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天大帝”是明神宗给关羽的封号,全称是“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一直是为皇权效忠而称谓的,孔子的儒学思想贯穿着整个封建皇权统治。关公的斩颜良、诛文丑,封汉寿亭侯,到后来的二次投奔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率军攻樊城,水淹七军,活捉曹操大将于禁,斩名将庞德,这一系列所体现出的忠、孝、义、勇成为冲破儒学以及宋明理学中“君、臣、父、子”的巨浪,并冲破了恪守千年的尊卑等级制度,成为一种新道德文化体系。
在宋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皇室便运用关公的“忠、勇”来教化臣民,使之汲取其“信、义”原则,来为国家效力,在此期间,关公作为道德楷模不断提升,徽宗利用关公忠贞君主的特点进行了大肆渲染,并追封为“崇宁真君”,建造了崇宁殿。
宋代只是一个开端,元代对关公的圣化较宋代更深一层,到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问世更使得关公成为一种神化的象征,他集当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潮于一身,集“忠、义、信、勇”于一身。在明代,王世贞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至清代,赵翼更是惊叹“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于天地同不朽”。此时,“武圣”关公的祠庙较“文圣”孔子的祠庙竟多一百倍,达到了一种封建社会的极致。
明神宗在万历十年将关公褒封为“协天大帝”。在中国两千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被封为“大帝”的仅关公一人。清末,光绪帝给关公的封号更是辉煌,是长达二十四字的“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于神武关圣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