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卧虎藏龙》看经典如何“文以载道”

解读《卧虎藏龙》看经典如何“文以载道”

首页角色扮演卧虎藏龙传奇更新时间:2024-07-30

解读《卧虎藏龙》看经典如何“文以载道”。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有一个底层的旗人,叫做王度庐。

虽然是旗人,但他一点也没有享受到提笼遛鸟的安逸生活。因为家里贫困,他很小就要在外面帮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却有一个爱好,写武侠小说。

王度庐的武侠小说有个特点,并不注重写惊悚神奇的打斗,而是喜欢写市井人情。老北京的许多风土人情都被他写在了小说里。此外,他的小说还很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虽然是个男作者,但写女性的心理也非常细腻。

这些武侠小说让他有了一定名气,甚至被称为“北派五大家”之一,但那个时代,没有今天所谓流量变现,也没有“卖IP”这种作者暴富的方式,王度庐默默写了几十年的武侠小说,没有大富大贵,甚至还因此惹上了一些麻烦。

后来,他从北京去了辽宁生活,当了一名平凡的教师。他之前写的武侠小说受到批评,他也不得不为此检讨。但是一有机会,他还是会拿起笔,完成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在辽宁去世,当时还有书没写完。

近二十年后,华人导演李安看到了他的武侠作品,非常喜欢,并拍成了电影,拿到了多个世界电影大奖。这部电影就是蜚声世界的《卧虎藏龙》。其中的女主人公玉娇龙因为鲜明的个性、叛逆的劲头,得到了许多影迷的喜爱。

然而此时王度庐已经去世多年,无法享受到鲜花和掌声了。到今天许多人也仍然不知道这位作者,没读过原著。

这个故事本身就特别武侠,就像一位隐居在山中的绝世高手,自创了一招无敌的剑法,或者闹市里一个平平无奇的贩夫走卒,结果大家发现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传奇大侠。

通过解读这些经典,我的目的不仅在于给大家讲故事,还希望可以帮大家建立起一个概念,就是“到经典的背后看一下”。

今天,是个信息社会,由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还有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现代人每天都被淹没在一股声势浩大,永不停息的知识洪流中,摄取的信息虽然丰富,但非常碎片化,例如我们每天观看的海量短视频,几分钟一个,高潮,冲突,人物出场都浓缩在里面。

而那些经过时间和观众验证过的所谓经典文化作品,恰恰和这种叙述相反:你要完整,深入地欣赏它,首先必须得有关于作品作者,和它诞生时代的背景知识,然后再慢慢的,跟着作者的叙述节奏,去看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矛盾与冲突的展开,直到高潮,再宣告落幕。

反过来,如果我们是通过类似短视频这样的“速食信息”,来了解经典,那结果往往是只知道一个所谓“经典”的名目,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是经典,那么这个信息就是碎片,是孤立的,无法填补我们知识结构的空白,也没办法让我们迭代自己的认知与理解,甚至,它只是我们大脑中一个孤零零的标签。

就拿这个系列中我要讲的第一部作品,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在普通人当中的认知度已经算很高了,我们知道,李安把它拍成了电影,还拿了奥斯卡,还知道它的女主叫玉娇龙,电影里章子怡就演的她,又美又能打,但这些并不会帮我们更多地理解原作者王度庐,甚至电影导演李安想要借助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理念。

为什么有句流行的话:学了很多知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我们不是学了知识,只是收集了一堆标签。

单一的、孤立的知识,不但不能为我们所用,甚至反而让我们变得狭隘。比如有人追着我发脾气,说《西游记》明明是丘处机写的,这就是偶尔收集到了一块知识的碎片,却反而变狭隘了。

真正能让我们变深刻、开阔的,是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我们对照了《卧虎藏龙》电影和原著,就会理解,为什么偏偏是这部书打动了李安?李安到底看重它的什么?李安在书里萃取了什么,改造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一来,我们对电影、对武侠、对李安都会真正建立起一种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才是你的知识。

#春日生活打卡季##怀旧武侠金典# #金庸经典再剖析# #金庸经典再探讨# #武侠片断代了吗# #谈论金庸# #还是武侠片好看# #武侠剧断代了吗# #武侠剧探讨# #金庸为何封笔# #古典小说魅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