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笔意亦灿烂

芳菲笔意亦灿烂

首页角色扮演销魂一曲更新时间:2024-06-19

——赏读徐光文主编的牡丹诗词集《牡丹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白居易为人间春归,山寺花开而惊叹的时候,北国临夏的四月,正是春花烂漫,牡丹争艳的时候。桃杏似霞,梨花如雪的三月刚过去,便迎来了“四月牡丹,五月芍药”盛开的时节。而与之相伴的还有紫气氤氲的丁香,泛黄跃金的黄玫瑰,满树落霞的朝鲜槐。清晨,初日鲜泽,阳光明媚。澄明的空气中漂浮着甜滋滋的花香,令人陶醉。在这馨香的引领下,脚步不由自主地到了滨河南路的十里花圃。远远望去,人头攒动,佳木披锦。走近一看,垂柳掩映,兰花围绕的牡丹花园里,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各色花朵像聚会一样,竞相开放。红的、粉的、紫的、黄的、白的、青的,挨挨挤挤,一片灿烂。碗口大的花朵花瓣娇嫩,色泽艳丽,露珠滚动,清香四溢。细细审视,神情兼备,姿态各异。有的如贵妃醉酒,娇艳欲滴;有的如西施含笑,情态怡然;有的如昭君蹙眉,若有所思;有的如佳人娇羞,欲言还休。几朵几朵的缀在一起,几簇几簇的并在一起,仿佛是一片偌大的花的海洋。

然而良辰苦短,盛景不长。花开十日,艳丽的花朵便日渐萎靡,红衰翠减。落英缤纷,香消玉殒。兴犹未尽的人们不免触景生情,怅然若失。此时,丹青*客却将美丽牡丹之形色神韵倾注于他们的思绪笔端,于是,万紫千红,葳蕤生姿的国色天香便开放在诗词画卷之中,给人们以更加美的艺术享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记忆中的摇曳芳姿,走进徐光文先生主编的《牡丹吟》的诗词大花园中,去观赏先贤今人笔下盛开的牡丹。

翻开《牡丹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牡丹。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两首题为《沉香亭咏牡丹》的诗是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的两首,它其实不是写牡丹而是写杨贵妃的,只是借了牡丹之美做个比喻罢了。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酒醉奉诏而作。在诗中,他把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交相辉映,同蒙唐玄宗的恩泽。第一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是说美丽的贵妃像带露牡丹,即就是梦中的神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也不及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这是以衬托的手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第二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可见,在李白眼里,名花牡丹也和美人一样倾国倾城的,能够消解“春风无限恨”的。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栏内,人倚栏杆,十分优雅风流。这两首诗是用牡丹喻美人,用美人映牡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样写,既赞美了贵妃,也提高了牡丹,因为只有牡丹才有资格比喻绝世佳人杨贵妃,她就是“一枝红艳”,正是人借花美,花以人扬。这首诗选入写牡丹的诗作范畴内,用意在此。

诗是感情的产物,它是以感情来引领的。《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就成了诗。当然其中还需要艺术的加工,加工的过程就是构思创作的过程。所以诗虽然是文字形式,但诗歌意象呈现给我们的是立体的、三维的。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笔下的牡丹,他不但用较多的笔墨借用绝代西子,天上月桂,瑶池幽兰,夺目云霞来比喻、反衬牡丹的娇艳美丽,而且以“璧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白居易《牡丹》)来评估牡丹的价值,深化了认识,喜爱之情更加凸显,情感更加丰满。因此他认为“*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同上)牡丹的美丽神韵是难以描摹和刻画的。

而在诗人元稹心目中,牡丹乃是天上之物,一旦看见,便会心明眼亮,智慧顿生。“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元稹《西明寺牡丹》)极尽夸张和渲染,牡丹雍容华贵之气不言而喻。我们知道,牡丹并非是“琉璃地上生”“天女盘中见”这样写,也是对牡丹高贵之气、喜爱之情的极致宣泄。

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文学创作更是个“求异”的思维过程。要做到与众不同,就要挖掘事物本质中被现实生活所淹没的闪光点。南唐诗人孙鲂就是从这种思维出发的。他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不写牡丹开放之盛景,却写牡丹凋落之寂寥,别有情趣。“未发先愁有一朝,如今零落更魂销。青丛别后无多色,红线穿来已半焦。蓄恨绮罗犹眷眷,薄情蜂蝶去飘飘。 明年虽道还期在,争奈凭栏乍寂寥。”(孙鲂《牡丹落后有作》)写寂寥就是写热闹,这“青丛无多色”,“蜂蝶去飘飘”使眼前乍空,但“绮罗犹眷眷”,这岂不销魂。 以写牡丹凋落后人们空倚栏杆,怅惘寂寥的情景来反衬出牡丹花开时节的热闹给人的影响之深,这是暗写的手法,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的。

“求异”思维不仅是在技巧和形式上的突破,在思想上也会有“旁逸斜出”,请看北宋诗人王溥写的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王溥《咏牡丹》)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将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用枣花虽小,有甜脆可口的果实;桑叶柔弱,能养蚕结丝来对比,指出牡丹虽然美艳,但只是虚妄的外在美,没有实用价值的。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当然王溥在这里是借物喻人的,以牡丹象征一类人,借以批评那些徒有其表,碌碌无为的人,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并不是真的不喜欢牡丹。这种标新立异其实就是审美上的一种升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牡丹神韵难写,但是唐代女词人薛涛却有神来之笔,请看其作: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薛涛《牡丹》)

在薛涛心目中,牡丹是有思想情感的,她说自从去年别离之后,两相思念,泪湿红笺。常害怕你我的相遇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一样,梦醒而散,又哪里知道春天来临,我们又像刘晨、阮肇遇见仙女那样重逢相见呢。我们像恋人一样抵足而眠,倾心而谈,互诉相思。我们的心语只有通过袅袅幽香来相互传达了。她认为花香是可以传情达意的,多么浪漫的想象,多么传神的笔触,令人遐想,感动。

这首诗把牡丹拟人化,把牡丹当做自己热恋中的情人。运用两个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惊喜欣悦。全诗感情跌宕起伏,笔触细腻曲折,余韵无穷,极具艺术魅力。是该书中最具传神的佳作。

同样是写牡丹,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眼里的牡丹却是熟悉而亲切的,是可亲可近的,一反众多诗词里牡丹的圣洁和高贵的形象。“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范仲淹《西溪见牡丹》)透过这样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笔下牡丹的生命力与亲和力。

许多人看牡丹,写牡丹,都是为了陶情怡性、遣愁解闷。而陆游则不同。那么,他笔下的牡丹又是怎样的呢?“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陆游《赏小园牡丹有感》)爱国诗人陆游是个抗金战士,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大多数诗词都浸透着爱国情怀。这首诗是陆游观赏家中小园牡丹时有感而作。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从而激发出了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慷慨义气跃然纸上。这是唯一的一首用牡丹点题,而抒发与牡丹无关的思想情怀的诗作。这是情感的递进和升华,也是这首诗的闪光点和动人之处。

虽然古人笔下的牡丹惟妙惟肖,神形兼备,但我认为,在古代,牡丹作为名花那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园囿花圃中的尤物,普通百姓是不会轻易看到它的。而今,牡丹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更是作为产业,规模种植,连片开发。花开时节,如锦似霞,蔚为壮观。而今人写牡丹的诗词文章更是连篇累牍,不胜枚举。选入《牡丹吟》的,不乏上乘之作。张思温的《牡丹引》以游记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牡丹的美丽及游园赏牡丹的过程、心情、感想。“寻胜偶入大拱北,香风馥郁拂绮罗。只惜二乔黯颜色,周郎不顾奈若何。”(张思温《牡丹引》)以香风拂罗衣形容看牡丹的潇洒情景,以二乔黯颜色反衬牡丹的光彩夺人,看见牡丹,连周郎都不顾惜小乔了,可见牡丹的吸引力有多大。虽然不出古人状物写景之俗套,但依然活泼传神,形象生动。“种花自是乡人乐,更喜时清民不忧。”(同上)却是从种花情趣联想到国富民殷,万民乐业的盛景,由物及国,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思想境界。

“雍容冠花王,尽染国色香。武周不自信,洛阳添盛装。”诗人韩慧群的《咏牡丹》引用武则天怒贬牡丹的典故,高度概括地反映出牡丹的高贵美丽。试想,连权倾朝野,花容月貌的人皇武则天面对牡丹之美艳产生不自信、妒忌之情,更遑论凡夫俗子与之相比,由此可知,牡丹之美是无法比拟、无以复加的。其实,牡丹之被贬洛阳,是因为牡丹不畏权势,不遵武则天旨意不在隆冬开放,其中是否有武则天的嫉妒之情,后人不得而知。但作者却以武则天的不自信来阐释此典故,以达到反衬牡丹的效果,不能不说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新颖。

而李如盛的《四月八日赴红园赏牡丹》却是将牡丹的奉献精神作为赞美的中心来写的。“不为斗妍呈粉紫,但求清香满天涯。”牡丹虽然华贵,但其播香吐艳,并不是想与群芳争春,而是想把美丽献给人间。作者能从这种情怀立意,也是别开生面,令人赞叹的。

无论是丹青高手还是诗词名家,其作品的形成过程是意象的再创造过程,其中不仅需要作者的细心观察,还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审美意识、价值取向、思想情趣、文化习俗、艺术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参与。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艺术思维过渡的过程。因此,作者的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是创出好作品的基础。尽管作品中的意象并不是作者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形象的直观反映,而是客观事物投射在其思想情感镜面上的影像,但是没有前期的感性认识是无法完成作品的。当然,文学创作还不同于绘画,它不仅是对事物本身(如牡丹)的描摹刻画,而且还要利用与其无关的事物来对照衬托,运用形容、比喻、借代,夸张、拟人、衬托、通感等修辞手法,全面地、深刻地对对象进行描述,以期达到更丰满,更鲜活,更灵动,更传神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当中作者比喻牡丹,运用的喻体很多,有美人、神女、云霞、云锦、锦绣、火焰、红玉、蝶翅、鹤翎等,而对于缥缈不定、难以捉摸牡丹幽香,多用通感的手法,喻体有月光、水色、蝶梦、幽魂等。而作者们对于牡丹的称呼更是异彩纷呈,有第一花、洛阳花、倾国花、富贵花、花里王、名花、花魁、花后等。通过艺术加工,给读者奉献了立体的、绚丽多彩的诗歌意象。同时,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因此,《牡丹吟》中的每一首诗作无不放射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胸怀、抱负,是作者内心世界五彩光束中的一缕。

牡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被誉为国花。它是和平盛世,幸福生活的象征。千百年来,牡丹的形、色、神、韵、品、味,备受尊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河州牡丹有800年的栽培历史,因其花冠硕大,香味浓郁而享誉全国。更因有清代诗人吴镇的一句“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而被传为佳话。在当下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开发牡丹资源,挖掘整理牡丹文学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风尚良好转变,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牡丹吟》这本册子,收录了从唐代至今的68位诗人的113首诗词。当然还有许多古今牡丹诗词未被收录,但是,编者遴选的这一百多首诗已经囊括了牡丹的形貌精神,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再多,也只有数量上的意义。由此可窥见编者的诗词鉴赏功底。

徐光文先生供职于文化单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这本《牡丹吟》是他搜集整理历代文人*客描写牡丹诗词,征集今人同好佳作而编纂成册的,是其在出版全面介绍临夏傩戏的《鳌头傩》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文化人,他非常勤奋,不仅在挖掘保护研究传统文化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遗余力。而且,常常日做业务,深夜临帖,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的敬业精神、担当意识、奉献情怀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

最后,就让我以一首小诗来表达阅读这本书的心得感受。

赏罢牡丹独倚阑,欲将芳华著笔端。

落英过后读诗词,芳菲笔意亦灿烂。

文章来源:临夏文联 作者:马钰华

来源:牡丹月里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