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浮华梦,不胜在人间——读王安忆《长恨歌》后的一些感想

一曲浮华梦,不胜在人间——读王安忆《长恨歌》后的一些感想

首页角色扮演天涯长恨歌更新时间:2024-04-26
【序】

王安忆的这本小说《长恨歌》,相较于其他书,我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读完,不过还好这本书本来就需要看的慢一点,我也比较有耐心,不然可能真的看几页就放下,尘封在书架上,不知何时再重新打开。

女性作家的作品我看过不少,比如杨绛、三毛、萧红、霍达、李碧华等作家的作品,但是像《长恨歌》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倒是第一次接触。女性作家的作品有着不一样的细腻和美感,尤其在这篇作品中,我经常为作者那幽美的文笔而流连不已,摘抄本上也记了满满当当的几页。这部作品说是小说,但我觉得当小说看的话应该会很快便感到不耐烦,反而错过一些美的东西。相比于说看书,我更觉得我是在看一部电影,还像是王家卫风格的电影:空旷的街道、昏黄的路灯、苍茫的沙漠、大片的电影空白,光影投在主人公的脸上,眼波流转,内心明灭。书里的剧情展开的有些慢,且大量华丽辞藻铺张渲染,耐心稍微不够的人估计会坚持不下去吧,所以我倒有些庆幸自己是在悠闲的时间里看的,给我足够的耐心去感受书中的文字之美。

书的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生曲折跌宕的经历,这个美丽的女子一生经历几次无疾而终的爱情和失败的婚姻,最后被人在家中残忍*害,香消玉损。说实话,这个剧情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创意,而且对于我这种不怎么看言情小说的人来说理论上应是吸引力不大,但是我却惊叹于作者能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写的极其幽美至深而风情万种,令人心碎,于是写下此篇,记录自己的感受。

【上海城】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即使现在仅有黑白影像和嘈杂的音质,依然能感觉到周璇的歌声就像一种摄人心魄的召唤,牵动着你的思绪,编织一个华丽的梦。旧上海、十里洋场、不夜城、东方巴黎、冒险家乐园。上海的风是撩拨,水是无色的胭脂红,处处唤起人们对上海繁华的无限的向往。

比起张爱玲笔下繁华浮靡,孤寂悲凉的上海,和茅盾笔下波诡云谲,尔虞我诈的上海,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描绘的上海更具烟火气,相对于喧闹的百乐门,灯火不绝的舞厅,作者把目光从高处往下放,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上海的弄堂、邬桥、家庭派对等一系列事物,如书的一开头便写道: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成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在书中,华美的城市,剥开其外表,是一颗粗鄙的心。东方巴黎的神奇传说,究其内心只不过是人间的一番流言,在人之间传开,在人群中滋长蔓延,在城市中进进出出。上海弄堂里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大喜大悲,“说不上戏台子去供人观赏,也编不成词曲供人唱的”,他们不创造历史,只是上海城这座繁华舞台上背景一样的人物,在灯红酒绿之下求一丝温存。他们是这万家灯火,床前明月,妆奁绣花,没有大恸大喜,总留牵肠挂肚。

“在这不夜城里,要就是热闹,否则便是寂寞里的寂寞。”

繁华也是上海,平淡也是上海,上海是一座城,城与人,人与城。

除了弄堂,在上海后弄的窗户里,是无数的闺阁,闺阁装着无数女儿的梦。梦是冰清玉洁,柔情似水,怀着一丝无言的期待,又是懵懵懂懂,心有千网,构成上海的流光溢彩,海市蜃楼。

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都有王琦瑶的影子,上海的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旗袍】

穿着旗袍的女子,像是行走在似水流年中,裙摆随身体动作摇曳生姿,连周围的时光也变得温柔多情,仪态万千。

旗袍天生属于东方女子,绰约雅致,细腻旖旎,又需要一些岁月的沉淀;勾勒出属于女子的美,又带有一丝内敛的温柔,如美人低眉,不胜娇羞。

月光如水,乌鹊南飞,寂夜如梦。

戴望舒《雨巷》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是一身素色旗袍,撑着油纸伞,从青石路上走过,清冷忧郁,凄婉迷茫,莲花般的容颜随季节开落,沉醉着一帘江南的梦。

还有电影《花样年华》里,风情万种的苏丽珍,典雅、神秘、成熟、绰约,旗袍在她身上仿佛浸透着女子的万般心事。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上海城离不开女子,女子的美总与旗袍相关,故事都被编织,结局待人写。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王琦瑶是书里的主人公,是上海城的女子,她为这座城市所造就,也点缀着这座城市。她的美不是那种强势的美,文艺的美,似大家闺秀又可触可及,不在云端在人间。“她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芍药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谈阔论里的一个无言”,倾诉着风情和艳,给这座城市染上一番流动的情调。

从成为《上海生活》封面的模特,到“沪上淑媛”的称号,到赢得“上海小姐”选举的季军,从家常花布的旗袍,到决赛时的白色婚服,王琦瑶的美不断地展现在眼前,她的美变得愈发有血有肉,如在眼前。书中无一字描绘王琦瑶的真实样子,她的眉眼如何,身材几分,只提过一句“有些像阮玲玉”,但却能让你不断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一个上海名媛的女子,如同出水芙蓉样地浮现在眼前。

如果你告诉我,一部关于“美”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女性形象,我是肯定不信的。

【烟花】

流年锦瑟,她比烟花寂寞。

王琦瑶的一生,可以用多舛二字来形容。王琦瑶最早的托付之人是高官李主任,他给予了王琦瑶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使她享尽荣华,却过早死于空难。逃到乡下的王琦瑶结识了没落的大户子弟康明逊,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但康明逊不能给予任何责任和承诺。王琦瑶的旧识程先生在这时出现,主动担负起照顾王琦瑶母女的重担,后来却因不堪忍受莫须有的罪名而选择自*。王琦瑶在侥幸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年,在女儿嫁人出国后又与一个“老腊克”陷入畸恋,却又要面临对方的离去。王琦瑶不惜以黄金相诱请求他留下,却遭歹人惦记,被人害于家中。

几次感情,几段婚姻,都以失败告终,几次倾心托付,多是付诸东流,哀怨与迷茫,都在她身上。

她的一生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的美丽,一瞬间的燃烧绽放,落幕后只余满地凄凉,一生浮浮沉沉,只想找个栖息之地,却最终郁郁而终。

古往今来,薄命女子的样子,大抵相同。

【长恨歌】

关于小说为什么起了《长恨歌》这个名字,我刚开始未能理解,一直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思忖良久,暂且有了一些思路,但不知道自己说的对错与否,只能当作我自己的观点,答案应是作者最为清楚。

看到这个书名,总能想起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相同的名字,必是有什么关联。书中渲染的那些环境,探究起来总是古典诗歌的内核,王琦瑶所象征的,也是无数个红颜薄命的美人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李白《王昭君二首》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

去国离家的王昭君,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玉损香消的杨贵妃……红颜薄命,说的便是这样的女子。而作者选择以描写杨贵妃的同名诗篇《长恨歌》为题,我想有这两个原因:

一是对像王琦瑶这样的女子一生飘零的喟叹。美人大抵有相似之处,“芙蓉如面柳如眉”,而王琦瑶与杨贵妃同样,虽为美人,却死于非命,“宛转蛾眉马前死”,只留下一瞬的光彩夺目,令人哀婉叹息。

二是对浮华人生的参悟。王琦瑶曾也名满上海,享尽荣华,却找不到一个真正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如时代的洪流中的一朵浮萍,再华丽的梦,也不胜人世间的一盏灯火。就像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的爱情,世间少有,那样的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却不能像寻常夫妻那样相守。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白居易《长恨歌》

浮华一生,终是虚幻如梦,不胜在人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