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抱怨:“这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
电视机就是制造傻瓜的机器
首先来吐槽:踩泥巴这个场景。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充斥暴力的动画片会使儿童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反正本人的外甥女一下雨就嚷着踩泥巴,也是醉了。}
“一说‘小猪佩奇’,孩子就学猪叫。”等等等等。。。
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表示,动画片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而设计,因此能够受到孩子的喜爱有着充分的理由。在这一点上,成年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要,不能粗暴地加以剥夺。观察和模仿是孩童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不仅仅是对动画片,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一面都会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拿玩泥巴、跳泥坑来说,这其实也是孩子锻炼的一个过程。“没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以后对自然的感觉就有可能迟钝,甚至导致后续发展的缺陷。一旦对自然探索缺乏兴趣,还有可能影响将来对物理、自然知识的学习。”--此段摘自一则晚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卡通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
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两组孩子随机分配到两个屋子里,一组观看暴力打斗的电视节目,另一组没有观看这些暴力节目。当电视播放完以后,观看暴力的一组孩子开始撕扯屋里的玩具,并且互相打斗;另一组的孩子则没有出现这些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观看暴力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甚至会激起孩子的效仿。
儿童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而且还不具有较好的分辨是非能力.
动画片以其风趣的情节,色彩鲜明的图案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常常会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动作,并容易受动画片中主人公的思想影响.
如蜡笔小新,大人看的话会觉得很好笑,但因为其中有许多涉及成人世界的观点,儿童并不适合观看这类动画片.如丁当,里面的各类来自未来世界的法宝道具可以发挥儿童无限的想像力,另外,里面的情节大部分以友情亲情为主,虽然主人公胆小,但在正义面前却很勇敢之类的,可以诱导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
另外,大人在有时间的时候应该陪同儿童观看动画片,并在一旁给予适当的引导,有益的事情,要鼓励儿童学习,不对的地方,要指给儿童明白,教会他们分辨是非.在观看动画片的情形下进行引导教育,更能加深儿童的印象和理解.
父母要帮助孩子选择好的动画片来看,对于一些暴力场景的动画片,不要让孩子看上瘾.家长要强化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帮助孩子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包括动画片的偏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帮助孩子识别善恶。让孩子成为主动的认知建构者,勿让孩子停留于消极被动的欣赏浏览者的角色。多陪陪孩子,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乐趣,不是么。不知,您认为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