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河南,人们总能想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句话,甚至有人说,河南这块土地,每一块土坷垃里都能捏出历史和文化。此话不虚,开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中原大地,曾经有过二十二个王朝建都,即便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遗留下难以计数的珍宝供人观瞻,更有甚者,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学校园内,散落着诸多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朗朗读书声相伴的校园内,到底埋了河南多少宝?
一苇 | 文
南召一小学门口竖“文武官员下马”碑校园:南召县云阳镇第一小学
文物:楚王行宫遗存、文庙
朝代:战国、明
云阳一小有着传奇的身世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首先,它的校址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楚王行宫,有碑文记载——这石碑是明代的,至今犹存校园内部;其次,这里从前是文庙,在原楚王行宫遗址上建造,落成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再次,从清末开始,这里就是讲学授课的学校了。
既然是遗址,必有文物遗存。除了石碑,这里还有两株参天古柏,腰围3米有余,相传为楚王与其爱妃手植,被当地百姓亲切唤作“夫妻树”。
作为文庙遗存,校门旁“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碑刻仍显恭敬;一对明朝石狮由护栏围着,委屈地立在那里,似在哀怨它们文革时被人砸掉的前腿;通往文庙大殿的路上有座状元桥,如今普通百姓也能够踏上。
早在明代,这里就是南召儒学的策源地,如今依然被用来教化人心。巧合的背后,是否有着更深的涵义呢?
安阳一小学校园里有座“金銮殿”背后藏着皇权争斗秘闻校园:安阳市高阁寺小学(今高中)
文物:金銮殿
朝代:明
高阁寺是一处神秘的存在,在高阁寺小学后院,一把锁关了一道铁门,也关上了七百年前大明王朝皇权争斗的一段秘闻。
高阁寺原名大士阁,位于安阳马号街的赵王府内,因建在砖砌的高台基上得名高阁寺。但它并非传统寺庙,这里没有和尚尼姑,也不敬佛祖菩萨,它就是赵王朱高燧府中的一座大殿,被当地百姓戏称“金銮殿”。
说归说,很多安阳土著也没见过这金銮殿的庐山真面目。
据说民国时期,赵王府内其他建筑纷纷倾圮,只留下一座大士阁,它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也是500多年前的朱高燧留在安阳的唯一纪念。
河南人咋崇拜老天爷看看许昌校园内的玉皇阁就知道了校园:许昌县一高
文物:玉皇阁
朝代:北宋
“玉皇”接着是什么?大帝?老天爷?没错,许昌玉皇阁就是祭祀玉皇大帝的道教庙宇,为天爷庙建筑之一。
始建于北宋的天爷庙,经元明清三代,形成前中后三进、左中右并列院落格局,各种配置一应俱全。然而如今,经历了民国战火和十年文革后,“之一”变成了“唯一”,玉皇阁成了天爷庙仅存的硕果。
高台之上,玉皇阁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让人想起封建皇帝热衷效法的“九五之尊”。
玉皇阁大殿宏伟气派,青砖灰瓦,翘角飞檐。前排石柱有联“道极尊/德极贵/巍巍万天圣主,教至广/法至大/荡荡诸佛神恩”,老百姓的崇拜可见一斑。
洛阳老城小学内的河南府文庙让人有种误入紫禁城的感觉校园:洛阳市老城区文明街小学
文物:河南府文庙
朝代:始建于元,重修于明
洛阳是13朝古都,这里有个厉害的文庙不算稀奇。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元,重修于明嘉靖六年四月,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文庙是个建筑的大宝库,它保留着从元至清不同特征和风格的建筑。由南向北台阶式上升,并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其正南为琉璃陶朔彩龙照壁,向北依次是棂星门(两侧有河图洛书浮雕)、辟雍、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和明伦堂(后殿)。
——乍一看是不是有种误入紫禁城的感觉?连水池子都有,实在是我国传统建筑之典范。可惜的是,上世纪“文革”期间,庙内石碑、山门、照壁、水池等都被毁了……请容我,默哀三分钟。
伊川破败的老中学里竟是“程门立雪”的发生地校园: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第四中学
文物:伊川书院
朝代:北宋
伊川书院说来心疼,因为附近百姓大多不知其名,只有问到“四中旧址”他们才恍然大悟,把方向指给你看。
书院原名伊皋书院,建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中原三大书院之一。其后20年间,理学家程颐长期在此讲道洛学,并先后收徒63人,“程门立雪”就发生在这里。
元代时书院残破,驻地将军克烈士希自筹资金,历时10年将其重修。中兴的伊皋书院被仁宗皇帝敕名“伊川书院”,还刻了一通石碑,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
然而今天,“敕赐伊川书院之碑”境况堪怜,它被曝晒在杂草丛生的院落里。陪伴它的,是从前5间讲堂残存的3间,一样被围在高楼之间,自生自灭。
作为“洛学”的源头,伊川书院实在应该被重视、重兴。
曾经培养出5名院士的南中在清朝时曾是南阳的“文脉”校园:南阳市实验中学
文物:宛南书院
朝代:清
南阳市实验中学的所在地在晋代是一座寺院(弥陀寺)。清乾隆十六年,时任知府改寺为书院,其规模巨大,可容门生300余人。
2013年7月,在铲车的轰鸣声中,宛南书院东讲堂遭到施工强拆,百年文脉一夕间被掐断。
宛南书院,百余年来作为南阳的最高学府存在,被称为南阳的“文脉”和“文曲星座”,说拆就给拆了,“败家子们”的无知让人痛心。
数据显示,1955年到1999年选聘的两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阳一地就占了13名,而这13名院士中,从宛南书院所在的南中里走出来的,就有五名。不知拆了书院讲堂以后的这所学校,还能出院士么?
大书法家颜真卿存世不多的真迹藏在鲁山一所中学里校园:鲁山一中
文物:元次山碑
朝代:石碑为唐,碑亭为明
元次山是一个人,名结,字次山。他是咱河南老乡,唐代文学家。不过他的名气比起好友颜真卿就逊色多了,而这通石碑,就出自大书法家颜氏手笔。
大历七年(772年)元结辞世,63岁的颜真卿亲手为他撰写了悼文,并书丹之。
碑文首行题“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全文共1383字,记述了元结的世系、生平及死葬年月,多处表达了颜真卿对他的敬慕之情。全篇气势贯通,纵横飞动,可谓“颜筋”书法珍品。
元次山碑为青石雕刻,曾放置在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时移世易,如今碑藏鲁山一中校园内,明代人还给他们修了碑亭遮风挡雨,不过如今碑额缺失。
郾城一所高中内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校园: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学
文物:彼岸寺石幢(chuáng)
朝代:北宋
有道教的庙宇,就有佛教的遗存,比如郾城西关的彼岸寺,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它自唐以来就是海内名刹,北宋时重修,到清代时建筑规模已相当完备。
然而近代中原大地屡遭战火,彼岸寺因此衰微。加之年久失修,目前这里仅存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石刻经幢一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幢高12.18米,造型优美,雕工精湛。其上部为八棱千佛造像,其下莲座,莲座下是八面伎乐仙人;中部四面刻小篆“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俗称“龙塔古篆”;下部为四天王造像,底部有海池与海壁造像,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变故事,构图古朴,气韵生动。
透过精美的石幢,我们可以想象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彼岸寺当年盛况。如今它与学校结缘,不知这里的学子,是否感受到石幢的佛力加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呢?
周公之子滑伯埋在滑县据说他还经常显灵校园: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原滑县师范)
文物:滑伯墓
朝代:周
滑伯是个什么人呢?据县志载,他是“周公次八子伯爵”,这就厉害了。周公是孔老夫子推崇的对象,滑伯又是周公之子,他的墓地在今中学校园里头,这风水,极佳。
滑伯还是滑姓的祖先。不过在滑县,不止滑姓族人拜祭滑伯,历史上,历任县令上任之前都要到滑伯墓前祭拜,这是为啥?
除了与县衙一墙之隔的地理位置,更玄妙的,据说滑伯之神经常显灵。他出现时如果穿着官服,对县令来说就是升迁的吉兆,穿便服则反之。有记载吕炳星任滑州县令期间,曾见滑伯穿着官服站在墓地,不久他就升了同知(知府副职,正五品),你说厉害不厉害。
实验二中的班委同学,请告诉我,你悄悄地拜过滑伯墓么?
在“诗圣”杜甫的墓前读书偃师学生的作文能差吗?校园:偃师城关三中
文物:杜甫墓
朝代:唐
杜甫是个大IP,生在巩义,逝在湖南,因其一生漂泊,在祖国留下了八处墓地。这八处墓地中,有靴冢、衣冠冢,有依其足迹建造的纪念性墓地,还有身死后的下葬地及后人迁其遗骨的埋骨之地。那么,偃师这座“杜甫墓”是哪种情况呢?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用大白话说,就是杜甫死后四十多年,他的孝顺孙子杜嗣业把爷爷的墓葬从湖南迁到了河南,埋在偃师西北一座山前,也算叶落归了根。
虽然有人说杜老遗骨最后迁到了巩义老家,毕竟这里曾经埋葬过诗圣。你现在去,还能看到杜甫墓冢和清乾隆年间立的石碑。
有杜甫陪伴,城关三中的孩子语文会不会差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