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立春过后,我去往南通剑山,在山腰普同塔前看到一联偈诗:
到此即空还即色,迩时宜雨亦宜晴。
此行并非为求佛拜神,只想借着春光,去那里看一看故人与旧景。这十四个字不期而遇,却有一见如故的喜悦与熨帖。
释氏讲究四大皆空,他于是训导世人,与其在红尘里苦苦挣扎,即便华堂绮院金樽玉醅,即便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临了,也无非竹篮打水。倒不如放下所有,遁入空门。
从尘俗角度来看,这无疑很不正能量,就像我在朋友圈发关于佛禅的图文时有人留言给予教诲,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青春正盛,当以儒家思想为旨意努力奋斗云云。
钱锺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林语堂偏又说,目光放远一点,你就不伤心了。由此可见,同样是将目光放远,在悲与不悲之间,还得讲一个“度”,或者说是儒家的“中庸”。
尘世凡事,过犹不及。佛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极端分子,阿弥陀佛。
松风水月,疏影暗香,樱桃芭蕉,绿肥红瘦,天地间的春树暮云,尘世里的浮光掠影,没有一样,跳脱得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本真。
既是色,不妨活得痴傻一些,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景致里汲取活的逸趣。
既是空,那就透过万物表现,学会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真谛里领悟些子。
就像第二天雨中登狼山,在大雄宝殿所见的两块匾额:真实不虚,十指成林。
“迩时宜雨亦宜晴”,像一阵吹面不寒的春风,像一场沾衣欲湿的春雨,吹过心扉,洒在心田。
有时想想,真是如此,和日丽也是好的,和风细雨是好的,日日已是好日,处处可成佳境——只要你能把心安好,只要你能做到心胸旷达。
“心晴时雨亦是晴,心雨是晴亦是雨。”多年前,偶然读到汪国真这两句诗,不禁为之倾心,它好像说出我自己难以言表的心思。
在空与色之间去留无意,在雨与晴之间宠辱不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来去自如,想到的只有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是自然界还是朝廷政坛的风声雨声,能够不管不顾,无视外在具象,我自吟啸徐行,世上有几人做到?
一个“轻”字,一句“谁怕”,更是他在识破万般虚妄之后的泰然与自在。大自在,且逍遥。
因为心里有这样一份随缘旷达,百般皆宜,所以他在黄州沙湖春游遇雨时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他在惠州松风亭散步足乏时悟得“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自然玄机。所以西湖在他眼里,也可成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
佛不在寺庙,佛自在人心。人若能在困顿困难中与自我达成和解,人便是自己的佛。
东坡居士有言:
凡心尽处,胜解卓然。
人心本是一座宝藏,内有无限风光与可能。奈何世人偏偏舍近求远,只知一味向外在虚妄诸相里去探求如来,那注定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年初六,小姨在家庭微信群发了登上剑山的视频。视频中,一家老小,拾阶而上,表弟家宝一手搀扶外婆,一手拎着桶色拉油。我问为何要带油上去,舅舅猜是供奉菩萨,小姨后来给出答案:给上学的孩子加加油。
加油不应该加95号油吗?当然,这话我只是在心里问了下。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