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农村停电后,你们一般干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农村停电后,你们一般干什么……

首页角色扮演停电时代更新时间:2024-04-2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有时候就会停电。不过那时我倒是对停电满怀期盼。因为每次停电后,村小学的大厨就会敲起清脆的下课铃声,我们也名正言顺地飞奔着跑出教室,逃避晚自习,远离那些令人生厌的作业。皎洁的月光下,一群孩子在校园里嬉笑打闹、尽情玩耍,宁静的夜被我们搅得活跃沸腾起来。待跑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时,我们就怀揣喜悦各自回家。那时,我们就围坐在父母跟前,听他们在如豆的烛光中絮絮叨叨、家长里短。有时,我们姐弟三个还对着烛光,在灯下做手影游戏,老鹰、狐狸、狼……随着手势变化,各种动物在家里的墙上轮番登场,我们也乐此不疲。

上初中后,遇到停电,老师就不会给我们放假,而是让我们拿出蜡烛,就着烛光,继续上自习。即便这样,我们仍盼着停电。因为烛光还会给我们带来特殊的美味。我们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将水果糖掏出来,轻轻剥开,拿在手里,将糖放在烛光中烤。当糖被烤得咝咝冒泡时,用牙轻轻地咬被烤软的地方,就会拉出长长的丝,有点像现在的拔丝红薯。看着被拉得长长的糖丝,心里特别满足。当然,这也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一个风险是被老师发现了挨批;还有一个风险就是容易烫嘴。记得有一次,因为性子太急,我的舌头就被烫起个大泡,害得好几天不能吃饭。

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的任务就是玩耍,但大人们就要考虑生活的开支。勤于持家的母亲,即使在一根小小的蜡烛上,也有她的省钱之道。母亲会在蜡烛的芯着得长的时候,用剪刀将灯芯剪得短一些,那样蜡烛的寿命就会更长一些。我对母亲的这一举动颇为不满,因为那样的话,烛光就会暗淡下去,屋子又太暗。后来,读到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日共剪西窗烛,却化巴山夜雨时”,我并没有感受到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反而想起了烛光下妈妈剪灯芯的情景。在我自己成家后,也明白了母亲的苦衷。正是她的精打细算,使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受母亲影响,我跟姐姐也在蜡烛上做过文章。记得有段时期,村里老是停电,自然少不了点灯。当时,我已经到外地上学,姐姐上村里的初中。当时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根本不会将少之又少的口粮钱投入到照明上,蜡烛就成了奢侈品。父亲做了两盏煤油灯,一盏给姐姐,一盏留在家里。用了一段时期后,老师就让他们把煤油灯换成蜡烛,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二三十盏煤油灯点着,教室里呛得慌。

姐姐深知家里没钱买蜡烛,我们姐妹俩就想出一个办法——自制蜡烛。我们把蜡烛头、蜡烛燃烧后流下的蜡泪,都收集起来,甚至连掉在校园、垃圾堆里的蜡烛头都收集起来,然后放在墨水瓶里,再将墨水瓶放在火上加热。当化成蜡水后,拿上白棉线,搓成较粗的线,二人合作将它立在蜡水里,然后静静地等它凝固。当成型后,再把墨水瓶打碎,一个蜡烛就做好了。当然,这样做出来的蜡烛颜色就不够正,一则是白色的蜡头中总会夹杂几个红色的蜡头,二则是燃烧过的蜡头总会有些发黑。不过,我们仍然会为自己能制造出蜡烛而兴奋不已。

一梦春秋过,灯下苦读影。儿时对烛光的记忆大多与童心未泯的玩耍相联,及至高中,正是奋发图强之时,那时对烛光的记忆就与灯下苦读相关了。上高中后,也会遇到停电。此时,停电之后我仍然会点燃蜡烛,不过烛光下的我无心旁顾,仍然埋头学习,无暇欣赏着曾经给我带来甜蜜、快乐的精灵。耐不住寂寞的烛光偶尔也会用它特有的方式提醒我它的存在。当我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头发烧焦的味道,我会猛然抬头,才发现自己额前的头发已被淘气的烛光点着了。遥想,古人在昏暗的桐油灯下苦读,灯光虽如豆,灵魂却通明。当年,那个在微弱的烛光下读书的我,之所以心无旁骛,我想大抵也是因为自己心中有盏烛光,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造成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立即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