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 深圳商报记者 蒋荣耀
说到本土民俗文化,廖虹雷被称为了解“老深圳”的活字典。他熟悉深圳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对每一民俗事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廖虹雷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是深圳本土著名民俗学者,民俗田野考察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担任罗湖区宣传部副部长,发表过小说、散文;当年风靡一时的《边防枪声》的剧本正是他创作的。退休后,廖虹雷本奔走在深圳各地,不断在故纸堆挖掘,十余年已经出版八部民俗文化专著,包括《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深圳民间节俗》、《深圳风土人情》、《深圳民间美味》等。
猪年春节马上要到了,老深圳过大年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俗?这些习俗如今哪些得以继续保留,哪些已经消失?
1
做年:深圳人这么说过年
记者:廖老师,我知道您曾经担任过深圳本土文化研究会,深圳年俗一定是您特别关注的话题。我记得您说深圳人以前把过年称作做年,这是为什么?
廖虹雷:是的,深圳人说过年时“做年”,它既包括“过新年”“贺新年”的意思,还有一层忙碌的意思。无论老广府人、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全在忙碌中享受着过年的热闹和欢乐。
另外,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深圳以前也是农业地区。“一年之计在于春” ,当“春”来临,礼俗活动就接二连三,准备农事、劝励农耕、祭祀天地、祈求丰稔、吃肉喝酒、娱乐狂欢、迎春闹春,从腊八开始至元宵结束,长达20多天的庆春习俗。
记者:您的意思是,“做年”还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特色?
廖虹雷:可以这么说。深圳俗话 “无鹅不年” ,这鹅就是自己饲养。说来不怕笑话,还有半年时间过年就盘算着如何自养“头牲”问题,到农贸集市买回鹅苗,平时出田做工时用竹笼子把鹅仔鸭仔挑到水田里放养,天黑收工时又把鸭鹅仔挑回来。天天如此,要经过一造水稻(一年分两造,每造100多天)养至过年时宰。再比如,有的人家为了春节做年糕,提前半年匀出几块稻田专种糯谷,辟出一亩几分地种植甘蔗和花生,以作过年榨糖、榨油食用。妇女还早早上山柴割草“打柴头”,因为过年要蒸“圆笼板” (年糕) ,蒸一夜十多个时辰,老柴头才耐燃烧。故深圳地区乡下有“打柴头蒸圆笼”的民谚。为了做年,家家户户做足了工夫。
2
入年:过年前后加起来一个月
记者:我记得您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去深圳人过年加起来有二十几天,那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
廖虹雷:入年,深圳原住民过去时间是不一样的。西部广府人的传统做年从腊月廿三始,叫“入年关”。中东部的客家人从腊月廿四开始,叫“入年赴”。有俗话“入年卦,刀镰挂” ,一切农务活动结束,正式开始筹办做年了。
为什么同在一个深圳却有早一天和晚一天?这里头,源自古代有个“官三民四疍五”分等级的说法。也就是官府以腊月廿三、平民以廿四、疍民(水上居民)以廿五为祭灶日。不过,这是很早的事情,大概清朝初年已经统一官民在腊月廿四祭灶,为小年。祭灶无疑是进入“做年”的标志。
记者:那什么时候算是“做年”结束呢?
廖虹雷:当然是元宵节。深圳的特点是过年的每一天都有特别的
说法和讲究。比如,“年廿六,爆米碌”,就是准备年糕等过年食品;“年廿七,置新衣”,新衣服新鞋子都是这一天要置办好;“年廿八,洗邋遢”,家里家外洗刷一新,张灯结彩了;“年三晚,团圆饭”,这是过年重头戏;“年初一,食素斋”,这在旧时代这人一天是拜神的,那时候很多善男信女都这样;“年初二,派利是”,这才算开年;“年初四,行街看戏”,这就开始娱乐活动了;“到年初七,庆人日”,这是一次庆祝高潮,被认为是众人的生日。初八拜太岁,初九拜玉皇大帝……一直到十五元宵庆贺结束,做年也就结束。
3
民以食为天,“爆米碌” 广府和客家各有特色
记者:您刚才说的这些丰富内容,我听到的第一感觉是和食物有关,是不是吃特别重要?
廖虹雷:“民以食为天”,过年之食肯定是集大成。前面我们说到无鹅不过年,灶王爷专司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进入年廿四、五,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做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男人就忙于办年货、置新衣,女人忙于搞卫生、做年糕。
“爆米碌” 有广府和客家两种。罗湖、福田、南头、松岗一带广府人的爆米碌实际上是“煎堆” ,专在年廿五六做,吃到过了年,元宵节再不做这种食品。石岩、龙华、观澜、布吉、龙岗的客家人爆米碌实际上是“爆谷团”。
除了千年小食煎堆之外,广府人蒸制的年糕点心还有炸糖环、炸油角、炒米饼、白糖饼、老婆饼、鸡仔饼、核桃酥、皮蛋酥、千层糕、马拉糕、松糕、“素粉”、糖莲子、糖莲藕、糖橘饼等。九层糕喻意“长长久久、步步高升”。客家人做的喜叛、甜板、萝卜板、牛筋糕、“圆笼板(又写作年笼板)” “打米橙(米通)” “打拗饼(炒米饼)”等,希望日子甜蜜、好运、团圆、喜庆。
时至今日,石磨、踏雄等自做糕点的工具没有了,自家打饼的人亦不多;幸而深圳市级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单位,百年老字号企业“合成号”公司,传承和生产虾饼、艾饼、油角、月团、散蛋、糖环、云片糕、炒米饼、鸡仔饼、花生饼、鸡春饼、鲍鱼饼、莲花饼、松沙饼、开口笑等本土传统名小食,投放市场,让“吃货”品尝到正宗的深圳味道。
4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
记者:您刚才说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深圳有哪些特别之处?
廖虹雷:首先,不管山高水远都得回家团聚,千百年没变。另外,所有家里人都会参与,分工合作,劈柴、摘菜、*猪、宰鸡鸭,酿豆腐、酿蚝豉、焖客家猪肉、盐焗鸡,使出浑身解数。
另一个重头戏是祭祖。清康熙《新安县志》载:“元且天明礼神,遍拜尊长、亲友,谓‘拜年’。自后连日相宴,谓之‘饮年酒’ ”。古人称正月初一芋头扣肉为元且或正朝。又载: “除夕,先洗澡,换桃符,贴金钱,燃灯,烧爆竹,为酒以守岁”。
深圳老风俗在大年三十上午,备好三牲香烛,贴新灶神位,隆重接灶神爷下来。为了家宅平安,古人把*了的鸡用鸡血抹在门楣上辟邪;后来发展以鸡祈福,取“鸡”和“吉”的谐音,讨个吉祥意义。
大万世居麒麟队。
大年三十下午就做“礼神”热身。首先三时开始,全家洗“年香水” ,又称“大吉水”。习俗的“香浴” ,实际上是把石菖蒲、柚子叶、香芒草、黄皮叶和柏树叶,用大锅水烧开兑凉水洗的药浴。“大吉水”洗后醒神清爽。俗谚: “洗过年吉水,长大多一岁”。现在洗“大吉水”的香叶可在农贸集市上买,家里没有大锅大灶,可用较大的水煲煲“大吉水” ,然后将热水器的温水在桶里兑着洗。小孩子洗完穿新衫新鞋袜。女人洗后,仍在家准备晚饭和碗筷盆碟。
男人洗后则携儿牵孙带着供品,到祠堂或在家中的神合前敬祭祖先,言传身教子孙永不忘祖。如到祠堂拜祭,各家站在自己的供品后面,由族长领头面对列祖列宗主持隆重唱礼仪式,上香添油,叩拜三下。礼毕,每户男丁均分到一份烧猪肉,俗称“太公分猪肉”。坪山、龙岗和横岗有些村庄,仍沿袭粤东客家人在春节期间“拜山” ,祭祀先人的风俗。
除夕夜是旧年最后一晚的“月穷岁尽”。深圳人家里灯火长明,通宵不熄,俗称“点年光”。这“年光”持续至年初四,期间勤添油,挑灯芯。
5
睇大戏、舞狮子和舞麒麟
记者:过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平日男的的娱乐节目应该是重点,这个老深圳又有什么特色?
廖虹雷:历史上,深圳人喜欢春节期间睇大戏。这里说“睇大戏”就是看粤剧或吊线戏。罗湖、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甚至大鹏的许多镇村,节前就搭好“戏棚” ,请来广州、佛山、深圳戏班大佬馆,演出传统粤剧《六国大封相》 《碧天贺寿》 《天姬送子》 《八仙贺寿》 《三脱肤元袍》等,连演五六晚。有的墟场白天还加演,让边远山村来的乡民都能看上。
深圳有“东麟西狮”之说,就是深圳东中部的客家人舞麒麟,西部讲白话的广府人舞狮子。新年期间,石岩镇(今街道,下同)的水黄田、黎光、官田、罗租等村麒麟队,龙华镇大船坑、大浪、赤岭头、元芬、石凹等村獻麟队,观澜镇的松元厦、樟坑径等村麒麟队,布吉坂田、杨美等村麒麟队,以及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诵、大鹏、南澳等镇村,甚至宝安区凤凰岗、光明口村客家村落的麒麟队,纷纷到同宗共族的邻村拜年,联络感情。
客家人有舞麒麟送福入屋的习俗。麒麟从村头舞到村尾,一家一户上门礼拜。深圳客家人舞麒麟的历史最少有三四百历史,其中舞得最好、功夫了要得数坂田永胜、龙华大船坑等地麒麟队,他们均入选市、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深圳西片松岗、公明、沙井、福永、西乡、南头的广府村镇,过年过节舞狮子非常普遍和热闹。深圳狮子舞跟北方不同、本地人叫”醒獅” (盛行省城一带,故又称“省狮” ) ,醒狮讲究神韵,两脚着地,动作机灵敏捷、腾跳轻巧,一人舞獅头,一人舞狮尾。深圳著名的舞狮人有松岗七星舞狮队、西乡上合黄连胜醒狮队、福永怀德醒狮队、西乡河东狮龙团、公明塘尾醒狮队、南山醒狮队等,其中松岗七星舞狮、黄连胜醒狮入选广东省级“非遗”名录。过去,龙华、石岩、布吉、观澜及盐田、横岗、龙岗、坪山、葵冲、大鹏的客家人喜欢新年对山歌;沙头角春节期间表演鱼灯舞;南澳渔民还有独特的“草龙舞”;大鹏古城每5年在春节至元宵节前举办连续7天的太平清蘸和“将军宴”,这些活动沿袭至今。
南澳火龙舞。
审读 孙世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