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广东省乳源大桥镇红云至乐昌沙坪秀水湖南关溪线路景点

西京古道广东省乳源大桥镇红云至乐昌沙坪秀水湖南关溪线路景点

首页角色扮演仙行古道更新时间:2024-05-11

西京古道广东省乳源大桥镇红云至乐昌沙坪秀水湖南关溪线路景点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5月21日写于2017年8月

“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西京古道”既是科考、教学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主要景观有古凉桥(包括大富桥、通济桥、)其中通济桥至今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保存之完整为少见,古凉亭(包括“小梅关”亭、梯云亭、象兑亭、官止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得亭、纳凉避雨亭等),观澜书院,古民居等。“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旅游、考古、科研、挖掘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中小学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所谓的“西京古道”,首先说说它的来历。“西京”,东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今陕西省的西安市。五代晋至北宋的西京,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古代乳源所谓的“西京古道”,是指当地上京城的道路。

西京古道,原路线从英德浛洸经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乳源县城北上湖南宜章,由县城西大富桥上腊岭过风门关,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均丰(今大桥镇)、白牛坪(今大桥镇)、出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司(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计程160多公里。

这游记不写“西京古道”的主道,只写支线:西京古道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红云至乐昌沙坪秀水湖南关溪线路景点。这一线路我用了几年时间,断断续续的徒步走完全程,还有湖南关溪穿风亭后面的锡塘村--沙市洞--笆篱堡--连州等地还没去走,是否有机会再去接着走?待时间证明。

线路:

仰止亭--三元镇泰小学和三元村委--寿德亭--赖家村和核桃山村--迴龙祠--老虎冲纳凉避雨亭--太平岭的同德亭--浦窝村--树德亭--雷家窝福阴亭--沙坪镇--Y773乡道--下沙坪村、窝子村三叉路口:

右往长寿亭--长冲村--黄金洞村--秀水镇、梅花镇、坪石镇、湖南栗源、宜章等地。

左往乐善亭--沙坪镇水电站--鱼岩河--古桥:

1、往真龙仙(老虎岩)--上矮山村--下矮山村--斋公窝村--沤菜窝--吊井坪村--黄泥墩村--屋场坪村--西岭村--石窝塘村--关溪中学--关溪。

2、右转往群贤亭--关溪:沙坪镇水电站--鱼岩河--古桥--群贤亭--穿越石子角山--上矮山三叉路口--蓝山坪村--界止排--兼济亭--界止排水渠桥--石山脚村--关溪中学--关溪。

关溪--通济祠--关溪谢家--余家--谭家--龙头--穿风亭--锡塘村--沙市洞--笆篱堡--连州等地。

仰止亭:

仰止亭就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红云村委白牛坪的路边,保持比较完好。仰止亭在原红云镇政府旁边,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名源于诗经中的“高山仰止”。亭内有块立于清同治十一年的石碑,全文300多字,记载建亭事实。碑左右两边有碑联:“仰前须赶急,止后莫延迟”。读后给人一种“快马加鞭、时不待我”的感觉,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相传,韩愈当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广东潮州途径西京古道上的蓝关时,曾题诗《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于蓝关亭内,人们敬仰韩愈的高尚的品德,而建仰止亭以示纪念。

仰止亭呈长方形,四周的墙全由人工打磨的条石建成,南北方向的墙是高于屋顶的呈“凸”字形的风火墙(也叫马头墙)。两堵风火墙的中间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拱门,拱门上方雕刻着“仰止亭”三个楷体字,字的上面有个圆球,圆球旁有两个戏球的狮子。南边拱门两边雕刻着一副对联:

聊且停骖明月掩映怀始适

偶你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

亭内的石板非常光滑,从这光滑的石板,可知当年多少南来北往的商旅曾在此驻足停留。仰止亭过去曾是长途跋涉的来往行人歇息、纳凉避雨的场所,现在已是乳源县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地的慕名而来寻幽探古的游客。

亭上石刻的楹联,都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有的借景抒怀:“聊且停骖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仰止亭);有的充满哲思:“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磋跄误前程”(梯云岭亭)这些亭中,最有文化内涵的要数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心韩亭。想当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他途经西京古道,到达白牛坪天顶壳的蓝关亭时,适遇大雪,马不能行,下马途步,一只鞋丢失于雪地。当地人民景仰这位“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好官,将其丢失的鞋拾之立冢礼拜,称“文公墓”,至今古迹尚存。

在仰止亭前面10米的西京古道屋角拐上山,这是走红云到三元村西京古道,走古道上山、下山到了有三叉路口时,直走有水渠和石板路就是西京古道,这里很难走下去,要左转往右一个小水塘的塘边走,走约7-8米就到了940乡道,往下(北)走20米又有一个三叉路口,左往大坪、彰仙僚。右往核桃山、塘峰岩。我往右走20几米就到了三元镇泰小学和三元村委。

在三元镇泰小学和三元村村委会沿着路碑Y942(0)公里北行1公里,穿过田野就到了寿德亭,过寿德亭500米有一路碑Y942(1),不要走公路,在公路的右面就是石板路,也是西京古道,沿着西京古道走1.5公里就到了赖家村和核桃山村,在核桃山村村口,下面有一迴龙祠,过迴龙祠沿着947乡道北行(下行)。过普陀仙理事会温声提醒十方善信碑:往塘峰岩方向走,走约2公里就到了三叉路口,三叉路口正对面护路墙边有一将军碑左边往塘峰岩村,右去山窝村。

我们往右去山窝村方向,走约几百米就到了乐乳交界核桃山村老虎冲纳凉避雨亭,过纳凉避雨亭不走公路,走石板路往山下走6、7公里就到了乐昌沙坪镇上冲太平岭的同德亭,下山时还没到同德亭前5、6米就有一个三叉路,左边下山,到山窝后再上对面的山,沿着对面山的石板路--西京古道支线,过山顶后下山就到了田下村,经田下村到马子坪鸡公岭树德亭。

同德亭前5、6米的三叉路,右边走,就到了同德亭,过同德亭经浦窝村到马子坪鸡公岭树德亭,这里2条古道汇合在一起,过树德亭,走过山地约500米就有一个三叉路,左边到沙坪村(镇)。右边到雷家窝穿过田野、山地、小学、村委会再到雷家窝福阴亭,过雷家窝福阴亭,沿着332县道往梅花方向走几公里就到了公里旁的济阴亭。

寿德亭:

寿德亭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乳源县红云-三元圩公路三元村南侧坳,1870年当地乡民筹建。纵向梁架瓦面单间房屋,双坡滴水,石板铺地面,设石凳供行人休息。宽4.1米,进深6.4米,高6米,面积26.24平方米。正面牌坊式硬山顶,葫芦刹顶。门额阳雕楷体“寿德亭”匾和“天官赐福”图像。门簪浮雕双龙戏珠,官服财神。门柱阳刻暗“八仙”等图案会意联,侧刻“太极阴阳图”和神鹿琼枝图,构思罕见。

核桃山村:

在寿德亭到核桃山村是核桃山村的村民江富华老表带我们走的,如果不是他带我们走,我们绝对找不都这条西京古道。非常的感谢他带路。过寿德亭500米有一路碑Y942(1),不要走公路,在公路的右面就是石板路,也是西京古道,沿着西京古道走1.5公里就到了赖家村和核桃山村。在核桃山村西京古道的古道街上(核桃山村村中间),遇到了江民权烈士的女儿江淑英(口音),江淑英给我讲了江民权烈士的事迹,才知道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这故事。

来到核桃山村已今很晚了。我想到核桃山村村委会了解下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但他们已经下班了。

第二天(22日)上午。我和毛建茹冒着大雨,从坪石镇,经梅花镇,在坪乳公路红光村右转走357县道,在357县道与946乡道三叉路口时。右转走946乡道(左转是走357县道是到红云的),走946乡道不到一公里又有一个三叉路口,左转还是走946乡道(右走是到上开封存和竹山背村的)。沿946乡道走几百米又有一个三叉路口,左转还是走946乡道(右走是到中冲村的),继续沿走946乡道走几百米又有一个三叉路口,右转还是走946乡道(左走是走947乡道到上江村、核桃山小学、塘峰岩村委的的),右走下坡200米就到了核桃山村。

22日上午10点半来到核桃山村,就直接到核桃山村村委会,找村干部了解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村委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非常的客气,马上打开乳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馆给我们参观学习。

据悉,1944年至1949年,核桃山村热血青年江锦桂、江炳森等人曾组成“乳北人民抗征队”进行英勇抗征战争。主要活动在乳北地区的梅花、秀水(今乐昌市梅花镇、秀水镇)、核桃山一带,并不断开辟新据点,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核桃山抗征队当时启用“洪炉队”代号,称“抗征洪炉队”,队员有江炳森等10人。乳北人民抗征队会议遗址为清代建筑,为当时抗征队举行会议、开展斗争的场所之一。

在乳源中部核桃山一带,曾经发生封建械斗。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游击队的活动地区,廖贤思布置廖汇洲回石冲口村活动,廖汇洲回去吸收了本村廖厚城参加革命。廖厚城的妻子是核桃山江家人,他以探岳父为名去核桃山一带活动,提出消除这一带封建宗族械斗,团结一致打倒国民党的建议。但那里的头人余石平提出要饮鸡血酒,宣誓结拜兄弟才行,此事经党组织同意,在四月间的一个星期天,殷石海、廖贤思、廖汇洲、廖厚城等到上营村同余石平、余焕章、江炳森、江锦贵、张定蕃等一起饮了鸡血酒,结为兄弟,形成革命联盟,从此,在国民党统治较薄弱乳源中部开辟了新的活动地区。

由于廖贤思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身份暴露了,为了安全,中共宣乳边工委决定他撤离,转入部队,他和廖汇洲两人于6月23日夜间起程,奔赴湖南省宜章县关山乡马引下村,加入“乳北人民抗征队”,从事武装斗争,乳队三个月后即解放。

1949年10月中旬,廖贤思随队南下,回到解放了的乳源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第三区(大桥)人民政府,任命廖贤思为副区长(正职未配,由副职主持全面工作)。1950年3月18日,国民党残渣余孽黎洪、林立中、许树楷、廖颤聪等反共救国军、土匪、地主武装六七百人,集结攻打大桥区人民政府,又有匪徒杨守成作内应,战斗一天,区政府被攻破,匪徒一窝蜂似的冲了进去,廖贤思等29名工作人员惨遭*害。

迴龙祠

核桃山村村委会出来,在核桃山村村口,下面有一迴龙祠,过迴龙祠沿着947乡道北行(下行)。过普陀仙理事会温声提醒十方善信碑:往塘峰岩方向走,走约2公里就到了三叉路口,三叉路口正对面护路墙边有一将军碑左边往塘峰岩村,右去山窝村。我们往右去山窝村方向,走约几百米就到了乐乳交界核桃山村老虎冲纳凉避雨亭。

纳凉避雨亭

纳凉避雨亭,俗称歇凉坳亭,在大桥镇核桃山村老虎冲(又名凿树坳、歇凉坳),清代。亭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地方乡民集资兴建,梁架瓦面曾经附近村民多次修葺。建筑为南北走向,单间房屋式造型,面宽4.1米,进深7.1米,通高4.7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筑成,纵向墙面放木梁架,灰瓦面。山墙是叠落三级高出瓦面的马头墙,墙脊有石雕葫芦刹顶,墙中筑拱券门,门宽1.75米,高2.1米。两边门额均刻有题字,其中南门额阳刻“纳凉”2宇和阴刻“山花无语云路暂歇息,坳鸟有声口口还须礼”的对联,北门额阳刻“避雨”。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息小坐。凉亭四边墙的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人工打制成长80至1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40厘米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成。亭南面有3间石砌古建筑墙基。亭内,存建亭、修路石碑2通。

老虎冲北为乐昌市沙坪,南是乳源大桥地域,这里是乳源县与乐昌市之交界处。凉亭筑于坳顶,西京古道从亭中通过。此处北距沙坪鸡公岭的树德亭约8公里,南距三元寿德亭约6公里。亭今保存尚好,2005年8月1 5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因我是第一次来这里,问了一下一个过路的老乡,他也不清楚沿这西京古道往下走是到哪里。当时还下着毛毛细雨,但我还是决定往这走下去,不管那下面是到里。我叫毛建茹开摩托车到沙坪镇接我,到时发定位给他。不过他叫我不要走,下雨天路滑加上我一个人走,出啥事好麻烦的,但我想到下次来这太远,这次机会不要错过,自己注意就行了。

过纳凉避雨亭不走公路,走石板路--西京古道,一路都是石板路。我沿着西京古道的石阶路往山下行走,一路上郁绿密盛,高处有云雾环绕,山路静静的,在这里独自一人游览。慢慢沿着千万多石阶而下,走些许时间,入目的是静静山野,但有高大沉默的松树,一并山间的郁郁天色,却是悄悄的无人来欣赏人。这里极清雅,但也终于恋恋不舍的离去。漫行中,天也又落下雨来。山路石阶上,杂草和黄落叶满铺着,独撑把淌水的伞,回头看,山岩间的杂木花草零散着,雨点缀了山景,润湿了的痕迹,淡淡的一串印在身后的斑斓落叶路上。

沿着山路跟着景致走,雨势也大了,虽撑着伞,但身上仍淋着雨。行在山雨中,烟雨朦胧里又是云雾笼盖。烟雨茫茫,四野静悄悄,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天地里,我可以尽情地呼唤,尽情地神思。绵绵的深秋雨,细如牛毛,我收起雨伞,度步林间,每走一步,脑海里就浮现出对雨的情有独钟,我喜欢毛毛细雨,独自漫步古道,感受无人世界那份温馨,不用雨伞的漫步,枝叶就是最好的遮雨具,叶子经过雨的滋润,更加苍翠,给人一片青春之绿的感觉,一种新的活力涌起。

带着淡淡的花香,带着芳草泥土的芬芳,烟雨中带着一股清馨的凉意,不知名的花开满山间,踏过远古的石板,我带着深秋的野花悄然而至,雨波清漾,秀眉浅笑,从疯长青青的季节一路拥来,踏着唐诗的韵味,披着宋词的婉约,相约在烟雨中饮一盅深秋雨的甘露,润了红唇,醉了心,那一抹秋意的姿色倾了满城的柳绿艳红,那一抹桃香醉了无数的文人*客。我在寻找“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佳句描写的是唐玄宗为了博得爱妃欢心,不惜以快马接力由岭南运送新鲜荔枝至西京长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摘自李白诗。为杨贵妃送去鲜荔枝的快马奔跑于就是西京古道。

在这一个人的古道中,想起李白诗句,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这古道又是一场烟雨一场梦,一生相思一生念。粤北烟雨,烟雨梦,此生痴迷于烟雨梦。山区的美,美于那绵绵如丝无声的细雨,美于那无声的青烟,还有那古道的青石板,还有那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光景奇绝,翠叶吹凉。

同德亭:

往山下走约5公里就到了乐昌沙坪镇上冲太平岭的同德亭,下山时还没到同德亭前5、6米就有一个三叉路,左边下山,到山坳后再上对面的山,沿着对面山的石板路--西京古道支线,过山顶后下山就到了田下村,经田下村到马子坪鸡公岭树德亭。

三叉路,右边走5、6米是同德亭,同德亭是建筑为南北走向,单间房屋式造型,面宽约4米,进深约7米,通高约5米。四边墙用条石干砌筑成,纵向墙面放木梁架,灰瓦面(梁架双坡屋顶,可能是前几年烧山时把同德亭的亭顶烧塌了,亭里还有没烧完的木头,可以看出同德亭是梁架瓦面,)。山墙是叠落三级高出瓦面的马头墙,墙脊有石雕葫芦刹顶,墙中筑拱券门,门宽约1米多,高2多米。两边门额均刻有题字,其中南门额阳刻“同德亭”3字和北门额阳刻“太平岭”3字。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息小坐。凉亭四边墙的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人工打制成长80至1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40厘米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成。

“何处是归程,长亭接短亭”,让我们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每块青石板用时间打磨光滑的历史、每座古亭讲述的鲜活故事,寻找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一想起西京古道这个名字,听过很多很多年了,每次心中都会想到夕阳下,一串响着铃铛、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马帮队伍。西京古道虽然名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是我想这条路应该不仅仅是运送岭南佳果到西安的道路,西京古道作为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商贸道路,应该有很多的商业贸易都可通过这条道路来进行,当然伴随这条连接南西方,当然也会发生很多令人惊诧和多姿多彩的故事。历史沧桑,虽然繁华已去,当年先人们的足迹,却宛如凛凛山风中飘逝的残梦,欲挥还不去,仿佛总在人们眼前浮现,这个中的滋味,我想只有到那个具体的地方,才能去细细的咀嚼一番吧。

同德亭前5、6米的三叉路,右边走,就到了同德亭,过同德亭,下到公路往右(北)走,沿公路(公路也是古道)约一公里,古道往右下山边,穿过田野,在浦窝村前的山边又到公路。浦窝村远处,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路上,你看这山,是呀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一路上都下着雨,虽然带着雨伞,路上的毛草使我全身都湿透了。但雨一停,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开始雾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她轻轻的抚摸着我们,瞬间雨一停,雾就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开始雾像是薄纱,又像是炊烟,她轻轻的抚摸着我们,瞬间淹没了眼前的一切。此刻向下看是白茫茫的云海,向上看耸立的山峰,犹如滔滔江水中的一叶扁舟,山在云中飘,人在画中游。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我对于这些大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沙坪这深山里的雾是有生命的雾。美丽的雨雾就像大山的女儿,亲吻着母亲的面颊。她仿佛得到了母亲的呵护,便把流动的美回报给游人。当你沉醉在她的神韵之中时,真想在不知不觉会有一轮红日升起。此时此刻,太阳仿佛像一个黄中透红的大苹果,向人们展示出更加奇艳的风韵。

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来到这里我才知道,我走对了,最前面山坳那里是浦窝村、新村、塘窝村。我前年来过了浦窝村这里,那时是从梅花、沙坪镇来到这村的。

浦窝村前的田野,左边这条石板路就是西京古道,接同德亭那条西京古道的。同德亭那里下到三叉路后,沿公路(公路就是西京古道)到最前面那山坳,沿左面山边和田野来到这里。

沿着对面山的石板路--西京古道支线,过山顶后下山就到了田下村,经田下村到马子坪鸡公岭树德亭。

鸡公岭下坪村,前面这房子下面就是古道。房子最前面拐角就是石板路,沿着石板路上山就到了树德亭,但这石板路是支线。

树德亭

树德亭,悠扬骜然的西京古道,凭借由顽强石灰石板精心铺垫的蛟健体格,从乳源县一路蜿蜒攀升到乐昌市沙坪镇马子坪,无可回避地进入了一个视野辽阔,岗平坡缓,卵石遍地,石剑斜插,成林似海,土瘦砾肥的境界。

树德亭东西横亘,雄峻威风的鸡公岭南麓,一尊令人钦佩的古亭傲然兀立于这恶劣的环境,显得格外神气,这就是著名的树德亭。

约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古亭,东南-西北伸张,长方形外貌,勃勃生动,令人精神抖擞;

高5·2米,宽5米,长7米,面积35平方米;全石灰石条石砌筑,二面坡硬山顶,灰瓦,牌坊式三级额,葫芦刹,案式脊,均雕螭吻,雄壮冲天;前后筑3·2米高,1·5米宽,斜纹拱门,刻“树德”匾额,笔势娴熟古涩。

内侧镶多块捐建亭碑,其中,《万古茶》配联:“且生片时无事五斗解渴;聊饮数盏自然两腋生风。”蕴意深远;《百世流芳》《万福攸同》(注:指多福。始出《诗·小雅·蓼萧》载:“和鸾雝雝,万福攸同。”)也颇有丰意。亭西南方有株壮茂异常的老树,与之昼夜厮守。亭完好如初,仍拳拳效力于桑梓。

鸡公岭树德亭前面像北走300米处,有三叉路口,左面到沙坪村(镇);右到雷家窝福阴亭。我往沙坪方向走了一段路后,因下雨,路边的杂草把我的库腿和鞋的弄湿了,也无法行走,只好往回走,走公路到沙坪。沙坪过去后就到了雷家窝福阴亭。

福荫亭

福荫亭也称桅杆坳凉亭,挺立于乐昌市西南梅花镇-沙坪镇县道东侧,雷家窝村西面,石林磊落,巅浑坡柔的梅花-白石岩溶高原偏西南的山峦南麓。

约建于清末的古亭,东南-西北伸张,长方形外貌,雄伟壮观,高5·1米,宽4米,长6米,面积24平方米。亭全石灰石条石砌筑,二面坡硬山顶,灰瓦,牌坊式三级额,葫芦刹,案式脊(下二层雕卷云纹,顶雕螭吻);前后筑2·4米高,1·6米宽,刻斜纹拱门,楣雕双狮滚球,形态生动,呼之欲跳;阳刻格纹背景“福荫”匾额,笔势遒劲郁勃。内侧镶多块捐建亭碑,铭记乐善好施者芳名。“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碑软弱无能地斜倚亭南侧。亭北侧古树下筑简易土地神龛,距神龛北不足十米为泥砖砌驿馆。驿馆破漏,神龛可怜,凉亭藤封蔓锁,同病相邻,共享寒酸。

济阴亭(沙坪镇至梅花镇的古道上)

济阴亭在乐昌市西南梅花镇-沙坪镇县道西侧的长坪村西面,如盛开冷艳梅花的梅花-白石岩溶高原偏西南,一座无比壮观的古亭自东北-西南屹立。约建于清末的古亭外貌为长方形,高5米,宽4米,长6米,面积24平方米。亭全石灰石条石砌筑,二面坡硬山顶,灰瓦,牌坊式三级额,葫芦刹,案式脊(下二层雕卷云纹,顶雕螭吻)。前后筑2·4米高,1·6米宽,刻格纹、十字纹楣拱门,阳刻书柬式背景“济阴亭”匾额。内侧摆条石凳,供行人休息。亭整体完好,仍用。

乐善亭

沙坪乐善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沙坪镇沙坪村委会下沙坪村,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西北与东南走向。木、石、瓦结构。面阔一间5.08米,进深一间7.78米,通高5.2米,面积40平方米。抬梁穿斗式七架梁。两端拱圈式石门,上有阳刻“乐善”字。亭脊梁楷书“龙飞同治元年”。亭内现存“万福攸同”、“新建茶屋”碑刻两块。古道西北往鱼岩河、湖南宜章关溪乡。东南往沙坪、梅花。东北通秀水。乐善亭对研究我市清代亭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

沙坪镇开始 Y773乡道2号段, 往下走到沙坪镇水电站、鱼岩河、古桥、群贤亭、三羊岩、往真龙仙(老虎岩)。

群贤亭

秀水镇大竹山廖承斜村石子角古道上。

群贤亭前面几米处的西京古道旁,有一个“求者应”很小的小庙。它是不是祭坛不知,是土地庙?重建于道光五年夏。“求者应”满足求者愿望。行走在这西京古道的人们和本地的群众会经常来这小庙来参拜的。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群贤亭重修梁架、灰瓦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岁乙丑孟冬澣日谷旦。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孟冬时节季候寒冷!澣日同“浣”,又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爲上旬,中旬,下旬。每月分上浣日、中浣日、下浣日。后来借作上旬、中旬、下旬。古旦:古时候「谷物丰收」时,就是最好的日子,所以「谷」有象征「吉」的意义,故称「谷旦」,就是好日子的通称。

群贤亭西面亭门口,竖了一块石碑“群贤毕至碑”。

群贤毕至: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指群贤亭这里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从这西京古道过,在这群贤亭年轻的年老的聚集在了一起。

群贤亭古凉亭是房屋式凉亭,高约5m 左右,面宽4~5m 左右,进深约7.5m,面积约在35平方米。古亭墙体用条石砌筑,木构梁架、灰瓦屋面,正立面为风火墙式,设拱券门。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憩。

群贤亭在两山之间的山坳中,西京古道从群贤亭中间穿过,群贤亭两边又用石块砌到山边,使这里变成了一个关卡,群贤亭就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而且从东面的沙坪镇、乐善亭、沙坪镇水电站、古桥、上矮山等地到这里,一路都是山势又高又险。从西面来也是嵩山峻岭,想上这群贤亭不是易事,这里又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地势十分险峻。一个人有万夫莫开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

群贤亭西面这一大片地方以前是茶房,现在杂草、树木、竹子生长的密密麻麻荒废了,认真的在杂草中寻找,可以看到好多块记事石碑和房子的基脚。记事石碑。重建茶房碑,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5年。

群贤亭在公元二〇二三年癸卯岁三月修缮完好。

重修群贤亭碑记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位于廖承斜石子角古道之群贤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石砖瓦结构。民国九年(1920年)复修。历经百年风雨侵蚀,梁檩腐朽,瓦漏墙塌,危及行者。癸卯初春,邑人张树生君故地重游,见此道已杂草丛生,荆棘遍布,无法行进,不由感慨万千,善心难抑。遂与博物馆商洽,其慨捐数千,拟由善士张梓生等出工出力,又欣得张耀松君无偿赠木送瓦,令尔动容!余额乡贤信士之众筹之。终得正果!至此,亭路生辉,芳草连天,造福湘粤往来之众,修身赐福,功德无量,岂不乐哉!是以记之。

邑人:欧伦彬

敬撰理事人:张宗林 张梓生 张耀松 张绍堂 张绍从 张宗明 张宗煌 张相清 吕双荣 陈文堂 陈昌根 陈良洪 张道生

乐昌市博物馆 5000元、乐昌市秀水镇大竹山村村民委员会600元、乐昌市秀水镇中排村村民委员会500元、廖承斜村张耀松 木瓦折合12000元、张树生6300元、廖承斜村: 张相彪50元(捐款芳名略)

秀水镇大竹山古道之群贤亭因年久失修,梁檩腐朽,瓦漏墙倾。在张树生的倡议之下,老总张耀松全包了所需木料,村委会鼎力支持,张梓生出工出力,村民踊跃捐助。正是:众人拾柴,终成正果!5月7日吉时,廖承斜村以最传统的方式,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宣告胜利竣工。公元二〇二三年癸卯岁三月立

过群贤亭,一路往西走。过群贤亭,一路沿西京古道往西走,来到这里就有个三叉路口。左边是本地人在这种果树进果园土路。右边就是我们上来的路,也是西京古道,右边两座大山中间的山坳中就是群贤亭。我后面往湖南方向走。

祭坛

从前面这凉亭的中间穿过,过公路经这田间的田埂往下山。下山前古亭与祭坛。 古道都在深山里,深山处的祭坛,蕴藏一方世界,里面有无数神魂,祭坛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先人们把他们对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华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阴阳、布局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这些建筑之中。祭祀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这种对话通过仪礼、乐舞、祭品,达到神与人的呼应。

供祭祀或宗教祈祷用的台。祭坛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台形建筑。祭祀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农业,祭祀对象为天地日月、社稷和先农等神。最初在林中空地上举行祭祀,逐渐演变为用土筑台,再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兼济亭

这石阶路就是西京古道。在前边右冬毛草的右边过公路往下走,就到了界止排的兼济亭。因古道已破坏了,我们只能走公路,于是我们开车往西走(湖南方向),约走了2公里,在界止排公路边看到了这古亭:兼济亭。西京古道从这里穿过,之后这段公路到湖南省宜章县关溪乡雄关渠道那都是西京古道,现在变成公路了。

兼济亭三个字是:大清龙飞道光九年岁次已丑孟冬月中浣日穀旦(道光九年是1829年)中浣:中旬。榖旦: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古候「谷物丰收」所「谷」象征「吉」意义故称「谷旦」通称。浣:每月初 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左边是:李氏敬立。 邱氏次男其仁媳陈氏,乳邑国学生周南仝妻。竖在兼济亭墙边的石碑,上面有;“宾至如归”四个字。刻写的内容看不到了。

在兼济亭左边,有一排房子,以前可能是商铺及茶铺。老房子墙上有一块石碑,上面是:老缘首加捐芳名。还有一块:“重修茶房续捐善缘碑”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岁仲夏月谷旦。民国二十七年就是公元1938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月1日称所谓“开国纪念日”(纪念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宏伟壮丽红旗渠:

灌溉水渠红旗渠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关溪乡雄关渠道。当年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因体现人们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被拍成电影,曾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湖南宜章关溪乡因老百姓自力更生,敢想敢干,1977年在陡坡峭险峻的石缝中终于修成了一条长达50多公里的灌溉水渠,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播放,并称之为南方的“红旗渠”。如今带着好奇的心,想着关溪乡老百姓当年的情景及现状让我深有感触。

从前这里干旱重、饮水难。宜章县关溪乡位于湖南最南端,因关溪只有小溪数条,久晴则涸,不常有水,得名为“干溪”,后觉得名称不雅就取名为关溪。由此可见,这里水资源贫乏,十年九旱,常处于干旱缺水状态。

该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85亩,人口16293人。关溪乡黄坭墩村,这个村与广东粤北的乐昌市交界,是一个较贫困的山村,全村现有人口1270人,耕地面积740多亩,其中水田330多亩,旱土410多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饲养牲猪和外出打工。

“红旗渠”未修前,干旱十分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粮食作物几乎无法栽种。“红旗渠”修成后,给老百姓带了希望,九个自然村,村村有活水在自家门前流淌,山上绿油油,山下金灿灿。

然而30年过去了,“红旗渠”现在怎样呢,我沿干枯的渠道一路走去看到,年久失修和人为损毁己经丧失了它昔日的功能,成为一条水利废品摆在半山腰中。

因此这个村最大的困惑又是没水喝,一到秋季,孩子们下山读书,放学最重的任务就是用气水瓶从山下提水回家。

在最干旱的时候政府还要派车送水上山。居住在石灰岩地段的九个自然村,耕地面积年年在缩小,旱土几乎年年绝收,现在村民饮水全靠天降雨和政府送水解决。

1966年秋,当地百姓实在不想再受干旱的折磨,有数十人找到当时称人民公社的干部,要求干部向上级汇报,在关溪长年受干旱最严重的大队兴修渠道。

当时的公社也非常重视老百姓提出的意见,便逐级向上级汇报。上级也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就是缺少资金。不过公社干部还是组织老百姓开始找水源,搞设计方案,筹措资金,由于困难太大搞了6年多还是没修成。

人们还记得1975年就在张松林*上任的第一天,当地老百姓就找上门来,请求新来的*为他们缺水喝办点实事。面对老百姓的请求,张松林*深感责任重大,当月就带领四个工程队在关溪的悬崖峭壁上探寻了半个月之久,爬陡坡走山路100多公里,一路走到莽山才发现那里水源丰富,但源头分散,只能靠一节一节将水汇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有水到达关溪。大山上荒芜一片,人烟稀少,陡峭险峻,张*他在找水源的过程中差一点就掉进了万丈深渊。水源找到了,他又连续三个月白日黑夜跑村串户,共开大小社员大会300多场,组织重新探路、测量、设计、制定修渠详细方案。

当时一位叫曹再良的水利专家和一些农民技术员根据水源分散的具体条件,设计出了渠道的第一套图纸和方案,方案上将90多条小水源汇集在一起,在后来的施工过程中图纸共修改20多次。渠道计划从莽山山麓五指山上一节节栏截引水,全长共50多公里,取名为雄关渠道。引水受益的公社有关溪、岩泉、粟源及广东的乐昌秀水等,渠道经过的地方几乎是石灰岩地质结构,大小桥梁和渡槽有20多座,因此图纸设计要求很高。测量队的任务更艰巨,在三个月的测量中,队员们吃住几乎都在山上,由于条件限制,技术员没有精密仪器,全凭自已的实践经验在崎岖的山路上一笔一画绘制出来,这让当时张*激动得流下眼泪来。

通济祠

千万兵相扶 祀奉 招德灵应尊候 通济祠福主张仙七八公合庙文武众神。御封将军 罡将随身。

重建通济祠:通济祠古庙年代既远不知创于何时,至道光年间复修。庙中奉汉伏波将军及唐昭德尊侯,二圣岁中祈祷灵应因年长月久庙宇倒踏,经乡村首士胡普生、廖谨旺、余永为等十五人商议,于1998年重造古庙多得各方善士捐款。1999年立。

通济祠田记:通济祠古庙也年代既远,不知创于何时,至道光年间,乡中善士纠合同志踵事而增华之庙貌为之一新中。奉汉伏波将军,及唐昭徳尊侯二像岁中祈祷灵应甚者第向来庙田无几止,有弌畆二合,岁丰可得谷六担,居斯庙者每不敷用甚非立庙事神久远之计也,岁已己乡士等倡议加增亩田以为庙祝终岁香烛之需,因立捐簿,向各乡而勤募之后不知道拘多寡随其意之乐幸远近人受神护佑之恩其众闻斯举即靡不踴躍而争觧嚢相助焉。不数月捐凑纹艮七拾兩当,買田弍畆六分,支用艮肆拾余两,下存艮叁拾两,为他日再置田亩而庙中之香烛,可以足支持有是田而庙祝之衣食可以水赖谓非一时之盛事也,哉兹乡士等欲勒诸贞,以悉久远因请记于余余乐援笔而为记之,并将各X各臚创于后以誌不朽云。

邑庠生崙圃氏吴先骝拜撰

首士:罗士元、显聪、吴椘珍、潭祥洋、陈定祖、邓有志、李珍发。

石匠:王秀清之兄弟

西京古道的古桥,前面旧房基可能是西京古道的茶房,房基与墙中间就是西京古道,

穿风亭

在通济祠到这里大约一公里,然后沿着这条西京古道,穿过田间到穿风亭。

往前沿山边走,就是往关溪谢家--余家--谭家--龙头--穿风亭--锡塘村--沙市洞--笆篱堡--连州等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