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谦聊好书》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小谦。
本周我们继续聊了高盛元的《诗的味道》,这周的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主要是因为这周聊的三位诗人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实在是太优秀了,当我试图去跟你聊他们的诗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于是越讲越多,原本我计划是用两周的时间来聊这本《诗的味道》的,但现在看来,可能下周还得再聊一周,毕竟,宋词我还没好好讲呢,所以下周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宋词。
这周我一开始聊的是杜甫的诗,他的代表作太多了,我们今天叫他“诗圣”,说他的诗是“诗史”,所以我觉得需要通过我的节目告诉大家,杜甫能够获得这样的称号是当之无愧,他是被时代选中的诗人,所以我重点选择了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真实历史的诗。我们今天聊安史之乱,你会发现我们的侧重点都在帝王将相,但是杜甫的诗不是这样,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诗反映的很多都是民间疾苦,我觉得我们需要去读他的诗,从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之所以在杜甫之后要聊白居易,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白居易也是一个关注民间疾苦的人,而且白居易明确提出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他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其实就是倡导诗文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这是文人士大夫本身就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但是白居易和杜甫又不太一样,杜甫活着的时候是个小人物,他的诗也没什么名气,可是白居易不一样,白居易成名很早,而且一直在当官,所以你可以想见,当白居易这么写诗的时候,他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因此你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白居易在武元衡和裴度遇刺之后的那次正直的上书却遭到了那么多人的攻击,最后让他被贬江州,这些人早就看白居易不顺眼了,他们只不过利用了这次机会而已。
不过,这并不影响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即便是当地方官,他也会积极关注民生,为民众着想,他的诗词创作也从未停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居易的诗也可以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终究还是比杜甫幸福得多,虽说仕途也比较坎坷,但总体而言,他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晚年,那个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在洛阳当一个闲官,权力不大,所以也不是很忙,但是工资很高,他在这里也买了房,而且还有一群朋友陪着他,比如刘禹锡,裴度。刘禹锡我们很熟悉了,之前在聊《唐诗的真相》的时候我有一期节目专门给你讲了他和白居易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由于元稹去世得早,因此白居易的后半生最好的朋友就是刘禹锡了。
至于裴度,他能和白居易成为好朋友完全就是因为当年他被刺*的时候,在所有人都不愿意为他主持公道的时候,白居易站了出来。裴度当年也是运气好,他被刺客刺伤之后,掉到水沟里去了,刺客当时以为裴度死定了,所以就没有去水沟里捞他,就直接走了,但没想到裴度没死,这个时候,裴度一方面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另一方面当然希望能够抓住凶手,可是这个时候朝臣的反应让他大失所望,一旦唐宪宗和那些朝臣一样害怕了,从此向藩镇屈服了,那武元衡就白死了,裴度这伤也就白受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人微言轻的白居易站了出来,虽然他的上书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让自己被贬为江州司马,但作为裴度而言,这么一个和自己没什么交情的小官,能够为了自己挺身而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后来,裴度伤好了之后,唐宪宗提拔他为宰相,并且给他充分的权力,让他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藩镇,裴度也没有辜负唐宪宗,他没有让唐宪宗失望,没有让武元衡的血白留,他彻底打服了所有不听话的藩镇,帮唐宪宗彻底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至此,唐宪宗就开始走秦始皇的老路了,他觉得自已缔造了“元和中兴”特别了不起,于是他的重心从此就转移到了长生上面,他开始大量服用所谓的仙丹,而这些仙丹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让他变得狂躁不已,他身边的宦官经常被他责罚,甚至*害,以至于服侍他的宦官都成为了高危职业了,最后,唐宪宗就死在了宦官的手里,而他死了之后,那些本已归顺的藩镇又一次反叛了,虽然接任的唐穆宗再次启用了裴度对付藩镇,但此一时彼一时,这个时候裴度得到的支持就和当年差远了,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再次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后来他被政敌攻击,也被贬到了洛阳,从此和白居易、刘禹锡这些人一起诗酒唱和,也算是度过了一个比较幸福的晚年吧。
后来,刘禹锡和裴度都去世了,白居易越发感到孤独,虽然此时的他生活条件很好,但是他却开始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了,他这个时候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两句:“生前富贵应无分,死后文章合有名。”就是说他活着已经足够富贵了,他很知足了,可是他死了之后,他的那些诗文能不能继续流传下去呢?
要知道,那个年代,印刷术还没有普及,而且技术极其落后,所以一般只用来印佛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印刷品就是晚唐时期印刷的《金刚经》,现在在大英博物馆呢!
所以对于白居易来说,他想把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白居易仍然做出了努力,他是怎么做的呢?
白居易把自己的所有作品抄了5份。
一份给了庐山东林寺,因为他当过江州司马,在庐山这里住过,跟东林寺很熟;
一份给了苏州南禅寺,原因也是他在苏州当过刺史;
一份给了洛阳的圣善寺,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晚年住在洛阳,还因为这里是皇家寺庙,杨玉环就是在这儿出家的;
一份给了自己的侄子;
一份给了自己的外孙。
这当然好理解,亲人当然会更妥善地保管他的诗文,但寺院就未必,所以白居易又加了一道保险。
他给那三个寺院都写一首诗,同时把自己这5份诗文的地点列个名单,也给到寺院。
白居易很清楚,唐代印刷术不普及,仅用来印佛经,所以自己的诗文和佛经放在一起是最安全的,更何况白居易当时名气已经很大了,所以他和寺院其实是互惠互利的。
就靠这个方法,他的诗文绝大多数都流传了下来,他也由此成为唐朝诗人中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大概有3000首,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他留下的诗作数量也能排到前十名。
但实际上,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白居易的诗最打动我的,反倒是那些他写给朋友的诗,他写这些诗的时候,没有刻意地去想着怎么去反映社会现实,去批判什么社会乱象,他只是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正是这种情感,即使跨越千年,也能让我十分感动,比如他写给刘十九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还有我们这周讲过的他写给元稹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甚至只是他写给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我看来,这里面的真情永不过时,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最后我们说说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如果你熟悉西汉开国历史的话,你就会知道,李商隐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
在长安附近,有一个地方叫商山,当年在秦国变法的商鞅曾食邑于此,因而被称为商山。商鞅变法,让秦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了头号军事强国,并最终统一了天下。嬴政称皇帝之后,选拔了七十名高才饱学之士授予博士之职,以资顾问。后来秦末大乱,有四名博士避官隐世,就在商山隐居,采紫芝以充饥。后来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因为这四个人年龄比较大,都八十多岁了,而且胡子和头发都白了,所以当时人们就称他们四人为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大名,多次派人请他们出山做官,可是这四个人每次都拒绝,还写了《紫芝歌》以明志,表明自己将会终老山中,绝不出山,弄得刘邦也没办法。
后来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就找张良帮忙。张良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说你啊,去请商山四皓,只拜托他们一件事,就是在一次筵席上侍立于刘盈身边。后来吕后就真这么做了,当刘邦看到连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都甘心为刘盈所用时,不禁失色,这才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只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废立之念。后来刘盈顺利继位,成为汉惠帝。至于商山四皓,一战功成之后便悄然隐退,继续回商山过那不问世事、云淡风轻的生活去了。
所以李商隐,字义山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商山隐士,高义如山”。李商隐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像商山四皓一样,首先要有才,然后能够抓住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做符合道义的事情,没有机会就低调点,不要恃才傲物,同时还能高寿。但是很不幸,李商隐的人生和他这个名字几乎完全相反,可能唯一契合的就是他很有才,但是他的才华并没有太多施展的舞台,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节度使那里做幕僚,而且经济条件特别差,最后只活了四十多岁。
当然这也跟他的人生选择有关,李商隐的恩师是牛党的令狐楚,李商隐能够考上进士也是多亏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我们知道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所以走后门是常态,当时主考官在考试前就问令狐绹,这次考试的考生中,你跟谁关系好啊?令狐绹的回答是:“李商隐,李商隐,李商隐。”令狐绹连说了三遍,这位主考官立马领会了意思,结果李商隐这次就考中了,考中之后李商隐写了一首宏大的政治诗,叫《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诗中细数唐朝两百年,直击国势式微之要害:初唐天清地明,百姓安居乐业;后藩将掌握军权,导致安史之乱,社稷动摇,百姓流离;再到姑息藩镇,一直未除祸根;再后来奸邪拜相,“甘露之变”发生,天灾人祸,百姓水深火热……一百韵长诗,可谓语重心长,报国心切。但是他没想到,就是这首诗给自己惹了祸。
这一年的春天,李商隐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辞科考试,那本是他最擅长的考试,但他没考中。
他没考中不是因为他的成绩不好,他的成绩很好,考官周墀、李回已将他录取,却被一名中书省的大官以“此人不堪”为由抹去了名字。
怎么就不堪了?就是因为李商隐写了那首诗,得罪了权贵,所以他们就不录取李商隐。
而且这个时候令狐楚也去世了,牛党暂时被打压,李商隐一下失去了靠山,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空有一身才华却报国无门。他的同年韩瞻这个时候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一个女儿,他就想帮一下李商隐,就把李商隐推荐给了王茂元,王茂元看到李商隐的诗文也特别喜欢,所以他就邀请李商隐到他那儿去,李商隐很高兴,就入了王茂元的幕府,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和韩瞻成了连襟。可偏偏王茂元是李党的核心成员,这下令狐绹愤怒了,因为当时牛李党争特别激烈,党争就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令狐绹作为一个政客,在他眼里,李商隐是他父亲的学生,那就是牛党的人,怎么能去做李党的女婿呢?
李商隐的这个选择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但是你看李商隐后来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他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特别深情的人,李商隐的情诗写的是最好的,他和他的妻子王晏媄婚后也是特别恩爱。后来王晏媄去世之后,有一个叫柳仲郢的人还想把自己的府中乐妓,也就是才貌双绝的张懿仙送给李商隐做小妾呢,因为他觉得李商隐情诗写得那么好,肯定是一个多情的人,但没想到李商隐拒绝了,李商隐还专门写了封信,在信中诚恳地向柳仲郢解释,说自己写那些情诗,那主人公不是自己,那里面的故事也都不是真的,你可千万别当真。张懿仙那样的女子,应该为她匹配一段平等的婚姻,一份一心一意的爱情,而自己多愁多病,年过不惑,又有幼小的孩子要抚养,且心里只装得下亡妻一人,怎可误了美人终身?
由此可见李商隐不仅对妻子深情不渝,对身份卑微的女性也极为尊重。
所以柳仲郢也被李商隐感动了,李商隐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一点没生气,反而还向朝廷为李商隐奏请了检校工部郎中的宪衔,这可是从五品上,已经是李商隐一生中官阶的顶峰。
常有人说,李商隐如果不娶王茂元的女儿,或许就不会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看起来,似乎是爱情决定了李商隐的命运。但命运从来就是千丝万缕、环环相扣的,爱情不过是其中的一扣而已,命运之上,有着远比世事更复杂的人心。
而且我觉得,李商隐从来没有后悔过娶王晏媄。
在情感上,他当然很感激令狐楚,也很看重和令狐绹的情义,当年令狐楚病危的时候,李商隐是放弃选官的机会,日夜兼程赶往病危的令狐楚身边去照顾他。
李商隐虽然学富五车,但在世故与机心面前,他就是一个幼童,他和城府极深的令狐绹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所以他们俩这辈子都不能理解对方,令狐绹作为一个政客,他做每件事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政治考量,他是一个十分理性的人,可是李商隐恰恰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他做每件事只是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他不会考虑太多,可是他很简单,这个世界却很复杂。
最后用李商隐的一首《夜雨寄北》来结尾吧,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在梓州,有次夜宿佛寺,秋雨涨满山池,夜色也涨满了连绵的大山。雨声滴落在古老的青瓦上,滴落在萧瑟的草木间,他侧耳倾听,感觉自己像是时间的旅人,又像是寺中的归人,屋内烛影摇曳,有一种贯穿前生今世的寂静,他写下这首诗,以诗代信,回复一个人,说自己身在巴山,归期未定。
他想起曾经与这个人西窗剪烛、彻夜清谈的时光,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又想起对方久居长安,还未聆听过巴山的夜雨,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怅憾。
我们不知道李商隐这首诗是写给谁的,有人说是写给他的妻子王晏媄的,可是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王晏媄已经去世了,所以很多人觉得不是写给他的妻子的,可是我想说,这首诗为什么就不能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呢?
也有人说这首诗是写给朋友的,至于是哪位朋友就众说纷纭了,这注定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但我想,那个西窗剪烛人,一定是懂李商隐的,不管他是谁,我想,他在李商隐的心中,一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当然,也有可能,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整首诗只是李商隐用笔为自己营造的一个梦境,他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真的能够有这样一个懂自己的人啊。
好,本周的复盘就到这里,区区一周的节目自然无法完全给你讲透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如果你听完我的节目后对他们的诗感兴趣,并且愿意去读他们的诗,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明天我会做一个加餐,给你讲讲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明天见!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