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孤独、迷惘、虚无,现代人该如何进行自我疗愈

《荒原狼》:孤独、迷惘、虚无,现代人该如何进行自我疗愈

首页角色扮演脱离凡尘更新时间:2024-06-30


《荒原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长篇代表作,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黑塞的自传。我最初去阅读是因为它被称之为“一个社恐的内心独白”。同样是社恐,大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相信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和我一样,刚开始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问号:难读懂、读不进去、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晦涩的语言、意识流的表达,总让人分不清虚实真假的内心独白和场景描写。《荒原狼》让很多读者刚看了开头就不想再继续下去,不愧被称之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为什么《荒原狼》那么难读?因为它不仅是一份“社恐患者的内心独白”,还是一本“精神病患者的病历本”。

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是,黑塞并不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来塑造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让哈勒尔进入灵魂深处,近乎无休止地自我剖析。这是一种向内的描述方式。

孤独:自身与外界的隔阂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中年社恐作家,他讨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可内心深处又想进入现代社会交到朋友,渴望得到理解。可以说,他本人就带有强烈的矛盾色彩。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酒吧女郎赫尔米娜,获得*上的满足,

经赫尔米娜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姑娘玛丽亚,在音乐和感官的享受中他暂时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可是当他看到赫尔米娜和帕布洛亲近时,出于愤怒将赫尔米娜*死。

这一段哈勒尔内心的独白,充分体现了他内心孤独却强装快乐的样子:

哪怕没有专门为我演奏的室内管弦乐团,哪怕没有找到拿着小提琴的孤单挚友,那甜蜜的旋律依旧在我心中回响,我大可以自己来演奏,伴随着有节奏的呼吸声,轻轻地哼唱。我继续行走着、思考着。不,不是这样的,我其实可以没有室友,也可以没有朋友,被这种软弱的、渴求“温暖”的*吞噬是很可笑的。——《荒原狼》

在读到哈勒尔这个人的时候,我想起曾经听朋友说过的一句话:“我既瞧不起别人,也瞧不起我自己。但又时常觉得自己与不同,那些都是俗人,太过肤浅,不理解我……于是我又沉浸在自己孤独中无处诉说。”

像极了日本作家中岛敦在《山月记》所写的这段话: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我常常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仿佛眼前就是一堵看不见的墙,把我隔阂在他人之外。

相信很多人在哈勒尔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无法理解,那么多的人,当他们聚集在拥挤的火车车厢和旅馆里、聚集在人声鼎沸的咖啡馆内、聚集在嘈杂喧闹的音乐声当中,他们所获得的快乐与喜悦究竟是怎样的呢?在优雅的、豪华大城市里的酒吧与歌舞厅里,在世界博览会上,在花车巡礼的游行队伍中,在为那些渴求教育的人所举办的讲座中,在宏伟的运动场上——我无法理解,无法对人们在这些场合所获得的任何快乐感同身受。——《荒原狼》

分裂:人性与狼性的抗争

哈勒尔的孤独,来自于他充满矛盾的内心。他既有人性,又有兽性(狼性),既有高尚光明的一面,又有庸俗阴暗的一面。

他憎恨小市民,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又摆脱不了秩序。

在剧院的分身镜前,他剖析了自己的灵魂,看见自己的两个自我:

一个是“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文化的小世界”。

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只“狼”,“一个由*来驱动、兼具蛮荒野性与残酷手段的小世界,一个由未升华的原始本能所构成的黑暗世界”。

这是哈勒尔的两种本性:人性与狼性。在这两种本性中,他痛苦挣扎,寻求出路。

每个人都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自己有两个灵魂,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很多人在社会上久了,为了迎合环境,压抑自己狼性的一面。然而,在另一种环境下,比如说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的狼性就会控制不住爆发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在网络上看到怎么激进的喷子、键盘侠,如何荒谬离谱的言论都不奇怪。

迷惘 :时代的弊病

哈勒的精神危机和疾病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时代特征。如果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了解黑塞创作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

《荒原狼》创作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正由资本主义迈入帝国主义。与社会迅速发展同步的是血腥的战争侵略和殖民剥削。这一代知识分子精英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时代巨变,他们严守的道德律令与传统文化被颠覆,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质疑,由此引发生存冲突与精神危机。

黑塞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黑塞看到这个制度正在走向没落,也感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但他对这个新时代既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他既反对美国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又不赞同布尔什维克革命和苏维埃制度。

他的主人公哈勒就是那种“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新旧交替的过渡年代,新的思想和旧的文化之间的碰撞总是会让很多人产生不适性。

正如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写的:

只有在两个时代的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那种“经历过灵魂死亡”,仿佛生错了时代的感觉,其实就是是因为生在了两个时代的交替之中。

六十年代的美国,刚好处于这种新旧交替的时代,那个时候他们就掀起过黑塞热潮,当时的美国大学生可以说是人手一本黑塞。

有年轻读者说,“我越是读它们(指⿊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

其实我们国家这代人,尤其是80、90后,也正在经历着这种过渡期所带来的阵痛感。

在这技术与金钱横流的时代,在这暴力与功利横行的时代,知识者的彷徨歧途与迷惘失踪,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虚无:如何寻求自我疗愈

迷惘带来的虚无感,有时候会吞噬掉一个人。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很多人也和哈勒尔一样每日重复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我想,大多数人也都像我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被迫违心做事,违心生活,他们探亲访友,聊天交谈,到机关上班办公,做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被迫的,机械的,不是心甘情愿的,这些事情也可以由机器做,也可以根本不做;正是这种永远运转不休的机械妨碍他们——如同妨碍我一样——批判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妨碍他们看清并感觉这种生活的愚蠢、浅薄、可疑、毫无希望的悲哀和空虚。——《荒原狼》

难道黑塞写了这么多,只是在强调一个陷入自我矛盾的孤独患者的苦苦挣扎吗?

当然不是,《荒原狼》写的不是现代人的自我毁灭,而是现代人的自我疗愈。

哈勒尔的所有探索,追求的都只是一场自我和解。为了解决内部矛盾,他反复踏上了内心之旅。也正因此,我们才会在小说中读到大量恍若幻觉与梦境的内容。

最后,哈勒尔*死赫尔米娜,其实也是*死另一个自己。他和赫尔米娜相当是一体二元,他代表是“狼性”的一面,赫尔米娜是“人性”的一面,这也是接受自己,与自我和解的一个过程。

从《悉达多》到《荒原狼》,黑塞的书就像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带领着迷茫的年轻人,穿越精神的荒原。

而这本书也告诉我们,接受自我,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自我疗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