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8000字。
中国古典小说中,明朝是神魔小说的主流阵地,但众多神魔小说中,《封神演义》是唯一一部能和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并列的长篇神魔小说。其宏大的宇宙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曲折难料的故事情节甚至更胜《西游记》一筹,给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但是,这部伟大的神魔小说著作本身虽广为大家熟知,其作者到底是谁?成文时间?与同一时间阶段出现的《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到底有什么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它的母本《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又是如何一个渊源?
各种专家、各种小说史略、各种资料众说纷纭,有实证,有据理力争,更有凭空而谈,本文将系统、清晰、深度剖析《封神演义》。
附图1 西昆仑山
一、作者考证《封神演义》作者到底是谁?意见分歧较大。
1.1 主流说是许仲琳,笔者也赞同这个说法
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阊(苏州)舒载阳刊本,卷二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此刊本现藏于日本内阁。
据此证,主流认为《封神演义》的作者就是这位许仲琳。
许仲琳,生卒时间不详,应该主要生活在嘉靖年代后期,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流传下来的唯一作品就是《封神演义》。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最早提出了关于《封神演义》成书年代的判断:“日本藏明刻本,乃题许仲琳编,今未见其序,无以确定为何时作。但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期)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
近代学者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提到:“《封神传》(指《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作者许仲琳,南京应天府人,号钟山逸叟,生平未详。虽间有浅陋之处,然其博学广闻,多采异语以入传,则颇使人感到他并不是一位浅陋的学者。张无咎序《平妖传》,曾及《封神传》,则许氏的生代,至迟当在万历,早则或在嘉靖、隆庆。这时,政治界对于文字的罗网似乎最稀,故《封神传》中的叙述,颇有很大胆的地方。”( 泰昌元年刊本中无此段,后崇祯金阊嘉会堂刊本另增)。
其实,不管是鲁迅还是郑振铎,他二人提到《平妖传》(全名《北宋三遂平妖传》)中张无咎写的序都有考证疏漏。
张无咎(明陇西张誉无咎)作的这篇序是泰昌元年刊本,其实并没有提到《封神传》,鲁迅和郑振铎引用的是崇祯金阊嘉会堂刊本中的序后来增加进去的。
但是,对于《封神演义》作者是许仲琳,他二人都持肯定态度。
附图2 《封神演义》金陵刊本
1.2 陆西星说
陆西星(1520年-1606年),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江苏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是当时水平很高的道士。
据江苏地方县志《兴化县志》,说陆西星自幼聪明,才华横溢,工诗文,擅书画。尝为诸生,颇有名望。但早岁事举子业,九试而不中,于是弃儒学道,入山隐居。
更言道陆西星多次遇异人,得受仙道秘诀。甚至他自己声言吕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住二十二日,亲授丹诀。 “嘉靖丁末,偶以因缘遭际,得遇法祖吕公于北海之草堂,弥留款洽(《金丹就正篇·自序》)。”
在《传奇汇考·顺天时》提到:“《封神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张政烺考订“元时”系“明时”之误。)”
陆西星说虽然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陆西星当时才名冠绝一时,擅长文章,又精通释道,好像应该是《封神演义》这种崇道小说的最佳作者,但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这种说法也只能是主观臆断。
1.3 “名宿”说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提到:“《封神传》一百回,今本不题撰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六)云,‘林樾亭(案名乔荫)先生尝与余谈,《封神传》一书是前明一名宿所撰,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因偶读《尚书》《武成》篇‘唯尔有神尚克相予’语,衍成此传。其封神事则隐据《六韬》(《旧唐书》《礼仪志》引)《阴谋》(《太平御览》引)《史记》《封禅书》《唐书》《礼仪志》各书,铺张俶诡,非尽无本也。’然名宿之名未言。”
到底是何方“名宿”?梁章钜没说清楚,鲁迅自然也不知道。
至于其它说法,如许仲琳原著,李云翔改定、评次说法更是纯属一鳞半爪的笔记加上主观臆想,没有实质证据。
二、成书时间考证关于《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也是众说纷纭,几种说法大相径庭。
2.1 隆庆万历年间说
目前,主流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鲁迅的观点。
“日本藏明刻本,乃题许仲琳编,今未见其序,无以确定为何时作。但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期)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
隆庆是1567年-1572年,万历是1563年-1620年,在隆庆万历年间,也就意味着是在1563-1620年之间了。
2.2 天启年间说
复旦大学教授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提到:“《封神演义》一百回,有原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为明舒载阳所刻,假托钟惺批评。此书卷二题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其他各卷不署作者名;卷首有邗江李云翔序,称“余友舒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据此推断,此书最初作者为许仲琳,续作者为李云翔(他应是主要作者)。成书的年代,当在明天启年间,以前鲁迅因资料限制,误断为隆庆、万历年间成书。”
这里,章培恒教授的推论应该有明显漏洞。他的推论过程就是鲁迅当时引用的《平妖传序》并非泰昌元年刊本,而是后来崇祯金阊嘉会堂刊本。所以《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应该是崇祯时代之前不久,所以就给出了天启时代的结论。
2.3 嘉靖年间说
对上述章培恒教授的天启年间说,刘振农教授给出了强烈反对的意见。他认为:“首先鲁迅先生误引资料可以纠正,但其推论却是不能逆推的。某些人在某年提及一本书,可证书必出版于某年前,这是必然判断;但某人至某年尚未提及某书,则既有该书尚未问世的可能,也有已问世而该人没有看到,甚或已看到而有意不提的可能,不顾及并彻底排除二、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孤立片面站不住脚的,以此为基础去考虑问题就缺乏推断应有的必然性。
今日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我们还会遇到出版已久而自己竟无所闻的小说、书籍,四百年前的明代怎么可能每一小说出版后都是尽人皆知呢?何况章先生涉及的张无咎余家斗等人都是在写序做评论,不是搞类编目录,了解不到的也就无意去追寻提及,这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吗?”(刘振农《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兼及《西游记》成书的一个侧面》)
紧接着,刘振农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同时期另一本神魔小说《西洋记》“其‘所述战事,杂窃《西游记》、《封神传》而文词不工,更增支蔓’”为依据,参考《西洋记》成书时间,得出推断。
“《西洋记》有明确出版年月,作者罗懋登自叙署期为“万历丁酉岁菊秋之吉”,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秋天……产生于万历二十至二十五年间的作品已经杂窃到《封神传》(封神演义),则其出版一定远在此前,这道理简单明确。” (刘振农《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兼及《西游记》成书的一个侧面》)
所以,刘振农推断《封神演义》成书时间在不仅《西洋记》之前,还在《西游记》之前(根据《西游记》对《封神演义》中一些诗句的摘录判断),成书时间应该在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年)之前。
“从隆庆元年(1567)上推15年,则《封神演义》的出版至迟应在嘉靖三十年(1552)年完成,其时正当明皇帝迷信道教宠信道士的高峰,出现这么一部宣扬道教法力法统的作品,完全是正常应当的。” (刘振农《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兼及《西游记》成书的一个侧面》)。
笔者比较赞同刘振农教授的嘉靖年间说。并且,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封神演义》对后世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
三、与《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关系考证《封神演义》的成书跟《西游记》、《水浒传》等书一样,都是在前人或者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扩充、加工而成的著作。
3.1 与 《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关系
《全相武王伐纣平话》又名《武王伐纣平话》,又名《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又名《吕望兴周》,作者已无从考证,是宋代就有的蓝本,元人再补充加工,最后在公元1321-1323年间(至治年间)由建安虞氏刊刻而成的,比《封神演义》成书早了200多年。
平话讲述的就是周武王在姜太公辅助下,兴周灭商的故事。书中说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戮无辜,残害忠良,有十条大过,最后被武王、姜太公捉住,由其子殷交处死。平话里已经加了不少传说故事和神怪情节,如说妲己为九尾狐化身,屡次施展妖术;姜太公能神机妙算,预卜未来等。
平话共分上、中、下三卷,有插图四十二幅,代替回目。如下:
1.汤王祝网 2.纣王梦玉女授玉带
3.九尾狐换妲己神魂 4.纣王纳妲己
5.宝剑惊妲己 6.文王遇雷震子
7.八伯诸侯修台阁 8.西伯谏纣王
9.西伯宝剑惊妲己 10.摘星楼推*姜皇后
11.酒池虿盆 12.炮烙铜柱
13.太子金盏打妲己 14.胡嵩劫法场救太子
15.殷交梦神赐破纣斧 16.刳剔孕妇
17.纣王斫胫 18.皂雕爪妲己
19.文王囚羑里城 20.赐西伯子肉酱
21.西伯吐子肉成兔子 22.雷震破鼓三将
23.纣王赐黄飞虎妻肉 24.太公捉黄飞虎
25.飞廉费孟追太公 26.比干射九尾狐狸
27.剖比干之心 28.剪箕子发
29.太公弃妻 30.文王梦飞熊
31.文王求太公 32.太公下山
33.武王拜太公为将 34.南宫列*费达
35.离娄师旷战高祁二将 36.伯夷叔齐谏武王
37.太公烧荆索谷破乌文画 38.太公水淹五将
39.太公破纣兵 40.八伯诸侯会孟津
41.烹费仲 42.武王斩纣王妲己
《封神演义》从开头至第三十回,除去哪吒出世的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外,几乎全是据平话内容加以扩充编写的。
从第三十一回起,才暂时抛开平话,专写“三教佥押封神榜”和“三十六路伐西岐”的神怪故事,由五万字的平话扩展成七十万字的演义小说。中间只将烹费仲和伯夷叔齐谏武王事插入。
《封神演义》写到第八十八回孟津会师时,才又将平话中尚未采用的内容衍入,如刳剔孕妇,囚箕子,除千里眼、顺风耳,火烧邬文化等。
而且,平话就是完全围绕武王和姜太公兴周灭商单一线索的叙事结构和内容,而《封神演义》中在平话结构上,加入了人教、阐教、截教三教共立封神榜,三界为此大兴干戈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形成双线索的叙事结构。
所以,平话其实就是《封神演义》在其中一条线索上的大纲。演义是平话基础上的重新创作。
附图3 《武王伐纣平话》建安虞氏刊本
3.2 与 《列国志传》关系
《列国志传》是历史演义长篇小说。明人余邵鱼编写于嘉靖、隆庆年间,今存有万历年间所刻八卷本和十二卷本。
后来冯梦龙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材料加以改编,易名《新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并在文字、故事情节、人物描绘等方面作了许多艺术加工,对史料也作了较认真的考核。
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在冯梦龙的基础上略作修订润饰,加上评语、读法和注释,就是现在最流行的《东周列国志》。
《列国志传》起于纣王选妲己入宫,止于六国归秦,与《封神演义》相重合的也就是其前十回。
第一回 苏妲己驿堂被魅 中子进斩妖剑
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里城
第三回 纣王作酒池肉林 西伯脱囚归歧周
第四回 西伯建台凿池沼 子牙避纣隐溪
第五回 子牙代武吉掩灾 西伯侯初聘姜尚
第六回 西伯再访姜子牙 子牙收服崇侯虎
第七回 周武王议伐商辛 姜子牙檄降殷郊
第八回 姜子牙收服洛阳 孟津河白鱼入舟
第九回 太公遗计收五将 纣王拜将征西歧
第十回 太公兴周灭商纣 武王分土封诸侯
需要说明的是,最早版《列国志传》也是编写于嘉靖年间,刊刻于万历年间,那么《列国志传》成书可能晚于《封神演义》。
四、作品深度剖析对《封神演义》的文学成就,成书以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来说,学者派大多是持有“敢于抨击暴政、批判封建礼教”,“想象力丰富”,“鼓吹宿命”,“人物形象单一”等态度。
而广大的读者津津乐道的则是其宏大的宇宙三界背景,抓人的故事情节和想象力以及很多个鲜活的人物(神怪)形象。
4.1 向往
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它对应的时代背景。
《封神演义》成书的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公元1552年左右,也就是嘉靖三十年间。
鲁迅以及章培恒等学者在他们的文学史著作中,都是提出,为什么明代开始,神魔小说盛行,就是因为当时那个特殊的朝代。
明朝从朱元璋公元1368年起,到公元1664年崇祯自缢,共280年。这个时期放之世界,正好是世界历史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好在文艺复兴时期,同时随着世界航海业的蓬勃发展,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无论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航海业带来的国外的文化,都在沉重的影响古老的中国。
对外来世界和文化的既渴望又害怕,体现在对内的国门封锁和文化低潮。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经济落后萧条政治腐败,对文人们的影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腐败并存(有时甚至互为因果),专制的强化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造成许多矛盾的现象。一个文人身上同时具有彼此冲突的思想倾向,也不难看到。但在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明代文学取得了与之相应的成就,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不管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所获得的新进展,或是它所遭到的历史挫败,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都有很高的价值(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在这种历史阶段,那么文人们、老百姓们对当朝统治阶级的不满就会体现在方方面面,神魔小说中反抗、推翻暴政的中心思想就顺应而生。
所以,《封神演义》的中心思想还应该是反对暴政,向往那种政通人和的朝代,所谓“奉天命以伐无道”。同时,也对部分封建礼教提出质疑和反击,比如哪吒剔骨还肉,寻父报仇,殷郊、殷洪被遭逃亡,以纣为仇的故事,对这些有失“子道”的悖逆行为表示理解和肯定,而殷、郊殷洪后来背叛师教,助商伐周,却终不免化灰犁锄之下场。这些,同有失“臣道”的武王伐纣一样,都表明了作者企图用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父子关系来改造那种无条件的绝对服从的封建忠孝伦理。
4.2 史诗
在这样一个“奉天命以伐无道”的中心思想和主线结构下,《封神演义》把一个相对较为简单的历史战争写成了一次庞大的战争史诗。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前九回讲纣王无道,第十回到第三十五回基本讲文王发现启用姜子牙,第三十六回到最后都是讲周商战争。
全书大大小小描写了一百多场战争,其中更有“十绝阵”、“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渑池县战役这样的重大战争场景,小说中正式出场人物五百多人(封神榜就有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同时,书中的法术、法宝更是包罗万象,让人眼花缭乱。
可谓是为后人提供了一篇宏伟的战争史诗。
4.3 双线
《封神演义》还有一个突出的文学贡献,就是在三界神魔庞大的背景之下,采用非常清晰,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双线叙事结构。
第一条线就是武王兴周伐商。这条线是在史实的背景下,作者加以演义,细致化描写扩展而成,撑起了全书的骨架。
第二条线是围绕三教共建封神榜这条线。这条线完全是在前人平话杂谈的基础上,作者重新创作加工而成。
这条线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天马行空超强的想象力,把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神怪志异统一到一个大背景之下,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庞大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对后世相关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极其巨大,后世的神魔志怪小说机会都逃不开这套背景系统。
也正是由于这条线太过显眼,以至于后人观看《封神演义》几乎把武王伐纣的主线放至一边,作者也把小说名称直接叫做《封神演义》。
4.4 映射
可以说,大多数学者并没有深刻的提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样同时代神魔小说对宗教的态度,几乎都是点到为止,反而是民间读者对此更有兴趣。
《封神演义》全书都很分明的宣言一种理念,那就是抑佛扬道。不仅西方教的两位圣人只能和三清平起平坐,跟道教的至高无上领导鸿钧道人还差着相当级别,就连后期的如来佛祖竟然也是截教通天教主的座下大弟子多宝道人演变而成。
而且书中的两位西方圣人,全部作为基本就是趁着截教和阐教混战之际,为自己的西方教抢人才,抢气运,基本上是商人一般嘴脸。
这些思想明显是当时嘉靖年间,皇帝信奉道教导致道教统治国内宗教的映射。
特别要提出的是,对宗教的态度上,《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明显持相反态度。《西游记》中明显是宣扬佛教,书中如来佛祖基本上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道教祖师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在书中简直就是一个年迈无用的老头子。
唐僧在大唐受到李世民的最高礼遇,希望唐僧去取佛教济世救人,而且唐僧取经途中,乌鸡国、车迟国、比丘国等这些国家都是因为受了道士的蛊惑而差点灭国。
当然《西游记》中也对佛教当时的一些事情严重不满,比如唐僧到灵山去拿经书,居然还被如来佛祖弟子索取紫金钵盂作为交换等。
4.5 宿命
很对学者对《封神演义》中一直提倡的“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和“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的宿命论表示谴责和反对,认为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宣传。
笔者认为宿命论确实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中心思想。所谓“抗暴应战”也要师出有名。以当时明朝中后期那个时代背景,封建统治已经上千年,残酷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作者能够超前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呢?
即使是四大名著的《西游记》,里边的充斥着宿命理论。唐僧取经,必须十次修行转世;孙悟空大闹天宫,看似张扬不可一世,但真实宿命就是给唐僧打工,帮他完成取经大业后,护法护佛……
其次,把一切无法用当代科学手法解释的现象都叫做迷信。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可取。别说一千年的明朝,就是现代社会,不可解释的现象依旧很多,也不能统称迷信。况且现在大量宣传“因果报应”的宗教信徒遍布世间,这不是迷信?
能够以神怪比人,反映社会现象,抨击丑恶,当然是优秀作品,但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宿命论也不见得就是多么大的作品弊端,无需苛求。
4.6 公式
这里说的“公式”非数学物理公式,而是指的人物脸谱化的“公式”。
《封神演义》全书七十多万字,人物几百个,几十个主要人物中,除了纣王、妲己、姜子牙、哪吒、杨戬等人之外,其他人物基本都是公式化。如三清这些圣人们之刻板,十二金仙之只知道尽快完成*劫,武王之毫无主见,黄飞虎之忠勇等。
说起作品中人物的扁平化,公式化,脸谱化,这个应该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普遍现象。
《三国演义》中大家津津乐道于关羽之忠,张飞之莽,曹操之奸,诸葛亮之智,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脸谱化,公式化。
《西游记》中除了孙悟空、猪八戒两个神怪形象非常饱满鲜明之外,就连唐僧、沙和尚这两个主人公都很单薄,全书中唐僧除了是非不分,会念佛,会念紧箍咒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而沙和尚更是除了说:“大师兄不好了,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一句话之外,感觉就是个默默打工的背包仆人。
连仅有的四个主人公都如此单薄,更何况满路的妖精,除了白骨精、黄袍大仙这些少数的妖精之外,基本更是白纸一张。
就连当代茅盾文学奖优秀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书中很多重要人物,如田福军,都基本是扁平人物。
其实,《封神演义》中还是塑造了几个比较鲜活饱满的经典的人物形象,如无法无天个性张扬的哪吒,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的杨戬,出场虽不多但渊博睿智礼贤下士周文王等。
4.7 正统
除了宣扬道教的正统,《封神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天庭之正统和“人”本身之正统。
天庭之正统,其实也就是影射封建王朝之正统。《封神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一样,都只是局部反对封建,根本上还是希望有一个圣明的皇帝加上一群忠厚有才能的臣子。
所以,《封神演义》的一条主线,三教共立封神榜,本质上就是给天庭挑选公务员,借着伐纣的事,为天庭选拨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为天庭打工。
“人”之正统在《封神演义》中也是比比皆是。书中一再强调,截教为什么最后大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截教教主通天教主选弟子“有教无类”,弟子中什么植物动物甚至石头等非生物都有,造成了整体素质太低,教中平均实力严重不足。
书中一直宣扬阐教十二弟子都是“人”出身,所以最后能得领大道。
这个当然是作者一家之言,其实与道家“凡有道心皆可得道”,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相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