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很多读者朋友可能都会表示:这谁不知道啊?两膝着地为跪,跪而躬腰为拜。跪拜不就是双/单膝着地,身体俯伏,叩头至地的跪姿吗?在现在拍摄播映的古代的影视剧中,大臣、民众见到皇上,不都是这样跪下行礼,然后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吗?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没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因身份、场合、事宜的不同,跪拜礼仪也应有所不同的史实。作为古代中国礼仪渊薮的周代,因人因事差异,导致跪拜礼有九种不同的姿势,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被后世称为“九拜”的礼仪。今天,文史君就来说说,周代的“九拜”礼,各种跪拜礼究竟是怎样行礼的?每种跪拜礼的适用对象和场合,又有怎样的具体礼仪规定?
一、稽首、顿首礼《周礼·春官·大祝》记载“九拜”的名称分别是:“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郑玄画像
稽首是怎样行礼的呢?汉代儒者郑玄解释说:“拜头至地。”意思是说,稽首就是跪拜时,头触地,停留片刻。不过,考古发现的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拜手稽首”的记载,表明稽首礼应是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谓之“拜手”。然后拱手下触地,头亦下垂触地,两手不分开,这就是“稽首”礼。很多文献之所以不说“拜手”,大概是省略的缘故。
《琅琊榜》剧照 静嫔向太皇太后行稽首礼
在周代“九拜”礼中,稽首礼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包括各国卿、大夫、士等,及卿、大夫的家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时,即行稽首仪。
如果是诸侯国国君之间相见,通常不行稽首礼,而是行躬腰拜手礼。鲁哀公与齐侯会盟时,齐侯向鲁哀公行稽首礼,鲁哀公却只是简单地行回拜礼,而没有向齐侯同样行稽首礼。参盟的齐国人很愤怒,鲁国大臣孟武伯却只用“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一句话,就让齐国君臣哑口无言。
当然,若有特殊缘由,国君之间亦可行稽首礼。春秋时,鲁襄公到晋国,向晋君行稽首礼。晋国君臣被搞得一脸懵。晋国大臣知武子觉得不妥,提醒鲁襄公说:“周天子尚在,您向我国国君行稽首礼,不符合礼仪吧?”鲁国大臣孟献子向晋国君臣解释说:“我国与宿仇齐国,密迩相近。一旦二国交战,鲁国只能寄希望于晋国的援助。因此,我国国君应该向晋君行稽首礼。”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卿、大夫的家臣,应该向自己的主人(即卿、大夫)行稽首礼,但在周代,家臣们不能向卿、大夫行稽首礼。这并不意味着,家臣们的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卿、大夫及其家臣们,都必须向国君行稽首礼。如果家臣也向自己的主人卿、大夫行稽首礼,则有混淆国君、卿、大夫尊卑之嫌。因此,家臣们要向主人行礼,只需简单跪拜即可。
顿首或许是看过一些古籍的读者朋友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顿首礼一般用于平辈,或地位、身分相同、相近者间。诸侯国的大臣若拜见他国君主,应行顿首礼。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亡。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得知其来意的秦哀公不愿自寻麻烦,拒绝接见他。申包胥就倚着秦国王宫墙壁,“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其诚意感动,于是接见他。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后,“九顿首而坐”,向秦哀公陈说利害,秦哀公最终同意出兵救楚。
申包胥剧照
特殊场合下,女子若有重大急事求助于人,偶而会违背常规礼仪,向被求助者行顿首礼。春秋时,晋襄公去世后,太子夷皋(即后来的晋灵公)年幼。晋国执政诸卿围绕嗣君人选,发生激烈争议。赵盾想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德高贤能的公子雍为君;贾季则想立公子雍的弟弟公子乐。赵盾一面派人去秦国迎接公子雍,一面派人刺*了公子乐。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此时,太子的母亲穆嬴抱着太子,日夜在朝堂上号泣。然后,太子母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哭闹。她向赵盾行顿首礼,指责赵盾违背晋襄公临终嘱托。赵盾等无奈,只好背弃初衷,改立太子即位。
空首礼,郑玄解释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综合其它文献有关记载,郑玄的注释应细化为:行空首礼时,跪拜时,头不叩地,仅向对方拱手,同时头俯至手。这种跪拜礼,是君答臣、上答下的礼仪。也就是说,是尊长者对卑幼者先行的稽首礼或顿首礼而作出的回拜礼。因此,《琅琊榜》中,梅长苏和靖王对拜时,在礼仪上出现了失误:梅长苏先向靖王行空首礼,靖王回礼。从姿势看,靖王行的是稽首礼。依前述,梅长苏应向靖王行稽首礼,以示臣拜主君;靖王应以空首礼回拜,作为答礼。
《琅琊榜》剧照
振拜礼,唐代儒者孔颖达解释说:“战栗变动之拜,谓有敬惧,故为振动。”它大概是“揖”、“厌”两种拜礼的统称。郑玄注《仪礼·乡饮酒礼》说:“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揖”是指双手相抵,臂成拱形,略微前后推动;“厌”则是上下略微振动。
“吉拜”和“凶拜”都是施用丧葬场合的礼仪。依据郑玄的注释,二者的区别,一在于行礼的姿势不同:“吉拜,拜而后稽颡”,“凶拜”则恰恰相反:“凶拜,稽颡而后拜。”二在于行礼者与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同:行“吉拜”礼者,为齐衰不杖(男子为伯父、伯母、叔叔、婶子,为兄弟,已经出嫁的女子为娘家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不持丧杖,丧期一年)以下者(包括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等丧服类型);行“凶拜”礼者,为穿戴斩衰,服丧三年者所行礼。
三、奇拜·褒拜·肃拜据唐代儒者贾公彦解释,奇拜是从空首拜衍生出的拜礼。但究竟如何行礼,自东汉初儒者杜子春开始,历来儒者诠释纷纭,并无定论。有人说是先屈一膝,与汉代的“雅拜”相同;有人认为,就是一拜而已;有人认为,奇应读曰倚,倚拜,就是手持符节、戟等行拜礼时,身体倚靠符节、戟等而拜;还有人认为,行空首拜礼时,以两手相击,一拜。究竟如何行礼,恐难有定论。
褒拜,郑玄驳斥了郑众“褒拜,今时持节拜”的说法。他认为:褒当读为报。报拜,再拜之义。行礼时,先双手相抵于胸前,躬身俯首;然后行拜手稽首礼。臣对君常行此礼。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再拜稽首简化为拜而再拜,无论是臣拜君,还是君答拜臣,乃至庶民相见,皆可采用此拜礼。
肃拜是“九拜”礼中最轻的一种拜礼,且主要为军人、妇人所用。郑玄解释说:“肃拜但俯下手。”又说:“肃拜,拜低头也。”皆太简略,不知如何行礼。孙诒让的解释较为详细。他说,肃拜是“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意思是说,拜时两膝跪地,低头微躬,双手向下作揖。不过,军人行肃拜礼时,因为顶盔贯甲,不便下跪,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介胄不拜”。军人行肃拜礼时,微蹲,上身稍微向下低俯,拢手下揖数次。
无论平常还是有婚、冠等吉事时,妇人均用肃拜礼。拜式如孙诒让所说,只是手不必触地。唯有参与丧葬礼事时,行肃拜礼时,手需至地。如果在丧葬礼中,女子充当丧主(主持丧礼的人。一般在丈夫去世,或丈夫去世后,儿女去世,家中且无其他长辈男子主持丧礼时,则由女子充当丧主)时,就不能用肃拜礼,而要用稽颡礼。
《琅琊榜》剧照
另外,男、女行拜礼时,依性别、事宜,两手叠放位置有别。《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这是指一般状况下,男子行拜礼时,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则放在左手上面(前面)。若行凶拜礼时,就要反过来:男子右手在上,女子左手在上。《礼记·檀弓上》就记载了一个相关故事:孔子与弟子们站立行拜礼时,孔子将右手放在左手前。弟子们也纷纷仿效老师的行礼姿势。孔子赶紧纠正说:你们也太好学了吧!不问缘由就仿效我,却不懂得我为何这样行礼。我是因为姐姐去世,还在丧期内,所以行凶拜礼,右手要放在左手前;你们仿效我,是不合乎礼仪的。于是,众弟子们赶紧“纠错”,循常礼,将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前面)。
文史君说《周礼》记载的“九拜”礼,因存在相见者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异、行礼者性别的差异、行礼场合或事宜的差异等因素,拜礼的类型、姿势,也有严格且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行礼者审时度势,选择适宜的拜礼。由于“九拜”礼礼仪繁缛,后世也多对其进行简化、革新。时至今日,人们相见或交往时,更多施用的,是由西方传入的握手、拥抱、鞠躬等社交礼仪。
“九拜”礼虽因礼仪繁缛,且多有损人格尊严之处,在当今文明社会,固然不值得提倡、施用和传承;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值得现代人对其有一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或许才能避免在一些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制造出与其时礼俗不符的“硬伤”来,以免贻笑大方,误导后人。
参考文献1. (战国)佚名著、(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2. (西汉)戴圣编纂、(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3. (春秋战国)佚名编、(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4. (春秋)左丘明著、(西晋)杜预注、(唐)杨士勋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