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昨天是儿童们一年一度的「六一」。
也是成人们总在逃避的「周一」。
明明是个有明确年龄限定的节日。
但在社交平台上,正在狂欢的似乎都是早已超龄的成年人。
有的人质问着,成年人过个六一怎么了。
有的人回想着,童年时收到过什么样的六一礼物。
有的人晒出了小时候和现在的对比照,感叹飞逝的时光。
还有些大人,给幼儿园表演的小朋友们涂抹上了熟悉的#儿童节三件套#:
高原红腮红、毛毛虫粗眉毛、眉心一点红色美人痣。
一个儿童的节日,似乎已经演变为成人们怀旧的专属时间。
尤其是社会身份刚刚发生转变的80、90后们。
更是会因此怀念起自己与现在大不相同的童年。
当初,我们分享着街头便宜的小吃零食,在学校的游园会里挥霍一整天。
当初,我们还得通过厚重的电视机了解外面的世界。
知乎上,有人询问着:
如何向一个只接触过和互联网的孩子解释「电视」这一存在。
许多年前的我们,又怎会想到这个神奇又迷人的大黑盒子日后也会被逐渐淘汰。
过去,人人都是「电视儿童」。
爸妈忙于工作,在家无人陪伴。
电视就成了看管我们的保姆,也是安抚我们的玩伴。
没完没了的剧集、热热闹闹的动画、甚至是精彩纷呈的广告都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试问有几个80、90后,没有过蹲在屏幕前、边用风扇降温边偷看电视的经验。
提到过去的电视,不少成年人都会感叹:
现在的孩子真可怜,再也看不到我们当初看的那些电视电影了。
就连一直被嘲单调幼稚的《喜羊羊和灰太狼》。
居然都会有因为儿童盲目模仿的个例被禁播的那一天。
他们应该无法想象,过去的我们在电视里究竟看到了怎样一个世界。
那时,儿童片里有最前卫的太空畅想。
《霹雳贝贝》里的孩子,受到了霹雳星人的眷顾。
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家庭,却拥有双手发电的超能力。
这一身特异功能,却让他过上了被父母否定、被研究所关押的痛苦生活。
在1988年,他就不得不面对《怪奇物语》中小十一的终极难题:
是拯救世界,还是选择朋友、回归平凡?
那时,儿童片里有最深刻的社会隐喻。
《疯狂的兔子》里的孩子,受到了邪恶力量的蛊惑。
只要播放神秘的游戏光盘,就会被「疯狂的兔子」控制心智。
如果拒绝成为其中疯狂而麻木的一员,就会被狂热的大众欺辱、孤立。
在1997年,她就不得不面临《雪国列车》中革命者的挑战:
是归顺集体,还是追随自己认可的自由和正义?
那时,儿童片里有还有最讽刺的恐怖阴影。
《毒吻》里的孩子,受到了工业发展的荼毒。
父母体内郁结的大量化工有毒物质,让他成为了体含剧毒的怪物。
越是与他亲近的人越容易因此丧命,使得他的人生变成了一场孤独的悲剧。
在1992年,他就不得不应对《绿巨人》中浩克的挣扎:
是远离社会,还是向致使自己陷入痛苦的人类求助?
和现在电视屏幕里的一团和气相比。
过去这些儿童片显得直白而凶猛。
不少过来人甚至将其归类为「中式儿童邪典」。
虽然在几十年前,它们在电视中显得毫无违和感。
在当时,儿童题材艺术作品有着更加开阔自由的创作空间。
所以无数优秀的创作者,才会如此积极地投身于儿童类作品的创作之中。
这使得这些电影虽然有着儿童的主角和稚气的外壳。
但本质上却承载着成人世界最严肃、最迫切的讨论。
童年承担着「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重任。
童年的我们也有着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过去屏幕中的故事,从未把儿童看得一无所知、低人一等。
而是用儿童更容易听懂的方式,坦诚地讲述着成人生活的忧虑和黑暗。
其中丰富的信息量,已经可以满足孩子们探索一切的欲求。
所以,孩子们也心满意足地靠这些天马行空的畅想,习得了大量进步的观念。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告别电视、走向网络的?
大概是发现了网络上有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
大概是察觉了网络里有更多自由自主的选择。
孩子比成人更加需要不断更迭的刺激。
当他们发现单调重复的《喜羊羊》和《熊出没》与自己所处的花花世界并不相通。
便会涌入互联网,以满足好奇心的无限需求。
这样的现实是一把双刃剑,产生了一些或好或坏的结果。
好的方面是。
他们比过去的我们更早了解到最真实的现实。
变得更加沉稳,也更早习得一些成人都感到棘手的技能。
比起当初那些跌跌撞撞的我们,他们似乎也能更早获得普世价值上的成功。
看多了网络上幼童坠楼的新闻。
12岁的长沙小学生发明出联动互换防护窗。
只要打开插销,开关窗时防护窗都会自动闭合,防止幼童坠落。
这项发明近日获得了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奖金奖,成为了中国代表团在这届发明展上拿下的最高奖励。
最近还有一个6岁的南京小女孩在油管上大火。
成为了继李子柒之后最受老外喜爱的中国博主。
这个叫miumiu的女孩在网络上分享着自己吉他弹唱的作品,最高播放量已超500万。
还吸引了许多国外音乐人自发组成网络乐队,为她伴奏鼓励。
坏的方面是。
他们比过去的我们更早接触到最虚无的真相。
变得更加早熟,也更容易沉迷于一些成人都难以自拔的诱惑。
比起当初那些懵懵懂懂的我们,他们似乎也会更早接受成人式的消费娱乐。
小时候,我们爱美是顶着蚊帐模仿《新白娘子传奇》。
轮到他们时,已经变成了小学生化妆技术大比拼。
一个又一个稚气的面庞,在镜头前效仿着美妆博主涂涂抹抹。
对自己难以承担的奢侈商品如数家珍,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轻松爆火。
小时候,我们竞争是甩起袖子争夺《游戏王》卡牌。
轮到他们时,已经变成了《王者荣耀》《绝地求生》中的互相*戮。
与陌生的成人直接对战,也像成人一样疯狂消费「氪金」。
哪怕是偷偷花光了家中一大笔重要的积蓄,也要成为人人吹捧的「全职高手」。
近日出台规定:八岁以下儿童网络充值一律归还
现在的网络始终不像过去的电视,经过严谨的筛选和周全的选择。
孩子们能同时接触到成人世界中最先进和最腐化的部分。
没有艺术化的包装,也没有教育意义上的延伸。
他们能轻松模仿一切,却始终参不透背后的道理和规则。
这往往导致了一种畸形的「早熟」:
孩子们效仿成人说话做事,掌握了很多与成人相当的技能;
但他们并不具备与之相当的成熟心智,无法独立判断迎面而来的诱惑和挑战。
这让香玉愈发地怀念起过去那些大智若愚的儿童寓言。
个个都是为成长中的我们量身定做,教会我们:
在简单幼稚、天马行空之后,也该有颗善良睿智的心。
而不是在光鲜亮丽、故作老练之下,遮掩一片空洞肤浅的虚无。
不可否认的是。
当下,越来越多成人和儿童身份颠倒的流行接连涌现。
小孩子们都巴不得自己早些成人。
追逐着当红的偶像明星,毫无顾忌地叫着他们「老公」「老婆」。
钻研着全球的潮流动向,比起吃喝玩乐更想要购置一身潮服潮鞋。
13岁成名的潮流男孩YOSHI
但成人们却恨不得立刻返老还童。
不少人下班后一集不落地刷着《巴啦啦小魔仙》和《舞法天女》。
童真童趣的盲盒玩具市场中,都市白领们成了真正的消费主力。
这样奇怪的倒置,本质上其实是自己当下生活的逃避和不满。
以及对对方社会角色一厢情愿的误解。
就像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电影《长大》中。
男孩因为个子太矮坐不了想坐的游乐设施,因为年纪太小追不到心仪的女孩。
于是向许愿机许愿,让12岁的自己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人。
但当愿望真的实现,工作、生活、爱情这些成人世界的压力开始向他袭来。
他那颗还是孩童的心渐渐感到失落困倦,便开始回想:
这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成长?
人类一直以来都有按年龄来划分人生、规定任务的传统观念。
这些观念大多都是在规范成年人的行为和心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所有人的生存状态,都被要求与其年龄相匹配,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期待。
在这样粗暴的划分之下,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取向往往会被忽略不谈。
如果孩子们长大成人的心愿是渴望强大、渴望自由的体现。
那么成人们返老还童的狂欢,也许就能解释为对这种社会期待的恐惧和反抗。
在社会生活的重压之下,没有人想当痛苦而复杂的成年人。
他们渴求简单、直接,希望被无条件宽容、理解。
正如《哆啦A梦》中所说:
大人真可怜,没有能让自己依靠、撒娇和骂自己的人。
成人想要成为儿童,只是在追求身为「儿童」的那些宠爱和特权。
其实,我们没必要通过变成「儿童」来追求这一切。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故事吗?
儿童同样有自己的沉重和纠结。
换句话来说,也是当下严肃儿童文化的缺失,加重了我们对儿童这一身份的误解。
好像儿童就可以为所欲为、享受一切。
要是在现在的主流故事里,他们也需要明确是非、承担责任,独自应对孤独和痛苦。
又有几个人会真的愿意变回儿童。
放弃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和成长,回到那个实际上并不完美的童年。
真正需要改变的,从来都不是年龄,而是我们的心态。
童真应该是热切、积极、好奇;
而不是逃避、享乐、偷懒。
取悦自己,不是儿童的特权;
融入世界,不是成人的义务。
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两点。
这个六一,不如回归到那个更加深刻、更多沉淀的童年。
既是聪慧沉着的儿童,也是保留童真的成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