘辘,经此停歇喝茶解乏。不过那时有人叫做“青岭口”罢了。
依稀可辨的碑文
《宜阳县志·卷二》(民国七年版)“《山海经》:鹿蹄山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虢水出焉,北流注于洛。《河南府志》:元望山东北为扶猪山。按云,扶猪林猪传写之字伪,经谓扶猪在鹿蹄西,注误。为鹿蹄在南,扶猪在北,盖二山本连体。扶猪即今青龙口山,鹿蹄即今半壁山,道元(郦道元,《水经注》作者。笔者)又谓山阴峻绝,百仞阳刚,原阜隆平,似又通扶猪。”又载:“扶猪山即今县城东南青龙口,东为摩天寨,有水出东沟中,北流至后庄东入洛。距城十里即虢水也。(标点为作者所加)”由此可见,青龙口及青龙口山,《山海经》记载在半壁山之西,可能有误。根据《河南府志》、《宜阳县志》,青龙口山在半壁山之北,向西与锦屏山相连,与今人传说相符。
《宜阳县志》关于青龙口的记载
如此看来,青龙口起码在宜阳的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气的。只是在很早以前,这里的道路很落后,曲折、险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宜阳的道路也如全国的一样,发展一日千里,加快了商品流通,提高了经济效益,方便了人们生活。青龙口,仅从公路建设,就足以见证祖国的发展、强大。(李惠民 文/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