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书不雨亦潇潇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
大家众口一词道:“求学问。”
他又问:“你们想学些什么?”
这时候现场却安静了。随后,梁启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任凭你把各个学科学得精通,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
梁启超告诫世人,做人要具备三德——智、仁、勇,这样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正如孔子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惑者不知,知者不惑
孔子口中的“知者”,其实就是“智者”。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智者”呢?
智者,并非学识渊博之人,也非才能出众之人,而是能辨是非之人。
庄子有云:“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小的迷惑会扰乱正常思考,干扰方向的选择,大的迷惑则使人丧失本性,最后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所谓“知者”,便是能在大是大非前,依然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人。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应秉持清醒之心,不为外物所惑,如此才能活得通透安乐。
陶渊明有诗曰:“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要接近“不惑”,最要紧的是养成准确的判断力。除了要有相当的常识储备外,还要对要做的事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惟有时刻保持清醒,方可不为*所吞噬,身心两自在。
忧者不仁,仁者不忧
孔子把“仁”视为君子的道德标准,“仁者”不仅要宽厚待人,更要内心通达。
大凡忧之所来,不外乎两端:一忧成败,一忧得失。一个人之所以心忧,源于心中太过计较成败得失。
西汉初年文人贾谊,少年得志,二十一岁时就受汉文帝重用,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并不具备一个朝臣的政治素养,锋芒毕露的他因遭权贵排挤,没过多久便被汉文帝贬官出京,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心里烦闷不乐,情绪沮丧,整日里感伤不已。
一次,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房间。猫头鹰旧时被视为“不祥之鸟”,贾谊更加哀伤,甚至起了轻生之念。就这样,贾谊一直沉浸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中,最后忧思成疾,不治而亡,年仅33岁。
人生有得有失是常态,而惬意的人生,需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计较、向前看。
再看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一生可谓大起大落,虽命途多舛,但他仿佛是打不倒的不倒翁,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在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曾说:“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正是这份豁达乐观,才成就了他那才华横溢的诗文,成就了一代世人景仰的大文豪。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每天所追求的应是“减少”而不是“贪多”。少一分*,则多一份良知,是多么轻快洒脱的事。
人生的痛苦,或许并不在于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忧虑的太多。
生活中,与其斤斤计较,不如安之若素。
惧者不勇,勇者不惧
“变化”是贯穿我们整个生活的旋律,它蕴含的能量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世事无常,随之而来的往往便是恐惧。面对恐惧,若是挥之不去,就只会越陷越深。
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位中学老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然而他深陷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魔爪之下。他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身包裹起来,所以被称为“套中人”,口头禅也是:“千万别闹出乱子来”。
朗朗晴天,他也要穿着雨衣雨靴出门,将头缩进大衣里,生怕大风刮走了他。他胆小怕事,懦弱无为,最后伴随着内心的恐惧离奇死亡。
恐惧如同笼罩人生的阴霾,如若不敢面对,便会迷失其中。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人生总是浮沉不定,但我们要敢于在生活的潮落之后,勇敢地拥抱生命,迎接下一个潮起。因为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我们的勇气。
《礼记·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要想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便须将知、仁、勇深深嵌入到自己的人生底色中。
知以明之,审物明辨;仁以守之,乐天知命;勇以行之,百折不挠。
抵达这样的境界,天高云淡,人生自多一晌清欢。
主播:李雪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心里种满花,人生就不会荒芜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有书(youshucc)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