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田王寨 烽火桐柏山
——随北桐柏山地区的峥嵘岁月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晓林 陈云 黄芳芳
近来,许多企业、单位组织员工到桐柏山田王寨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家穿红军服,聆听红军故事,走红军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
列队肃立,默哀缅怀,敬献花篮。汲取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建党百年之际,随县田王寨景区红色传统教育基地陆续迎来众多游客,踏访随北桐柏山红色足迹,聆听随县大地上的红军故事,缅怀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巍巍桐柏山,悠悠淮河水。
4月17日,随州日报全媒记者团走进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田王寨景区,追忆随北桐柏山地区的峥嵘岁月——
星火燎原:1800平方公里的工农武装割据区
桐柏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太白顶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与随州市随县两地,千里淮河发源于此。英雄桐柏,桐柏英雄。除独特的淮源文化,桐柏山区域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中共“八七会议”后,鄂北被列为全省秋收暴动的重点地区。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中共随县县委在随北桐柏山地区先后发动祝林店起义、青苔起义、吴山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统治,并在随北桐柏山地区形成了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的工农武装割据区。
这是随州大地上首次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区,开创了随州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桐柏山地区革命星火呈燎原之势。
1930年3月,祝林店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北桐柏山区诞生了随州大地上首个红色政权。祝林苏区的工农红军武装,长期孤悬大别山外与敌人周旋,屡遭“清剿”,百折不挠,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也为红军长征北上和转战桐柏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太白顶风景区留下众多红色足迹。1932年10月,中共中央湘鄂西扩大会议在王店村召开,作出红三军绕道返回湘鄂西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桐柏山太白顶。1934年8月,鄂豫边工委在太白顶召开唐河、新野、桐柏等县代表会议,决定在桐柏山区发动游击战争。
1936年1月,中共豫鄂边省委组建了桐柏山红军游击队,鄂豫边区的游击战争正式打响,在桐柏山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桐柏山红色游击区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在中原抗日战场上发挥了核心支柱作用。
红旗漫卷:3支红军队伍途经或转战桐柏
田王寨是桐柏山脉固城山海拔600米处的一座古山寨,始建于元末,古时是百姓为躲避战乱的避居之所。寨墙全长5.9公里,蜿蜒曲折。古寨东、南、西边均为悬崖陡壁,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华中第一古寨”之称。
2020年,田王寨景区成功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年底获批国家4A级景区,山下新建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和随县红军纪念馆。
走进馆内,珍贵的文史资料和展陈实物,记录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幅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观之可感革命军队的创业艰难,体会党的初心使命。
1932年,红三军在军长贺龙的率领下挥师北上,从大洪山区向北转移,翻越桐柏山,进入田王寨、叶家大庄,从桐柏城南沿山西进。1934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转战随县桐柏山地区,并在太白顶召开会议作出了“佯攻枣阳、转战伏牛山、挺进鄂豫陕”的战略决议。
1935年,红二十八军向西转移受挫返回大别山途中,在淮河镇桃花山伏击“追剿”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桃花尖大捷”。
中原铁拳:三大主力会师桐柏
1945年9月,南下抗日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北返途中遭国民党军队围剿合击,边走边战北上豫鄂边准备与新四军五师会合。1945年10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向桐柏山区行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桐柏县城,解放随北新城、万和等地,控制了桐柏山广大地区。此时,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受中央指令,在王树声、戴季英率领下自豫西向桐柏山挺进,神速向五师靠拢。 1945年10月24日,三大主力军队在桐柏胜利会师。*亲自起草电文表示庆贺,并批准成立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 三大主力会师后,经中央批准,中原军区在随北桐柏山地区成立,推动了随县地域抗战胜利后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整编后的6万大军在中原地区形成铁拳。 1946年,中原军区部队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围攻之前,兵分南北两路向西成功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第十纵队挺进桐柏山区,建立了中共桐柏区党委、军区。桐柏区成了中原的主要战场,随北迅速成为桐柏解放区的重要部分。桐柏军区政治部进驻随北新城李家沟,司令部进驻戴家仓屋,军区卫生部、医院、后勤部、修械所等分布在太白顶景区辛集、山头等村。 雄奇田王寨,烽火桐柏山。田王寨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底至目前,景区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不少家长特意带着子女前来,传承红色基因。“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听革命先烈的故事、学民族抗战史,我们深受教育和感染。”4月19日,景区游客王欢说。
巍巍桐柏山峥嵘岁月稠
——中国工农红军在随县地区战斗的故事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晓林 陈云 黄芳芳
枪声,在历史的年轮下飘远;硝烟,在岁月的季风中散尽。历史长河永不停歇,冲淡了那些原本鲜亮的面容。
高山不会忘记,河流不会忘记,无论是怎样的坎坷和泥泞,都阻止不了那一双双草鞋的行程。冲破一次次堵截,甩掉一次次追剿,他们用坚定的信念,用青春的热血,向世界证明:中国工农红军,是真正的英雄!
——题记
航拍田王寨
红三军战斗在随北桐柏地区
情景再现:红三军从随县太白顶沙沟翻越桐柏山向河南出发
1932年夏,蒋介石坐镇武汉,调集50万大军对洪湖、鄂豫皖两大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洪湖苏区被打破,革命形势极其严峻,部队处境十分困难。红三军在军长贺龙的率领下经大洪山进入随县,向桐柏山战略转移。
自9月开始,红三军在应城、安陆、随县、枣阳等地之间盘旋打转,时分时聚,忽东忽西,与追击堵截之敌四个多旅周旋。这时,红三军因为没有根据地,在伤员安置、物资供应和人员补充各方面都发生了困难。
10月,红三军转战至随北解河、合河、新城一带,军部设在王店积善堂,随县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10月下旬,红三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合河后山垴发生激战,歼敌800余人,缴获枪支若干,红军也伤亡100余人。战斗结束后,烈士遗骨安葬在轧花山附近。
10月底,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位于田王寨往太白顶方向约500米处的王店召开会议,会议顶住了夏曦肃反的压力,作出红三军避开敌军主力、绕道豫西南和陕西转往桑(植)鹤(峰)地区回到湘鄂西的决议。
随县王店会议后,红三军军长贺龙命令:部队休息两天,打草鞋、备干粮,准备长途奔袭。11月6日,红三军在贺龙率领下,从随县以北沙沟出发,翻越桐柏山的田王寨、冠子岭进入河南境,而后又从下刘湾、叶家大庄等地经桐柏县城南沿山西进。敌人以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不断组织追、拦、堵、截,特别是反动地方武装频繁进行袭扰,红三军经过激战于11月10日进入伏牛山区。
红三军转战7000里回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这就是以随县为起点的红三军“小长征”。红三军是红二军团的前身,长征中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乌龙观(新集)战斗——
红四方面军的生死时刻
乌龙观(也叫乌头观),是随县洪山镇西南很不起眼的一座小山头。但这个小山头,成为徐向前元帅一生难忘的记忆。1932年10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在这片地区打了一场大仗、恶仗,经历生死时刻。
1932年秋,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西实行战略转移。10月11日傍晚,徐向前、陈昌浩等率红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王宏坤、政委周继贤)、11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12师(师长邝继勋、政委甘远景)、红25军73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从黄安县(今红安)出发,越平汉路,过陈家巷(广水市陈巷镇)、洛阳店(曾都区洛阳镇),于14日到达均川镇南20公里的鲍家店。红四方面军原打算在这里与红三军会师,不料红三军已经转移,鲍家店只剩残垣断壁。17日至18日,第10师、11师从包家巷、陶家楼出发,经药山、汤家畈到达洪山镇双河东;73师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从包家巷、尚家店、新集(随县境)出发,西进到王家集、鲍家集、朱家集、茅茨畈一带,与10师、11师会合。
闻风而动的蒋介石调集近9个师共50多个团的兵力,妄图一举把红四方面军歼灭于随县枣阳地区。是时,蒋介石命令卫立煌率国民政府军第10师(师长李默庵)、第83师(师长蒋伏生)及独立34旅(旅长罗启疆)尾追;命令第1师(师长胡宗南)于北面沿襄(襄阳)花(花园)公路,第44师(师长肖之楚)于南面沿京(山)宜(昌)公路实施平行追击;命令原在襄枣宜地区的第65师(师长刘茂恩)、第67师(师长冯鹏翥)、第51师(师长范石生)沿枣阳沙河堵击,欲将红四方面军团团包围,决一死战。
19日上午,尾追的国民政府军第83师赶到,红四方面军第11师进行阻击,激战数小时,击退追兵。下午,徐向前命令红四方面军第12师抢占随枣交界制高点——乌龙观。由于国民政府军第10师和34旅抢先占领了乌龙观,致使红军右翼关门山、刀破岭、吴家集等阵地受到威胁。
20日晨,国民政府军第83师和34旅于右侧向宋家集、吴家集一线发动猛攻,国民政府军第10师从左侧利用乌龙观有利地形向关门山、刀破岭发动攻击。红四方面军第10师、11师扼守宋家集、吴家集一线,12师扼守关门山、刀破岭阵地。下午3时,徐向前集中红四方面军第10、11两师主力向国民政府军34旅进行反击。经过激战,国民政府军伤亡惨重,34旅旅长罗启疆受重伤,仅带百余人逃窜。红四方面军第12师强攻乌龙观未克。黄昏,国民政府军第44师由洪山镇双河赶来增援,红军退回原阵地。
21日,国民政府军第44师、10师向红军关门山、刀破岭阵地猛攻。激战一日,红军坚守阵地。此时,国民政府军第51师从后侧袭击,红四方面军第73师迎击。国民政府军第1师又沿襄花路压来,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当晚,红四方面军为摆脱包围,向西北突进。
22日上午双方在枣阳西部的土桥铺一带再次激战,红四方面军于当夜12时许,顺利通过沙河和襄花公路,后经七方岗、双沟,越过唐、白两河,挺进陕南边界。至此,红四方面军胜利冲出了敌人精心部署的重重包围。
乌龙观(新集)战斗,红四方面军前后歼敌3000余人,但自身也损失惨重,伤亡千余人,其中32团团长林维权、34团团长吴云山光荣牺牲。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新集(乌龙观)战斗,是红四方面军西征途中打得最凶恶的一仗,险些全军覆没。参加过本次战役的王宏坤上将在他的回忆录里,用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来形容当时战斗之惨烈。乌龙观(新集)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当时我军兵力不足敌方兵力的四分之一),以弱胜强(敌人全部使用新式武器,而我军主要是旧式步枪),在红四方面军战斗史上书写了光辉一页。
红25军长征,星夜进入桐柏山
情景再现:红25军在随县太白顶田王寨集结
提起红军长征,大众耳熟能详的是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此外,还有一支小型部队参加了长征,这便是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这支3000人左右的红军队伍,在长征初期进入随北桐柏山区,在随北小林店得到物资补给,在桐柏山太白顶紧急召开作出重大转折性战略决策的太白顶会议。
小林镇,军民合作增补给
1934年11月16日晚,红25军奉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军部所在地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出发,途中突破敌军封锁线,于11月18日上午到达随县北部小林集镇,胜利地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小林镇地处鄂豫两省三县交界地带,交通便利,商贸活跃。当时集镇上传统的“八大行”齐全,大大小小的加工作坊、骡马店、饭店小吃店等,有上百家。连续行军、作战30多个小时,疲惫不堪的红25军将士亟需休整和补给。相对富足的经济、物质条件,让小林集镇成为了红军理想的粮饷补给地。
红军宣传队、筹粮队立即开展工作。军经理处(后勤供给部门)向街上十余户地主、资本家筹款购粮补充给养。因个别土豪破坏筹粮,红军抄没了他的家产,并将其中部分财物分给了穷人。抄家行动震慑了街上其他土豪大户,张建之、张光道等众多店家老板纷纷出钱出粮,补充了红军粮饷。
据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大将回忆,当红25军横越平汉铁路后主要“沿湖北边境前进,以避开两省的敌人”。他说,“此时完全行动于敌区。当时无地图,地形生疏,则边走边调查,边前进,群众给予极大援助。”高度肯定了随北群众对红军长征的支援。
太白顶,紧急会议定方向
11月18日下午,稍作休整并得到粮饷补充的红25军官兵离开小林镇,继续西行。路上,他们击溃了七里冲、淮河店地主武装和国民党乡公所武装40余人,于19日凌晨从淮河店进入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经月河店(今桐柏县月河镇集镇)、金桥(今桐柏县月河镇金桥村),到达山高林密的桐柏山区。经过田王寨,直抵太白顶。
到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区战略转移并在此建立根据地,原是红25军开始长征时首要的和既定的目标。
11月2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太白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红25军下一步行动方向。根据闻讯赶来的中共鄂豫边工委*张星江对鄂北豫南桐柏山一带军情民情介绍,省委认为桐柏山区战略纵深小、周边敌情重,不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会议决定,红25军继续向西北转移,取道豫西平原,挺进伏牛山区,相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在太白顶上召开的这次鄂豫皖省委紧急会议,贯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最有利于红军生存、发展的正确决策。
界牌口,调虎离山攻枣阳
11月21日至22日,红25军将士翻越桐柏山,经桐柏山南麓的湖北随县解河、新城,抵达界牌口(今湖北省随县太白顶风景区界牌口村)、鸿仪河(今河南省桐柏县淮源镇鸿仪河村)一带。
蒋介石获悉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北上的消息,急调兵企图趁红25军孤军远行之机,包围全歼。
为了麻痹敌人,红25军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策略。根据太白顶会议决定,副军长徐海东亲率224团,从界牌口一带出发急行军,佯攻湖北省枣阳县城。敌人果然中计,国民党40军大部、115师、44师和“追剿队”第三、第四支队共20个团急匆匆赶往枣阳,妄图在枣阳决战。令敌人意想不到的是,红军在枣阳仅打了几枪,就神不知鬼不觉撤退,由熟悉当地情况的张星江和地下交通员担任向导,绕道桐柏县平氏镇、泌阳县城东,乘虚北上,跳出了敌人的追堵合围。
历时10个月,途经鄂、豫、陕、甘4省,行程近5000公里。红25军于1935年9月16日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会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这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毛有廷年65前出《证明》回忆:
红25军夜请出山店村民刘发文当向导
4月17日,在参观田王寨红25军长征纪念馆时,一份65年前由河南省桐柏县毛坡乡明庄社农民毛有廷出具的《证明》,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份《证明》记述了1934年11月红25军长征时,首长夜访随县淮河店乡出山店村居民刘发文家,并请刘发文当向导的诸多珍贵细节。
毛有廷出具《证明》的时间是1956年10月4日。他在《证明》里说,他原名毛甫受,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人,读过十二年私学。他介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随县淮河店乡出山店人刘发文,到河南桐柏县毛坡寻找被土匪绑票的儿子,住在他家。他们两人同龄,就此结为好友。刘发文是出山店村一户大地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农历十月十二,刘发文娶续弦,毛有廷去恭贺后就住下了。十月十三的晚上,毛有廷和刘发文正在堂屋里说头天淮河店乡公所被队伍打掉了。刘家的长工刘驼子跑进屋说奉军来了,随后便有十几个穿黑衣服戴红五角星的当兵的来到刘家,一进院就把门封住了。当兵的叫刘家人不要怕,说我们是红军,不是土匪,我们是北上抗日从这里路过,向你们问个路。然后,一个被红军喊徐军长(注: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的领导就问刘发文家的情况。
红军说话都很和气,还有一个红军吴政委(注:红25军政委吴焕先)看到刘发文条案上放了一套随州志书,就坐那儿翻书。一个被红军扶着的首长(注:鄂豫陕省委*徐宝珊)对刘发文说,我们是红军不是奉军。
红军徐军长说,我们是红军北上抗日的队伍,要进桐柏山打土匪,请问从哪里可以进桐柏山?毛有廷说,进出桐柏山都要经过这个地方,所以这里叫出山店。
红军吴政委指着随州志书的一幅图问刘发文,你晓得这些地方吗?刘发文说晓得。首长又问这山里面有寨子吗?刘发文说,往西固城山田王寨有寨子,是原来的驻兵的老寨子,平常没人住,就是一些羊倌马倌住。
红军徐军长问:田王寨有国民党队伍和土匪吗?刘发文说,我半个月前才去过的,没有驻队伍。那个被扶着的徐*说,你能不能辛苦点,给我们带个路到桐柏山里去?我们付你们钱。又对刘发文说,还要请你帮下忙,向你买点粮食,按市价。
刘发文答应给红军带路,并告诉首长,屋里有小麦、有新谷。红军徐军长说:谷子我们来不及碾米,就买小麦吧。然后对一个红军吴经理说,你们跟他一起去装粮食吧。吴政委拿着随州志书对刘发文说,这几本书能不能卖给我?刘发文说,只要你用得上就送你了。红军吴政委说,一定要付钱的,等会同买粮食的钱一起付给你。几个红军战士就随刘驼子到刘家后屋称粮食去了。
三更时分,毛有廷、刘发文同红军首长一道出刘家大门,看到出山店淮河边上有十几堆火堆,黑压压的都是队伍。近前的几个是女红军,还有一队小娃娃红军,穿得很破烂,河边还有马叫。吴政委叫毛有廷进屋把门关上不要出来。刘发文骑自家牲口,带着刘驼子给队伍带路,往西走。
农历十月十四罢集后,毛有廷在刘家等刘发文回来。二更时分,刘发文一个人骑马回来了。刘发文说,刘驼子执意要留下当红军,被红军接纳了。刘发文还告诉毛,红军首长要他带路弯过庄子从背静地方走,不要惊扰地方。他带路往西经西二道河陈庄,翻的罐子岭,沿桐柏山南山脚,从花鹿沟到的田王寨东门,没有人阻拦,只碰到几个放羊放马的。到了田王寨后,红军吴政委要付刘发文十块银洋作为酬劳。刘发文没有要。刘驼子是河南舞阳定陵人,叫刘金山。刘发文是民国二十八年6月病死的。
据了解,刘发文家的长工刘金山,参加红军后,随部队长征到了陕北。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牺牲。他的子女、后代目前生活在随县厉山镇。
“宁愿死在前进的队列中,也绝不向后转”——
红25军“七仙女”的长征路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25军长征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流传至今,成为了经典革命歌曲。
据传,当年最早将这首歌带入随县的,是参加长征的红25军7名女战士,她们分别是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
1934年11月,刚刚踏上长征路的红25军面临着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军参谋长担心7名红军女战士跟不上大部队,便动员她们留下,发给每人8块大洋,让她们返回苏区继续隐蔽开展活动。 “宁愿死在前进的队列中,也绝不向后转!”7位女战士横下一条心,坚决要与部队一同前进。她们随军照顾伤病员,开展宣传活动,被红25军将士们亲切地称为“七仙女”。
红25军在长征前进途中,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召开群众大会,演戏庆祝。每当这时,“七仙女”就成了全军的明星,大张旗鼓地排练演出。《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七仙女”在长征途中路过随县时,教给随县人民唱的,这首歌激励着战友、感染着群众。
长征途中,红军经常要一天急行军四五十公里。长时间的连续行军,“七仙女”的鞋子都磨破了,只得用布包着脚走路。在路过桐柏山区时,当地村民田家荣看到7位红军女战士的布鞋破烂,脚底打了很多血泡,十分心疼,便主动为女战士们纳鞋底、做布鞋。
姐妹中年龄最小的是余国清,她经常掉在队伍最后面。每次一掉队,她都急得哭鼻子。长征胜利后,姐妹们打趣说她是“哭着鼻子完成长征的”。听闻此言,余国清又流泪了,只不过这次是笑出的眼泪。
就这样,“誓死不回头”的“七仙女”跟着红军大部队,唱着红歌,走过了漫漫长征路。然而,曾纪兰、曹宗楷倒在了长征路上,再也没能站起来。1935年9月15日,红25军抵达陕北延川永坪镇,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七仙女”誓死追随红军的故事也成为老区人民世代相传的红色经典,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
淮河桐桥畈桃花山伏击战
——红28军“小长征”路上的大捷
1934年11月,当红25军踏上长征路时,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的重新组建的红28军实际人数仅1000余人。红28军在军政委高敬亭的领导下,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在条件有利时开展运动战,积小胜为大胜,部队开始慢慢发展壮大。不过,在红28军指战员们心中,寻找主力红25军并肩作战的念头从未打消过。
1935年5月,红28军获悉红25军正在陕南开辟新根据地。军政委高敬亭顺乎军心,作出了红28军主力1300余人往陕南西征,与红25军会师的决定。从而开启了一次“小长征”。
5月9日,红28军主力开始西征,一路冲破敌军的重重堵截,于5月23日晚越过平汉铁路。惊慌失措的蒋军眼见红28军入陕意图明显,遂急调5个师的重兵前来围堵,国民政府军第25路军等部也在后面紧追。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生地不熟的红28军想破围而出,顺利抵达陕南与红25军会师,可能性几乎为零。为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红28军政委高敬亭审时度势,于5月29日作出全军返回鄂豫皖的决定。随后红军部队立即掉头向东行进。此时,追剿红28军的国民党军32师独立旅也一路紧紧尾随。5月31日下午,红28军进至桐柏山区的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决定利用当地桃花山的有利地形伏击该敌,摆脱被追击的被动局面。
桃花山有五峰。主峰桃花尖,海拔758米,东北坡为悬崖峭壁,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称螺丝臼)通向山顶。东是紫金山,海拔731米;西是马鞍山,海拔713米,都是深山谷地,林木丛生,难以攀登。
6月1日拂晓,红28军分二路进入阵地,一路在螺丝臼埋伏,一路隐蔽在桃花尖东侧。上午8时许,国民党军32师独立旅614团先头部队进到华石咀,红军以一个班的兵力边打边退将其诱至阴坡附近。埋伏在螺丝臼的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歼灭其2个连的大部。国民党军立即又组织了2个连的兵力,在迫击炮、机枪的掩护下向上仰攻,遭到了隐蔽在桃花尖东侧的红军的猛烈射击。国民党军重新组织兵力几次冲锋均被红军击退。至当日下午3时,国民党军尸横遍野,残部狼狈逃窜。红28军打扫战场。此战,共击毙击伤敌人440余人,缴获步枪300余支。红军牺牲4人、伤10余人。全军随后经游河沟向天河口方向成功转移。
桃花山伏击战取得大捷后,红28军乘胜一路重新*回鄂豫皖大别山区,结束了这次未完成的“小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本版摄影: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李文军 徐斌 随州日报特约记者 张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