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字旧时至少有8音,今天仍有4音。1.chú。1)含义。(1)古同“锄”。如:鉏镈(bó,鉏和镈,借指耕作)、鉏锸(chā。锄和锹,借指耕作)、鉏刬(chǎn;铲除杂草)、鉏灌(农田灌溉)、鉏鹤(像鹤一样的农具)、鉏耒(锄和耒,借指耕作)、鉏犁(同“犂鉏”)、鉏民(A.农民.B.该被诛除的坏人)、鉏耨(nòu。鉏和耨,借指耕作)、鉏商(A.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和手法。B.春秋鲁叔孙氏的车夫名)、鉏畲(shē。锄地,种田)、鉏烟(云海中耕耘)、鉏耰(yōu。锄田去草和碎土平地的农具,借指耕作)、耕鉏(同“芸鉏”)、钩鉏(同“鉏钩”。镰刀和锄头;耕作)、芸鉏(芸锄;芟刈;耕耘)、耘鉏(同“鉏耘”。犹耕种。犹整治)。(2)诛灭;除去:陆机《辨亡论》:“诛鉏(同“诛锄”)干纪(犹干系;责任)……挟天子以令诸侯。”〔宋〕苏辙《泉城田舍》诗:“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鉏耘。”组词如:鉏翦(同“翦鉏”。犹剪除)、鉏戮(*戮)、鉏灭、鉏强(A.剪除强暴。B.姓名)。(3)犹整治。〔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至寳非雕琢,神功谢鉏耘。”组词如:鉏颣(lèi。铲除弊端,治理创伤)、鉏治(剪除;整治)、黄兰生门,不得不鉏(贤能之土生性戆直)、诛鉏(同“诛锄”。指惩治恶人,铲除害群之马)。2)姓。(1)单姓。A.春秋时期,羿的后代自鉏地(山东省济南市南。见3音“xǘ”)迁穷石(今山东德州)之后,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传至今,鲁国人读其音为仕居反,即音,后音讹为chú。B.春秋时期姬姓晋国大力士鉏麑,《吕氏春秋·过理》记作“沮麛”,《汉书·古今人表》记作“鉏麛”。《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吕氏春秋·过理》记作“沮麛”,《汉书·古今人表》记作“鉏麛”,而汉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称为“鉏之弥”。今亦作“鉏霓”。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字为称鉏氏、麑氏。后鉏氏中有改为通假字“除”氏者,世代相传至今。C.春秋时期姬姓国邑地城鉏,宋国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被卫国所夺后,此地人以居邑名称城氏。后相继改为鉏丘氏,单姓鉏氏,最后简改为除氏。D.春秋时期姜姓郑国邑地城鉏,郑庄公逝世后,其小儿子姬突赶跑了哥哥姬忽继位,是为郑厉公。后来,另外两个儿子郑子姬癖、郑子姬婴也都死于非命,郑国自乱。参与谋乱事件的强鉏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鉏氏,该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简改为除氏今。(2)复姓。《姓氏考略》据《姓觿》注云:“(姬姓的春秋)鲁季悼子庶兄(鲁国正卿季武子之子)公弥字公鉏(极),后(人)为氏。”《左传·定公八年》《左传·襄廿三年》均有载。
2. chí。姓。1)鉏站长(2008年3月9日)在360安全浏览“快资讯”传文《族谱录》,称:“各种书籍给‘鉏’注音CHU、JU、XU、ZU,但在我们家乡却读‘迟’音。2)鉏正标讲述,文东整理(2021年7月2日)在360安全浏览“个人图书馆”传文《我72岁,是‘鉏姓’后人,曾和1000多名村民集体改姓》,称:“我是安徽蚌埠人,是后羿的子孙。我们原姓‘钅且’,读‘chí’。因汉字里没有该字,电脑更打不出此字,小孩报不了户口,上不了大学,到外地打不成工,而被迫改作‘鉏’姓。”3)360安全浏览的多个新兴媒体均称,安徽的蚌埠、蒙城,浙江的嘉兴,以及上海等地,其鉏姓念"chí"。
3.jǔ。1)含义:(1)栉齿状物:龃龉(上下牙齿不齐)、鉏铻。〔春秋〕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夏》:“饬钟磬柷敔。”〔周〕周公姬旦《周礼·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汉〕郑玄注:二璋“皆有鉏牙之饰于琰侧。”。〔汉〕高诱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铻,以杖擽之以止乐。”〔清〕赵翼《观西洋乐器》诗:“连桐椌楬底,频擽鉏铻脊。”(2)鉏铻(wú):亦作“鉏吾”。不相配合、抵触;不融洽;格格不入。〔战国·楚〕《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坐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洪兴祖补注:“﹝鉏铻﹞不相当也。”《太玄·亲》:“其志龃龉。”古籍的上述两个义项为“chá”音,如:鉏牙:犹“鉏龃”。
4.xǘ。1)古鉏国。〔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按,在今河南滑县东)。”杜预注:“鉏,羿本国名。”2)地名。除过姓氏里提及的地名外,还有:(1)西鉏。古代地名,即玉函山,当地亦称兴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城区南。(2)《晋语》:“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鉏茅之田。”《左传·成四年》:“郑伯伐许,取鉏任冷敦之田。”3)姓。(1)出自妘姓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神箭手羿,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穷鉏氏。即东夷族有穷氏,在玉函山(兴隆山、小泰山,带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此学剑术与箭术),今山东省济南市南。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鉏氏的,其“鉏”最后演化为“xú”音。《集韵》:“鉏,详余切,音徐;人名。”《左传·成公十八年》曰,有西鉏吾。《春秋传》记有“西鉏吾,音祥余切。”古有穷氏的穷石人今居于豫鲁之交处(《辞海称》河南省滑县东的)台前县(及今杞县),至今仍读其音为“xǘ”。现今分布于我国30多个省级地域。(2)《左传·襄廿三年》称,春秋姬姓鲁国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鉏(一称“公弥”),后人以其名字为鉏氏,又称除氏、徐氏。《集韵·鱼韵》曰:“鉏、阙,人名。《集韵》注释:“鉏,详余切,音徐,人名。”《春秋传》:“西鉏吾,音祥余切。”今读音作“xú”。(3)春秋姬姓卫国邑地(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城鉏,有人以居邑称城氏,后改为鉏丘氏,再后简化为鉏氏。4)地名兼姓氏、人名。(1)地名。《汉书·郡国志》:“东郡鉏城。”《晋语·哀二十五年》:“请适(去)城鉏(宋邑)。”(2)姓氏。春秋时期姜姓郑国邑地城鉏,执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郑庄公逝世后,小儿子姬突赶跑哥哥姬忽继位,是为郑厉公。后历尽多世由强鉏执政,其后裔中,有取其名字为氏者,称强氏、鉏氏。5)人名。《集韵》详细余切,音徐。人名。(1)《左传·庄十六年》载有人名,曰:“刖强鉏。”刖,yuè 古代一种砍掉脚的酷刑。即砍去强鉏的脚。参见姓氏4)。(2)《左传·僖二十四年》收有“郑大夫孔將鉏。”(3)《左传·成十八年》:“西鉏吾。”注:宋大夫。〔唐〕陆元朗《经典释文》:“鉏,仕居反,徐在居反。”
5.zū。 通“苴(蒩)”。供祭祀用的草席。《集韵》“宗苏切,音租。茅藉祭也。”《周礼·春官·司巫蒩馆注》:“蒩,读为鉏。鉏,藉也,馆神所止也。”
6.zhù。同“耡”。古代税法名。助藉税,即十一之税。
举例:
①辨例:
.“鉏”字旧时先后出现的8音,除过今天仍存的上述4音外,还有已被淘汰的“cha”“zha”“zhi”“zhu”音。《现汉》仅有上述“chú”“jú”2音义;二音还无“姓”的记载。而“jú”音也无“不合”义。《辞海》(缩印本)依据典籍载有“chu”“jǘ”“xǘ”3音义。《现汉》《辞海》均无今姓之“chí”音。按照《现汉》的观点,“鉏”姓只能归入“jǔ”音,不确。因为从古到今,在错综复杂的注音里,姓氏、人名、地名、国名,均无此音。旧音“chá”音,如“鉏牙”犹“鉏龃”,现今工具书已归入“jǔ”音,读“chú jǔ”。还有,通“苴(蒩)”的“zū”音,同“耡”的“zhù”音,用意有随意性和不严谨性,均被《现汉》《辞海》理应淘汰。从古今汉语实践看,《辞海》之举应采信。
②古今工具书的矛盾。
1.《左传·襄四年》:“后羿自鉏迁于穷石。”《注》:“鉏羿,本国名。”〔唐〕陆元朗《经典释文》:“鉏,仕居反。”《辞海》今注音“鉏,古国名”,音“xǘ”。
2.〔周〕《周礼·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汉〕郑玄注:“二璋,皆有鉏牙之饰于琰侧。”〔唐〕陆元朗《经典释文》:“鉏,侧鱼反,沈读徐加反。”即读“xǘ”。〔清〕孙诒让《周礼正义》:“鉏,读樝(zhā,同“楂”)也。鉏牙:谓就其剡处刻之,若锯齿然,不平正。”即读“zhā”或“zhi”。陆元朗所说纯为“误读”。古虽有“zhi”音,但《现汉》《辞海》,将物体像锯齿那样的“不平正”“不齐”“不合”义项,均注音“jǘ”。
3.《周礼·春官·司巫蒩馆》注:“蒩,读为鉏。鉏,藉也,館神所止也。”〔唐〕陆元朗《经典释文》:“鉏,子都反。”这里的“蒩”有两个音义:1.zū。草席 蕺菜。2.jù。古通“菹”,多草的泽地。其“藉”,指的是籍贯,所处位子。联系起来应是读“jù”音。陆元朗所说的“子都反”的“zhu”音不确。《现汉》只有2音,除过与“锄”同义的“耕作”“去除”“除害”“锄奸”之意外,其他全都归入“jǘ”。《辞海》则明确指出国名、地名发音“xǘ”。理应支持《辞海》观点。
4.《旧唐书·僖宗纪》:“展鉏鹤以成锋刃,*耕牛以恣燔炮。”此“鉏鹤”意思是“鹤嘴锄”,即“像鹤嘴一样的锄头”。有的新兴媒体将“鹤”与舂鉏之鸟联系起来,说成是“鹤”类之鸟。
③误例:
1.便民查询网·在线组词在360安全浏览的传文,将“jú”之组词“鉏铻”,“xǘ”之名词古鉏国和单姓“鉏”、复姓“公鉏”的“鉏”,全部将读音误注为“chú”。
2.查字典(2023年12月14日)称:“鉏铻:chú wú。古代农具,比喻能力强,见解高明。”以《左传·襄公十二年》中的齐国的国君襄公去晋国寻找贤士乐羊很有才华的故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