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道、修人德——提升“自身主旨”的层次性

顺天道、修人德——提升“自身主旨”的层次性

首页角色扮演天道逍遥传更新时间:2024-05-06

注:本文承接“从理解‘天道’开始,开启‘自身主旨’的高层级之路”。

引:

天道重理解,人德尚转化。

在精英的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并不应在于发现、表述乃至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那是自然科学家的理想和目标。我们的侧重点应在于提升对天道的理解,并将理解转化为可以在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人德上;并通过努力理解和修炼人德,将人德真正转化到自己身上,进而提升“自身主旨”的层次性,实现自我提升、快乐生活。

今天,逍遥将为大家继续分享对顺天——修德的理解。(精英的自我修炼——持续提升、快乐生活44)

一、从“君子重修德”开始

儒家经典中多次提及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虽然表现形式很多(如同大树的枝叶),但是逍遥认为:导致诸多不同的本质原因在于君子重视修德而小人不修德。

1、君子重修德

人德是天道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据于徳”的思考与行动本就是“志于道”的表现,“顺天而行”自然就是合理的。虽然可能困难重重,但是方向既然正确,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正是磨练玉成的过程。所以面对环境变化时,君子自能岿然不动。所以,才有君子无忧,君子坦荡荡。

2、小人不修德

由于不修德,面对变化的环境时,往往迷惑、根基不稳。自然回归逐利的天性,寄希望于成功逐利了。但是自己的德与智都不足的时候——环境变化时,既无定力,又无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难免矛盾重重。而一旦对成功逐利的渴望被不断放大后,很多人就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了。所以才有小人常戚戚,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担心得不到);既得之(当得到的时候),患失之;苟患失之(一旦担心失去),无所不至矣(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逐利变为逐弊往往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所以,还是重视修德吧!

另外,逍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修德还有助于智慧的爆发呢!修德亦会“提智”呀!

二、三大“天道”、三大“人德”

那么,在精英的自我修炼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于理解哪些“天道”,进而将其转化为哪些“人徳”呢?

首先,必须感谢圣人先贤们,因为他们已经替我们依据天道而提炼出了许多人德。而从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中也经常可见人德的影子。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并以实际行动去修炼以提升人德就可以了。

接下来,逍遥将尝试先从一些对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而逍遥认为也适用于精英的自我修炼过程的天道与人德来为大家分享“顺天—修德”的话题。概括而言,三大“天道”,三大“人德”。

1、天行健——自强不息

这对“天道与人德”源自《周易》中乾卦的大象传。相信很多朋友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都不陌生。

天行健即是天道,是宇宙的运行规律;而自强不息则是对应天行健的人德;而君子则是儒家思想中,具有优良品质的好人的典范。连在一起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发现宇宙运行刚健不止,所以君子要应天道而修自强不息的人德。

宇宙是目前可知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天行健无异于告诉我们外部环境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面对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修德的君子不应该漠视、排斥、抱怨、恐惧,而应该正视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所以,只要天行不止,君子便应自强不息。

2、地势坤——厚德载物

这对“天道与人德” 源自《周易》中坤卦的大象传。很多朋友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同样不陌生。

在中国古代先贤们的眼中,天与地构成了宇宙,也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基础。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被放在最前面,对此二卦的解释也最为详尽。

乾卦所揭示的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以“天”为对象的“天行健”,而坤卦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以“地”为对象的 “地势坤”。

“坤”既代表地,也代表了古代先贤们对大地的理解。与天的刚健运行相对应,大地静而柔顺,广袤无垠,承载万物。因此,将大地的这种特性体现在人德上就是“包容以承载万物”。所以才有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表述。而宽厚、包容正是儒家思想中“仁”的重要表现。

不难理解,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绝非两个孤立的人德。具体而言,地属阴,天属阳;健属阳刚之性,坤属阴柔之性。阴阳结合而万物生,刚柔并济而君子成。所以精英的自我修炼应力求二者的融合。

3、天道往复——顺时而为,功成不居

“天行健”与“地势坤”皆是易于被我们所发现和理解的天道,绝大多数的朋友对君子当修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之人德的认识往往比较容易认同。

其实,只要我们假以时日,继续观察宇宙万物的运行,还有一个规律也会被相对容易地发现——天道往复,即天道运行是周而复始的。例如,每天太阳都会东升西落。又如,每年都会有春夏秋冬之别。虽然,地球之上,在有人类出没的不同地区里,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各有不同,但是,“天道往复”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1)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周易》之《乾卦》爻辞所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似乎就容易理解多了。

群龙无首之所以是吉祥,恰恰因为群龙都知道,无论哪一龙成为首领都不会长久。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若顺天时而成则为首,天时过则卸任让位于顺天时之其他之龙”。这样一来,从整个系统来看,自然就是吉祥的了;而对于当事者而言也应是“趋利避害”的首选。所以,君子当顺时而为。

(2)依上述分析继续思考,《道德经》所云: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似乎也容易理解多了。

为何不居功?真正的功,不过是顺天时而能行刚柔并济的结果罢了。自居功而逆天时,如何还有功呢?顺天时而成自然会有功,又何必居呢?当顺天时而为首之时,有功不自居,恰恰是顺天道而修人德的体现。志于道,据于德也!

三、神秘的天道——“对称均衡性”

接下来,逍遥将为大家分享一下第四类天道。与前述的三类天道易于发现和理解不同,这一天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证,但是相对于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言,其尚处于被不断被发现和证实的阶段。逍遥姑且称其为:对称均衡性。现实中,其有多种表现形式。

1、如何理解“对称均衡性”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称均衡性”:一旦界定了一个系统,那么系统中的要素就会通过内在的联系或作用被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结合往往会使系统向一种近似于对称或均衡的状态演化,直到系统最终达到相对的稳定状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也可以这样近似地理解:任何看似稳定的系统,无论我们是否能完全窥探其内部结构,似乎都存在着某种力量使系统内部达到某种对称或均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种所谓的“对称均衡性”往往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但是,如前所述,顺天道的目的绝非探究宇宙万物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结论,因此,后续的分享中不会出现相关的公式内容。)

2、两个例子

(1)天平就是一个常见的,易于理解的,可以体现“对称均衡性”的例子。天平校准后,其两端就是平衡的。一旦某一侧的托盘被添加了重物,那一侧就会立刻下坠,直到下坠到天平的极限,天平再次达到稳定。而此时如果在另一侧添加等重的砝码,天平就会慢慢回到平衡状态,新的稳定由此产生。

(2)有些例子比天平要复杂得多。例如,太阳系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确定。虽然人类发现海王星已经很久了,但是最终将其确定为行星还不到200年。当时,科学家们发现计算出的天王星运行轨道与其实际观测的运行轨迹偏差较大,因此有科学家大胆假设还有一颗影响天王星运行的新行星,计算出了新行星的运行轨道,并最后观测到了海王星。

逍遥认为:科学家们之所以敢对尚未发现的宇宙万物(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进行大胆的预测,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对称均衡性”的存在。逍遥相信:“对称均衡性”是“天道”,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规律。

四、“对称均衡性”与“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那么,“对称均衡性”所体现的人德是什么呢?

与“对称均衡性”自身的神秘与复杂性相似,与其对应的“人德”也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明。逍遥认为:先贤的经典中有两段话值得玩味。

1、“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提出

我们先谈谈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些朋友知道,这段经典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恶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应该说,逍遥所要探讨的重点在于前半段。但是,后半段属于前半段的结果,而且,相对于前半段而言,由于都在借用现象来说明问题,后半段似乎更易于理解。所以先从后半段谈起。

2、“非此即彼”或“无此即无彼”的理解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六对概念都属于对立统一的系统概念。所以,按照这种关系,我们经常将前半段的“斯恶已、斯不善已”中的“斯”解释为:这是因为。

逍遥认为:在这类对立统一的概念中,“对称均衡性”往往可以被解释为“非此即彼”或“无此即无彼”。

让我们先以“长与短”为例解释一下。

假如有两根棍子,不一样长。比较一下长短吧。如果第一根比较长,那么第二根就比较短。反之,如果第二根比较长,那么第一根就比较短。这就是“非此即彼”。

那么,“无此即无彼”呢?如果两根棍子一样长呢?自然就不存在哪根长的问题了,同样,也就不存在哪根短的问题了。(当然,对于根本不知长短内涵的人而言,更无所谓长与短的有无了。)

而对立统一之所以是永恒的。恰恰因为“对称均衡性”所体现出的“非此即彼”或“无此即无彼”。

3、对“斯恶已、斯不善已”的思考

有了上面的解解,让我回到前半段的表述来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起初,逍遥给出的现代文解释是,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恶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然而,虽然用“非此即彼”的方法来解释的确是一种简单而合理的解释方法。但是这种解释方法似乎也有不妥之处。

因为“美与恶”同“善与不善”似乎并不符合诸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标准的“非此即彼”的对立表述形式。其似乎更符合前面所提及“无此即无彼”所拓展出的内涵。

另外,与“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六对对立统一的表述不同,“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界定同“利弊”有相当大的关系。同样一件事,对不同人而言(或相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得出的结果很可能会大相径庭。例如,臭豆腐。对于爱吃臭豆腐的人而言就是美味,而对于讨厌臭豆腐的人而言,一看到臭豆腐可能就会心生厌恶之情。

所以,逍遥认为:如果将“斯恶已”和“斯不善已”直接解释为“这就是恶了”和“这就是不善了”似乎更为合理。

5、回到对“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思考

依据上述分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否可以作如下理解:如果人们都想把“自己理解的美与善”当作标准来要求别人也理解和认同这种美、善的标准,并按这种理解来实践的话,这就不美、不善了。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察觉,不美、不善难免会带来“我与非我”之间事与愿违的不良均衡。

各位朋友,你们是否也在不同的“事”(系统)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着各类“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呢?既然,“我与非我”存在不同意见是难以避免的,何不“以事为主,理解不同”,进而爆发智慧、多重获利呢?

总而言之,天道对称均衡,君子莫要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五、“对称均衡性”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接下来,逍遥将为大家分享一下与“对称均衡性”密切相关的,值得玩味的第二段话。这段话对很多朋友而言也不陌生。它就是《论语》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欲,利也。人所不欲,害也。)

虽然很多中国人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不陌生,但是真正理解乃至践行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且不说践行,单就理解而言,对这句话曲解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是如何被曲解的吧。

1、第一类曲解

(1)曲解的表现

有些人认为,这句话仅仅从“自身”的不欲出发思考问题。但是,自身有*的,别人并不一定也有类似的*;自己没有某种*的,别人却可能有某种*。所以,这句话说得有些片面,应该加些话。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不施于人。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等等。

(2)逍遥的分析

怎么样,看似有一定道理吧?但是,逍遥为什么会说是曲解了呢?

只要各位朋友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增加“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还是“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提出上述想法的人在心中已经把“非我”放到了首要位置,只要对“非我”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我”就不会行动。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多数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往往自私自利。现在有人愿意把“非我”放在首位,难道不值得敬佩和赞扬吗?

逍遥的回答是,不一定。过犹不及呀!(超过和没达到没有多大差别。)离开了具体的事(系统),我与非我的主次如何能事先确定呢?而如果不能“以事为主”的思考,谁能保证自认为的为“非我”着想不属于前面提及过的“以我为主”(自认为考虑了“非我”的忽略“非我”)呢?所以,逍遥认为:与上述提及的修改相类似的理解皆属于曲解。

那么“正解”如何呢?逍遥认为:孔夫子所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就是对称均衡性的体现。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如果“我和非我”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观意识,那么“已和人(我和非我)”就是对等的了。而如果这种对等恰恰又是建立在“以事为主”、换位思考、互相体谅难处的基础上的,那么,作为回应,对称均衡性往往就会导致 “我与非我”系统的有利均衡。所以,根本无需增加内容。

2、第二类曲解

(1)曲解的表现

承接上面的分析,往往有些朋友会问:有利于“我与非我”系统的有利均衡可能是实现了。但是,如果这种均衡在更大的系统中并不合理该如何呢?

举个例子。假设甲乙两人都不愿意努力工作,当领导布置任务时,经常互相推诿。现在他们学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开始互相理解,联合在一起糊弄工作。两人是都得利了,可工作效果必然越来越差。

正是由于上述假设情况发生的几率并不低,所以第二类曲解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些人就依这八个字,将孔夫子判定为和事佬,甚至是非不分的两面派。

(2)真的是这样吗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希望各位朋友不要仅仅拘泥于文字本身的表述上。将文字的表述同其产生的具体的“事”结合在一起,“以事为主”地分析方为上法。

那么具体的“事”在哪呢?

既然出自“论语”,何不在《论语》中找寻呢?《论语》中,有两处提及这八个字。

一处是在孔子的学生“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夫子谈了三个方面,这八个字属于其中一个方面。

另一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有没有一句话能够作为终身受用的准则呢?孔夫子回答道:“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处表述都和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仁”息息相关。即使尚未理解“仁”,至少深受东方文明影响的我们也不应将“仁”同“恶”或“是非不分”划等号吧?而孔夫子也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所以,孔夫子言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之时,本就存在着明显的“是非”的评判标准。第二种曲解不攻自破也!

因此,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如果能够结合“事”的实际情况,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和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对称均衡性”将会导致“我与非我”的有利均衡。而如果反过来思考与行动,那么结果往往就是不良均衡。

各位朋友,在你无法判断某种想法或做法是否合理的时候,何不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总而言之,天道对称均衡,君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到目前为止,逍遥已经为大家分享了四大“天道”和“五大”人德。估计许多朋友已经基本上理解了“天道与人德”的关系,进而理解了“志于道,据于德”的内涵。逍遥认为:孔夫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的根本就是“顺天道、修人德”。

  至于其他的天道及其对应的人德吗?既然天道不可尽言,就留给大家在学习与修炼中自己去学习、发现和体会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