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这个人叫李泌,唐朝人。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若看过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他就是剧中李必的原型。他爱好神佛仙道,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都遭遇了四代皇帝手下宰相的嫉恨和排挤,从政四落四起,最后还当上了宰相。
他性格宽怀淡泊,喜好道家修炼隐居,但为人做事又奉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经历参与平复“安史之乱”、“二帝四王之乱”,是唐朝中兴的关键人物,后人评说他是那个朝代的再造者、续命人。咱们在这里慢慢了解一下他的一生和趣闻轶事。
 李泌 (722-789年),字长源。祖籍辽宁辽阳,生于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
 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和宰相张说的赏识,后与名相张九龄是忘年交,
 于天宝十年(751年)被召入宫,授予待诏翰林之职,侍奉皇太子李亨。也就是在这时,李泌开始成为了李亨的心腹。
这一时期中,唐玄宗非常宠信时任宰相的杨国忠和节度使安禄山,可李泌认为这两个都是小人,所以故意写诗讥讽。结果遭到杨国忠的忌恨报复,李泌被迫下野,“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宁夏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肃宗将李泌召至身边,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李泌便向肃宗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并指出成败的关键所在。
肃宗深知李泌的才能,所以想要给他授予高官厚禄,可李泌却坚决推辞,最后答应以顾问身份,随从在肃宗身边。遇见疑难的问题事情,常常和他商量,称他为先生而不称名。这期间李泌虽然没有接受正式职务,但他的影响力却非常大,史载“将相迁除,皆与泌参议,权逾宰相”。
李泌由于修道养生很少吃烟火油腻的食物。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架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就亲自烤烧了两颗梨请他食用,而兄弟三王争着要梨吃,肃宗却不肯给他们。李泌日常外出时,用的是肃宗的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
唐肃宗的第三儿子建宁王李倓,性格英明果决,有雄才大路。他跟随肃宗从马嵬驿开始北上,因随行士兵人少势弱,屡次遭遇强盗,李倓亲自挑选骁勇的士兵,护卫在皇帝左右,拼死保卫肃宗。
肃宗有时吃不上饭,李倓就难过得不得了。因此,军中将士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军中商议立元帅,众将官都注目看向李倓,肃宗也想封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诸将东征。李泌悄悄对肃宗说:“建宁王确实是元帅之才,然而广平王李俶是长兄,已经有为人君的气量。如果建宁王战功大,难道让广平王成为第二个吴泰伯吗?”(泰伯是周太王长子,知道父亲喜爱弟弟季历的儿子昌 ,也就是后来的文王。就和弟弟仲雍逃到荆蛮地带,国号吴。)
肃宗说:“广平是嫡长子,以后的皇位继承人,如何去担当元帅的重任?”
李泌说:“广平王尚未正式立为太子。现在国步艰难,众人所瞩目的对象都在元帅身上。如果建宁王立下大功,陛下即使不想立他为继承人,但是同他一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肯罢休吗?太宗太上皇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肃宗于是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命令诸将听从他的号令。事后李倓听说这件事,向李泌致谢说:“这正合我的心意。”
肃宗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
即位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
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是这些。上皇(李隆基)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安史之乱时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也不能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了。离开坐位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按照李泌制定的围剿战略和计划,由李光弼、郭子仪、 李倓等领军照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打败叛军,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后来可惜肃宗急功近利,为尽快收复都城长安,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叛军。
自从肃宗在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妒,有了很深的矛盾。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与许多人一心求官所不同的是,李泌追求的是洒脱、快意的人生,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了居室。
李泌隐居数年后,玄宗去世,肃宗随即也驾崩,新继位的皇帝便是唐代宗,就是李泌当年加以保护的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
代宗即位后,马上就召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在长安赐他府第,又强迫他吃肉,还为他娶妻。但是又遇到时任宰相的元载,元载认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对自己是潜在的威胁。受到元载的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又召他还京,准备重用。但又为宰相常衮所忌惮,再三设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辞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适逢澧州有职务空缺,常衮极力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到地方供职,但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政绩,尤其在杭州任上的治绩著名。宋人苏辙称“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至李泌在任时,“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
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不远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议,代宗也必采用照办。期间皇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与李泌联络交往,成为朋友。
唐德宗即位后,力图削藩。建中二年(781年)至兴元元年(784年),发生奉天之难,泾原兵变,即“二帝四王之乱”。德宗避难于梁州(今陕西汉中),急诏李泌到汉中,授以左散骑常侍之职,令他每天在中书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对。李泌因此殊荣又受到朝野上下的瞩目,期间又辅助德宗,立下了汗马功劳。贞元三年(787年), 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在贞元年间,咸阳人进言说看见了秦人白起,县令禀奏说:“国家应加强防卫西方边塞,正月吐蕃一定会大举进兵入侵。”不久吐蕃果然入侵,后来又兵败而去。
德宗因而相信白起显圣,就想在京师设立白起庙,追赠自起为司徒(相当于丞相之官吏)。
李泌说:“臣听说国家想要兴盛的话,一定要听信于人,而不是鬼神。如今边防的将帅立功,而陛下却褒奖秦朝的白起。微臣恐怕边防以后会要解体了。在京城立庙祭祀,而且排场盛大,一旦流传出去,可能引起百姓迷信的风气。听说杜邮有一座旧的白起祠,请陛下命令府县维护修建一下,这样就不会惊动天下人了。”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李泌执政的时间虽短,在任内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保证了贞元年间的和平与稳定,对内政的处理,外交的策略,军事的部署,财经的筹划,都做到了安和的绩效。他勤修内政,充裕军政费用,保全功臣,调和将相。外结回纥大食,达成“贞元之盟”,从而遏制吐蕃安定边陲。李泌经常有与德宗政见不同之处,反复申辩上奏达十五次之多。
还有因诬陷太子集结党羽一事,德宗预废立太子。李泌一边在德宗面前争论数十次,始终坚持己见,并以整个宗族的性命来保全太子,李泌又安慰鼓励太子李诵。最后总算解开德宗父子之间的心结。德宗特开延英殿召见李泌,对他哭着说:“不是你的直言,朕已悔之不及!太子仁厚孝顺,的确没有其他事。从今以后,军国事务及朕的家事,都应与你商议”。
李泌在拜贺之后,说:“臣报效国家的使命完成了。惊悸之余的亡魂(指他为太子之事忧愁思虑所带来的压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许臣乞骸骨。”德宗除了致歉安慰,始终不准他辞职。
李泌在后来巧谏德宗,暗示辞去宰相之职,使德宗似有所悟。不久,德宗加拜李泌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李泌认为,学士加“大”之名始自唐中宗时期,到玄宗时有张说得任此官,于是极力推辞,德宗允准,命其以学士官“知院事”。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与历代功臣四十人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李泌的一生历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以成功,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他敢于而且成功调和皇室内部关系,劝君以宽,使玄宗与肃宗、肃宗与代宗和建宁王、德宗与太子李诵顺利交接过渡;反对妥协,屡次平叛,荐护大臣。
李泌担任宰相期间政绩非常突出, 种种迹象表面,这些施政方法是卓有成效的,唯一的遗憾就是李泌无法将这些政策延续下去,因为在历经四朝之后,他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而李泌从来不培植政治党羽的个性也使他的政治影响力在他死后迅速褪去。
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多次因他人妒忌而去官隐居,又因信任起复为官,虽然多次身居高位却不迷恋权力,只把这当做自己为国出力的职责,而非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无愧于学道多年,淡泊名利。侍奉四朝皇帝,多次力挽狂澜,也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王佐之才”的理想,一生立功立名,忠心事主,可谓是千古完人。
了解更多历史名人和他们的经典故事,敬请关注《愷心一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