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姝,商丘永城出来的一代贤后

曹丹姝,商丘永城出来的一代贤后

首页角色扮演太丘情缘更新时间:2024-04-26

(《清平乐》剧照,图片源自网络)

曹丹姝,是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曹皇后的芳名。《清平乐》是正午阳光推出的一部历史大剧,该剧以宋仁宗的生平为主线勾勒出了一副北宋繁荣富足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各种历史人物的众生相,让观众有了一种北宋富庶繁华的历史穿越感。

剧中,慈圣光献皇后曹氏,出身名门,端庄典雅,知诗书,明大义,早年女扮男装求学于应天书院,且是将门之女,能文能武,在宫中是宋仁宗的贤内助,于德堪称母仪天下的一代国母。然而她与宋仁宗的爱情总是起起伏伏,飘忽不定。本来彼此深爱着对方,但种种原因双方充满猜忌而缺乏信任,最后落得个遗憾终生的悲剧,无不令人感叹不已。

这部电视剧里也有诸多商丘元素,剧中的南京、应天书院、范仲淹、晏殊都与商丘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情缘,兄弟状元“宋庠、宋祁”,“同乡状元探花”王尧臣、赵概等商丘历史名胜、名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艺术呈现。宋仁宗的曹皇后出生于永城太丘,是名副其实的商丘人,这真是一部《清平乐》,堪称半部商丘北宋史。

一、曹皇后出身真定曹氏是北宋顶级的世族

曹皇后出身“真定曹氏”,真定曹氏与苏州范氏、真定韩氏、三槐王氏等家族并称为北宋顶级世家大族,繁荣至南宋末年,是北宋顶级世家大族之一,其祖父为北宋开国元勋曹斌。在宋代两三百年漫长时期内兴盛不衰的世家之中,真定曹氏家族都是十分耀眼的表现。真定曹氏由五代将门之家而入宋,迄宋末人物都有相闻,算得上是“善守富贵”之宗族。曹氏家族的发展壮大,还得由曹斌说起。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初年大将,开国元勋。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汉时曾任成德军牙将。北宋建立后,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升宣徽南院使,以不滥*著称。司马光由衷赞叹:“曹彬仁爱多恕,平定数国,从未曾妄*一人。”

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宋真宗时期,曹彬为任枢密使。据说,曹彬即便官居枢密使,出门时都非常低调,不仅没有排场,而且遇到文官,不管官职大小,都主动礼让。他嗜好读书,历次班师还朝,满载而归的是箱箱书籍。他求知若渴,学识日进,与朝中士人清谈终日,诸名士鸿儒也常汗颜自愧。曹斌这种谦逊低调的身态,对于经历过五代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文官们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

宋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宋真宗赵恒诏令由曹彬与赵普配享宋太祖庙庭。后因其孙女为宋仁宗皇后,故累赠为太师、尚书令、鲁王。

曹彬作为宋王朝的开国元勋,驰骋疆场数十年,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一生参与、指挥了多次重要战争,为赵宋王期的巩固建立了显赫战功,其武功也受到宋人的高度评价。

宋真宗赞曰:“位居将相高门望族,却以声誉令名自立,家范门风不堕,几人如是!”

欧阳修曾说:“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曹彬的儿子们也都继承父业,争相疆场建功,曹璨、曹玮、曹琮均有战绩,尤著者曹玮。宋真宗曾说:“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惟李昉、曹彬尔。”

曾为宋仁宗宰相的商丘人宋庠也称赞说:“噫!门阀隆贵,蝉联鱼贯,以功名世家者,今无偶矣。今天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曹皇后的曹氏家族,乃当时声势显赫的顶级世家大族。

二、历史上的曹皇后乃是一代贤后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公元1016年出生于永城太丘,历仁、英、神三朝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并于英宗即位初期垂帘听政。其父亲为曹斌第五子曹玘。曹皇后的弟弟曹佾就是八仙之一的曹国舅。

据说,曹皇后早年有一段短暂的婚姻,她曾与观察使李士衡之孙李植结婚,但李植“自少年好道,不乐婚宦”,竟在新婚过门的当天翻墙逃婚而去,慈圣被迫回家。这一段在电视剧《清平乐》有着精彩的演绎。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死后,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郭皇后被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被宋仁宗养母章惠杨太后看中,次年九月即景佑元年(1034年)立为皇后。

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曹皇后进宫之前还有一段奇事,曹氏入宫前的寒食节,她“与家人戏掷钱”。她扔出一文钱,那钱竟然“盘旋久之,侧立不仆”。于是,她以为有如神力,暗中相助。不久,曹氏就接到了入宫的喜报。

曹皇后熟读经史,善飞白书,性情慈爱,节俭,秉性温良端庄,知书达礼,处事果断。其“生于鼎族,教自公宫”“庆毓令淑,望蔼高华,而性禀柔闲,体含仁厚,援图史以自鉴,节環珮而有容”。简而言之,就是出身高贵,文化底蕴深厚,道德品质端正,仪态落落大方。

也许是曹皇后相貌并不特别出众的缘故,或许是宋仁宗被大臣流传的曹氏“貌丑不至惑君”的流言蜚语所蛊惑,也或者对于养母杨太后这桩包办婚姻的不满,宋仁宗对曹皇后并不多么宠爱,甚至有种冷淡。但是曹皇后却非常善于自处,张贵妃盛宠,她亦不计较。她还重视稼穑,常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至今在商丘永城一代还流传着曹皇后在宫中种庄稼的民间故事。

显露曹皇后治理才华机缘是一次宫中的突变。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正月,京城的驻兵突然纵火,引发了火灾。宋仁宗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还想出宫观赏花灯与民同乐,结果被曹后劝阻了。不久卫士趁机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奔宋仁宗的寝宫。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宋仁宗,听说外面有人作乱,她马上起来。宋仁宗想出去看看情况,曹皇后却怕意外发生,一面将宋仁宗拦住,一面关闭殿门,传唤都知王守忠,命令他带兵入宫平乱。那些乱兵在殿前*伤宫中的侍女,叫喊声响彻皇帝住所。可太监却谎实军情回报是奶妈打年幼宫女,这时曹皇后怒斥道:“贼在近*人,敢妄言耶!” 曹皇后害怕乱兵放火,暗地派人带着水跟在他们后面,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而这天晚上,凡是派出去的平乱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自剪掉他们的头发,对他们说:“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于是太监和侍从深受激励,都争先恐后地出力,兵乱很快被消灭了。面对突然到来的危机,曹皇后并没有心慌意乱,而是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有将帅之风,不愧为将门之后,宋仁宗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劫难。

不久,有个宫女与卫兵私通。曹皇后按宫规判宫女死罪。可是这个宫女则向受宠的张贵妃哀求免死。因此张贵妃就找宋仁宗说情,宋仁宗答应赦免。可曹皇后听闻,却身着皇后大礼的服饰面见宋仁宗,主张坚持原则,不能破坏后宫规矩。见曹皇后如此正襟危坐,坚持原则,宋仁宗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同意将宫女处死。  

宋英宗年方四岁,就被后宫养育,曹皇后对其抚养教导周到,到成为嗣子后,曹皇后替他赞助策划很多。仁宗皇帝晚上得急病去世,曹皇后把各门的钥匙全收起来放在前面,召皇太子入宫。到天明,宰相韩琦等到来,奉立英宗即位,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宋英宗不久生病,朝臣请求太后垂帘听政,曹太后不推辞,于大殿东门小殿处置军国大事。大臣们每天很多奏报,需要批阅的奏章几十道,太后总能一一记其纲要。对于一时不能决断的大事,太后就要大臣多加讨论决定,不曾说出自己的意见。母家曹氏及身边近臣,太后都不让他们假借丝毫威权,后宫、朝廷都肃然有序。第二年英宗病愈,太后立即撤帘还政。

四年后宋英宗去世,其子宋神宗继位,这时候曹太后也成为了太皇太后,宋神宗对自己祖母非常尊重,有时候对于朝政大事也咨询祖母的意见,面对年轻皇帝孙子的咨询,曹老太后也很乐意说出自己的看法,总之祖孙关系也非常融洽。

宋神宗曾以汉武帝、唐太宗为榜样。他希望变法改革,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然而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这是两项法规本意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缓解基层百姓高利贷、徭役繁重等实际问题的。可是,新政到了基层落实的时候就走了样被扭曲了,反而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老百姓被双重摊派盘剥,苦不堪言。

曹太后听说情况后,建议宋神宗废掉这两项法令。实际上曹太后是非常欣赏王安石才华的,只不过觉得他操之过急,手段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现实当中的实施情况。“怨之者甚众”,树敌太多。曹太后认为从爱护人才的角度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让王安石暂时罢相,外放做官,避避风头。正在兴头上一心支持王安石改革的宋神宗虽然态度非常良好,但是并没有听从曹太后的建议。

王安石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北宋王朝财政得到了极大改善,军事实力也增强不少。于是宋神宗就有了出兵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当宋神宗兴冲冲地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自己祖母曹太后时,曹太后听完语重心长地告诫宋神宗:“兹事体大!成败祸福就在瞬间。如得燕云,不过是在南面受到朝贺而已!万一失败,必将刀兵四起,百姓生灵涂炭!况且,燕云如能轻而易举收复,太祖和太宗早已纳入囊中了!何必等到今日!”宋神宗听罢,如梦方醒,再也不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了。

一代文豪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由御史定罪,罗织罪名的官员欲置苏轼于死地,一时间,众口一词,人人皆言苏轼可*,当时宋神宗也举棋不定。就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处于弥留之际的曹太后在后宫听说此事后就把神宗皇帝叫到病榻前说:“回忆当初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兄弟,高兴地说:‘我替子孙们获得两个宰相。’现在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而被关在监狱,是不是仇人中伤他呢?即使写诗有过,他的罪也是微不足道啊。我的病势已转重,不可用冤案滥*而伤了中和,应当详细审察。宋神宗听罢后,潸然泪下。不久,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曹太后挽救了苏轼,也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魅力四射的文化种子。如果没有曹太后,我们或许就看不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诗歌了,北宋文化宋词中就缺少那份了豪放洒脱,才华横溢的文化魅力。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的冬天,曹太后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后,一名奇女子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纵观曹皇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其历经仁英神三朝,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正位宫闼垂五十载,受遗两世,母仪三朝”。宋人称赞她“佐佑仁庙,定策立英宗、神宗,乃本朝后妃间盛德之至者也”。也许她在爱情家事上有所欠缺,然而她的知书达礼,她的端庄典雅,她的临危不惧,她的母仪天下,无不透露出传统女子的文化魅力,我们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是名门闺秀,什么是雍容华贵,什么是大宋风华,什么是中华风范,这才是她身上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大宋繁华富庶之气象。

三、曹氏家族早已在商丘大地上繁衍生息

宋仁宗的曹皇后就是永城太丘人,其祖父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曹彬祖籍真定灵寿人,后受太祖赵匡胤委任,率军驻扎永城太丘,从此落户太丘,曹彬的后代也在太丘住了下来,家族绵延不息。“元祐间仕禄者二百余人”,为永城世家大族。演绎了永城“十三门曹”之说。今天的《永城县志》就有曹斌以及著名后裔的传记。明清永城县城的乡贤祠里,也刻有祭祀曹彬的名字。

曹彬死后也葬于永城太丘。明代嘉靖版《永城县志》记载,曹彬墓在太丘集西北,古睢水之南岸,“茔方一里许”。据元代人为曹彬家族写的墓碑记载,元朝时曹氏家族从太丘迁出,一支西迁义门,一支由七世孙曹忠,东南迁永城东“隋堤南”,即今城关镇东大营曹庄。可以说曹斌的后裔---曹皇后的族人早已经在商丘永城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成为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曹皇后和他的曹氏家族昌盛于北宋富庶繁华的时代,而恰恰此时也是商丘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候,曹皇后的传说故事应该和南京、应天书院、范仲淹、晏殊一样应该成为商丘历史昌盛的标志。今天,在发展商丘文旅和对外宣传时,当提起殷商文化,汉梁风韵,大唐张巡睢阳城,北宋应天书院的时候,不要忘了讲述清平乐大宋曹皇后的精彩传奇,她同样是商丘大宋繁华历史的标志人物,应载入商丘历史文化最为耀眼光彩的典册之中。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