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竹书纪年’这四个字,很多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这套书的名字。尤其是到了网络时代之后,这套书更是被说得神乎其神,动辄就是‘颠覆历史’或者‘打脸史记’。
真实的《竹书纪年》,其实真没有那么传奇,就是一个单纯的古书。只不过上面记载的一些历史,和《史记》或者其他正史当中记载的不同,所以才在后世引起了一些争议。而到了网络时代之后,很多媒体人为了吸引眼球,所以才给这套书加上了一堆光环,让大家觉得这套书很神秘。
而且,绝大多数说这本书如何如何的人,可能都没真正读过这本书,根本就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了啥。因为这套书里面讲的东西,实在是太枯燥了。有点类似于后来的《资治通鉴》,都属于那种编年体历史,里面只是写了某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读这套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那么,真实的《竹书纪年》,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先说《竹书纪年》的来历。
据说在西晋太康二年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发生了一起盗墓案。这桩盗墓案发生的时候,西晋正在忙着灭吴。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代的历史,是魏国先灭了蜀国,然后司马家篡取了魏国,建立了晋国。而晋国开国之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又隐忍发育了十多年之后,这才一举灭了东吴,彻底统一天下。
这桩盗墓案,就发生在司马炎灭吴的前后。
大概是因为当时整个西晋都在忙着统一天下,所以对于盗墓这种事情,管理就松了一点。当时有个盗墓贼,名叫‘不准’,这个不准经过踩点之后,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墓。后来,不准直接挖了这座战国时期的大墓,发现大墓的主人,是战国时期的魏襄王。
魏襄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位国君,他爹就是那个重用庞涓,打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魏惠王。
就是在盗取魏襄王陵墓的时候,这个盗墓贼在墓里面发现了不少竹简。对于这些竹简,盗墓贼肯定是没什么兴趣,只是拿走了墓里面的金银珠宝。不过后来,当地官府发现这个墓被盗了之后,马上进行‘抢救发掘’,所以就把这个墓里的竹简,都给挖出来了。
接下来,西晋高层也知道了这个事,对于这些被挖出来的竹简,西晋高层还是挺重视的。所以就派出了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
荀勖的远房叔爷,就是三国时代那位被曹操特别倚重的荀彧。和峤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他的姨母更是那个司马师的正牌原配夫人。这两位在西晋时期,都是最顶尖的大儒。而他们看过这些竹简之后,终于艰难地辨认出,这些竹简上面记载的,是一部史书,记载了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魏襄王时期的历史。
不过,战国时期的文字,和西晋时期的文字,确实有很大差别。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文字差异还是挺大的。所以接下来,这两位大儒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把这些书简上的文字,全都翻译出来。
因为这上面的历史,是按照年份来记载的,所以后来大家就称呼这套史书为《纪年》。因为是竹简上记载的,所以后来又叫做《竹书纪年》。
不过,这套《竹书纪年》被翻译出来之后,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上面记载的一些历史,确实和司马迁记载的那些历史,有很大出入。所以接下来,很多大儒就打算研究一下,看看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就在研究工作刚刚开始之后不久,西晋就乱了。
接下来,西晋先是经历了一场八王之乱,然后紧接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永嘉南渡、西晋灭亡……
因为乱世到来了,所以大家自然也就没时间再研究这件事了。而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为一直在打仗,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所以渐渐地,那些从墓里挖出来的竹简原本,就先后遗失了,再也找不着了。只剩下西晋大儒的一些抄本,还留存于世。
但问题是,这些抄本有没有可能抄错了呢?或者说,当时翻译文章的那些大儒,有没有可能翻译错呢?这都是不好说的事情。反正随着竹简原本的遗失,这事就彻底成了一个迷。
而接下来,历史经历了隋唐时期以及五代十国之后,这些抄本都开始逐渐遗失了。毕竟,当时的主流史学界,还是以司马迁老爷子写的《史记》,作为主流历史的。而竹书纪年上面,确实有很多和史记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研究这本书的人就比较少。
如此一来,这本书慢慢开始遗失,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直到明朝的时候,当时这本书的抄本,在市面上都已经彻底消失了。然后在万历年间的某一天,一个叫范钦的明朝官员,忽然声称自己家藏书楼里面,有这本书。这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当时很多人却都还是选择了相信。因为这个范钦,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他家建造的这座私人藏书馆,名叫天一阁,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私人图书馆了。
不过后来,又有人整理了之前一些相关专家的笔记,整理出了一份古人研究的竹书纪年。然后大家发现,整理出来的这本《竹书纪年》,和天一阁里收藏的这套书,里面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具体到底哪个是对的,这时候谁都说不清了。所以自此之后,竹书纪年就存在了两个版本。大家整理出来的,叫做‘古本’;天一阁收藏的那个,就叫做‘今本’。
再后来,因为明清时期,研究这东西的学者越来越多,所以这套书就开始逐渐开始流行了。两种版本,都流传到了今天。不过,不管是古本还是今本,其实都不太长,总共也就一万七千多字而已。
这就是《竹书纪年》的来历。
那《竹书纪年》当中,到底和《史记》又有哪些不同?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对的呢?为什么记录同一段历史,《竹书纪年》和《史记》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呢?
这事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双方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经发起过一场‘焚书坑儒’的行动。在这场行动当中,秦始皇下令,把除了秦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记载的历史,全部焚毁了。
这事从秦始皇的角度来说,一点毛病都没有。毕竟‘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想要彻底让天下统一起来,就必须要消灭六国的历史,只能以秦国的历史作为基准。
所以,在这场焚书行动之后,六国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就被消灭了大半。只剩下秦国的历史,依然还整体存在。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主要也是参照了秦朝留下来的这些史料。
换而言之,《史记》记载历史的很多角度,其实就是从秦国的角度,去看先秦时期的历史。因为司马迁老爷子当时看到的史料,就是这样的。
但是《竹书纪年》不一样。
《竹书纪年》出土于战国时期魏国国君的墓葬,所以这套史书的角度,是沿着‘晋国-魏国’这条线来看的。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哪怕是看同一件事,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比如在现代社会,某个国家的前*,在街头演讲的时候,直接被人打黑枪刺*了。对于这件事,有的国家可能就会记载是一次偶然事件,是因为那个*手本人对这个领导不满,所以要刺*他。但也有的国家,可能就会记载是这位*在国内有一些反对者,然后这些反对者雇了这个*手,暗中刺*了他。
再比如,现代两个国家打仗,双方对彼此的伤亡情况,报道的结果可能是天差地别。一个国家说,自己损失了六千多人。但是这个国家的敌国的报道,却说这个国家至少损失了六七万人。
哪怕是现代社会,都会出现如此大的不同。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的人,有时候也无法确定,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可想而知,这些东西如果再传两三千年之后,到了那个时候,后世再看这段历史,也会产生很大的争议。
这就是《竹书纪年》和《史记》差异的来源。
实际上,不光是《竹书纪年》和《史记》有差别。就连《竹书纪年》的两个版本,今本和古本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说到底,就是因为看历史的角度不同,然后时间长了之后,历史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些微的变化,所以就会形成不同版本的历史。
那么,《竹书纪年》和《史记》到底有多大差别呢?
实际上,这两版史书,整体上对于我们古代历史的差别,其实还真不算大。至少在大体的历史脉络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说,两版历史都记载了三皇五帝的存在,都记载了差不多的世系,都记载了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存在。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大禹治水、商汤讨伐夏桀、武王伐纣……这些事情在这两本史书当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这就说明,这些事确实是发生过的。
那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比如说,《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曾经提到过‘伊尹辅政’这件事。在《史记》当中,伊尹是商朝名相,曾经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后来,伊尹又辅佐商朝的后继之君太甲,但是太甲不懂事,有点昏君的意思,所以伊尹就先废了他,然后自己代替他执政。等到他被教育好了之后,再把权力还给了他。
但是如果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当时伊尹应该是篡位了,直接放逐了太甲。但是后来,太甲悄悄潜逃回来,找机会干掉了伊尹之后,这才顺利拿回了王位。
《史记》和《竹书纪年》所有的不同,其实都是这样的。两本史书,都记载伊尹曾经暂时掌权,但是后来太甲又拿回了权力。这就证明这件事确实是发生过的。但是这件事的详细过程,两本史书可能记载的不一致。
总之,《竹书纪年》和《史记》的大体脉络,其实是一样的。而那些不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说,其实都只能算是细微之处。
要说颠覆正史,其实也谈不上,最多也就是从小处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而已。
而从现代的角度来说,《竹书纪年》能够提供的一些不一样的历史记录,确实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几千年前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结合一些考古发现,更好的还原出当时的历史真相。
但同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最遗憾的其实不该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些不同,而应该是原本《竹书纪年》的遗失。
如果当年那个盗墓贼没有挖掘那个魏王墓葬,或者挖了之后,西晋政府没有继续挖,而是既是把那个墓葬给封起来。等到现代,让那些有执照的国家的盗墓队来挖,拿到了《竹书纪年》的原本,很多争议可能就瞬间迎刃而解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