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岭古道拾痕

福州鼓岭古道拾痕

首页角色扮演仙古道痕更新时间:2024-07-31

作者 瑜伽

福州盆地四面被群山环绕,北靠大北岭,南面五虎山,西倚旗山,东临鼓山。在旗山和北峰之间的缺口,闽江之水喷薄而入,穿过整个福州城,沿着鼓山山麓,冲积着五虎山和鼓山之间的东南方平原,经马尾流入大海。

闽江流经福州图

鼓山和鼓岭实际上是一座山脉的两处山域。尽管这两个地域在山上的路是贯通的,但地理上是两个区域,况且从城区上山,无论是汽车公路还是徒步登山道都各自分开,福州人还是将其按鼓山和鼓岭两块称呼。也许还有这么一个原因:鼓山风景区的历史渊源更长些,鼓岭景区形成的时间较短。因此,人们习惯上更愿意按两个地方对待,连人文地理志《大鼓山 涌泉寺》也在大鼓山的总体框架下,分别以石鼓景区和鼓岭景区两个部分表述。

写鼓岭古道之前,首先要从历史、地理和区划上了解一下鼓岭。除了上述地理上的不同位置外,历史上,鼓山景区行政区划属地主要在鼓山镇,鼓岭景区早期区划在鼓岭乡,2004年鼓岭乡撤并宦溪镇。2012年,在福州市总体规划和统筹之下,鼓山风景名胜区与鼓岭旅游度假区合并,成立了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由福州市政府直接领导,对鼓山和鼓岭两个叠加景区实施统一管理。叠加后,大景区的大部分在晋安区行政区划内,少部分属马尾区行政区划,涉及的行政村的行政事务仍归属晋安区和马尾区分别管理。从管委会的界线范围看,大致是个规则的长方形,全范围包括:晋安区宦溪镇的宜夏、过仑、南洋、恩顶等几个村,晋安区鼓山镇的横屿、东山、双溪、樟林、埠兴、远中、洋里几个村,马尾镇的建坂、龙门等村。

区划图。绿线内为管委会大景区范围,包括晋安区宦溪镇、鼓山镇的部分区域以及马尾区马尾镇的部分区域

如果从卫星山脉云图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出,大鼓岭景区的西线和南线,山脉隆起部分的过渡性较小。突兀而起的巨型山体,犹如福州城区东部的天然屏障,将来自大洋的气流阻挡在城市之外。但同时带来的,也是夏季福州盆地的超级酷热。

大鼓岭山脉卫星云图,省林勘院陈光提供。绿线内为管委会范围。黄线为三个镇的行政区划界线,中上为鼓岭景区中心区域,左下为鼓山景区中心区域,右下侧为马尾镇山区

福建以多山著名,唐末有个大诗人杜荀鹤来闽中(福建)走了一趟后连发感慨: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意思是说,闽中的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很美,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但若你身临其境走走看,累死你!当然,诗人写诗,是透过诗里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杜荀鹤身处动乱的晚唐,写的诗大多数是反映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意境,当年他到福建旅游,所见此时此景,联想到中原烽火,刺激了思乡情怀。但可以说,杜荀鹤言简意赅地描绘了福建的基本地理,连呼“不堪行”。之所以不能忍受在闽中的旅行,就是因为没有路,或者说路很难走。

道路,在平原上开辟容易,在大山之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但没有困难能难倒中国人,民居和民居之间,村落和村落之间,再难,人们也会开辟出山径,便于民间来往。古代没有汽车,只有车马道或步道。如果是官方用来传达政令文书的通道,叫“官道”或“官路”(当然老百姓也可以走)。官道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道(以及高速),根据使用程度的不同分为主要官道和次要官道。在官道之外,黎民互相之间来往的山路,就是“民道”。区分官道和民道,还是大有讲究的。官道,要传达中央政令,传送基层信息和边疆海防军情,此外,贡品和军用物资,官员的调动行走,赴京考试的学子,也需要在官道上流转。“官道”,就是官方管理的道路,因为道路问题而贻误国家大事,是要追责的。从京城到各地,路途遥远,中间要休息轮换运送人员甚至换马,官员和考生、行人的行走要吃饭休息,因此,在官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每隔一定距离会专门修建“驿站”(类似于现代的招待所,简称“驿”,为官方机构)供休憩之用。因为在官道上修建了驿站,久而久之,官道就有了一个通用称呼——“驿道”。

宋代,福建对外的驿道主要是四条,即福州到温州的福温线、福州到建瓯的福瓯线、福州到南平的福延线、福州到莆田的福莆线。

宋代福建四条古驿道。如果以福州为放射源点,红色为福温线,绿色为福瓯线,粉红线为福延线,黄色为福莆线。其中福温线经连江、罗源、宁德、霞浦前出温州

以涓涓细流逐渐汇入大河比喻,如果四条古驿道为主流,沿路有无数条支道(支流)接入主干道。当然,也有从鼓岭一带接入福温线的次要官道。从今天来看,东边山脉包括鼓岭、鼓山甚至马尾亭江、闽安的百姓北上,当年在山顶的通道就是通过过仑—界顶—鹅鼻—宦溪的山道,接入现在所说的大北岭状元岭官道(福温线)。而这条山道从过仑、宜夏、后浦楼往南,则过凤池、涌泉寺后通达下院(廨院)下山,在山岭中画了一条优美的弧形线路。如今,这条历史上形成的山道,有些地段已经与现代公路重叠。

在鼓岭鼓山山顶的古道走向示意图,接状元岭官道,下经鼓山廨院到达平原

在福州城边缘,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有一座海拔八百多米的鼓岭,是上天送给福州人避暑的好地方。即使山在眼中,但要登入山中,也“不堪行”呀。伸向鼓岭的高山峻岭之中,路在哪里?路有多少?在飒爽的秋风中,跟随鼓岭管委会组织的闽都文化采风团来到鼓岭,实地探询鼓岭上的“古道”痕迹,以求获得浅浅的认知。

在没有汽车通行的时代,在山中行走的通道,就是脚板踩出来的山道,“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以鼓岭山顶上的古道弧线为中脊线,头伸向状元岭官道,尾巴拐向鼓山延到下院(廨院)。在中脊线两侧,分别有大大小小有着数条山道分支(图中的红黄橙兰灰五条线)下山,一侧向西下到福州城市东郊,另一侧向东下到南洋、快安等地。如今,从山顶向东伸向南洋、快安、闽安、亭江的几条山路已经荒草苇苇,山茅遍野,路径难寻。而西边的几条山路,则因为有着大批来自城区的登山人群,显得生机勃勃。为了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这些年政府对其中的几条山路多次加以修葺,现在成为更加规范整齐的石磴路。

从福州城东郊登鼓岭的古道大致走向示意图。从上自下的红、黄、橙、兰、灰线为登山古道

倘若要追寻从福州城东面上鼓岭的“古道”,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为基本衡量,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条:

第一条“登云石磴路”(红线),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古道现存遗迹大约3公里,从登云山麓出发,达恩顶村岭头门,经牛头寨下山至南洋,而后抵马尾的闽安亭江一带,这是古代福州城通往出海口的最直线道路。这条古路始建于宋代庆元年间,清代道光年间(1848年)重修。现在,登山爱好者一般走的登云水库旁山路,走向与古路一致,但已经不是古道原路了。如今,要寻觅古路踪影,还古道原来本色,还需要下一番大功夫。在山顶现在有座“恩顶水库”,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山脉原先自然形成的一个小湖泊(叫“思洋垱”)改建而来,思洋垱的泉水顺山势分成两条小溪而下,一条流向南洋方向,叫“舍人溪”,另一条流向现在的登云水库,叫“桑溪”。如今,这条桑溪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涓涓细流,无法看出溪流的模样。古人在开辟古道时,通常爱好溯溪而走,最古老的“登云石磴路”,应该就在沿着桑溪的山涧中蜿蜒而上。这条“桑溪”,还有一段可以追溯到闽越国的故事。据明代《福州府志》介绍:桑溪从青鹅山而下,流入七门桥溪,经过朝天桥入河。当年溪旁有许多桑园,所以叫“桑溪”。这里风景优美,是闽越王无诸大宴宾客的地方,酒足饭饱之余,还要在弯曲的水流上玩玩“曲水流觞”的游戏。这比历史上所记载的王羲之在绍兴的“曲水流觞”还要早了几百年。

第二条“佛舍岭石磴路”(黄线),也是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古道的山麓一带,原来有几座寺庙,包括现存的圣泉寺,还有两座叫大乘寺和眠云寺,所以,这一带山岭叫“佛舍岭”,也有人认为,现名“佛厝”的地方,就是当年的“佛舍岭”。宋代大观年间,大乘寺和眠云寺的和尚召集乡亲们共同修建了这条路,资料上记载,这条古路从大乘寺一带出发(如今大乘寺还有废弃后的遗址),经过三十六湾的弯曲山道奔南洋而去,因为在“佛舍岭”山间盘旋,所以古道称“佛舍岭石磴路”。在古道深处,有大乘寺海务和尚募集修路资金的摩崖石刻,刻文除了记载宋代的修建年月,还具体说明,召集人除了寺内和尚外还有一众乡亲。“佛舍岭古道”,现存的原路遗迹如今已经无人行走,在茂密的山茅草丛中要寻找古道遗迹,可谓困难重重。前些年,东山村有人专门寻到了摩崖石刻,为古路找到了原始身份证。

第三条“鼓岭古道”(橙线)。从东山鳝溪边(现鼓岭公路的起点)出发,经奶奶坪上山,过“关爱女孩亭”到“张圣君庙”(知止亭)后,分为两路,一路直接往牛头寨,与“登云石磴路”重合,穿过寨门下山往南洋村,而后达闽安、亭江。另一路(现在叫“分路”)则经柯舍境通往映月湖公园到梁厝、宜夏一带,由于主要目的地为现在的鼓岭景区中心地带,石阶完好、行走较为便易,也是大众最广为知晓的古山道。可能因为山势不是非常陡峭等原因,这条古道走的人最多,从清代咸丰年间开始修铺石板路成型,历朝均有所修葺,在志书上被称为“鼓岭古道”,全长约10公里。

第四条“鳝溪古道”(兰线)。起点也在三环路的樟林环岛,与第三条鼓岭古道的起始登山点相隔只有几百米。古道起点有座“白马三郎庙”,来源于福州著名的白马三郎在鳝溪上跟鳝鱼怪搏斗的故事。沿途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弥足珍贵,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鳝溪古道登山路径与鼓岭古道几乎平行,但这条路是沿着鳝溪上山,经西来院往鼓岭。古道因为山路偏小且稍显险峻,加上草茂林密,除了一些登山爱好者,走的人已渐渐稀少。

(柯坪水库大坝,有许多游人作为山道连接路行走)

第五条是通常所说的“白云洞古道”(灰线),从埠兴村永德信山庄一侧上山,经白云洞到凤池,分岔后,右路南下鼓山涌泉寺,左路北上鼓岭后浦楼。白云洞古道,比较适合体力好的徒步者,再加上风景优美,石磴路这些年都有修缮,显得有些生机。古道上的白云洞(良心寺),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一条“牛山石阶路”,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起点在远中村牛山的福州市委党校新校区一旁,穿过一个现在的山野停车场,有一块长、宽约百米的巨岩,因陡而光滑,难以攀登,古人便在巨岩上凿了一段长石阶,共有79级。在石阶路的顶端有座飞炉寺。山顶石阶路边,有摩崖石刻,刻文记载北宋政和五年,邑人萧邻为“使船海道,并父母乞保平安,各延景福”而开此路。“牛山石阶路”过了飞炉寺后,主要方向是去鼓山,但也可以北上鼓岭,是古代上鼓岭鼓山的山路之一。如今,飞炉寺上山的小路为现代建筑小区所隔,已基本断绝。所以,如今的牛山石阶路只剩巨岩上的一小段,大约几百米。

(牛山石阶路)

在以上诸条古道中,最直接的、从福州城区翻越鼓岭到亭江一带的古道有三条,即第一条“登云石磴路”(宋代)、第二条“佛舍岭石磴路”(宋代)和第三条“鼓岭古道”(石阶路于清代成型)。但“登云石磴路”与“佛舍岭石磴路”古道原迹目前还未整理重现于世人面前,清代的“鼓岭古道”如今是人们最熟悉的“古道”。

人们当今最熟悉的“鼓岭古道”,西边连着福州东门,东边接着闽安、亭江、琯头,从地图上看,是福州城徒步通往闽江口以及连江部分区域的最短路径。但是,这条道路中间横亘着鼓岭山脉,要翻越其上到牛头寨再接着下山,倒不见得是最省力的通海路径。

(绿线为鼓岭古道,橙线为古驿道福温线,玫瑰线是从鼓岭山顶直接通往福温线、福瓯线的山顶通道)

书上记载,鼓岭古道是连江一带进京赴考的必经之路,称为“官道”,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连江赴京考试的历代学子总数量应当不多,据记载,宋代考上进士最多,为290多名,而明清两朝六百年考上进士的只有60多名,平均每百年10名,这还是整个连江县的统计。可见,连江县南部地带(琯头)的进士人数应当更少。当连江人赴京考试时,无论是选择走福温线还是福延线、福瓯线,相当部分的琯头以北学子,完全可以走最短路线,直接从当地接福温线北上,再返回走南洋线接入福温线,地图上看显得有些舍近求远。走“鼓岭古道”南洋线的,应当是连江琯头以及马尾亭江一带的考生的选择,而非整个“连江考生的必经之路”。因此,无论是参加京城的“会试”还是福州城的“乡试”,由于考生数量的局限性,再加上整条鼓岭古道也没有古代“驿站”的记录,可以做出一个推论:鼓岭古道尚未达到“官道”的水准。况且,既然从亭江上福州府城,有些官员和学子还可以选择坐船从闽江进入福州城,不一定非要翻山越岭走鼓岭古道。这样看来,在鼓岭古道上行走的,官员、学子很少,大多情况下应当是当地百姓。为了给百姓创造更好的通行条件,清代咸丰年间开始,官府不断修缮了“鼓岭古道”,成为福州城区特别是东郊和过仑、宜夏、南洋一带民众来往鼓岭的主要通道。

鼓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时代,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也就是清道光年代以后。这次战争给中国人带来耻辱记忆的结果之一,是晚清朝廷开放了包括福州在内的“五口通商”,外国人纷至沓来福州,主要集中在仓山(少部分马尾),设领事馆、传教、搞贸易、开洋行、建医院、办学校,不可否认,也带来了一股当时外界的文明之风,特别是众多的西医,由于疗效较快,得到了许多良好的口碑。来到福州盆地的洋人们可能对福州的酷热没有思想准备,在福州居住之后,对寻求理想的避暑之地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求,有些人按欧美习惯甚至跑到海边(比如川石岛)消遣度夏。

1885年(清朝光绪十一年)盛夏的一天中午,连江有病人家属慕名请美国传教士兼医生伍丁到连江出诊,接到邀请后,伍丁收拾好药箱,跟随来人直接从仓山来到鼓岭脚下的樟林,坐上病人家属雇好的“肩舆”(一种抬轿。最简单的抬轿,就是从藤椅中穿过两根竹竿供轿工抬着),沿着鼓岭古道准备翻山去连江。这当中,伍丁和轿工途经牛头寨休息,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伍丁浑身舒畅,火炉福州居然有这等凉快之处!给伍丁带来了美好的记忆。出诊回榕后,伍丁将此发现传告一众老外,自己则先行一步,在鼓岭宜夏租民房度假。之后,发现绝佳避暑地的洋人们纷至沓来,在鼓岭星罗棋布般地盖(修)起别墅,散落在鼓岭山间的各个角落。不出几年,跟洋人关系密切的中国人,主要是商人、买办、神职人员以及洋人的雇员,也随之接踵而至,在鼓岭的各个山头建造度假别墅或租用民房改造成度假屋。最繁荣的时候,鼓岭的别墅达到三百多座。短短几年功夫,鼓岭成了避暑天堂,每年的端午到重阳节这段时间,山上挤满了各种肤色的度夏人群,网球场、游泳池、酒吧、教堂、医院、俱乐部甚至邮局等各类配套设施应运而起。这时的鼓岭,已然成为福州东部的西方乐园。为洋人和买办们服务的行当如轿工、挑夫、保姆、仆人乃至网球场的球童,基本上是当地人,收入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每当这个时段,主要劳动力被抽去当轿工挑夫。对他们而言,下半夜就要下山,第二天上午上山,可以这么说,四千多级的石阶路,头顶烈日,脚底暑燎,折射的是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奴役和压迫,随之带来的,是土地田园的荒芜殆尽。

这个阶段开始,咸丰年间修缮的鼓岭古道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到鼓岭度夏的人群基本上走的是这条路。走在山路上,透过时光薄雾,我们还依稀可见洋人别墅在古道旁的残檐断壁。

(夏季一到,度假的洋人们开始上山,妇孺和行李雇佣轿工抬上鼓岭)

(走在古道上的洋人)

(洋人别墅间的小道,而原别墅如今只留下断壁)

为了使洋人们到鼓岭后更加方便的生活、游乐,美国人彼彻还画了一张鼓岭草图。图中,原始的鼓岭古道(红线)由于经牛头寨通往南洋下山,不是他们注意的焦点。他们关注的是沿黄线一路,过仑到宜夏一带的别墅区位置,并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出各家别墅的序号。

(美国人彼彻所画鼓岭草图)

(现代卫星云图上的鼓岭山顶山道以及过仑宜夏一带)

比较彼彻所画鼓岭草图和现代精准卫星云图,上图的黄线是当年的山顶通道,下图黄线是如今的公路(当然,这条公路也是在当年通道上的改扩建而来)。草图中的通道走向和位置基本与现代地理情况相对应,不得不说,当时外国人在现代科学上还是要胜国人一筹。

飒爽的秋风中,在鼓岭管委会引导员郭庆向导下,我又重走了一回鼓岭古道。踏上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摩挲布满岁月感的道侧枝干,品味千百年的人间变迁,恍如穿过岁月的烟尘,与走过的古人和洋人在古道上相逢,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世事沧桑,当年帝国主义者和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留下的是古道石磴上脚板刻画出的历史记忆。

鼓岭古道,是鼓岭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文化旅游线路的重要载体。闽越王无诸的“流杯宴席”,在鼓岭古道桑溪回转;唐代闽国的梵音,至今在古道上空缭绕;丝绸之路的出海口,有古道的痕迹;近代福州遭受帝国主义蹂躏的场景,有古道的镜头;西方人和中国人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古道留下碰撞的火星……

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矿,正等待如今的人们去挖掘、创新。如今,开发鼓岭古道,让古老的古道重放异彩,是近年来大鼓岭管委会盘活古道文化的探索方向之一。在与管委会林隆怖主任、江敬挺处长等人的交流中,我特别体会到了这种渴望和愿景,他们对鼓岭文化的热爱,对山上一草一木的珍惜,给我带来深深的印象。以古道遗址为基石,对古道文化进行全方位、情景化的挖掘和复现,体现着管委会让古道“活起来”的文旅融合理念。古道文化是一座富矿,正等待着我们继续科学保护、深入挖掘、创新转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鼓岭古道将一一重现于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从而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现代鼓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