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VS儒学:封禅终成最大赢家

神学VS儒学:封禅终成最大赢家

首页角色扮演万仙之主更新时间:2024-06-29
导语

提及“神学”,人们往往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到一起。客观的说,这种想法也对,但并不全对。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其经典作品《一贯道》中曾这么评价迷信。什么是迷信呢?迷迷糊糊的就信了,这就是迷信。

我觉得侯先生的评价很中肯,迷信的本质在于欺骗。而“神学”,在中国古代,是远古先民对自然的一种认知,是一种古朴而又单一的解释。其本质并不在于欺骗,而在于领悟。

当神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先无法解释的答案逐渐变得可以解答的时候,神学开始与人学相互融合。

它们融合的最大成果就是封禅,所谓的封禅其实就是祭祀天地的一种典礼。如今我们提及封禅,下意识的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异常宏大的仪式。

可事实上,早间的封禅并不见得像后世那样搞得“惊天动地”。封禅之所以会演变成后世的模样,其实是神学与人学的一次互相融合。

先秦时期的“封禅”

“封禅”最早出现在在《管子·封禅篇》中: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封禅一事是自古有之。所谓的“古者”包括有三皇五帝,以及后世的众多先秦贤“王”。

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封禅,是发生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根据《天亡簋》,我们可以找到武王在成功之后,向天告成的记载。只不过这个时候虽有“封禅”之实,“封禅”这个词还并没有诞生。

“封禅”一词的释义

自从“封禅”这个词问世,它就成为了历代封建帝王的热门词。虽然说真正实践了封禅的帝王不多,但试图封禅者却不在少数。

“封禅”一事对于封建帝王,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要封禅?这些问题我们在后面会有论述。现在我们先聊一聊“封禅”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到“封禅”,我们必须要提到的是齐鲁文化。因为这个词也是来自于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管子》。

在齐鲁文化中,有一个不可绕过的山,那就是东岳泰山。泰山的地位在齐鲁之人眼中是很高的。那个时候的人们见识没有现在多,在齐鲁人眼中泰山就是天下最高的山。

所以“封禅”一事自然就要发生在泰山。那么封禅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把封、禅分开来解释。所谓“封”指的是祭祀泰山,而“禅”则是祭祀周边的小山。

当然,这一切解释都是发生在“封禅学说”相对成熟之后。在这之前,“封禅”并不是如此解释的。要想解释“封禅”,需要把它们拆开来看。

顾颉刚先生在其文《封禅说》中,对封禅有过一个解释,他指出“封禅”中的“封”是泰山上的祭祀,而“禅”则是泰山下小山的祭祀。

这个解释是在对完全成熟后的“封禅”进行的解释,但在“封禅”说成熟之前,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需要把“封禅”分解开了品味。

“封”这个字的出现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的,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封”这个字,那个时候的“封”写做“丰”。

提起“丰”字,很多人最容易想起的一个词应该就是“丰满”。这的确就是早期的“丰”的真正含义,“丰”最早的时候意思就是“土堆上的植物”,也就是说丰一经诞生就有着“凸起”的意思。

那么这个植物的作用是做什么呢?根据《地官司徒·大司徒》中的记载:

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丰树之。

那个时候这些“凸起”的地方就是用来确定国界的。所以说,从“丰”到“封”都与土地一事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但早期的时候他们与祭祀尚没有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的时候,“封”开始与祭祀逐渐发生联系。从那时起,所谓的“封”在祭祀中的意思就是指:“于土丘之上进行祭祀”。

因为这些土丘与国家的国土范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提起“封”来一般指的就是国家级别的祭祀了。

“禅”字的出现要晚于“封”。而且,早期的“禅”也不是这么写的,而是写做“单”。

说起“单”来,它一开始与祭祀还真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种用来捕捉野兽的工具。除了捕捉工具之外,它还有另一个特别神圣的含义:

“单”字是古人“社树”崇拜的树的代表——因为“单”字在甲骨文中看起来像树杈。因为它的这一特殊而又神圣的含义,所以“单”字也就成了古人居住地的一个代名词。

所以,当“单”字,也就是后来的“禅”字用在祭祀当中时,所指的其实就是在百姓们在其居住地的祭祀。换言之,“禅”字在早期指的是地方性祭祀。

如果把“封禅”分解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答案。早期的“封禅”所指的就是国家级祭祀和地方级祭祀。

神学VS儒学

别管是什么的“君权神授”,还是什么的“礼法乐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统治者统治的稳定而诞生的。说白了古代君王维系统治,教化民众的方式不外乎“神”与“礼”。

而封禅,恰恰是“神”与“礼”结合后的产物。我们既可以从封禅中看到“神”的化身,也可以从中找到“礼”的约束。

提及封禅,我们自然不会绕过“神”。因为所谓的“封禅”本身就是祭祀,而祭祀的对象正是那些看不见的“神灵”。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禅是发生于武王伐纣之后。请注意,这个时候还并没有封禅一词,但这次的祭祀与后世的封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样的。

武王伐纣成功后要返回西土。这次的“封禅”就发生在他的返程过程中。他返程经过嵩山的时候,率领其余其余三方诸侯于嵩山搞了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于这次活动,后世的学者普遍认为它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禅。因为武王在这次祭祀中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向天宣告了自己的成功,另一个就是给自己找祖宗:王者谛其祖所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武王的祭祀并不是在泰山进行的,而是嵩山。他之所以选择嵩山,是因为在古人眼中,嵩山是距离“天神”最近的地方: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武王封禅过程中所做的两件事。一个是向“天”宣告自己的成功,这个“天”说白了就是“神”。

由此可见,武王的这次封禅与“神”是分不开关系的。所谓的王者谛其祖所出,也无非是要给自己找一个“神”来当祖先。

武王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他的成功是“神”所赐予的,而他祭祀的目的就是要告诉“神”一声,他成功了。他所期待的其实就是“神”的护佑。

武王的这次“封禅”与后世的“封禅”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礼”字。从对这次封禅的记录上看,上面所记的主要是祭祀的过程,并没有后世“封禅”所讲究的那么多繁杂的“礼”。

其实,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管子《封禅》一文中,那些“礼”应该是管子本人所杜撰的,而并非真实存在的。

所谓的“灾异”即灾难与异象。乍听上去,这不是一个什么吉利的词。可事实上,灾异的重点并不在于“灾”而在于“异”。

“灾异”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灾异,在那个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什么火灾、地震、动物的基因突变都是灾异的一部分。什么钦天监、太史局、司天处全都是用来研究这个的。

而“封禅”也与“灾异”分不开关系。“封禅”为什么难,难就难在里面有一个不确定因素——祥瑞。大功是可以立的,所需要的钱财也是可以“搜刮”的,但祥瑞并不是那么好来的啊。

“封禅”需要的祥瑞是什么呢:

夫凤凰之文,前德义,后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

这是管子在劝齐桓公不要进行封禅而列举的祥瑞。我们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凤凰、龙龟、河图。如果按照管子所言,想要封禅这三点哪个都不能少。

这不是说山里面跑出来一个白化病的老虎,鸟中间飞出来一直白化病的鹦鹉,从哪个井里发现一个刻着“万寿无疆”的石头那么简单。

起码后面所说的这些东西,有的却是存在,有的可以造假,但凤凰、龙龟、河图是并不存在也无法造假的。

为什么要有祥瑞降世才可以封禅呢?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因为祥瑞是证明君主受神灵护卫的直接证据,说白了也就是用祥瑞来证明“受命于天”。

一个君主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神灵没有让祥瑞降世,你又有什么“封禅”的资格呢?

“长生”这是古人永远在追求的一个目标。上到帝王,下到百姓,无数的人在“长生”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

这些追求长生的,分众多的门派,有丹药派,有仙草派,有修道派,总而言之,为了长生,古人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门派,是只有皇帝才能加入的门派,那就是“封禅”教。

汉武帝时代的大忽悠家李少君就曾以“长生”来忽悠汉武帝: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僭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这个老哥还给汉武帝来了一个递进关系。先是把丹药炼成黄金,然后做成饮食器皿用可以长寿,长寿了就能在蓬莱看到神仙,见到神仙后再搞“封神”就可以不死了。

当然大忽悠家不只是李少君一个,还有一个叫公玉带的老哥,也说过类似的言论:

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总而言之,在“神学”的领域范畴中,封神是可以让人长生不死的一种方式。而在那些信奉“神学”的方士心中,作为万仙之主的黄帝也是在封禅后,而成为了真正的神仙。

这些方士信不信自己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能知道的是汉武帝信了,在汉武帝之前的秦始皇也信了,在他之后的宋真宗也信了。

为什么“儒家”思想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异常的包容性。

《论语·述而》中那句“子不语怪力乱神”,让很多人把儒家思想同“神学”分割开来。可实际上,儒家思想后世的很多继承人在对“怪力乱神”一说的追求上,甚至于要超越方士。

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这个曾经引领潮流,把儒家思想推向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男人,他思想的核心就是“神学”与“儒学”的结合。

哪里有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在董仲舒的心中,儒学只有与神学结合才可以缔造出真正引领时代的学术——帝制神学体系。

他把神权、君权、父权贯穿起来,形成了束缚人类思想自由的枷锁。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儒家的继承者们自然也不会还信奉着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投统治者所好,也形成了自己的长生说: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

要说起忽悠,一般人想到的大都是方士之流。可事实上,儒生搞起忽悠来,丝毫不弱于方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要进行封禅。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秦国人对封禅这件事并不怎么了解。

但这难不倒秦始皇,既然秦国人不明白,那他就把“封禅”这件事交给了齐国人。本来嘛,“封禅”学说来源于齐鲁,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可事实上,齐国的儒生对封禅也并不了解。对齐国的儒生而言,他们是听过封禅这个词,但封禅的过程他们并不知道。毕竟,在秦始皇之前,只有过武王一次“封禅”。还不是在泰山进行的。

对齐人而言,“封禅”只是传说。他们所有的优势只有一个,曾经的稷下学宫让他们有了比较雄厚的“文化资本”。

齐人不懂得怎么封禅,但封禅这件事又不得不做。秦始皇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们,如果他们给不出一个说的过去的封禅过程,那后果一定很严重。

就这样,一群并不明白封禅的儒生,用自己的理解,开始忽悠秦始皇:

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殖秸,言其易遵也。

结果可想而知,百无禁忌的秦始皇,怎么可能会遵循这些迂腐不堪的虚伪之“礼”。嬴政老哥,完全不理会这些儒生的忽悠,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际意义的封禅:

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

作为儒学思想的开创者孔子,虽然他一生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从政经历。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神乎其神的教育水平。

正所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在孔子之后,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把儒学思想进行了开拓再发展: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后分为八派。

这八派孔门学说,自然都想让自己的学说流传于后世,所以他们博采众长,积极的去吸收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而“封禅”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儒家思想所吸纳的。

儒生们第一次通过封禅走进帝王视野是在秦始皇时代。只不过,他们因为迂腐和不切实际,被秦始皇给pass掉了。

这就有了他们第二次的进军。在董仲舒搞了一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手段后,儒生们算是彻底找到了自己的出头之路。

汉武帝想要封禅,但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封禅,这才有了汉武帝与诸儒生针对于“封禅”一事进行的大讨论。

这次讨论对于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汉书·艺文志》中,有19篇《封禅议对》都是源于这次讨论。此外,《艺文志》中的22篇《古封禅群祀》的内容,也基本上出自于此次讨论。

结语

“封禅”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任何一个帝王都想去做的事情。

如果向上追溯,早期的“封禅”,只是一种神学为了服务于王权的祭祀行为,并没有“礼”的约束和要求。

最为朴素与简单的祭祀,就是前“封禅”说时代的特点。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成为了“显学”之后,“封禅”已经开始发生转变。除了祭祀这一主体之外,“礼”也逐渐进入到“封禅”当中。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在大一统趋势下的战国末期,谁能够完成最终的大一统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受命于天”。

因此,只有在“帝王告成”之后才能有的“封禅”就成了统治者所有追逐的终极目标。同时,封禅也就成为了各思想流派都要去掌握或者利用的一项“政治资本”。

“祭祀”的根源使得“封禅”不可能摆脱神学的束缚。而“封禅”之说毕竟起源于齐鲁文化,这种天然的优势又让儒学思想加以巧妙利用。

最终,在“神学”与“儒学”都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完全掌控“封禅”一事后。他们选择了相互包容,创造出了一种“半宗教”式的封禅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