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这13个人要火了!把阳原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谁?

阳原这13个人要火了!把阳原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谁?

首页角色扮演蔚蓝火龙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7-26

大家都说阳原遍地是人才

这几天

小编看了不少阳原之声粉丝们的投稿

我信了!也真的服了!

来听听这几句

“辛其湖的早晨是谁唤醒的呢?是秋虫破晓前的最后一声低吟?还是鸟儿的第一声鸣唱?”

我的天呐,这是什么神仙地方

怎么在阳原人的笔下就美成了这样?

“大块的纯驴肉切成片,整整齐齐地码在盘中,然后按照客人的口味浇上凋好的汤汁,也有的直接蘸着汁吃”

咋用两三句话就勾出小编的馋虫了

这文采也是够够的了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欣赏一下

阳原人眼中的阳原风景和美食

美食篇

李海英

李海英,现供职于阳原县民政局。

圪渣饼,小时候的味道

那天,就在街的转角,熟悉的味道飘来。闭目,让余香绕鼻,我闻见了圪渣饼的味道,那是儿时的味道;寻味,让香味带路,我看见了这家老店,它是儿时的模样。

味觉是有记忆的,童年的味觉记忆往往植入得最早、最深,快乐是它的标签,因为它们来自母亲或者故乡的馈赠,也是每个人味觉的启蒙。多年后,我们对童年味觉记忆的追寻,其实是对童年快乐的追忆。因此,当我看到这家做圪渣饼的老店时,就像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圪渣饼的发源地——揣骨疃村度过的。

揣骨疃村多少年来一直被村子北面桑干河的水滋养着,也受到毗邻的海拔2000多米的青天背山的呵护。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食。儿时最难忘的情景就是,每当圪渣饼的香味弥漫开来时,一群小人儿人手一个圪渣饼边吃边满山野跑。那种自由和快乐是现如今抱着手机、电脑,不缺吃少穿的孩子们体会不到的。

圪渣饼的香气让我不由自主地走进这家老店,点上一份圪渣饼,细看之:饼圆形,直径约10厘米,厚0.2厘米左右却有25层,半透明,色泽金黄,泛着油光。这么诱人的色泽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了。口感就四个字:酥、脆、香、甜。别有风味,可口异常。

说了半天,得介绍一下圪渣饼其名的由来。这个名字源于阳原当地人称“锅巴”为“圪渣”。算起来,河北省阳原县揣骨疃村的传统名贵糕点“圪渣饼”已有近五百年历史。传说,明永乐年间揣骨疃一位糕点师傅在制作点心时,随手将剩下的一小块面团捏成了薄片,经烘烤,烤出了金黄色的薄如纸的点心,香脆可口。后经其反复试验,制出了“圪渣饼”。听我的上辈人说,清朝咸丰年间,我的老主李增光,出任滨州知府时,曾将揣骨疃圪渣饼进贡朝廷,慈禧太后赞不绝口,从此,圪渣饼成了宫苑膳食的上乘糕点,闻名遐迩。

据揣骨疃镇,圪渣饼制作工艺师介绍,制作圪渣饼的传统工具有生铁炉、大案、走捶、擀面棒、木锤、和面大锅等。现在除了生铁炉改为现代电烤箱,其余的仍沿用传统工具。圪渣饼制作要求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火候适中。其配料有:上等面粉、绵白糖、胡麻油、当地地下水等。制作时,先用少量面粉、糖和油擦成油酥,再以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然后将面团擀薄,抹上油酥,反复擀制成形,最后放在吊炉的鏊子(今用烤箱)里烤制而成。配料、和面、看炉是圪渣饼制作的三大关键,没有多年的经验是不能制作成功的。

吃着圪渣饼,感受着它对童年味觉记忆的召唤,才发现,也许人间至味,就是可以唤醒美好记忆的味道!

田锦花

田锦花,阳原职教中心教师。

袅袅苦菜香

清明一过,我故乡的田野里、沟塄上、水渠边就会冒腾腾地长出许多野菜来,苦菜、蒲公英、野苜蓿、小野蒜等等,田野的土湿润润,空气里满是小野草的味道。这时候农家的小饭桌上就该有一两种野菜了。

过了清明,太阳暖和起来了,去地里劳作的人回来时往往捎带挖一点野菜,甚至还有专门去挖野菜的,乡下吃的最多的是苦菜。苦菜分两种,一种发甜,俗称“甜苣”,一种发苦,正是苦菜。苦菜叶呈披针形,甜苣比苦菜叶子稍微圆一些。无论甜苣还是苦菜,挖回来都要摘去不好的叶子,去掉土根,洗净后用水焯一下,然后泡在凉水盆里。甜苣泡半天就可以凉拌吃了。苦菜要多泡几天,等苦味去尽,味道更好。刚一长出来的苦菜,嫩嫩的连根都是嫩白的,这时候最好吃了。苦菜清香、新鲜、微苦,但用水焯过,泡几天之后苦味全消。吃的时候,把它们从水里捞出,攥干水份,用刀切碎,然后加上盐、醋、滴个酱油点,再加点葱花、蒜末,最后收好花椒油,浇在葱花蒜末上,然后略加一点凉白开,就这么一拌啊,小饭桌上就多了一道可口清香的小菜,那飘出来的野菜香味会让人谗涎欲滴。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菜,又称苦苣菜、苦麻菜、苣荬菜等,有明目,败火功效。民间食用苦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如今且不说苦菜的营养和绿色,就那份挖苦菜的乐趣和小饭桌上的清香就让我魂牵梦绕。故乡的春天,原野上有一种开着黄色小花儿的野菜,它的名字叫苦菜。我远离了田野,远离了农家,也远离了野菜。每年有野菜长出的时候,我的思绪就飘回故乡,我梦见一簇簇小黄花儿摇曳在故乡山沟塄上,隐约闻见村庄里苦菜的袅袅清香。

张少永

吃着驴肉想起化稍营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龙肉没听说有人吃过,而驴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已成为餐桌_上招待亲朋好友的常见菜。最近这几年漂泊在外,进出饭店的机会就多一点,每当驴肉上桌,总是不由得想起老家化稍营。

化稍营,皮都阳原东边的一个大镇,虽然桑干河从门前流过,但是旱地还是比较多,靠农业发家致富,基本没有希望。人们常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甘贫穷下去的父老乡亲,依靠四通八达的旱码头优势,念起了生意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式各样的买卖如雨后春笋,一片欣欣向荣。发展到今天,煮制驴肉已成为化稍营的名片,外地人一提到化稍营就想到驴肉,一说起驴肉就想到化稍营。

老家化稍营的驴肉之所以味道独特,源于材料的调选和老汤的保管。现在较为有名气的几家驴肉餐馆,都是亲自收购活驴、亲自宰*,有问题的死驴和病驴一律拒之门外,而且清洗、解块、下锅,都是老板一手操作。老汤属于“秘方”,不得了解,不过卫生和食用安全是通过有关部门检验的。多年来,老汤只是根据蒸发的多少续加佐料和水、即便偶尔有几天不营业,也要在炉火上烧沸一次,煮好的肉一般不出锅,有顾客调选时,才捞出来放在箅子上改刀、码盘。

驴肉的吃法很多,大块的纯驴肉一般是切成片,整整齐齐地码在盘中,然后按照客人的口味浇上凋好的汤汁,也有的直接蘸着汁吃;驴肠和筋头麻脑是大多顾客的首选,几乎所有就餐的客户都要来个拼盘;啃驴骨头也是化稍营的一种吃法,叫“倒回皮”,就是啃完骨头上的肉,饭店按肉价回收骨头;主食也是,驴肉馅水饺,品尝过的人,至少还得来一回,因为桑干河的水、当地的驴,煮出来的肉,别处根本无法替代。

化稍营驴肉的品牌越来越响,在市区、县城、邻县、甚至小到一些乡镇,“化稍营驴肉”随处可见,也带动了“驴文化”的发展,也使游子更加想念故乡。

郝迎花

郝迎花,1970出生,自幼爱好文学。

“老汉儿靠墙”——玉米饼

现在的孩子估计没人知道什么是“老汉儿靠墙”了。在我记忆里,爷爷有一手好厨艺,其中“老汉儿靠墙”让我至今回味无穷,垂涎三尺。可惜再也吃不上爷爷亲手做的了……

当爷爷掀开锅盖,金灿灿的一圈玉米饼整整齐齐排着队靠在铁锅的半腰时,就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老汉儿们靠在暖阳下。那份欣喜无法言表,“爷,老汉儿靠墙?”爷爷用铁铲赶紧铲一个放我手上。我一边吃,一边两手倒腾着玉米饼——烫啊!烫也阻挡不了馋猫的我。烫也得赶紧咬一口“啊!脆!香!甜!”一个碗口大,圆圆的“老汉儿靠墙”一眨眼功夫在饭前已下肚。

爷爷做玉米饼有两种方法:现活面和“起子”起面。现活面:先把适量玉米面放在盆里,放一小撮小苏打,温水和面。等半小时后,大灶生火,锅内放一小瓢水,大火水开。趁锅热, 赶紧把面团捏成一个个小圆饼,“啪”一声,拍在锅的半腰上。盖上锅盖,中火改慢火(火力是关健,火小溜锅底了,火大糊了)。约一袋烟功夫,停火,稍捂片刻,即可掀锅开吃。那脆脆香,红咖色的玉米锅巴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起面”做法:把备好的“起子”先用水泡软。盆里放适量玉米面,放“起子”,加温水和面成型(家里有剩的糊糊稍加热也可)。等面团起了,取适量碱水均匀洒在起好的面团上。做法同上。“起面”做出来的玉米饼更喧,适合老人,小孩吃,易于消化。

后来生活逐渐宽裕了,“老汉儿靠墙”又增加了新的原料:白面,牛奶,鸡蛋,白糖(我们小时候有时加点糖精)。现在烧炭火,柴禾,树枝的大灶没有了。我家只好用饼铛代替记忆中的大灶铁锅了。虽然味道不及柴禾,树枝做出的味美,但也略能满足我这馋虫的胃!

愿咱们这一辈把阳原的美食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阳原的美食文化!

王东华

王东华,1965年出生,从小爱好写作,籍贯阳原县东城镇果元村,现居住于阳原县西城镇。

岳父家的蒿籽面

岳父家住在阳原县城,我第一次吃蒿籽面,是在岳父家,虽然这种面食特别好吃,但由于受地域限制,只有阳原县城及周边村庄的人们才有机会吃到这种食品,因为我出生在阳原县东城镇果元村,属阳原县东部地区,所以从小没有吃过蒿籽面。

记得和妻子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岳父家过的,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岳母把做好的一碗碗蒿籽面放到全家每个人的面前,我一下子被这种深褐色形状似面条的面食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吃到嘴里甜甜的有一种独特的味道,硬硬的非常筋道,但其中又微微带着些许玉米的香甜。后来我从妻子口中得知,这种面就是蒿籽面,在那个年代,非常紧缺,他们也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蒿籽面,平时根本舍不得吃。

后来,我对这种面食有了一定的了解,野生蒿是一种草本植物,生命力非常坚强,喜欢长在荒野里,甚至长在房顶上,茎杆和叶片呈浅绿色的,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在每一个分枝的顶端开一朵黄色的小花,不过它的花期却很长,边生长边开花,几乎整个生长季节都在开花。收获后将蒿籽磨成粉,再将玉米面或是小米面和蒿籽粉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后,就是我们所说的蒿籽面,在过去那个穷苦的年代,为了节省粮食,很多人都在和面时加了榆树皮,也有用玉米面、小米面和蒿籽面三合一做成的蒿籽面。稍微奢侈点的,还有在里面加豌豆面的。因为蒿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所以做出来的蒿籽面也有一种香甜且厚重的味道,蒿籽粉遇水后具有粘性,所以掺了蒿籽粉的蒿籽面会更加筋道,阳原人就把这种面叫做蒿籽面。和面时将几种面混合均匀加一定量的水拌和,反复揉搓至既软和又有韧劲为止,然后把揉好的面擀平至差不多两枚硬币厚,再切成筷子粗的细条,下到锅里,煮熟捞出即可食用。

阳原人喜欢吃原汁原味的蒿籽面,面里既不放汤料又不添加其他任何佐料。吃的时候用自家腌制的烂叶腌菜或是将疙瘩腌菜切成丝,即可下饭。等吃完面的时候,把碗里的汤再一口一口慢慢地喝了,细细品尝那种滋味,真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我都特别喜欢吃蒿籽面,虽然现在自己不做了,想吃的时候都是买现成的,但每次只要听到外面有蒿籽面的叫卖声,我都会买上一些,来回味那个贫穷但充满快乐的年代。

蒿籽面具有健胃清热、润肠消食的功效,在过去只是一种充饥的食品,现在成了阳原人餐桌上调节口味、增加营养、用以怀旧的一种面食,筋道的面里记载着几代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也记载着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清苦但快乐的童年,父母也将对子女们无限的爱揉进了面里,有多少亲情蕴藏在里边,这种香甜的美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包含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向往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

李昌

李昌,本人酷爱文学、哲学,曾在《时代中国》《辽宁青年》杂志上有所创作,是河北省阳原县作家协会会员。

腊八粥

说起美食来,腊八粥最让我记忆犹新。不知道别的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吗?反正我们阳原人每年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最好吃、最香的、最难忘的还是童年时期母亲做的腊八粥。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就盼望着腊月初八的那一天,母亲也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用料了,煮山药、生豆芽、订豆腐,准备小米、红小豆、黄豆。

腊月初八这一天终于到了,因为进了腊月天气也变得特别冷,我们姊妹三个都还在被窝里,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似醒非醒地就闻到了母亲做粥和炒菜的香味了,那种朦胧温馨的感觉真幸福。当饭菜都做好时,母就着急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了。

就这样我们一家人都就早早起了,洗完脸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吃起了那香喷喷的腊八粥,那种温馨的气氛真的很难忘。

在那个年代里家里都很穷,当时的食材用料都还很单一,但那份粥里面蕴含着真情,温情,亲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腊八粥的用料也有所不同,用料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讲究,从最初的小米、红小豆逐年增多到大米、红小豆、黑豆、小米、红糖、红枣、桂圆、核桃、花生、葡萄干、枸杞子等。但唯一不变的是都是素食素菜。

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的腊八粥也可能会增加一些中草药,对养生会大有裨益,不同的配方不同的食材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腊八粥印证了岁月的年轮。

腊八粥一吃,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在那童年朦胧的岁月里,仿佛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希望,一种寄托。

张国民

张国民,一个爱好读书,喜欢文字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及报刊。

山药粉的味道

有人曾说过:生活在别处,但最令人难忘的味道,永远在故乡。而对于我,永远停留在我岁月底处的则是故乡山药粉的味道。

立秋过后是吃山药粉的最佳时间,因为天气凉爽再加上做山药粉的食材——山药,刚刚收获,还带着泥土的气息。记忆中奶奶家的山药粉做的最为地道。做山药粉虽然工序并不复杂,但费时费力。傍晚,爷爷、爸爸在地里秋忙还未收工,奶奶就把刚收获的土豆,洗净,放入大铁锅中煮。煮土豆时也需把握火候,先大火将锅中水烧开,然后改用中小火来煮。奶奶坐灶旁的小板凳上,不急不慌,时不时,察看一下灶中的火候,听一听锅中的声音。雾气氤氲,奶奶守着灶台,悠悠的岁月仿佛在那一刻已经停留。奶奶不急,我却心急如焚,透过氤氲的雾气不断询问奶奶。奶奶总是微笑地说,等你爷爷、爸爸收工就好了,你先去玩。

奶奶说的真准,爷爷、爸爸刚一踏入家门,山药就熟了。掀开锅盖,透过袅袅的雾气,土黄色的山药几乎都开了花,露出洁白的笑脸。趁着热乎劲,爷爷、爸爸就着奶奶刚拌好的咸菜总要吃上几个山药。我却不急,我还要吃山药粉呢!

做山药粉的第二道工序是给山药去皮,晾凉。这样的活儿自然落到奶奶和妈妈手中,把山药去皮后,放到大铁盘中,端到小院的高凳子上或索性放到鸡舍的舍顶。秋风习习,滚烫的山药用不了多久就已凉透。奶奶说凉透的山药做成的山药粉才劲道、细腻。

做山药粉的食材已准备就绪,这时把炭火打掉的铁锅也凉了下来。一切都准备好了,第三道工序则是力气活了,只有健壮爸爸才能胜任。把些许凉透的山药放到凉了的铁锅中,用木制的锤子先把山药捣碎,然后双手拿着锤子在铁锅中来回碾压,直到山药成粘稠状且细腻润滑才好。没弄几锅,年轻力壮的爸爸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山药粉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成形和调汤。奶奶把成黏稠状的山药粉放在一块干净的木板上,左手托板,右手拿一根筷子,轻轻地一拨,山药粉就成条形状飞入早已盛着凉水的盆中。就这样,随着奶奶娴熟地一拨又一拨,灰白色的条形山药粉如同一条条小鱼渐次跃入水中。妈妈则在准备调汤,油盐酱醋一样不少,细碎的葱花飘在上面。盛一碗山药粉,浇上汤汁,便大功告成。灰白色的山药粉,酱紫色的汤汁,洁白的葱花,淡淡的山药味道混着油的清香,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山药粉惹得大咽口水。第一碗山药粉总是给我这个馋猫的,我乖乖地坐在灶旁,享受这细腻润滑又满口留香的山药粉。勤劳和智慧一样可以让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药变成美味,让那贫瘠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有一次听朋友说,丽景新城那块有一个卖山药粉的。我闻讯去过一次,可怎么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记忆中故乡的山药粉的味道太浓、太浓……

宋维龙

宋维龙,阳原人,中学语文教师,现任职于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中学,热爱家乡,喜好文学,尝试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有一种美食叫黄糕

肉是我的命,如果有黄糕的话我就不要命了。

我的家乡阳原县,不仅是东方人类的故乡,还盛产黍子,有着悠久的糕文化。黄糕是我最最爱吃的饭,从小吃到大,从故乡吃到异乡。

阳原人每家都有一个做糕的瓷盆叫糕盆,必然还要配个铲糕的铁铲子,筷子一定要足够粗,一次性筷子是万万夹不动糕的。我们管笼布叫蒸糕布,也许你反问:“那你们就不蒸馒头吗?”“嘿嘿,我们蒸馒头也用蒸糕布,你管得着吗?小样儿。”

黄糕比较好做,和好面,上锅蒸,十分钟就熟。关键是搋糕,这可是手艺活,因为刚出锅的糕非常烫手,等凉了就不筋道,蘸上冷水,手要麻利,三五下就搋好了,翻过来连个手印都不留。在黄灿灿的糕上抹一层麻油,立刻吹起小小的油泡,糕的甜味和油的香味顿时弥漫开来,看起来就有食欲。

吃糕需有合口的菜,用筷子把糕夹成小块儿,蘸点儿菜放进嘴里,咕咚一声直接吞进肚里。常见的吃糕菜以熬大菜为主,什么土豆熬茄子,什么菠菜熬豆腐,我最爱吃的是酸菜熬粉条。上好的酸白菜切成丝儿,五花肉切成片儿,冻豆腐切成块儿,自家产的粉条儿备好。麻油上锅加热,花椒葱花炝锅,等香味儿出来后,猪肉入锅翻炒,淋上酱油,再放入酸菜翻炒,倒上水,放入粉条和冻豆腐,加盐和味精等调料,等开锅后文火慢炖,如果用砂锅、炉火,炖出的菜味道更佳。遇上这样的菜,我得吃上好大一块糕,直到肚皮圆圆,一口也吃不下去为止,但还是感觉意犹未尽,难怪母亲常说“我儿子,吃糕能吃到嗓子眼儿”。

还有拌菜,像腌菜丝儿拌豆腐,韭菜丝儿拌鸡蛋等等。每次跟外边的朋友说起时,他们总要问:“鸡蛋还能拌着吃?” 也许只有吃糕的人才这样的创新吃法吧。偶尔也吃炒菜,比如西红柿烧鸡蛋,但炒蒜薹、炒青椒之类是万万不行的,就连我这样的“吃糕大侠”也无法咽下。

从小吃糕长大,喜欢看新长上来的绿油油的黍苗,喜欢望秋风里此起彼伏的黍浪,喜欢镰刀起起落落的那份潇洒,喜欢谷场上晾晒的那片金黄……

长大了,外出念书了,吃糕的机会少了,每次回家后母亲给做的第一顿饭必定是糕。在县城上班后,阳原的大街上到处是黄糕馆,不想做饭了就进去吃上一顿。来到塞北后,母亲总给我带些糕面,每当吃糕的时候才觉得家并不遥远,我仿佛看到父母就坐在炕头上,端着糕碗,笑容满面,看着我狼吞虎咽。

桑干河水流淌千年,阳原儿女世代绵延。在这片黄土之上,有一种作物叫黍子,有一种美食叫黄糕,有一种情感叫永远。

美景篇

李海英

李海英,现供职于阳原县民政局。

踏秋行

北方的秋天总是比南方来的要早。

不经意间,已是秋风凉,黄叶黄。想起唐诗人李贺诗云: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他期许的什么时候能够骑上他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我们比他幸运的是,随时能在这个斑斓的金秋时节与摄影家协会的几位老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踏秋行,向着目的地青天背出发!

虽然早闻青天背是属于衡山余脉,主峰青天背海拔2000多米,是阳原境内第一高峰。传说是因山势高峻伸手可及青天,山脊平缓如人之脊背而得名。

当我们真正爬上山顶,一路领略它的秋景,我还是被它雄伟,斑斓,迤逦,静美所折服。

青天背的秋天格外迷人,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倾洒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嵌着远天的霞光,有的树叶红得玲珑剔透,有的树叶黄得夺目亮眼,还有的树叶则依然不动声色的绿,仿佛季节从来没有经过一样。于是,漫山红红黄黄绿绿的树叶像大自然泼洒出来的一副天然油画,饱满,明艳,热烈。

慢下来,为一片叶子,一株草驻足,为不知名的果沉思,为远处高耸的山头侧目,为空中浮游的几朵云昂首。这样的诗情画意,感觉,美美的。

原来,快乐很容易,也很简单。

踏秋行,行在醉人的秋景里,行在沿路的思考里。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美丽,渐渐学会了敬畏,有一颗感恩慈悲的心,比什么都重要。心无一物,秋也随心辽阔,静立于秋的旷野中,把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纳入心怀,与我融为一体,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再也分不出彼此。

张利清

张利清,出生于1970年,自由职业者。作品《杏花时节泥河湾》荣获宏明杯泥河湾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神龟背上的开阳堡》荣获泥河湾文化节文学大赛优秀奖。

家门口的小江南

——记阳原县东井集揀花堡久泰生态示范园

阳原县城坐公交车揀花堡下车,“阳原县久泰生态示范园区”醒目大字就像一个有礼节的迎宾恭候你的到来。

你可以信步走在久违了的旷野上,村道两旁是收割后的庄稼地,恰是历经过往繁华的生命产床,静谧,厚重。初冬的田野,再覆一层薄薄的小雪,远处的红日正蓬勃向上,犹如一场温暖的大幕正因你的到来徐徐拉开。人生过往,不过如此。

有赶着毛驴车依旧在田地里打理的农人,几只花喜鹊啄食着田埂间的草籽,还不忘和你打个招呼,仿佛在报喜,客人来啦!客人来啦!

田地里的乡间路,闲庭信步,村庄两旁的靓化,标语宣传,处处透着新农村的温暖。谁家的金黄大公鸡昂首阔步,带领着它的家眷急急横穿马路。门口的小羊跪在羊妈妈身下吮吸着初乳,头戴花绒帽的老人,手搭凉棚,眯起眼睛,菊花般的皱纹也灿烂成秋天的喜悦。

这是个星期天,去往生态园的人流车流格外多。安静的村庄过年一样红火。

二幼小朋友和老师每人发了一张观摩票。

空旷的田野里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热!进入园区,立马绿意茵茵,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热情地拥抱了你。点点的花卉,小肉肉植物,欣喜也新奇,有喜爱的还可以领一盆回家,细细品味,慢慢欣赏。用一个冬天的时光呵护一星星绿,一点点春意。感受生命的慢时光。

中央园区还有可供几百人同时用餐的大型场地,干净整洁,清新环保,是婚宴喜庆的理想之选。在寒风的北国置身暖洋洋的江南风光亲朋欢聚别有情趣。

儿童娱乐园区,沙区,绘画,钓鱼,积木,大型玩具,每一处都足以让你和孩子徜徉一个下午,当孩子兴起专注的时候,你也可以溜到附近的躺椅上轻摇着小眯一会。又可独坐在小船上,听一听潺潺流水的声音,心神俱静。

我以一个吃货的心态,沿北区遛了一圈,干净整洁的厨房重地,闲人免进。透过明亮的橱窗,制服整洁的大厨,新鲜艳丽的食材,粉贝贝小西红柿,荷兰小黄瓜,药苗田七……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一顿生态餐会遗憾。

我点一盘干炸花椒芽,脆脆的外焦里嫩,吃出甜甜的绿植喜悦,嫩嫩的新鲜核桃仁拌香舂苗清新扑鼻,还要了一盘奢侈的毛爷爷红烧肉,小闺女问,妈妈,为什么是毛爷爷红烧肉呢?我说就是毛爷爷爱吃的红烧肉。他老人家打江山就是为了让我们普通老百姓都能吃上红烧肉。

用一个下午的时光陪孩子画了一个仙女小娃娃,不急不躁。妈妈你猜我最喜欢她什么?我喜欢她长长的头发上粉粉的小花朵。带一个自己染的小娃娃回家,也是带一段冬日里暖洋洋的亲子时光回家。

假日休闲哪里去?家门口的小江南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康秀莲

康秀莲,阳原县浮图讲人,煤炭公司职工。

故乡的辛其湖

辛其湖的早晨是谁唤醒的呢?是秋虫破晓前的最后一声低吟?还是鸟儿的第一声鸣唱?

晚秋时节,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来到了辛其湖畔,朝阳映射着的秋草,而秋霜早已把碱蓬草染的嫣红。我们的车子缓缓地前行,可马达声还是惊起了靠近湖边的一群水鸟。停下车来,轻轻地推开车门,各种清越的鸟鸣不绝于耳,慢慢地靠近湖边,尽管我们的脚步放的很轻,可是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还是惊扰到了湖面上的这些精灵。他们起飞的姿势是那样的优美,它们的叫声中有一丝惊慌,我们不忍再打扰他们,向远处的观景台走去,站的高高的观景台上,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让人顿觉心旷神怡,湖面上成群的野鸭,在暧暖的秋阳里,自由自在的游弋。湖的对面那是什么鸟?不远不近的间隔着,在水里站成了整齐的一排,象担任守卫的士兵。湖中心的小洲上一对鸟夫妻在嬉戏,身边跟着两只小鸟,那一定是它们的孩子吧?湖中野鸭、河鸥和各种不知名水鸟,在它们各自的小天地里憩息、觅食、追逐、嬉戏。辛其湖水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波光粼粼,缠绕在天地间。这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站在这苍茫的天地间,所有的凡俗都一扫而空。让你神清,心静。

一行大雁嘎嘎叫着,从空中飞过,提醒着你,湖中这些美丽的鸟儿,也只是匆匆的过客,天气一冷,它们又要一程一程飞向遥远的南方了。明年的春天,它们还会飞回来吗?耳边响起古人的那首小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些精灵,一路平安!明年的辛其湖将成湿地公园,会更美,期盼着明年春天这些可爱的精灵带着它们的孩子们一起归来。我们人从自然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去。鸟类应该不仅仅是我们的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生命中的一部分。

杨志芳

杨志芳,阳原县第三中学教师,喜欢文学。

梨花盛开 香飘四野

在流水般的日子里,我总是钟情于纯纯粹粹的宁静,一桌一椅,一茶一书,伴着暖阳,安于一方属于自己的世界。

或许是柔柔的风惊扰了我的惬意,也或许是细细的雨淋湿了我的发丝,亦或是声声的燕鸣唤醒了我沉睡的旧梦,让我的心蠢蠢欲动,想着能去拥抱一下外面的世界。

收拾行装,收拾心情,带着欣喜,带着期盼,不要伴侣,孤身一人,要的是自己一颗热忱的心和对世界的憧憬,以及乐意去拥抱世界的那份热情就足够了。

北方的天气,比较寒冷,虽然阳光充足,但却不如南方的气候湿润,我们这里的季节在三月仍然是咋暖还冷的时令,野外的景致正在慢慢苏醒中,由此郊游的最佳时令就在五月份,这时的田野,一切欣欣然,土地苏醒,燕雀啼鸣,满眼是轻微的嫩绿,柳枝摇摆,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

记忆中的梨花林,就在家乡的一个小山村,虽不是富饶美丽,却也令人流连忘返。路途不远,我所需要的就是一辆单车和几瓶水而已,沿着乡村的土路,我一个人飞驰在咋暖还寒的大地上,天空晴朗,偶尔有燕子的声音在头顶叫唤,树枝上有停歇的乌鸦和喜鹊,麻雀欢快地飞来飞去。我的心,变得异常兴奋,久违了的春暖花开,久违了的暖风入怀,不知不觉中我就看到了记忆中的那片梨树沟,停车徒步,逐渐的有淡淡的香气迎面而来。不自主地,我加快了行进的脚步。

心情格外的舒畅,循着花香,我漫步在满眼雪白的梨花中。枝枝蔓蔓,错综复杂,一朵朵,一簇簇,你拥我挤,竞相开放。那白色的花瓣,那嫩黄的花蕊,围绕在我的身边,触手可及,有甜丝丝的味道直入心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淡白柳情深,柳絮飞时花满城。”诗人笔下的梨花,有情有义,的确如此。看那楚楚可人的花朵,禁不住心血来潮,自叹道:“枝头梨花静芬芳,洁若处子欲清扬。此景识得春风暖,待把君郎好还乡。”

曾经拥有的梦想在眼前出现,曾经天真烂漫的情景在脑海翻滚,青春飞扬的日子那么不禁渡过,“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到现在我才理解其中的涵义。罢了罢了,我还是不去回首那些不堪的岁月。就现在穿梭于花香满园的梨花林间,永现代的高科技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下着美丽的瞬间,让这休闲时的景致永远留在QQ空间的相册里,“淡白乐桥谁无语,烂漫花蕊竟争颜。此地留恋不思蜀,只留梧桐在林间。”

在梨花间或许是忘记了时间,忽觉的腹中有饥饿之感,抬头却发现此时的阳光直射在头顶上,天上的云朵和梨花一样的纯白,蔚蓝的天空,碧绿的田野,有微风轻轻吹过,梨花的香味萦绕在四周,真是一个舒畅的日子。

井红梅

井红梅,网名闲云野鹤,河北张家口阳原县人。

二月初十公园漫步

二月初十公园踏青,满眼都是萌动的春意,整个身心都融在盎然的气息里。

杨树泛着淡淡的青韵,萌萌的叶豆点缀着细软的柳条,伴着几声喳喳的鹊鸣,黑白相间的翅膀掠过树梢。

正是雨雪消融后的天气,堤岸干净如同洒扫。

周末的午后,公园里人渐渐多起来了,女人孩子的嬉笑声中,夹带着小狗的欢叫,男人堆里溢出几缕香烟,淡释了一些淤泥的味道。

野鸭什么时候回来的,没有谁能说得清楚,那些麻色的小脑袋,不时从水里钻出又隐去。

台阶长廊依旧,宝塔红墙依旧,眼前有结伴行走的兄妹,背影都是如此的亲切,身边又携手新的朋友。

远处的夕阳笼罩在西天的薄云里,清冽的湖水波光粼粼,无声无息。迈步走在融融的春天里,心头的感动如丝竹鼓乐般齐奏!

清明将至,春草又绿,沉沉的思念盈盈满怀。将所有的怀念和感恩浸润到生活里,淡然而迎风吧!让上苍的恩赐点点入心,将所有的纯真都珍藏起!

白志清

白志清,笔名异水寒,爱好文学,擅长诗歌、散文,是河北散文学会以及张家口诗词学会会员,任阳原作协副秘书长。《竹林寺游记》《云盖寺游记》等多篇散文作品以及数首诗词于2008年河北《散文风》四海游踪栏目、神州诗苑栏目发表。

横笛吹响青天背

空谷林海响笛音,长风漫山荡回声。古韵今曲天地间,此境神仙也动情。确实倘若你在绿波浩荡的林海半崖吹一曲清脆嘹亮的笛音,或唱一段升平婉转的歌声,那悠扬回荡的美声飘响在白云悠悠绿波脉脉的天地间,你的思想一定会随着音乐而飞荡,心情会顺着长风而感怀。

当你于露轻雾淡的清晨净空里,踏上进发青天背的征程,那满目风光给人留下的第一感觉是云烟浩渺、绿雾丛深、天狭地窄、幽静空灵,仿佛整个世界就在眼前,好像这洞天深渊含纳了无尽的内涵,就像云游仙境的神仙。自然心畅、思荡,似茫茫云间散步,像蓬莱仙境胜游,看不穿烟尽雾穷处的景致,想不尽绿雾掩抑下的神秘。尤其初涉此地会让你旷心神怡、神情气爽。走进此天然氧吧,你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会享受到全新的洗礼,难怪有诗云:“世界大美纷呈好,绝胜园景一片情。长风摇绿山欲起,滚滚碧涛推云行”。掩抑在绿涛里的游人们,顺手摘一些山果丢进嘴里,细细的咀嚼、慢慢的品味,那特有的野香味能勾勒起你的童年情趣。此时如果正游走在半崖山径上,你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喊,山谷回荡声就像一个特大的音箱放出的美声,四空流响经久不息。这种境况下,你一定会精神焕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吧。

在青天背壮美的风景下,还隐含着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以及山寺神庙,此地有二十多个景观景点,有悬空白云寺、上庄古堡、青天背青云观、雲中草原、石壁走廊、方志林洞、山神庙、和尚洞、仙人洞、黑龙洞、黑妖洞、虎妖洞、卧虎台、大燕窝、鸽子堂、火龙飞天、四大天门、张善人塔、妖林石、药王庙、大石窑、九龙岭、圣母赐灵泉,到此地的游客真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青天背脚下,上庄村前半山坡上的几栋土台,首先映入游客的眼帘,这些土台虽饱经沧桑,严重残损,但透过它古旧的风貌,能泛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据当地老人们说,当年有一个告老还乡的穆姓武士,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就产生了在这里安家落寨的想法。他主意拿定不几日就付之行动,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时人认为很大的堡寨,随后全家人一齐搬迁了过来。因这里山高皇帝远,生活在这里的人独占一方自是悠闲自在,几乎不受上级官员的管制。他们在山下开垦粮田,山上栽种林木,几年后他们丰衣足食,生活的融融乐乐。再加上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这一大家族确实生活充实、幸福感很强。后来人们一方面为仰慕英雄,一方面愿冠以盛名,觉得自己爱慕的这个地方与穆柯寨有相仿之处,也就把这里称作穆柯寨了。再加上人们都说的当地人皆知的青天背山上的六道棍就是当年穆柯寨的降龙木,就更有相近之处了。这种木传说能驱魔降妖,有避邪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它看作神木,不敢随便挪作他用,当然这都是些迷信说法。现在关于穆柯寨的遗址也众说不一,有说在河南,有说在山东,也有说在北京房山,具体这个地方确实有没有,现在还难以说清,遗址真正在何处,还需后人进一步考证。可传说中的穆柯寨上庄古堡却早已成了老人们的谈资,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有诗云:“穆柯寨堡何处寻,珠帘幕卷南山云。历经沧桑今非昔,空山土台风雨中。”

到青天背的游人们上到半山处,见一大石块竖在路口,上面向西标注着去白云寺的方向,向东南指示着到青天背的路径,游人们沿着向西的崖之小径一直走去,就去往白云寺了,白云寺据传年代久远,始建于北魏时期,多年来经过风雨的剥蚀以及破四旧的毁坏,现在大多残垣断壁,殿之门窗早已无存,殿内四壁唯有壁画残迹尚存。当年白云寺寺殿皆为无樑石殿,殿内雕像惟妙惟肖、灵气十足。殿前悬崖壁立,沟下有古泉,至今水流不竭。现在青天背旅游开发公司准备将殿顶及门窗重新修复,殿前重建围墙,欲让古刹重现古朴之风。这一奇绝的崖壁山寺,一首前人曾有的诗句道出了山寺的幽静、神秘。“白云袅袅古禅居,石殿巍巍觅菩提。老泉犹存僧已渺,凉秋尚晚鸟还啼。斑驳古殿隐深谷,嵯峨群峰蔽心怡。此去仙境无多路,山林古刹唱梵笈”。游览白云寺,游人攀爬的崖壁小径是在万丈悬崖的崖壁上凿开的不足两尺宽的小道,不过小径的崖边都长满了苍翠的杂草,走在上面的人虽有点恐惧,但只要目不斜视,还勉强能过去。难怪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神仙多隐绝壁中。”看来没有舍生忘死的勇气,是难以见到神仙的,当然更别奢望修炼成仙了。

沿着指路仙石向东南走去,就是去往青天背的幽径了。在青天背下面,各类洞穴皆隐藏于茂密苍翠的原始丛林间,每个洞穴都含纳着一段撼动人心的故事,以下长诗可帮助游客隐约瞭望到过去,挖掘出被岁月淹没的历史。

崇山环绕众神穴,野香弥漫沟谷间。洞锁烟霞化仙气,幻作奇闻九州宣。

芳香满盛洞中天,人神共聚一方圆。清凉雅静避夏署,尽享天伦结福缘。

青天背上青云观,云中草原脚下延。昂天伸手揽日月,俯首极目览山川。

衣袂款款随风旋,石壁走廊探众仙。只缘空谷隐灵神,修行之体皆升天。

明教领袖聚神山,远途劳顿选此端。张钺塔、志林洞,人仙互勉共三餐。

神僧对弈山庙殿,黑龙虎妖卫戍边。空谷万生世界小,燕雀虫豸五脏全。

卧虎台上大燕窝,鸽子堂后火龙天。居安定所万年历,众鸟门前积粪山。

人神妖兽合一处,山涧溪水共饕餮。四大天门白云锁,蓬莱胜景任飞旋。

妖林石上药王殿,九龙岭处石窖寒。游人劳顿口若干,尚有圣母赐灵泉。

景地风光一应全,有如刘姥进观园。张善人塔高入云,此君凿开洞中穴。

确实这些洞穴清凉静谧,洞内空气在洞外花草芬芳的侵袭下沁人心脾清爽怡人,绝对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

青天背不仅是避暑胜地,而且是观光旅游的绝好去处。此地因人迹罕至,山体历经沧桑风化形成柱形,又插在茂密的植被上,形成石林景观。远远看去山峰耸立、犬牙交错,各具形态,像从地下发掘出的已深度腐化的竹简书插在地上,似乎里面详尽记载着青天背的沧桑历程,以及曾经发生过的奇情怪事。如细细观赏还颇有品味怪石之雅趣。游人沿着蜿蜒崎岖的山径走去,一路花树繁茂、草香浓郁、空气清爽,路两旁玉树临风、巨石林立,山水情趣尽在其中。上至山顶,一片平缓的云中草原展现在眼前,让你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站在这峰顶草原上,上可驱云摘星,下可放眼山川。仿佛步入仙境,在天宫云游,这种感受一辈子能见识一次,绝对会让你终身难忘。

放眼青天背全部景区,可以让这大美壮景在思想上随着四季流动,春天,整个山体翠若鹅黄、满目轻绿,再加上山花点缀,一派清醒淡雅,在此如有一佳丽临风伫立,那一定能定格出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夏天,漫山墨绿浓郁、林茂草密,那丰富的物种遮天蔽日,暖风吹来,碧涛滚滚,像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秋天,层林尽染、漫山红叶灿若朝霞,满目锦绣璀璨,这空谷旷野铺天盖地的景色若人心醉,也许壮美一词就源于这样的场景吧。冬天,峭崖怪石、奇峰陡立,千姿百态,结冰的山泉如银龙盘踞。如大雪后,满山银装素裹,就像开满桃花的桃花源,那壮景恐怕陶渊明笔下也难以描绘到位吧。

总之,青天背奇绝的自然景观,荟萃在一起的人文景点,兼具苏杭北国之神韵。站在这云中草原上,倘若再横笛一曲,那悠扬的旋律,一定会让你纵情豪放,敞怀整个世界;会让青天背的大美壮景随着悠扬的笛声穿云破雾飘荡于神州各处。

阳原的人才真真儿是风华绝代

您最喜欢哪位描绘的阳原

欢迎您为喜爱的作者点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