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双手沾满帝王的鲜血,且看历史上的“屠龙帝“”如何完成四杀

他的双手沾满帝王的鲜血,且看历史上的“屠龙帝“”如何完成四杀

首页角色扮演屠龙志更新时间:2024-06-18
前言

他41岁的时候,灭亡一个南方政权干掉了一个皇帝,拿到“第一滴龙血”;

他47岁的时候,灭亡了一个北方政权干掉了一个皇帝,完成“斩龙双*”;

他50岁的时候,灭亡了一个西部政权干掉了一个王,开始“大*特*”;

他54的时候,又灭亡了一个北方政权干掉了一个皇帝,接近“暴走了”;

他56岁的时候,在一个很大的南方政权里干掉了一个皇帝,已经“无人能挡”;

最后他57岁的时候,彻底颠覆了这个很大的南方政权,并把这个很大的南方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干掉,达成“主宰天下”的成就后,终于称帝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因此绰号“屠龙帝”!

他是谁呢?

他就是刘裕,南朝的开国皇帝,双手沾满五帝一王的龙血,被辛弃疾称为“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

他41岁,灭亡了桓楚政权,干掉了楚帝桓玄;

他47岁,灭亡了南燕政权,干掉了南燕末主慕容超;

他50岁,灭亡了西蜀政权,干掉了成都王谯纵;

他54岁,灭亡了后秦政权,干掉了后秦末主姚泓;

他56岁,篡夺东晋政权,派人缢*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其弟司马德文。

他57岁,接受了司马德文的禅让,代晋称宋。三个月后,派人用棉被闷死了史称晋恭帝的司马德文。

羚羊今天为大家盘的历史事件就是宋武帝刘裕灭后秦之战,也就是“屠龙帝”的四*之战。

后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羌族首领姚苌建立在关中的割据政权。姚苌死后儿子姚兴即位。姚兴还是不错的重文兴教,国力挺强。面对东面北魏,北面暴虐帝赫连勃勃,西面几个跳梁小丑*扰,还是屹立在关中。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会纳闷,但是为什么如此君主治理下的国家会被“屠龙帝”刘裕灭了呢?

且听羚羊我细细说来。


01 秦夏相争,刘裕插针

后秦于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首次击降西秦之后,又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击灭了后凉,势力大增,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因此西北地区后秦仅剩一个强力的对手,那就是赫连勃勃创立的胡夏政权。

义熙五年,后秦弘始十一年、夏龙升三年(公元409年)四月,夏主率骑兵2万攻秦,掠夺平凉的杂胡7000多户,进兵屯于依力川(今甘肃平凉附近)。九月,秦主姚兴率军回击夏军,秦军大败,秦将姚榆生为夏军生擒,左将军姚文崇等拼死力战,夏军才退走,姚兴也返还长安。接着夏军又攻占后秦的敕奇堡、黄石固、我罗城等地。

义熙六年、后秦弘始十二年、夏龙升四年(公元410年),夏主又派左将军赫连罗提攻占后秦之定阳城(今陕西富县境),坑*秦军4000人。接着,夏军又进击陇右地区,攻占白崖堡,兵逼清水(今甘肃清水)。

义熙七年、夏龙升五年、后秦弘始十三年(公元411年)正月,秦姚详屯守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被夏军逼迫弃城南逃。夏军追及将姚详*死,俘其全军。夏主赫连勃勃再南攻安定(今甘肃镇原南),于青石北原击败后秦尚书相佛嵩,俘其吏民4.5万人。

义熙十二年、夏凤翔四年(公元416年)六月,夏军攻占了上邦,*秦州刺史姚军都及将士5000多,毁上邦城,接着进攻阴密(今甘肃灵台西50里),又*秦将姚良子以下1万多人。秦征北将军姚恢弃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奔回长安。安定人胡俨等率5万户举城降于大夏。

秦、夏两国连年的征战,致使后秦国力持续衰弱,西北地区霸主地位不保,而南方则是刘裕一家独大。

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刘裕相继镇压了卢循、徐道覆起义军,剪除了荆州刺史刘毅、兖州刺史刘藩及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等,平定了益州,打击了晋宗室司马休之等势力,政局稳定,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步增强。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初,后秦主姚兴病亡前后,姚弼、姚情、姚宣、姚耕儿等明争暗斗,争夺帝位,政治动乱,人心浮动,叛离者日增;连年与大夏、南凉、西秦等征战,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丧失了强国地位。加之北魏势力下降,无力他顾。

所有这些,都为刘裕击灭后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刘裕是个非常果决的军事家,如此大好机会,怎么会不见缝插针,遂据此定下了出兵灭秦的战略决策。


02 战争前夕,军事部署

刘裕为夺取击秦的胜利,进行了详尽的作战策划:

兵分五路,水陆并进。

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兵为前锋,自淮、淝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击;

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黄河);

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由襄阳趋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由襄阳挺进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

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

当后秦获知晋军已抵许昌时,仍在与大夏、西秦作战。

秦东平公姚绍深感忧虑,认为应集中全力对付东晋。遂向后秦主姚泓献策说,应将远在安定的吏民迁至京师,这样可得精兵10万,即令夏、晋两国同时向我进攻,也不至有亡国之祸。但这一策划却被左仆射梁喜否定。

梁喜认为:“安定守将齐公姚恢素有威名,且吏民与大夏赫连勃勃已结深仇,必然死守安定。如若放弃安定,夏人必然进逼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况关中兵足以抗击晋军,何必自己削弱自己呢”。

后秦主姚泓根据以上建议,决定采取两面作战的对策,既保卫西北的安定,防止大夏的进击;也重点据守长安、洛阳、潼关、武关等重要城邑关隘,阻止晋军的西进。

姚泓的这一作战决策,使后秦从战争的开始便处于战略上顾此失彼的被动境地。

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刘裕率主力大军自建康出发,各路大军也相继按预定策划出动。刘裕告诫王镇恶等:若克洛阳,须待大军至,未可轻前。


03 洛阳陷落,后秦被动

九月,刘裕率军进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前锋王镇恶、檀道济军也进展顺利,自进入秦境以来所向皆捷。

秦将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于王镇恶军;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丘)降于檀道济军;后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坚守城邑不降,檀道济攻克该城,将董遵斩*,旋即攻克了重镇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俘获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与此同时,建武将军沈林子军,自汴水进入黄河,襄邑(今河南睢县)董神虎率领1000多人响应晋军。沈林子随即与他共攻仓垣(今河南开封北),攻克了该城,后秦兖州刺史韦华降服。

十月,晋军进占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王镇恶、檀道济两军旋即会师于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后秦镇守于洛阳的征南将军姚洸,见晋军逼近,派人至长安求救。后秦主姚泓命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武卫将军姚益南率步兵1万增援洛阳,并令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进屯陕津(今山西平陆东南,即古茅津渡),以为声援。

此时,宁朔将军赵玄向姚洸建议说:“今晋寇益深,人情骇动;众寡不敌,若出战不捷,则大事去矣。宜摄诸戍之兵,固守金墉不下,晋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战而坐收其利也。”姚洸的司马姚禹及主簿阎恢、杨虔皆妒恨赵玄,便暗中与檀道济相通,极力反对赵玄的建议,并怂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姚洸中计,派赵玄分兵1000前往防守柏谷坞(今河南偃师东南),以广武将军石无讳东至巩城(今河南巩县西南)防守。

继之,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皆降于晋军,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军由成皋顺利西进。石无讳进至石关(今河南偃师西),得悉晋军已至,便退兵洛阳;赵玄与晋军战于柏谷坞,兵败战死。

十月二十日,檀道济军逼近洛阳,二十二日姚洸出城降晋。檀道济俘秦军4000多人。

此时后秦越骑校尉阎生和武卫将军姚益南正率部赶赴洛阳途中,得知洛阳失守,不敢再向前进。


03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刘裕原先命令前锋军攻取洛阳,且待后续主力到达之后再继续西进。但王镇恶等见后秦内乱纷起,潼关守军薄弱,便当机立断,不待刘裕大军到达,分兵两路西进。

一路王镇恶军,至渑池(今河南洛宁西),派部将毛德祖进攻秦弘农太守尹雅,于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生擒尹雅,王镇恶军迅速进抵潼关(今陕西潼关北)城下。

另一路檀道济、沈林子部,自陕(今河南陕县)北渡黄河,向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进攻。后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东,檀道济等军进攻蒲阪,被守将后秦并州刺史尹昭击退,檀命别将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将辅国将军姚城都击败。

此时,后秦以东平公姚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改封鲁公,率武卫将军姚鸾等步骑兵5万防守潼关,又命姚驴率部增援蒲阪。

沈林子认为,蒲阪城池十分坚固,兵力众多,难以很快攻取;王镇恶孤军于潼关,不如南下与王镇恶合军攻打潼关,潼关既破,尹昭不攻自溃。檀道济同意沈林子的意见,遂引军自蒲阪南下。三月檀道济、沈林子军到达潼关。姚绍率兵出战,檀道济、沈林子将秦军击败,斩俘秦军1000多人。

姚绍退兵定城(陕西潼关西30里),凭险据守,告诉众将说:“檀道济等兵少势弱,孤军深入。敌只能坚守城池,以待后援。我分兵断其粮道,当可将敌坐擒。”

于是,便派将军姚鸾截断大路,以阻止晋军的粮运。姚鸾先派将军尹雅与晋军战于潼关之南,被晋军战败生擒。

三月初四日,沈林子乘夜率勇锐士卒偷袭姚鸾军营,*姚鸾及秦军数千人。姚绍又派姚赞屯兵于河上,欲断晋军水运。沈林子再率军进击,姚赞兵败,逃回定城。此时,秦将薛帛举河曲降晋,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不久,晋军给养不继,军心浮动,全军顿兵坚城,不得前进,军中纷纷提议撤军东归。

此时,将军沈林子按剑怒斥说:“今许、洛已定,关右将平,事之成败,系于前锋。且大军尚在远方,敌军兵众气盛,想要撤军,也难以安全退走。我决心单独率部继续完成受领的使命。”

王镇恶等人遂镇定下来,派出使者驰告刘裕,请求速派援军,运送军粮。使者晋见刘裕,刘裕以魏紧跟于黄河北岸并进,威胁重大,而拒绝派兵增援。王镇恶等于是亲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动员民众,捐献军粮,才解了缺粮之危,军心趋于安定。

四月,姚绍再次命长史姚治、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2000人屯守河北的九原,企图再断晋军粮道,又被沈林子击败。姚治、姚墨蠡、唐小方均被斩首,其全军几乎丧尽。姚绍听说姚治等人兵败身亡,悲愤已极,发病呕血,将兵权交予东平公姚赞之后死去。旋即,姚赞率兵偷袭沈林子军,又被沈林子击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04 刘裕亲征,击魏灭秦

刘裕亲率大军于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离开彭城(今江苏徐州),自淮水、泗水进入清河。三月初八,刘裕以左将军向弥率部分兵力屯于黄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东东阿西北),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为防止晋军于黄河北岸上陆向魏进击,也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晋军人员,均被魏 军擒*。

刘裕数次派兵上岸攻击魏,刚一登岸, 魏军便逃离岸边。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列阵而进。

魏军立即前来进攻,魏将长孙嵩率骑兵3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被利箭射*者甚众,死尸堆积遍地,魏将阿薄干被斩,魏兵败退走。

朱超石率宁朔将军胡藩、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又斩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刘裕进至洛阳,为防止魏军的袭击,在洛阳停军两个月,部署后方的防卫。

七月,刘裕进至陕地(今河南三门峡),将军沈田子、傅弘之进入武关(今陕西商县南),后秦守将逃走。沈田子等军进占青泥,后秦命给事黄门侍郎姚和都屯兵于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阻击沈田子军。

八月,刘裕大军进至阌乡(今陕西潼关东)。刘裕顾虑沈田子等军力薄弱,为使其更好地牵制和吸引秦军兵力,便派将军沈林子率军前往支援。此时,沈田子等正准备攻击峣柳。

后秦主姚泓本欲率军迎击刘裕军于潼关定城,但顾虑沈田子等军突袭其侧背,于是决定先率军消灭沈田子军,然后再倾全国之军迎击刘裕的主力大军。

同月,姚泓所率数万骑兵,突然进至青泥(在峣柳附近)。沈田子得知姚泓率大军而来,欲乘秦军刚刚到达,向其攻击。傅弘之认为敌众我寡,不应出击。

沈田子说:“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且今众寡相悬,势不两立,若彼结围既固,则我无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营陈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

于是,决定先率自己本部兵马向敌攻击,傅弘之跟随于后。沈田子军被秦军重重包围,沈田子激励士卒奋力拼*,大败秦军,斩秦军1万多人。姚泓率败军退返长安。当沈林子军到达峣柳时,姚泓军即已退走,于是,沈田子与沈林子合军共追秦军。关中许多郡县见姚泓兵败,暗中纷纷降于晋军。

八月初二,刘裕到达潼关,即以朱超石为河东太守,命其与振武将军徐猗之于河北会合薛帛,共攻重要战略渡口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后秦平原公姚璞与姚和都击败晋军,斩了徐猗之,朱超石逃回潼关。此时,王镇恶请求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王镇恶军出发后,正值后秦恢武将军姚难由香城(今陕西大荔东)率军西撤,王镇恶跟踪追击。姚泓率兵由霸上到达石桥(长安城洛门东北),接应姚难;以镇北将军姚疆和姚难合兵守卫泾上(今陕西高陵境),迎击王镇恶军。王镇恶命将军毛德祖率部攻击,将秦军击败。姚疆战死,姚难逃回长安。东平公姚赞得知晋军迫近长安,便率军由定城退往郑城(今陕西华县)。

刘裕大军随之逼近。后秦主姚泓见长安危急,自己尚有数万军队,可以抗击晋军。遂令姚丕军防守渭桥(长安城北),胡翼度军防守石积(长安城东北),姚赞军防守霸东(霸水东岸),姚泓自己率军守卫逍遥园(长安城西)。八月二十三日,王镇恶乘蒙冲小舰进至渭桥,弃船登岸。当时,由于渭水湍急,大部舰船皆被冲走。

王镇恶乘势激励部众说:“吾属并家在江南,此为长安北门,去家万里,舟楫、衣粮皆已随流。今进战而胜,则功名俱显;不胜,则骸骨不返,无他歧矣,卿等勉之!”

于是,身先士卒,率军进击姚丕军。姚丕战败,姚泓率兵来救,与姚丕败兵互相践踏,也不战而溃。姚谌等皆战死,姚泓单骑逃回宫内。王镇恶军由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城,姚泓与姚裕率数百骑逃奔石桥。东平公姚赞得知姚泓兵败,率众往救,士众皆溃逃。

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镇恶军营投降,至此,后秦便宣告灭亡。


05 后秦覆灭的原因

东晋刘裕镇压了卢循、徐道覆农民起义军,不久,便发十数万大军,水陆并进,经1年的征战,将建国33年的后秦一举击灭。虽然灭秦之战是两国之间统治阶级争夺霸权的斗争,但后秦的灭亡,客观上又将中国北方的统一向前推进了一步。

东晋取得击灭后秦作战的胜利,除了其顺应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具有较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最重要的还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点,后秦的政治败落

后秦自姚兴晚年起,国内民族矛盾、社会阶级矛盾和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激烈,人心浮动,内乱纷起,力量的内耗相当惊人,几乎已达不攻自破的地步。

当晋军已进占洛阳,后秦姚懿突然起兵自立为帝,欲东攻长安,除去秦主姚泓,迫使姚泓不得不调动大军对付姚懿。正在后秦主姚泓面对“内外危迫”的困境、“群臣相泣”、满朝百官束手无策之时,后秦征北将军齐公姚恢又率安定镇户3.8万起兵,逼向长安。

姚泓又不得不急调其前线主将东平公姚绍弃当面晋军于不顾,回军西向,北击姚恢。后秦在这种内乱迭起、外部又有西秦进逼于西、大夏袭扰于北极端被动的战略态势之下,自然难以抵挡强大晋军的进攻。

第二点,后秦军战略指导犯了两面作战等一系列错误

后秦面对强大晋军的进攻,东平公姚绍提出的迁移安定镇户,充实京师长安可得精兵10万,以全力对付晋军的建议,不失为正确的战略对策,但却为秦主姚泓所拒绝。这样,后秦从战争开始便使自己陷于两面应付、顾此失彼的被动态势之中。

交战中,后秦主姚泓本应亲率大军,阻晋军于定城、潼关以东,但他却为晋军一路偏师沈田子军所吸引,轻率地决定率数万大军向峣柳迎击,使这支相当可观的战略机动力量毁于一旦。

秦军具有战略头脑的决策人物之一的姚绍,在2个月内两次平定内乱,统率大军机动于长安和潼关前线,无疑显示了他相当出色的战略指挥才能。但是,他在3次组织切断晋军粮道这一至关重大的作战行动时,却因策划不当、使用兵力过少而失利。

凡此种种,都在战略上造成了后秦军不可逆转的颓势。与后秦军的战略指导相比,东晋则表现得计高一筹。

首先它在战争时机的选择上,选在了后秦政局不稳,人心动荡,统治集团争立仇*,且外有西秦、大夏交侵之际;

其二它水陆并进,主次配合,使振武将军沈田子和建威将军傅弘之兵出武关的牵制之师,起了吸引和消灭后秦战略机动力量的重大作用;

其三它巧妙处理了借道北魏,阻止了其南下援秦的行动,即使自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危机,又置后秦于孤立无援的困境。

在当时那种诸国纷争、斗争形势变幻无常的恶劣战略环境中,东晋悬军远征,筹划得心应手,挥洒相当自如,实属难能可贵。这使其占尽了主观指导的优势,争得了战争全程的主动地位,成为战胜后秦的重大因素。


06 刘裕北伐,影响后世

就在灭亡后秦的同年,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于十二月留王镇恶、沈田子等辅其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率大军仓促东归。

其后留守的东晋军队内讧,王镇恶被*,赫连勃勃乘机取长安,关中遂为胡夏政权所有。

但潼关以东、直到青州,黄河以南的地区仍为东晋控制。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刘裕北伐后秦之战的历史影响,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刘裕北伐与祖逖、桓温北伐的获胜程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它们最后均因其他势力的牵制或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但刘裕北伐后秦的成功及其历史影响无疑最为显著。

祖逖,虽然是南北对峙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名将,他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北伐,为东晋收复了淮水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但祖逖死后,后赵连连南下进犯,攻城略地,上述地区再次易手。

桓温北伐,第一次亲率大军直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第二次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但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及其它收复的地盘又相继失守。

刘裕北伐后秦之战,虽然关中很快就得而复失,但这次北伐有三方面重要的历史影响。

首先,这次北伐打下了南方政权的战略缓冲区。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收归东晋版图,使东晋及以后的宋与北魏之间出现了广大的缓冲区,以后宋、魏之间的战争大都在这一缓冲区进行,保证了南方长江流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其次,刘裕前后两次北伐,消灭了北方的两个政权。“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为东晋以致其后南朝的生存,消除了肘腋之患;同时,又可以说刘裕北伐消灭南燕和后秦,间接地为北魏统一北方扫清了道路。

最后,刘裕北伐后秦之战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他不断举兵北伐,实际上是王导、桓温、谢安奉行的“镇之以静”、以攻为守的军事策略的继续。这一点,对东晋和后来的南朝都很重要,正是因为刘裕及其后继者奉行“镇之以静”的方针,才有了南朝初年“元嘉之治”的出现。

因此可以说,刘裕所策动的北伐,尤其是北伐后秦之战,是东晋北伐历史上最成功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虽然刘裕北伐,还抱有个人或集团的目的,但它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司马光叙述刘裕北伐成功后匆忙东归,关中复失时,大发感叹

“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不像司马光只是大发感叹,王夫之一言点破了长安得而复失的原因:

“刘裕灭姚秦,欲留长安经略西北,不果而归,而中原遂终于沦没。史称将佐思归,裕之饰说也。……夫裕欲归而急于篡,固其情已”。

但王夫之仍然肯定了“裕之北伐,非徒示威以逼主攘夺,而无志于中原者,青泥既败,长安失守,登高北望,慨然流涕,志欲再举”;他还将刘裕与曹操相比较,称其用人虽有不足,而“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显然也包括了对刘裕北伐成功的肯定。

吕思勉则认为刘裕急急篡位的说法只是史家附会王买德的话说:

“宋武代晋,在当日,业已势如振槁,即无关、洛之绩,岂虑无成?苟其急于图,篡平司马休之后,迳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举?武帝之于异己,虽云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刘穆之死,后路无所付托,设有窃发,得不更诒大局之忧?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则武帝之南归,亦不得訾其专为私计心也。义真虽云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将,不为不多。王镇恶之死,在正月十四日(应为十五),而勃勃之图长安,仍历三时而后克,可见兵力实非不足。长安之陷,其关键,全在王修之死。义真之信谗,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责者也。”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关中的得而复失,根本的原因还是刘裕受限于东晋的实力以及北魏对东晋的牵制,因此他不可能坚守长安,更不可能统一北方。

换句话讲,不是刘裕不想成就统一的大业,而是当时南北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时机尚不成熟。

其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再后隋统一了全国,才真正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局面。

从这一点来看,刘裕北伐后秦的成功,可以算作一支插曲,它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轮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而大统一的进程中,把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文完。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

本文作者/宇文泰

图文编辑/羚羊飞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