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相比,究竟差在那里竟如此“短命”

元朝和清朝相比,究竟差在那里竟如此“短命”

首页角色扮演天涯明月刀0.0.25.1271更新时间:2024-04-15

元朝和清朝都是在灭亡汉族政权后独立建国,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朝是元朝的反复。元朝始于世祖忽必烈,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清朝始于皇太极盛京建国,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元朝存在的时间仅为清朝的三分之一,同样是异族入主中原,为何国家持续的时间差别太大?

.

单论武功,元朝和清朝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

想当年成吉思汗何其威风,统一蒙古,踏平西夏,灭亡金朝,南下侵宋。单单这些发生在中国大地就可见一斑,别看现在的毛熊威风凛凛,当年不过蒙古下面的一个附属国罢了。

相比之下,清朝就要逊色的多了,两蹶名王的南明将领李定国打的清庭差点列土讲和,划江而治。

打天下比的是谁的枪杆子多,统一天下靠得是武力,但是一味地迷信武力,以为只要枪杆子在,必可传至二世乃至万世,那就大错特错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在这一方面,明显元朝没有意识到。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者可以说是国内矛盾,那必然就是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其政权的兴衰。古往以来,凡事民族关系处理得当的朝代,其存在的时间必然长久。否则,则被人数居于大多数的汉人建立的政权所取代。

在汉人的脑海之中,华夷之变根深蒂固,从我们现在人的角度来看,不妨说是自豪感。

确实,其所创立的朝代,诸如汉唐,那可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其所创造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波及周边。有着如此优势的汉人现在被少数民族统治着,心中不服可想而知。武力固然可以一时平息众怒,但是不能长久,心中不服自然心生怨恨,表面的臣服不能粉饰一切。

其政权犹如建立在火山口一般,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爆发,爆发之日必是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考究元清两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主要是与汉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窥探出一二来。

元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其幅员之辽阔,亘古未有。但是国家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治国和齐家道理是一样的,家里兄弟姐妹多了,父母自然难以一碗水端平,难免顾此失彼,时间一久,家庭矛盾爆发也是在所难免的。

元朝境内民族众多,不单单有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族,属于那种关着门说话的一家人,所受的待遇和地位自不用说。其次是色目人,他们大多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的时候就跟随其后,属于从龙之臣。再其次是汉人,这个词很熟悉吧,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理解,难免贻笑大方,这个和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汉人是不一样的,在元朝,特指蒙古征服金朝后,金国境内的属民。

最次的是最后征服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即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蒙古人看来,这是最最冥顽不化,不识时务的那一批人。对于上面四种不同的人群,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是分而治之,区别看待,也就是史学界所提到的“四等人制”,颇似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元朝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元朝的律法《元典章》对此有着明确地标注,比如说蒙古人和汉人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蒙古人要打汉人,汉人不能还手,白挨其打,只能事后去向官府伸冤,如果私下还手的话,是要追究其罪则,看看,搞笑吧,荒唐吧,天下哪有这门子道理!比之今日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亦不为过,赤裸裸地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受此压迫的不单单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民众,就是当时的读书人渴望出来为政府做点事,也是报国无门。得民心者得天下,读书人往往能够聚拢起一大片的民心。

科举自从隋朝实行以来,一直承担着为政府选拨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元朝,却屡次遭到废弃,谁叫人家起于沙漠,岂不闻大漠深处无“绿洲”。就是在开举录士的年间,针对南人和汉人在考试程序、考题难易和录取人数上面亦设置颇多门槛。

不单如此,元朝统治者始终把最核心的权利掌握在自己上的手里,像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达鲁花赤一职始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如此汉人自然不愿意为国家真心实意地服务,因为他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会达到决策层,经世济民之策更是无从谈起。

蒙古人自建国后就没打算和汉人打成一片,始终提防,更不用说融入进去。

▲成吉思汗西征

清朝以十八万八旗铁骑入关,而后克西北,定江南,平西南。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明朝的一些将领和官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吴三桂自降清后,先是追击李自成,而后绞*南明政权,以无数农民军和南明军民的首级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铃,受封平西王,并且永镇云贵。

清朝自打进入北京城的那一刻,对于明朝留守北京的官员,更是极尽拉拢之能事,令其回归本职,许以高官厚禄。收敛崇祯尸首,打出替汉人“报君父之仇”,得到了广大官僚地主阶级的积极响应。这些政策为后来清朝能够迅速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清朝在统一全国后,更是提倡“满汉一体”,打破了民族界限,构建利益共同体,这与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为重要的是,清朝入关的第二年就实行科举取士制度,而后更是当做一项国策贯彻始终,给汉族读书人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受到了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欢迎,不仅让广大有才学的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到国家的日常管理中去,增加了其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而且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汉人担任主管一方军政的总督一职亦不少见,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皆出任过作为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一职,这在元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朝对汉族的儒学更是推崇备至,大力提倡,像康熙、乾隆等满清帝王潜心汉学,留下的文字笔墨颇多,不输汉人。不单单帝王自己接受儒学教育,还让八旗子弟接受汉文化教育,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更是当时难得的文学翘楚,其所留诗词歌赋至今咏唱不绝。奉行中华体制,书写中华文字,清朝已经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中华两千年传统文化中去。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说到底就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对发达文明的征服,城池可以被攻陷,财富可以被掠夺,但是文化不是刀戈剑戟所能够征服的,它潜移默化的存在着,你不承认也不行,视而不见也不行,对于发达文明,你能够做的,并且唯一能够做的,也只是把自己融入进去,而不是去否定它,因为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太平也只是一时,元朝妄图以一己之力抗衡中华的千年文化,岂不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北魏孝文帝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但是元朝统治者充耳不闻,其结果离败亡之日也就不会太远了,相比之下,清朝就能够很好地吸取元朝的经验教训,既然征服不了,那就融入进去,而不是一味地抗拒、隔离。

孙中山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历史车轮前行的道路上,螳臂挡车固然不可取,我们要做的乃是顺应潮流,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文|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半步天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