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一个虚构故事,但是很多人都没读懂

周处除三害,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一个虚构故事,但是很多人都没读懂

首页角色扮演屠龙归来更新时间:2024-04-27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周处除三害》,出自《世说新语》和《晋书》。这则故事乍一看,似乎是在讲一个名叫周处的人自我救赎的故事,但其实仔细一分析,大家会发现它不过是用一种极为讽刺的手法在控诉晋朝的历史

周处(约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宋朝时为了避讳赵光义,而改名宜兴)人。

周处是一个典型的世家子弟。他爹就是当年在石亭之战中诈降击败曹魏名将曹休的周鲂,后来官至吴国鄱阳太守。

作为将门子弟,周处很好地遗传了家族基因,年纪轻轻就臂力过人、武艺高强

但是大家也知道,到了两晋时期,社会兴起了浮华之风,那些世家子弟很多都有点不务正业、横行乡里。没有约束的能力和实力,往往对周围的人就是一种灾难,家境优渥且武力高强的周处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一霸。

慢慢地,周处感觉当地社会一哥的名头并不能让大多数人尊敬他,大家除了惧怕他之外,有意无意间都会透露出极强的厌恶之情,这让他觉得有点小苦恼,想找回新的自我

不想活成人人厌恶的自己,周处便化身市场调研员,到处问那些父老乡亲,现在风调雨顺、政通人和,你们感觉幸福吗?

那些父老乡亲也都是一些耿直boy,一点也不配合周处同志,直言不讳地回答:“咱们这还有三个祸害没有除掉,哪里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瞬间找到改变自身形象方向的周处赶紧问是哪三个祸害?

父老乡亲们直言,所谓的三个祸害就是南山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和周处自己

周处当即表态要为民除害,要干掉这三个祸害。当然,周处不可能自己干掉自己,他表态除掉三害,其实是干掉猛虎和蛟龙之后,改过自新。

父老乡亲们表示,如果你能说到做到,那就是百姓之福了。

于是,周处为了自证,先是进入深山当了一回打虎英雄,然后又潜入水中当了一回屠龙少年。

但在屠龙过程中,由于耗时较长,人们都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弹冠相庆、拍手称快。屠龙归来的周处听闻消息之后,才知道乡亲们对自己厌恶到什么程度了。

为了让人们彻底消除对他的成见,周处便去找名士陆机、陆云(陆逊的两孙子)问策。

当时陆机不在,周处只见到陆云,便把自己的苦恼倾诉给了陆云,说自己想做个好人,但年纪已大,脱胎换骨恐怕来不及了。

陆云大师则指点他说:“古人云:朝闻夕改,你的人生路还长着呢,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就可以了,志向确立,美名必彰。”

被陆云开光后,周处磨砺意志,发奋图强,文成武就,言出必行,仁义刚烈,忠信守礼。仅仅过去一年,就成了各地官府争相征辟的人才了。

周处在吴国出仕任东观左丞。到孙皓末年,做到了无难都督。

上述便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故事确实很精彩,也很有醒世意义。但是,考虑到*虎屠龙的桥段太过于虚幻,且周处是236年出生,陆云是262年出生,相差26岁的他们是不可能在周处年轻的时候就坐而论道的,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不过这不重要,因为《世说新语》从来就不是一本正经地在讲历史,它只要通过一个故事表达出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

如果周处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了,那么把周处的一生理解为“我们的一生该如何去完成自我救赎、该如何去改过自新等”,大抵是比较合适的。可是,周处的故事还在延续,他的最终结局才是点睛之笔。

公元280年,孙吴被西晋给打没了,周处等一众江东文武大臣成了亡国奴。作为攻入南京城最大的西晋官员,王浑同志很是不客气,立马开启了*人诛心的羞辱仪式。他把吴国群臣叫到吴国宫内参加Party,然后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羞辱吴国人,问人家当亡国奴是啥感受,怎么看不出人家有啥伤心的表情。

王浑的这番操作跟当年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地如出一辙,你若回答心怀故国,他就把你咔嚓了;但你要说你对亡国无动于衷,他便耻笑你不是个东西,简直就是个送命题。

但周处时隔多年,当年社会一哥的气质还在,直接不惯王浑那小人得志的德性,反讥道:“汉朝末年分崩离析,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先灭亡,吴国后灭亡,亡国忧伤,哪里只是一个人呢?”言下之意,你王浑本是魏臣,比我们先做了亡国奴,还好意思在这里讥讽我们?

王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瞬间有了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但这又牵扯到国家大事,他也不好直接把周处怎么样。

后来,西晋朝廷对东吴旧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安抚,周处被调入洛阳并重新入仕,渐渐迁任新平太守。在新平任职期间,周处与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很好,使得很多叛乱不止的羌人主动团结在了西晋周围。周处也因此在雍地声名鹊起。

不久周处转任广汉太守,又化身于周青天,全力处理郡内的积案。在周处的评考曲直之下,悬而未决长达三十年的案件都被他给扫除一空了。

等到家中母亲年岁渐老,周处为了回家给母亲尽孝,辞官归家了。

但颇为能*周处同志,还是颇受人念想的,朝廷不久之后又征辟他为楚国内史。但周处还没到任,朝廷又来了新的人事任命,给周处授予了散骑常侍一职。拿到两份offer的周处充分发扬了“孔融让梨”的精神,说要向古人学习,辞大官不辞小职,便先去了楚地上任。

周处到了楚地之后,再次变身老黄牛,针对“楚地历经丧乱,新老居户夹杂,风俗不一”的情况,用教义敦促和教化他们,并把那些露在野外没人认领的尸骸白骨安葬,让楚地重归良好的社会秩序。

忙完楚地之事后,周处才应召到中央朝廷去上班。

由于周处同志长期的亮眼职场表现,他的社会名声越来越好,仕途也稳中有升,一度还成为了天子近侍,后来被升任为御史中丞

但是,朝堂之上,风起云涌,那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像周处这样一个吴国旧臣,要想在步步惊心的西晋朝堂站稳脚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定决心要做个好人的周处固执而又倔强地坚持要说真话,要不畏权贵,所以很快就得罪了一大批人,其中包括很多宠臣和皇亲国戚。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梁王司马肜,这货是司马家出了名的能祸祸、折腾的纨绔子弟,因此被刚正不阿的周处给弹劾了。

赵王司马伦曾镇守西北,欺压少数民族兄弟没点分寸和节制,所以搞得羌人、氐人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了,纷纷造反,比较著名的便是氐人齐万年的反叛。

这种情况给了西晋朝中那些腹黑大臣算计周处的机会,他们使劲给周处戴高帽子,说他是名将之后,忠烈果敢刚毅,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特别适合到前线去卖命。借机把周处打发到纷乱的西北战场去了。

同样来自东吴的伏波将军孙秀一见江东老乡周处被人往坑里推,便提醒周处,建议周处以家有老母为由,推掉这个工作安排。

但是周处却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自己既然选择告别亲人来侍奉国君,就不要想着扮演好儿子这个角色的事情了,自己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敌首齐万年得知情况后,说道:“周处从前守卫新平,我知道他的为人,文武兼备,如果独自决断而来,势不可挡。如果受别人控制,就一定会被我捉住。”言下之意,如果是公平对决,他不是周处的对手,但只要有人背后给周处使绊子,周处必败无疑。

这次平贼的总指挥正是跟周处有仇的梁王司马肜,所以周处也自知生还的希望并不大,但是为了自己的忠臣梦,还是悍然踏上了征程。

朝廷的中书令陈准也知道司马肜一定会借机公报私仇,便上书说:夏侯骏和梁王司马肜都是权贵出身,不是干仗的料子。而且身份显贵,关键时刻绝不敢拼命,搞逃跑主义也是毫无顾虑的。而周处是吴国人,性格又比较刚猛,平时还人缘不好,是绝佳的炮灰人选。为了挽救和支援周处,应该下诏让孟观带一万精兵当周处的前锋,两人有个相互照应,必定能破敌。否则,周处死定了。

但是,朝廷其实早已是半公开要周处去送死了,自然没有同意陈准的奏请。

两军对阵后,事情果然如预料一样,夏侯骏逼迫周处带五千兵进攻驻扎在梁山(此梁山非梁山泊的梁山)的七万贼兵。

周处委婉地予以了反驳和拒绝,说自己孤掌难鸣,此战必败,自己因此丧命倒没关系,关键是有损国威。

但随即司马肜又给他下了死命令,别磨磨唧唧的,赶紧给老子进攻,我等着看戏呢。

无奈之下,周处便与振武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在六陌进攻齐万年。尤为悲催的是,将要作战时,周处的士兵还没吃饭就被司马肜催上了战场,并明目张胆地断绝了他们的后援。

周处知道必定会失败,便赋诗说:“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终。”说罢便作战,从早晨到日暮,*敌万余人,弓箭用尽,但己方将领就是不愿支援他。

心生绝望的属下开始劝周处撤退,但周处深知自己退无可退,按剑凄然,大声说道:“这正是为国尽忠的时候,何言撤退?以身殉国、马革裹尸,才是军人的归宿。”

最终,周处力战而亡。

让周处顺利成为革命烈士之后,晋廷给周处颁发了安慰奖,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安葬之地一顷,京城的地五十亩为宅第,又赐给他皇家的近田五顷。并承诺要给周处的母亲养老。

周处的一生,其实就是典型的“蒙了生前冤,赢了身后名”。作为感动西晋的将军,当时便有潘岳奉诏作《关中诗》道:“周处殉军令,滋润黄铖斧。其人吊已亡,贞节能称举。”又西戎校尉阎瓒也上诗说:“周处全臣节,美名不能已。身虽遭覆没,载名为良史。”

到了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后,因为周处的儿子周玘有“三定江南”的奇功,又打算为周处加封谥号,最后在太常贺循的建议下,定谥号为孝,取义“固守仁德而不行邪僻”

之前感叹“自古忠孝难两全”的周处,自此,也算是圆满地了忠孝两全了。

但是透过周处求仁得仁的完美蜕变的一生,大家真的只看到了周处的自我救赎吗?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偌大一个西晋就容不下一个立地成佛的周处呢?

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扮演的匪帮卧底对梁朝伟扮演的警察卧底说,自己想做个好人,结果呢?当世道容不下某一个好人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好人和坏人会殊途同归的。

周处在吴地,吴人用自己的标准定义了周处的善恶,周处希望自己能与环境和谐共融,所以痛改前非,自我救赎,终于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好人。

但是当周处进入了西晋朝廷之后,他却永远丧失了一个做好人的机会了。原因无他,因为周处是吴人,是吴国旧臣,对于司马家来说是外人,是异己者。

当一个人处身于一个格格不入的陌生环境时,或许运气才是最好的调节器,因为只有那个环境的主导者愿意跟你妥协或者适当包容你,你才不会被矛盾的环境吞噬。但很明显,周处的运气糟糕到了极点,因为他碰到了历史上著名的道德低下的司马家。

周处进入朝廷之后,他的工作岗位是御史中丞,熟知历史的人一定会知道,这个岗位属于纪委序列,*工作比较容易得罪人。这类工作如果没有皇帝的坚决支持和维护,是很容易掉脑袋的。满朝权贵,你谁都得罪不起,但只要你想尽点工作职责,就势必会得罪一些你得罪不起的人。史书把坑害周处的主要责任都抛给了梁王司马肜,但事实上背后的刽子手又何止司马肜一个?那些推荐周处去西北平乱的人,那些拒绝陈准合理建议的人,那些对周处见死不救的人,何尝不是间接的*人凶手?

《世说新语》和《晋书》为什么要对“周处除三害”这样一眼看上就很假的故事大书特书?告诉大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善逻辑只是一方面,更深远的一方面是告诉大家,在西晋那个缺德时代,你想做个好人很难。你放下了屠刀,但司马家那帮缺德鬼却时刻高举着屠刀。

大家可以仔细去看看两晋的历史,数得着的几个跟好人挨得着边的名臣最终是什么下场?刘琨孤守北境十余年,最后死在自己人手里,朝廷为了照顾胡人的感受,还不敢给他开追悼会;祖逖中流击水,誓师北伐,一度打出了光复北国的希望,最后被内部党争活活气死;陶侃东征西讨,为东晋四处平乱,堪称东晋最为传奇的灭火队员,最后被王敦“发配”广州,陶侃死后,其三个手握兵权的儿子全部被弄死……

除三害、尽忠孝的周处,还有他那“三定江南”的儿子周玘(被司马睿耍猴般地戏弄死),还有上述忠臣义士,其实就是打脸司马家的黑色幽默。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家族统治天下的结果必然相当讽刺,忠君爱国之士居然成了他们司马家必须弄死的对象,何其荒谬,何其悲哀?!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同名电影,其背后的寓意其实是一模一样的,缉拿悍匪本是警察的天职,最后却需要借助一个悍匪被骗时日不多而想要临终救赎自我去完成,这难道不荒诞、讽刺吗?

我们一些缺乏文化见识和生活阅历的朋友,其实很多时候是很难真正看懂所谓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作品的。像“周处除三害”这样的故事,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绝对都是毫无违和感的正面教材,却唯独放在两晋,却让人感觉特别的讽刺。周处自我救赎了,但是你们晋廷呢?你们司马家呢?

周处除三害,包括曾经的他自己,但恰恰凸显和存留了那个时代最大的祸害——司马家族。

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你有些哀怨。给我的一切,你不过是在敷衍。你笑的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总在刹那间,有一些了解,说过的话不可能会实现 ……也许,我们经常甚至时刻在和历史吻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