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九个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其改线让道

青铜器上九个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其改线让道

首页角色扮演天地祖神更新时间:2024-05-09

1952年,*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1953年2月16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武汉,视察了汉水两岸,坐木船浏览了东湖。在“长江”舰上,*问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水给北方?”轮船快抵达南京时,*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颁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调。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二零零九年的某一天,山东省高青县陈庄村突然热闹了起来。考古队专家,学者,记者突然都来了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庄,人们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原来是南水北调工程要穿过该村庄,在南水北调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石碑和陶器。大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赶紧通知了有关部门,随后考古队赶紧赶过来,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这是西周时期的古墓,而且其中有两座的规模巨大,极有可能是国君级别的古墓。

经过长时间的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玉器,青铜等具有历史价值研究的物品

1

丰啓厥作文祖甲齐公

其中有一个石碑上刻的9个字直接揭开了姜子牙封神的真相,令考古学家极为感兴趣,因为在上面这九个大字是:丰啓厥作文祖甲齐公!这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将会为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姜子牙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任务。

山东省考古专家王恩田认为,“齐公”就是姜太公,根据金文通例,凡是公前加国名的,都应该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任国君。例如,鲁国的国君是侯爵,在金文中一律称鲁侯,不称鲁公。“鲁侯熙鬲”是鲁侯熙为“文孝鲁公”铸造的祭器。鲁侯熙是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的儿子鲁炀公熙,炀公是死后的谥称,“文孝”是对亡父的尊称。“文孝鲁公”就只能是鲁炀公的父亲,鲁国第一国君伯禽。同理,“齐公”当然是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姜太公。

到底有没有姜太公这个人?姜太公能活139岁,他是不是只是神话而根本不存在?人们包括专家学者的这些疑问,随着陈庄西周城址的发现迎刃而解。

此次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出土的带有“丰啓厥作文祖甲齐公”字样的铜觥,这是考古界第一次发现有关姜太公的准确记载,也是有关这位传说中呼风唤雨的齐国第一代国君的最早文字记载。据了解,有关姜太公的记载一般出自文献的记载,陈庄西周城址的发现,确认了姜太公的存在,让姜太公这个传说中的人物走下了神坛。

何以认定铭文中的“齐公”就是姜太公?北京大学原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贵族墓葬出土的铜器铭文中的"齐公"即是文献记载封于"营丘"的姜太公,一定是姜太公本人,是齐国的第一代君王。两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不论墓主是齐国早期国君还是有学者推测的土著"豊"国的后裔,都将由此揭开齐国开国的秘密,复原山东商周之际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介绍,铭文中提到的“齐公”即为姜太公,70多个字的铭文揭示了齐胡公被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陈庄西周城址与营丘关系密切。铜簋铭文大意是:“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见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说:"引,过去我已任命你继承你先祖的官职,管理齐国的军队。现在我再任命你,赐你彤弓(红色的弓)一件,彤矢百枚,马四匹,望恪尽职守,不要打败仗。"引叩谢王恩,用追击敌军缴获的兵器,铸造了这个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之。”“引”这个人是谁呢?经专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引”应为“申”字,极有可能是齐献公山。

2

城址内祭坛或是中国最早天坛遗址

陈庄城址内发现的祭坛也是这次城址发掘的重要成果。王宇信说,祭坛位于发掘中心区域,共9层,内圆外方,系夯土筑成,层层环向套叠,形制奇特,“有学者认为此夯土基本可以名为"环丘"。”

据《齐诗》有“子之(至)还兮”,而《汉书》作“子之营兮”,屈原《楚辞·天问》曰:“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此何功,孰初作之。”等文献,疑此九层筑台即是齐相晏婴所言“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因此,王宇信认为,这个圆形九层筑台,当是今北京天坛的始祖。“国之大事,与祀与戎”,祭祀是国家的大事,祭祀天地、祖神之权,为天子或诸侯王所垄断,这也为推断陈庄城址为西周早期齐国诸侯贵族所盘踞提供了有力证据。

山东考古专家王恩田认为,这种祭坛国内罕见,整座祭坛保存完整,“根据土层显示,一直历经数百年。陈庄西周城址9层堆积的夯土台基是天坛,而不是祭坛,明清北京城的天坛并不是标志性建筑祈年殿,而是天坛南侧的圜丘,圜丘中心是一块圆形巨石,周围有正方形的坛墙环绕。陈庄西周城址台基是圆形夯土建筑,台基中心是一个圆圈,显然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王恩田认为,尽管北京天坛与陈庄西周城址台基两者建筑用材不同,建筑构造的繁简程度不同,但都是凸显天有9层的理念,因此,陈庄西周城址台基可以看作北京天坛的原始形态,是北京天坛的鼻祖。

同时,王恩田也认为,祭天是从周人开始的,陈庄西周城址遗址的祭坛极有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或者唯一一个天坛遗址,其在中国思想史和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

“直立跪伏”殉马形制罕见

陈庄西周城址首次发现的直立跪伏陪葬车马坑,配饰精美、规格极高,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出土的马头竖立高昂或略偏,脊柱和肋骨保存状态完好。马所处的马槽是专门用于固定马的站立姿势的,由于没有挣扎的痕迹,马应该是死后被人卡在槽中,才得以保留了现在的姿势。周朝有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葬俗制度,这个车马坑有两辆车是4匹马,一辆车是两匹马,可以初步推断是诸侯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说。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马坑的中间居然还设置有一个牛角,到底是墓主人的陪葬马坑,还是专门用于祭祀的殉马坑?这种殉马坑的形制国内非常罕见。

4

姜太公并未沉睡于此城中陵墓属其直系后裔

专家一致认定,陈庄西周城址出土的铭文中所写“齐公”即姜太公。而在陈庄遗址中发现了14座大中型墓葬,甚至有人提出:姜太公是否沉睡于此?

专家对墓葬的年代认定否定了“姜太公沉睡于此”的想法,“墓葬年代多属西周中期,当然个别可早到西周早期晚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原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

虽然,姜太公并非沉睡于此,但仍挡不住这14座大中型墓葬的历史研究价值。“墓葬多为甲字形大中型墓葬,首次发现的"直立跪伏"陪葬车马,配饰精美,规格较高,一、二号车均驾四匹马,符合周礼诸侯驾四的葬俗制度。太公封齐建国(公元前11世纪)至周平王东迁(前771年)进入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齐国历约300年,姜氏直系包括太公姜尚至齐庄公共历13世诸侯,陈庄西周城址目前已发掘的14座大中型墓葬与齐王室世次相合,或为西周时期齐国姜氏诸侯贵族之陵墓。”王宇信介绍说。

王宇信认为,春秋时期齐诸侯陵墓在临淄齐故城东北部今河崖头一带,而战国至汉代齐王陵墓主要分布在齐故城南部及其周边。应注意的是,迄今临淄齐故城内未发现西周时期齐国大型贵族墓葬,但陈庄城址发掘的14座墓葬中,出土青铜器50余件,其中首次发现的铭文中的“齐公”字样,权威专家认为即指太公姜尚,为确定该城址的国别、年代提供了证据,并据此可以进一步推断陈庄城址早期当为西周早期齐国的一处政治文化中心,而墓地或为西周中晚期姜氏齐国诸侯的陵墓区。

5

古墓遗址太罕见,投资近5000亿的南水北调,唯一一次被迫改线 。

向齐公姜尚致敬

先齐鲁文化致敬

向南水北调工作者致敬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