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士之美称。”被称为“邦彦”的国中美士,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写像传统里,依靠肖像画家“形神兼备”的描绘得以流传。其形象的流传,亦是文脉的传承。明清两代,山左(山东旧时别称)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画像流传至今,已成为庋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化遗产。
《毕自严自题画像轴》
山东博物馆将于9月28日开展的《山左邦彦——明清画像里的家国情怀》,汇集了山东博物馆、青州博物馆和昌邑博物馆馆藏的山东人物肖像画,通过近50余幅画像及画像背后的故事,讲述山东人的文化传承、精神品格、成就贡献,发掘和发扬齐鲁文化中厚重而精彩的文化风尚。
《赵秉忠画像轴》,明(1368-1644),佚名,绢本设色,纵155.5cm,横99.5cm。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今山东青州人。画中赵秉忠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圆领云纹大袖官服,上面绣着文官二品锦鸡云纹方补,内穿白领中单,坐于中央。他身后的案几上放有花瓶、宝鼎、香炉等物品。明代以后,无论是宫廷贵族、文人雅士,还是乡野庶民,大家都很习惯在生活场景里有这样一种固定陈设,称为“炉瓶三事”。
《邢玠画像轴》,明(1368-1644),佚名,纸本设色,纵182.2cm,横104cm,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邢玠(1540—1612),字搢伯,号昆田,明代益都(今山东青州)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明后期军事家、著名将领。此画似为邢玠中年时期的画像,他身穿红色圆领孔雀纹补服饰(孔雀为三品文官补),内着白领中单,端坐于中央。
明代万历年间,日军入侵朝鲜半岛,明朝任命邢玠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全面负责指挥援朝御倭事宜。邢玠受命于危难之际,统帅雄师百万,横跨鸭绿江援朝抗倭。他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最终将日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为纪念邢玠的功绩,朝鲜政府为其立生祠,建铜柱于釜山;明政府为他加授“太子太保”头衔。邢玠心系社稷的政治情结,包含着深刻的爱国心、民族情。
《戚继光画像轴》,明(1368-1644),佚名,纸本设色,纵161cm,横81cm,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戚继光(1528—1588),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画中的戚继光,身着红色金绣蟒衣,蟒衣是饰以蟒(无毒大蛇,过去归于龙类,形似龙而少一爪)纹的服装,属于恩赐服,只有受皇帝恩赐,才可使用。他出身将门,创建闻名遐迩的“戚家军”,以平倭之功得赐蟒衣。
当时,明朝朝廷面临倭寇频繁*扰的威胁,于是派遣戚继光担任辽东防线的指挥官,负责抵御倭寇的入侵。在辽东,戚继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措施:修建城墙、挖掘壕沟、布置陷阱,用来阻止倭寇进攻。明军在他的指挥下多次成功击退倭寇的进攻,维护了边疆安全,被尊称“辽东砥柱”。1582年,戚继光在战斗中不幸阵亡,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敬意。明朝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戚继光墓坐落在他的故乡,成为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地点。
《毕自严自题画像轴》,明(1368-1644),佚名,纸本设色,纵161cm,横94.5cm,山东博物馆藏。毕自严(1569—1638),字景曾,号白阳,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著名政治家、理财家,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游宦边镇多年,长于财计,崇祯年间官户部尚书,屡上条陈,增辟财源,所留下的许多奏章,是研究明代经济史、制度史的宝贵史料。
《毕自严自题画像轴》是此次展览中的代表作之一,画中他头戴黑色乌纱帽,身穿绯色圆领补服饰,内着白领中单,端坐于中央。崇祯年间,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他到任时,明朝的国库已被侵吞挥霍殆尽,财政崩溃,连年赤字达130余万两白银。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毕自严提出裁汰冗兵、复兴屯田、考察地方官政绩以经济发展情况为准等建议,随后系统地提出12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在其精心谋划下,明朝经济一度好转复苏。毕自严公正廉直,深为国家前途担忧,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称他为“伟略匡时,精心体国”。
事实上,明清两代衣冠像,延续了古代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基本社会功能,通常在家族祭祀时使用,以追念祖先事迹,褒扬美德大功。这类画像往往饰以符合人物身份的官服、官帽、官靴,正襟危坐,端严肃穆,以高度的写实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记录,颇似现代的“证件照”。(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鲁博轩 报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