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首页角色扮演星辰断章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1

这里是《人物》的「见好」栏目。编辑部成员会有主题地分享一些亲自体验过的好物——日常,我们一起分享见识,今后,我们也要与你分享生活。

本期「见好」主题——随身携带的一本书。

也许有这样一本书,它随你翻山越海,丰润了漫长的旅途;它陪你安坐于湖边的长椅,度过一个悠长的下午;它与你蜷缩在咖啡馆的角落,享受缓慢,慵懒,与孤独。这一次,人物「见好」与你分享,Ta们随身携带的那本书。

策划|Roc、一凡

编辑|刘斌

上海文艺出版社 短经典系列

推荐人:秋秋

用惯了kindle之后,要让我携带出门的纸质书,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轻、薄、短。我想对于旅者来说,静下心来阅读一部长篇巨制应该是一件挺痛苦的事。

去年过新年的时候,在书店里应景地买到了鲁本 · 丰塞卡的《新年快乐》,后来又从朋友处收到了李斯佩克多的《隐秘的幸福》,都是非常不错的适合在旅途中,随意翻开即可阅读的短篇小说集。《新年快乐》读起来像是看了一部底层人民版的《荒蛮故事》,黑色幽默的片段有射击般的阅读快感,砰砰砰打在心上。《隐秘的幸福》更强调对自我的挖掘,文笔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质感。

这个书丛的书有50册之多,其中一些作家的短篇作品是第一次被引入中国。一本一本地读下来,应该足够陪伴我走完剩下的旅途。

王安忆在序言里说,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我常常惊叹于作家们能够在有限逼仄的空间里创造出极其丰富有趣的故事,这是短篇小说给我的惊喜。「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希望它们能引领你走进异乡温柔的良夜。

秋秋的《隐秘的幸福》

《生吞》| 郑执

推荐人:八月妹

老实说,我对于近两年很火的一批东北作家都有些回避,像双雪涛、班宇、郑执这些,朋友圈隔三差五就有人夸他们语感好,营造氛围的能力上乘,也知道他们笔下好多故事发生在沈阳。作为一个在沈阳出生,然后在辽宁漂泊了几个地方的东北人,总有一种,太熟悉的东西就不看了吧的心理......

前两天,又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发来某刊的作家推送,说郑执是谁?语感太好了。OK,待我来仔细瞧瞧,终于在某次地铁上打开了《生吞》,开头的洗浴中心案子,是个小引子,寥寥数页,案子破了,后来我感觉,地铁上的人已经全部消失不见,我回东北了。

那天地铁特别长,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目的地,跟朋友吃饭,我说不行让我看完,你先点菜。其实丢掉凶*案的外壳,就是个特简单的青春故事,但郑执的文字确实有股力量,把我拽回了儿时的子弟大院,常年飞沙的操场,因为一场误会早就没有联系的初中玩伴,好多所谓「恶」早已被我尘封在了家乡小城。等到菜上了,我也看到尾声,满脸都是泪,朋友很惊讶,「一般看书看哭不都是自己的时候吗?」我说,「现在我的身边就只有我自己。」

八月妹的《生吞》

《无人是孤岛》| 詹姆斯 · 乌登

推荐人:矮木

第一次去台湾时带的书是《无人是孤岛》,一位美国电影学者写的关于侯孝贤电影的著作。因为时间久远,其实书里的很多细节都不大记得清了。但那本书的封面却在脑海里异常清晰,纯黑的封面,当中是一幅电影《悲情城市》的剧照,梁朝伟和辛树芬端坐其中,眼神里透着巨大的不安,辛树芬怀中的婴儿并不知晓周遭世界发生着的一切,开怀地笑着。

《悲情城市》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华语电影之一,甚至会有一个偏执的念头是,真正看过《悲情城市》的人,对世事大约都会多出许多悲哀的谅解。它拥有侯孝贤电影作品最突出的那些气质,诗意,疏离,极平淡又极汹涌,以及永远不取悦这个世界。《无人是孤岛》试图剖析的,正是这种气质形成的因由,中间贯穿了很多对台湾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平易冷静的描述,这也就跟侯导的电影作品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和互文。

后来旅行到了九份,也就是《悲情城市》的拍摄地,真的发生了奇妙的事。民宿是在网上随便找的,但安顿下来之后,走到院子里才发现,房子在半山腰上,背山靠海,远远望去,是定格在《悲情城市》中同一片烟雾迷蒙的海面。

跟老板聊起来,结果老板好开心,大笑着说,就是在我们这里拍的啊,然后站在院子里,对着山腰这里指指、那里指指,说哪些镜头是在这片山腰拍的,说「那时候侯孝贤他们好年轻的啦」。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如今闭上眼睛还是那片雾气迷蒙的海面,很多时空是错乱的,所以脑海也会闪过《悲情城市》中的很多镜头,40年代的台湾,80年代末年轻的侯孝贤导演和沉默的梁朝伟,还有独属于自己一点点顽固的记忆,那个季节的九份,空气中一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甜甜的桂花的香气,老板眉飞色舞地讲他们那里种的茶因此也就有了桂花的气味,说来这个细节实在无关紧要,但回忆起来,还真的更能明白那句「无人是孤岛」的意味呢。

矮木的《无人是孤岛》

《外出偷马》| 佩尔 · 帕特森

推荐人:林同学

从湖南到广州读书,再来到北京,我一共搬了四五次家,卖掉了很多书,但《外出偷马》陪伴了我整个迁徙的过程。我已经不记得翻开过它多少次了,但是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冬天上山的时候。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是在山里度过的,和朋友约好了去爬山,说是爬山其实是一次一定会回家的「离家出走」。那时候我们共同处在青春期的尾巴上,有一种周围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的特定情绪,讨厌总问「之后要做什么」的父母,只剩下自己单身的宿舍,上课总是念 PPT 的大学……我们终于有了熬夜自由,却不知道能做什么,有了思考的意识,第一感受到的是不满。

那次我们带了钱,一整包的书,在山上的旅馆住了几天,除了吃饭不怎么出门,我也是在里面看完了《外出偷马》。它其实是一本不怎么出名的小说,作家是挪威的佩尔 · 帕特森,故事也是很简单的故事。15岁的传德突然遭遇变故,他在那个时间点里的一些选择怎么组成了他之后的一生。一开始买这本书,我只是因为它的名字特别。但可能是因为山上的温度很低,让人对书里北欧的那种冷冽感到亲切,我和朋友在传德面对父亲消失的痛苦里找到了共鸣。

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和我们的逃避不一样,传德选择了另一种方法。里面有一个情节是父子俩一起刈草,父亲看到传德遇到带刺的草丛就躲开,他就徒手把草一丛丛地拔起来,他告诉传德,痛不痛的事,可以由我们自己做决定。如果感知到痛苦是那时候我迈入成长的第一步,那次旅行和那本书让我们知道那之后的选择其实才是重要的。我们无法控制外界,但与其陷入对现实感到痛苦的茧里,不如做出选择,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往前走。

看完书,我们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至少知道了可以不用为不能改变的现实感到痛苦,我们那时候在山上,至少还可以走一走。在离开前一天,我和朋友裹着毯子出了门,就顺着铺着水泥的山路一直往下跑,那一天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真正的自由。好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每次出去旅行我都会带上几本书。我不知道作为旅行终点的那个城市会不会让我失望,这是作为人类无法预知的,但就算是失望,我也知道自己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痛苦,因为我还有书,我还有其它的选择,我并不是无能为力。

林同学的《外出偷马》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严明&《爱情问题》| 史铁生

推荐人:尹夕远

我是摄影师,文字阅读比较少,旅程中多是看一些与创作有关的随笔。

严明是摄影前辈,做过十年摄影记者,玩过十年乐队,现在做摄影艺术家,也写书,是我比较羡慕的一种活法。这本书名字极尽文艺,但内容却很实用,具体到如何把握时间,如何保持敏感,如何在拍摄途中节省预算。多是短章随笔,读来轻快,不时一两句感悟,又令我吃一惊,像是在一些持续许久的困惑上捅破了窗户纸。不止对摄影师,所有内容输出者都适合读。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在创作过程中对抗「认知习惯」的经验,「摆脱传统评价体系里诸多『正确的逻辑』和『完美的趣味』而去实现的『眼见为好』」,告诉我们「许多习惯上的美和好可能正是创作的天敌」。

尹夕远的《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爱情问题》也是一本随笔,推荐它,是因其字里行间充斥的孤独。史铁生说「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每个人便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坐在飞机上,即将越过赤道。深夜,红眼航班为乘客关了灯,大家都睡了,只有我一盏阅读灯亮着。想缓缓眼睛,抬起窗户遮阳板的一刹那,我眼框发热,身体再也无法动弹。银河,就在身旁,就在机翼上,触手可及。漫天星辰,浩瀚无边,温柔地发着光,包裹这一架渺小的飞机和我。小时候数星星的经验全都用不上了,它们并非一颗一颗地闪烁,而是一团一团如棉絮,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我感到双脚腾空,坠入其中。分不清现实梦境,但觉得孤独和暖。一个人的旅行就是离开熟悉的朋友圈,去探寻新的关系,与新的人、物、情境产生联结,这其中的底色往往是孤独的。史铁生的文字,大概是陪伴我,走向了孤独之美吧。

尹夕远的《爱情问题》

在我看来,严明是幸运的,因其对时间和画面的洞察,以及在视觉上不时出现的「灵感」;而史铁生的创作过程,又伴随着人生的极大困境,重疾和身残,一直折磨着他。恰好,运气和困境,也是旅行中重要的两个因素。我想这两本书,会多多少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点滴。

《斯通纳》| 约翰 · 威廉斯

推荐人:朝雾

带去旅途的书不少,《斯通纳》却不太一样,是不顾增加行李负担、旅途中买来的书。去年夏天在南京游玩,睡前时间难以消磨,索性去逛最近的南京老牌书店大众书局,在众多畅销书中看到了闻名已久的《斯通纳》,几乎没犹豫就买下。

于是在旅程快结束的几天里,白天看尽古城风景,夜晚就着床头灯光捧书阅读。剩下一半带回家继续读,摩挲着褶皱质感的封面,不禁想到书本的内容确乎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

《斯通纳》记叙了主人公斯通纳离家求学、留任大学教授、恋爱结婚直到去世的人生故事。以世俗的眼光看,斯通纳的一生绝不算成功,不清贫但也绝不富裕,缺乏晋升的工作、割裂冷漠的婚姻和夭折的爱情也为这位小人物增添了几分消极的色彩。斯通纳缄默却固执的坚守则为他看似惨淡灰暗的一生增添了坚实的底蕴,对文学的热爱使他不顾家境贫寒转到英语系,坚持学术操守以至得罪上级,灵魂与肉体合一的爱情,都是他平淡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大部头的传记型小说是容易冗长又枯燥的,《斯通纳》不是。隐忍缄默的叙述、普通人的一生,穿插其中的箴言不时点醒读者,使其对人生的意义等一类宏大的命题有或多或少的体悟。这也许是传记体小说最为动人的闪光点。

朝雾的书架和她放在书架上的《斯通纳》

《单行道》| 瓦尔特 · 本雅明

推荐人:心心

在旅途中读书的风险在于,书本总有内在的节律,随着翻页飞速流逝,读者会不由自主被裹挟其中,而忘记原本的目的地。读《单行道》则不会有这样的担忧,它由一个个来自观察、思考或梦境的意象组成。随意翻到的某个断章,都感觉似曾相识,又总能带来新的发现。

最初吸引我的是被放大贴在单向街书店墙上的篇章,本雅明的写作技巧。比如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避免谈论其内容,这样不断膨胀地与他人交谈的*会成为完成作品的动力;你越是审慎地对是否马上写下某个想法持犹豫态度,这个想法就会越发成熟地走向你,等等。在工作中,一直牢记着本雅明的忠告。

暑假和一位毕业后数年没见的朋友约会,在早到的二十多分钟里,拿出《单行道》打发时间。那种混合着期待、紧张、担忧与不确定性的复杂情感,反而使我以极大的专注力投入文本中,每字每句都刀刻斧凿。直到朋友在对面叫我,才回过神来,说:「没有没有,我也是刚到。」

心心的《单行道》

《世事如烟》| 余华

推荐人:萧清

读书,尤其读小说,特别需要人进入语境,我很厌倦电子屏幕,因为看着它的框,你就知道自己活在21世纪,窗外再多掠过的山川河流也无法挽救。它本身自带语境,它让人出戏。

我上一次入戏还是去杭州的时候,带了余华的《世事如烟》,只因为它是个短篇集子,而且旧得快要死了。如果是刚读完《活着》的时候,你跑来跟我说,余华是杭州人,我不会信的。

可这是《世事如烟》。是逼仄的小巷,潮湿,水汽氤氲,每个人都爬上了他自己的尖塔,在剥落的墙皮背后,看见早已镌刻的「命运」。或者气氛昏暗的午后,蓄势待发的雨,撕开乌云的一角,天空血肉模糊,你的劫数汹涌而来。你或许成婚,或许坐牢,或许漂泊,你的结局是死,是离开,是阳痿,是厌倦,这不紧要。真正令人悲伤的是,在爬上尖塔前,在撕开乌云前,你是盲目的。即使命运给过你墙皮剥落的暗示,劫数给过你气氛昏暗的提醒,你还是去爬去撕了,你是盲目的。

抬起眼,杭州果然是阴雨的,想起书里邪灵一样的老人,晦涩不明的数字代称,我是谁呢。我要去看我的命运。我活进去了,这是阅读的意义,也是那段旅程的。

图 | John-Mark Smith

《御伽草纸》| 太宰治

推荐人:Eos

这本书是一位朋友去台湾的时候带回的。旅行的时候曾把它装在背包里,随性取出翻看。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外形精致小巧,装帧清爽简洁。台版书采用繁体竖排版式,也增添了不少韵味。

这本书是太宰治在战争时期和女儿躲避于防空洞里时给女儿讲的故事,这些故事源自日本民间,被太宰治加工改写,为女儿转述。最喜欢的一篇是《浦岛先生》,讲的是一个爱慕虚荣又风流放荡的名门长子偶然在一只海龟的带领下来到了海底龙宫,在最终回到岸上后,因未遵守约定擅自打开了龙女赠送的贝壳,转而变成三百岁的老人。而年岁的增长消散了一切对浮华的追索,让老人度过了安和浅淡的最后十年。

很多故事开始读来有莫名其妙之感,读到最后才会明白它的深刻。除了常有一些讽刺之外,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太宰治很喜欢把人物的心里话啰里八嗦毫无保留地铺开,读起来感觉正与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紧密通联,仿佛在进行心灵对话一般。读时常常琢磨,在那样的情境下,我似乎也会那样揣想,所有的话语理所应当,因而十分有趣。此外,台版翻译的口语风格和自己家乡话也比较相像,读起来很亲切。

去日本旅行时一直带着它。从上海虹桥到浦东的地铁上,在机场等候飞机时,以及在飞机飞往日本的途中,都一直在看。那天很不巧,遇上了延误八个小时的航班。但很欣慰的是身边有这本小书。它陪我度过了所有漫长的等待。

Eos的《御伽草纸》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推荐人:鱼七

这大概是唯一一本我可以随时翻看、读得入迷、看多少遍也不会厌烦的书籍了。而且它很轻薄,携带不麻烦,装进包里也不占地方。另外,谁会不喜欢浪漫骑士般的爱呢?

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哪一篇情信开始读,又或者只是随便选择一段匆匆掠过,都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内心的震颤。这本书不仅仅是他们的真切告白、爱与生活,也是对诗歌书籍、人生理想的真诚交流。

李老师曾说,「小波给我的感觉主要不是温柔和细腻,而是热烈与纯真」。是这样的了。爱是炽热的,情意是可爱的,真实情感的力量无法预料,每一次触动心底的地方也总不同。曾经羡慕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的浪漫,现在却总是为主角阴阳两隔而落泪。

不过,那些快乐的记忆就让它永不褪色吧,穿过时间的风和雨,爱的瞬间从来不会凋零。

有一次在北京办签证,单程需要坐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公交。因为办理手续繁杂,加之突然下暴雨,回程的时候心情有些躁郁。坐上公车,选了一个角落靠窗的位置后便把书打开看了。随便翻的一页,标题恰好是《写在五线谱上的信》。这大概是流传度最广的一封书信了。看得入迷,抬眼时发现右边的姑娘在和我一起看,和我对视后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她笑了笑,指了指文中的一句话说:「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雨天,喜欢的书,同样喜欢这本书的陌生人,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

摘自《爱你就像爱生命》

《汪曾祺全集》

推荐人:王不翻

其实不管是汪曾祺的小说全集,还是他的散文全集,都是他的回忆录,是他的「闲话全集」。

汪曾祺出生在高邮,一个恬淡廓然的水乡;但他的成年生活却扎根在北京,一座热闹非凡的皇城。这便造就了汪曾祺小说韵味丰厚的特色。一般作家的小说大多只有一种味道,但汪曾祺的小说却像是一壶老酒,初品之时爽口醇厚,回味之中却又韵味悠长,如羚羊挂角,无处可寻。

常常觉得读汪曾祺的书一定不能刻意为之,一旦刻意去读,就落了下乘。他的书,像是北京城里的大碗茶,像高邮乡里的咸鸭蛋,喝了解渴,吃了解馋。他的散文中也多次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各种美食,虽然都是些家常便饭,但经过老饕下笔润过之后,所有的家常菜都变成了席上宾。他的《菌小谱》、《草木春秋》以及《五味》等等,读着都不禁让人垂涎三尺。老先生的厉害之处,其中一点也体现在晚年对于古代小说的改编。比如,他曾经陆陆续续地改写过数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其中《双灯》、《蛐蛐》数篇在经过老先生改写之后,顿有耳目一新之感。

曾经汪曾祺老先生也收到过「衰年变法」的评价,我认为是非常妥帖的。感谢汪曾祺老先生,在经过了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之后,仍能够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为我们提供如此之多的优秀作品,让我们被尘世污染过的灵魂,还能得到一丝安慰和涤荡。

图源视觉中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