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收下徒弟猪八戒后,路遇乌巢禅师遂问: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有多远?乌巢禅师回答:
很远!且多虎豹难行。但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乌巢大师口诵传给唐僧《多心经》一卷,并强调“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也就是遇到危难的时候,念《多心经》,就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原著称此经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这样看来,此经是乌巢禅师赠予唐僧一个终生受益的超大礼包——取经路上的除魔利器。但是,后续的取经路上,玄奘法师是否真的得到此经的加持呢?
真经不只念得,更须参悟首先,唐僧非常重视这部经,反复阅读背诵,甚至做了非常深刻的心得笔记。
例如第20回说,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
这样的体会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否读了《多心经》立刻灵验呢?
事实未必如此,在第20回中唐僧在800里黄风岭,遇到黄风怪的先锋官老虎精,一阵狂风即被其摄去,可怜唐长老当时正打着哆嗦念《多心经》。
由此可见,这《多心经》并不像乌巢法师说的一念即灵,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起作用呢?我觉得就在这“多”字上。
正如取经路上,唐僧虽会背诵甚至颠倒念《多心经》,但并没有参悟其真意,相反徒弟孙悟空参透了,在唐僧路遇险山、妖魔时,总提醒师父,“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有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遂让唐僧顿悟“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另强调“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就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唐僧听后,遂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人要一心一意才会有主见,才能生出智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教诲,多心又多虑,多虑就心乱,恰恰是心乱的时候才着魔。所以,真正保佑唐僧走上西天取经之路的,不是多心经,而是一心求佛向道的决心。这个名字,让你“书读无自处,才是真觉知”。
正如在第93回,孙悟空说唐僧只是念得《般若心经》,不曾真正解得。虽然猪八戒、沙僧说孙悟空是弄虚头扯长话,但唐僧最终接受批评,承认孙悟空真正参悟了《般若心经》,他确是把多心经参悟为无字真经,是真解。
回头再看看唐僧领悟的那些话,就会觉得书中这样的安排,是否有点讽刺意味?恰恰也是在提醒读者,求取真经,必须内求内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在于嘴上说得多么的有境界,而须在事情上琢磨表现,真做到了,那就无所谓《多心经》还是《三藏经》,最终就是《无字经》了。
看乌巢不必乌龙,多心经妙在无心关于乌巢禅师,西游记原著没有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感觉就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位行为艺术大师,住在大树之上,法力深厚,还能预知西天取经路上的各种风险。
连孙悟空这么大能耐都不能伤害乌巢禅师,他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且不说乌巢禅师的本领如何,就是他传给唐僧的一部《多心经》就很有意味,这部经原名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好多版本,其中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流传最广,这其中有一个故事:
话说玄奘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全身溃烂恶臭的老和尚,奄奄一息病得很严重,玄奘见了没有继续赶路,而是以极大的慈悲心,一直呆在寺院照顾这位老和尚。后来老和尚病愈了,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一路上都在念诵,凡有困难厄运时,都一心地专注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有的灾难都在当下消除,转危为安。
作者在此处特意将这部经书的名字写成《多心经》,恰恰说清楚了这部经书的意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几个字都有很深的内涵,基本可以解读为“大智慧到彼岸”,只是因为人心忙乱,或者做事意志不坚定的“多心多虑”才会“心有挂碍”,如此就深深地堕入颠倒梦想而被蒙蔽智慧,只因多心才须修心,最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多”字,就是提醒唐僧在今后的旅途中,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时,却只是魔瘴难消,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所以,各位朋友,大可不必八卦“乌巢禅师”是哪路神仙,那你也多心多虑了,该把这“多心经”如孙悟空一样,参悟成“无字真经”,相信“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并不虚。
清朝翁同龢曾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人无古贤”,在此“静而止“的时刻,希望大家莫生忧虑,回归内在,自利利他,身心安康,国泰民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