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历史悠久,沙市地处江汉平原,境内无山,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沙市城区内还有叫山的地名,一处是蛇入山传说是当年楚相孙叔敖斩蛇的地方。一处在市中心叫玉华山。
相传,今沙市北京路与新沙路交汇处的东侧,南北长约一里,山的西侧已成为新沙路。南端直抵长江大堤,所以今天新沙路以南有一段为上坡路抵达江堤。山北端叫紫云台,台上建有一座三清观,相传始建于南宋淳熙年中。从明至清,观内相继建有文昌宫、大王殿、救苦殿等,尤其是建在石砌紫云台上的那座玉皇阁,背依青冈,殿宇轩昂 ,其形颇为壮观。这道观在明嘉靖年称玉清宫,到了清代才改称三清观。
紫云台前建有一石桥,叫会仙桥,现在山已挖成平地,其址已成为建设银行大楼。在沙市北郊还有一座凤凰山。沙市的山大都 不高,一般仅高出地面不到10米,基本上是土山,就是一堆土埠。为什么叫山,说明沙市这真地很早就有人开发,商代时就有人居住。《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沙市地处沮漳河、长江、汉水的交叉处,受长江、汉水和沮漳河的洪水冲刷,境内形成有了众多有高埠和洼地的地貌。根据沙市周梁玉桥商代考古资料,当时的地面文化层在现地面的2.0~2.6米以下,说明当时沙市地面要低于现地面2.0~2.6米。所以当时的这些高埠高出周边地面不少,按土聚为山的定义,所以叫山。
沙市玉华山南端的紫云台。图片为网络图片,越楚辉摄
现在沙市除了此紫云台以外,还有一些叫台的地名,如章华台、凤凰台。章华台相传是楚孙王的旅游行宫所在地,现此地还有一株传说是楚灵王所植的梅树,沙市楚梅距今已有2500年。
网络图片
沙市土城,即沙市城垣。始筑于南宋,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曾几度兴废,饱经人间沧桑。今存两处遗址:一处位于沙市烈士陵园东北部,与太师渊公园相邻;一处位于沙市中山公园春秋阁至动物园一带,现叫蜈蚣岭。沙市土城西起宝塔湾马王庙荆江大堤,沿廖子河北行至刘公祠,然后折向南经迎禧门折向东,沿便河南岸经塔儿桥、石闸门至太师渊,又经章台门折向南穿越荆江大堤直抵玉和坪江边,全长4474米,“高丈余,宽五尺至八尺不等”。 以下为沙市太师渊后的沙市土城,土城上树木参天。
沙市太师渊后面残留的一段土城城顶,已成一条土路。
沙市土城“环列于本市东北西三面,与南面江岸之大堤几合成一大圆形,而西北面土城之外复有便河一道,不啻天然城壕,形胜具备。虽不敢谓为金城汤池,而从此防守有据,全市市民可高枕无忧矣”。(见1936年《市政汇刊》)沙市土城南直抵长江大堤凤凰台,凤凰台靠近便河处,明代隆庆年间曾建有一段砖城墙,台上建有一座觉楼,原来是一座城隍庙,《沙市志略》载:“城隍庙,元大德中(公元1292-1308年)建。《江陵志余》云:即沙市西门城,(这里又说沙市西门城)明杨淮有重修记”。《续修江陵县志》亦载:“沙市城,元江陵城也。故隍庙在焉,稚隍榛芜,仅存古意……”
据王百川著《沙市志略》记载,清道光初年,消防已在沙市盛行,一旦发生火警火灾,人们迅速聚集,各路水龙速奔火场奋力扑救,被称为沙市民间第一美俗。
救火的虽然只是民间团队,但是救火如救人的使命感还是非常强。1895年10月8日《申报》:“咸同以前沙市无水会,一经火警,即以笆斗注水泼之。自水砲出,商绅集资购置数十架,发往各码头,令工商中之有膂力者共襄厥事,愿入此会者署名于牌,不受工资,无论雪夜风晨,一闻警征即须踊跃从事,有署名而不到者罚之。”1947年,当时的军政府顺应民众呼声,决定拆除台基上的旧城隍庙,改建一西式洋楼,作火警望哨使用,长年派官兵和专人在此驻守待命。望哨上一发现火警(烟雾),即发出警报,同时派出“水龙”前往扑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此楼是拆除无用的旧庙后而建,就是民众觉醒的象征,而火警望台是对火情的先知先觉,还能让后世之人保持警觉,防范火灾,故名“觉楼”。
民国时这里建成了当时中国最早的消防瞭望塔。
1946年的觉楼,顶部为消防瞭望楼并设有警钟
此处1947年才最终改建为觉楼。这座城隍庙、觉楼之前建有一座楚望楼,相传南宋著名词作家辛弃疾在江陵为官间登楼抒怀,写下了《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词中的楚楼就是此地。只可惜,上世纪房地产商进来沙市,此地被资本攻占,觉楼连同底部的明城墙全部拆除了。如今只见到楚天明珠一排高层建筑。如果当年不被拆除,今天沙市就会保留有一段称誉全国的文化古迹。
参考文献:
1、新浪《 沙市古城遗址浅考》
2、搜狐《话说民国消防》
图片均来自网络,因部分著作权人未查到,请原作者原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