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李白,你就不难看懂《长安三万里》②

读完《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李白,你就不难看懂《长安三万里》②

首页角色扮演仙道剑歌更新时间:2024-05-01

读完《天生我材必有用:济世路上永远的苦行者》中的李白,你就不难看懂《长安三万里》②

【明月情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月有阴晴,人有聚散。不同的是,月照千秋,亘古不灭;人有古今,却都如烟云过客。

苍生芸芸,往来熙熙,爱月者众,吟月者多。惟有李白,这般钟情,这般痴迷。月给了李白无尽的诗兴,万千的灵感;诗人亦还明月以万千的气象,百态的媚颜。诗人的那些绮丽的情感,多彩的意趣,都化着了精彩的诗章,无数的妙语。

月圆如盘,因少不相识;月满如镜,直入云端;月缺如钩,倒挂青天。更有初月含羞,新月舒眉……诗人借月轮的晦明,演绎历史的盛衰兴废;借举杯问月,探寻宇宙之常律,感叹人生之短暂。月照高楼,有人楼上闲愁;月出天山,有征人怀归。月映碧水,波光摇寒;月落花间,魅影婆娑。人行月移,人醉月酣;人在天涯,月满江湖。峨眉月多情,似故人不舍;秋浦月断肠,因情系边关;镜湖月秀美,江城尽清辉;洞庭月孤高,瑶台月神奇,长安月凄美……最是那暮秋夜半的床前冷月,一直悬在那一个令诗人惊疑的霜夜,更让无数的后人无端地失眠!

在李白的生活中,在诗人的旅途上,有明月长伴,有美酒常设,因明月知心,美酒逸兴,故而“与人万里长相随”,“月光常照金樽里”。洒脱时,对月饮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迈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高兴时,“山月随人归”,“长歌吟松风”;孤独了,邀月起舞,“对影成三人”;悠闲处,行月步栈道,乘月浮酒船;怅恨处,“拂剑舞秋月”,“高吟涕泗涟” ……月下思乡,举头怅望,低头沉吟,都难消除;月下怀人,寄愁心与明月,遣清风以相赠,聊以自慰……月是李白的知己,宽怀大度,磊落光明。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以何种方式,诗人都可以使气由性,率意相倾,纵意而为。

月即李白,李白即月。

这就是李白的明月情结。那是一片阔大的温柔乡,李白受伤的心灵在那里找到了光明,收获了温暖,寻得了寄托,忧愁得到了暂时的消解,愤激得到了临时的安顿。

李白借少年时代对美的向往表自己的英雄精神。《古朗月行》这样写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

前八句表达了少年时代对月的美好向往,追述了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展示了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灭。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朗月被蚕食,辉煌的大唐帝国堕入幽暗的阴影。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理想,是李白心中永远的牵挂,难释的疼痛。

李白在明月的照耀下吐露壮怀,书写忧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诗所写,仅是战争间隙一个和平之夜的两个典型画面。

明月初升,银光万道;云海苍茫,渺渺无际;长风浩荡,滚滚而来;天山巍峨,雄关横亘。在这个浩大的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天天都在上演、日日都在重复的故事。

万里归心对明月。征夫思家,朝着故乡,愁苦满面,望眼欲穿,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下面的镜头,即可看成是诗人睹景生情所作的合理推测,亦可理解为是边关征夫对家中妻妾思夫之景的怀想。一个思归多苦,苦不堪言,只能将愁怨写满容颜;一个盼归,寂寞至极,无可奈何,只有高楼独立,眺望边关,叹声连连。

征尘何时落定,烽烟何时止熄?欲归的征夫,归期无期!雁字回时,锦书未至;长风吹送,恨不到故里!战争这架*人的机器,不知绞碎了多少个这样原本美满的家庭,同时也让很多本该盛长爱情享受幸福的心田苍凉无比!

明月孤城,云海天山,长风雄关。

那城垛上在望的征夫,已然站成一尊永恒的雕塑:眼前,是滚滚的狼烟;身后,是遥不可及的故园!

“关山月”虽系乐府旧题,李白借此以诉忧怀。明月,雄关,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宏阔舞台。

有些现代知识分子嘲笑李白,说他是知识分子自大自狂的代表。说他自不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倒霉,所以悲剧。李白是自信的代表,从未丧失对理想的追求。难道一个人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就该被嘲笑,就该被否定?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有理想,还有壮怀,体现出一个自由生命的超越之美他风神洒脱,气势豪迈,激情飙举,生命的自由元素在此瞬间喷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赐金放还”后,明月成了他最忠实的伴侣,温情,飘逸,在明月的照耀下,他浪迹山水,放歌自然,精神得到解脱,困境被迅速打破。

仰望苍宇中徘徊的那轮明月,李白想起了东晋的王子猷:“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月光世界浩大永恒,光明高远,正是诗人挣脱现实羁绊,向往高洁,向往浩渺的力量源泉。

李白也有困惑,于是,他《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来路杳渺;明月长存,辉光普照。诗人把酒对月,玉树临风,神采飞扬,兴会无穷!他停下酒杯,举首向苍宇,对月劈问:“青天有月来几时?”与其说诗人欲解宇宙的生成之理,毋宁说是要因月起兴,借题发挥。

明月高挂,却欲攀不能;行者赶程,她却长相伴随。皎如明镜,给世间以清明。云破月来,光彩照人!月出于东海,西沉于轻云。来去匆匆,循环不已。而那些神话传说,更易撩起人的落寞孤寂,不由得让人去思索去探究人生的真谛!

明月亘古,运行不息;人生短暂,逝如朝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不管他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他是枭雄还是凡人,都将在明月的照耀下匆匆而去,成为粪土,化为烟云。于是,感明月之永恒,叹人生之短促;慨明月之普降,恒久如斯,不舍不止;嗟世事之变迁,物是人非,如流水之易逝;事间万物,代谢兴废,周而复始;而明月高悬,光芒烛地,光影长随。

在李白看来,摒弃世俗困扰,解除失意烦忧,美酒明月常相伴,当是人生赏心事!

天上的月亮又升起来了,不知道还是不是诗人问过爱过思过恋过……的那一轮。如果是的话,那她一定见证了李白的豪迈与不羁、愁怨与愤激!可是,我们从她的圆缺明晦、高洁清冷中,揣读不到诗人的一点信息,以致于到现在,李白还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未解之谜!

月与酒,李白浪迹一生的始终伴侣。可让他赏心悦目,神思飘举,意游万里;可让他解忧愁,疗伤痛,暂得快意。李白借了明月的辉光与酒的神力,世间机诈,心中忧愤,皆抛之不理,华章巨制,奔来笔底。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明月如此解人意,光影皎皎照古今。

人生有难以破解的困局,但人生更需要一场酣畅的痛饮,更需要一场快意的舞蹈,更需要一场盛大的歌会。看他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人生在世,我们肯定会遭遇寂寞,遭遇忧愁,遭遇坎坷,遭遇苦难,甚至失败。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这种选择,成了必须。

李白的选择是,想尽一切法子,井喷式的排解。从他口中吐出来的,便是这千古绝句。之后,他便又畅快的去迎接与寂寞、与忧愁的下一次遭遇,实施新一轮对抗。

因而,他的诗章总是激情四溢,澎湃激荡,青春性情,自由精神,照亮了灿烂的文字,壮丽的诗行。

寂寞如幽灵,不期而至,独有美景良辰,独有鲜花美酒,却无人分享;独乐无乐,因为独乐更见其孤独。天才的智慧突然来电,邀月而饮,对月而舞,望月而歌,并且还要与月亮结下盟约,改日“云汉”相期,“无情”而游。

曾经照过秦时雄关、汉时征烟的那一轮明月,无数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悲悲戚戚……的故事都在她的注视下一回回地上演。只是这些故事的主角无论如何也无法使出李白一样的绝招!去者已矣。当我们对月遐思的时候,月就在我们的凝望里默然不语!她肯定知道李白每一次花间取醉以后真实的心境!

明月照耀着李白的思乡之路。在皎洁的月光里,诗人假想象之翼,踏上了返乡之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启蒙第一课。

全诗语浅意远,出乎天然。初读,诗人夜半醒来,望月怀乡,寄寓游子的思乡之情。再读,境界更新:诗人何以夜半惊醒?乃多年的漂泊羁旅生活所致,思乡情切,难以熟睡;夜半醒来,月光并非如水一般澄净清爽,宁静温馨,而是秋霜般让人心生轻寒,足见李白思乡之苦,久积于心;夜半醒来,月光破窗而来,一直投影到了诗人的床前,触动了他心底无法愈合的伤痛,痛在灵魂的最深处,痛得难以言喻。

月光朦胧,景色迷离,诗人竟将床前的月光误作铺地的银霜。游子在外,求名未果,有家难返,怎不感秋思乡?时令已至深秋,地上之“霜”更引发了诗人事业无成之悲,有家难返之苦,望月思乡之愁。

在抬头与低头之间,一“举”一“低”,一仰一俯,瞬息之间,思越千山,神游万里,将无限的空间,清冷的霜月,浓缩为一段轻轻淡淡的乡思之诗。此时此刻,虽人隔千山,家隔万水,却明月同辉,乡思亦然。

李白的明月结,思乡结,结结相绾,便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乡思第一诗。

月是李白的心灵家园,无论喜怒忧愁,还是穷通晦达,李白总能把高悬玉宇的月亮当作最信得过的知己,或邀或饮,或歌或舞,总能从月亮那里找到适意的精神寄托。

读李白,读懂大唐诗人群

【侠肝义胆】

千古诗人侠客梦。这个梦一直驻在李白心里,从未离去。这个梦在李白那里尤为出彩。

壮怀激烈,无所羁绊,那才是李白向往的生活。天马行空,无阻无碍;龙行天下,何其快哉!他风流的个性,济世的情怀,铸就了他的侠客梦。唐人的精神,盛唐的气象,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唐朝,这种侠客风范,总是同少年精神、青春气质联系在一起的。李白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为符何益?”(《行行游且猎篇》)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龚志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道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庄子的浪漫,屈原的执着,还有儒生、仙人、侠客的气质与风骨,让李白一人独得,有机地融汇,并且完美地呈现。

唐人心中,侠客是一个复合体,既有侠客的侠气,又有文人士子的功业梦。二者兼并,于是,弱不禁风的文人士子便有了一颗强大的心,便有了宏大雄阔的人生格局的自我设定,便在抑扬顿挫的平仄间,找到了书写寄托的最佳载体。李白当之无愧地做了他们的标本。

做侠客,时刻都得“亮剑”。李白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仗剑任侠,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手刃数人”有些夸张,没有依凭,好“任侠”确是其真实面目。

侠客是当时文人士子心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精神偶像,理想化身。但凡有一点功业梦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侠客”。 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在《少年行》里道出了他的“侠客梦”: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通过一个少年对荆轲的向往追慕,写他的侠骨柔肠。“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正是青春无敌,人生豪迈,激情飞扬。

第二首勾画了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豪气四溢,热血沸腾。春风骏马,鲜花美女佐烈酒,青春需要酣畅淋漓地挥霍;蔑视权贵,张扬个性,平交王侯,哪管身前身后名!在李白的心里,他所追慕的少年英雄应该是:一边敲打着乐器一边纵情喝酒,喝到尽兴处,佩着宝剑,骑着白马,踏着满路落花,洒下一路豪歌。

他在《侠客行》里有过更形象的描绘: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倾慕侠客,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的生活十分向往。在他心中,自有一个完美的侠客形象,从外貌、技艺、行事风格,到侠客的理想抱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给予了精彩的“呈现”。李白认为,一个侠客即使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侠客的风范绝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

他在这首诗里,既写了自己崇拜的偶像,又对心中的侠客给予了理想式的展望。“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侠客的风范;“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更是侠客的气质。

“闲过信陵饮”,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何在?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这是借他人故事吐自己心声。

做侠客,不只要即时“亮剑”,还要随时准备“献身”: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李白《结袜子》

李白借高渐离和专诸言其对侠客的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尽管生命比泰山还重,不能轻易牺牲;可是,士为知已者死,若蒙赏识,便可毫不吝惜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李白泛舟洞庭时,他自蜀而来的同伴吴指南暴病身亡。他悲痛万分,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守丧期间,来了一只金额猛虎,李白剑出鞘,坚守好友尸体,直至老虎离去。李白把吴指南暂时安葬于洞庭湖边,待东游归来,吴指南的尸体尚未完全腐烂。李白扛着他的尸体来到湖边,用刀子刮去腐肉,用湖水洗净,收拾好所有的尸骨,一路背到武昌,借钱将吴指南的尸骨厚葬于城东。捍卫道义,不仅要有英雄的行动,还要有过人的胆识。该“亮剑”处就不该有任何犹豫!

李白赋予“士”以新的内涵,即儒、仙、侠三者合一的新“士”。李白是不知不觉、随意而然地成就了人生的大境界,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地。儒生是“士”的基本骨架,但是儒生太过文弱,所以要有“侠之骨”来补救他的阴柔之弊;儒生又太执着了,所以要有“仙之气”来点化他的阳刚之弊。此种新“士”,往往意气风发,风卷云舒,大有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

在李白身上,表现为既建功立业,又功成身退;既有书生气,又有浪子气;既要经世致用,又要喜好玩乐;既能飘逸高迈,又能意气淋漓;既能大勇大义,又能化于无形。也就是:既有英雄精神,又有解放主义。李白把游侠精神与政治理想结合起来:“功成拂衣去,归去武陵源。”“济苍生、安社稷”,目的达到,即功成身退。名与利不是羁绊,过程才是快意。他不仅走马横剑,而且举止豪放,重义轻财,慷慨无私,东游吴越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功业梦,英雄梦,豪情飘举,所向无敌,如大鹏展翅,瞬息万里。

李白的一生一直在追梦中前行。他的侠客梦总是以济世报国的功业梦为核心。

读懂李白,不仅仅是诗

李白之谜,解在其中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