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学后,家里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变成传说中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循环。
这让人挠头的问题似乎进入死循环,缴械投降吧,毕竟是亲生的,心有不甘,于是为了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忍着不看电视,为了保证营养均衡掌握了几大菜系的食谱,为了改善相处现状也读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最后发现,一说症状都对,一用方法全废,似乎练就的十八班武艺,在这个小不点面前全都失效了......
作为一个深受俩娃折磨的资深老母亲,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出坑经验。
01
话说出口前,请停顿几秒。
明代《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例中,处处都带着家庭对话的影子,“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做事不带脑子吗”“我看是个人就比你强”这些话是不是耳熟,能说出这样话语的养育者,他们自己的内心本身就住着自卑、攀比和愤怒,只是他们自己觉察不到而已,所以这样的话出口前,先自我觉察,你究竟要不要说出口。
在我们小时候,做错事被打一顿是家常便饭,可长大后提起来让人落泪的往往还是父母挂在嘴边的那几句话,因为巴掌疼在身上,很快会忘记;语言疼在心里,会成为一生的魔咒。
如果怒气已冲上头顶,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怎么办?请左手握拳,放在檀中穴上,然后右手压在左手上面,使劲压胸口,这时胸口会堵得慌,深吸一口气,憋着气头朝天,看着上方数七秒,然后慢慢将气吐出,你的情绪就会慢慢降下来。(心脏病人慎用)
02
不要事先设定沟通模式。
自从孩子上学后,最能检测你心脏跳动频率的是不是那个家长群,你紧张地看着每一条信息,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有宝贝的名字,惊喜地回看几遍,作业不达标的没有你的宝贝,庆幸地翻过去;不遵守纪律的有宝贝的名字,此时已乌云压顶,无心再看,看完这一天闪烁在群里的信息,你是不是已经想好回家后要怎么做,怎么和孩子说了呢?实际上,你在见到孩子之前就想好的内容,就是你个人设定好的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你会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如果孩子认可你,你开心,认为自己做的对,有成就感;如果孩子反对你,你愤怒,认为孩子不可理喻,不懂道理。这就是设定模式的结果,你得到的信息永远是意料之中的。实际上,沟通是双方的事情,你和孩子首先要建立起沟通渠道,大家同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才会看得清楚,谈的深入,否则谈不上沟通效果,只是一个人的表演而已。
03
慢慢来,比较快。
很多人都看过这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文章,那只蜗牛像极了刚上学的孩子们,你催他,唬他,责备他,他满眼抱歉地告诉你,他已经在尽力做好;你拉他,扯他,想踢他,即使他受伤,流汗,喘着气也在继续努力向前爬,从未放弃......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即使再难,也不对父母发脾气,从不挑剔父母的缺点。
《论语·子路》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鱼喂多了会撑死,花浇多了会淹死,一团乱麻要找到头才能解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可一旦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怎么就变得这么急不可待呢。看看70多岁创业成功的肯德基创始人,再看看刚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在变好的路上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缺的是耐心和毅力。
最后请记住,凡是遇到和孩子相关的情境,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孩子身上找问题,一想就疯了,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