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以后,秦并六国之势已经形成。面对强秦这个虎狼之国,六国的有志之士上至诸侯卿相,下至闾巷布衣,都激于义愤,奋起抗秦。将相士大夫如廉颇、蔺相如、屈原、唐雎,布衣如鲁仲连、侯嬴、朱亥等,而以匹夫之侠奋起抗秦最为悲壮的要算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幕了。
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击剑。曾以剑术游说卫之君,没有得到任用。后来他到榆次(今山西省榆次县)与当地一位豪侠盖聂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并不与他计较,一走了之。继而到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戏,为争执博局上的通道,鲁勾践发火骂了他,他又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荆轲到了燕国,跟一个*狗的屠夫和一个擅长击筑(一种乐器)的人叫高渐离的交上了朋友。每天跟这两个人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唱歌。过一阵子又一起哭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看见他们似的。荆轲虽然混迹于屠夫酒徒之间,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燕国的隐士田光看出他不是个平庸之辈,待他很好。
过了不久,恰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姬丹逃回燕国。太子丹以前曾在赵国作过人质,而秦王嬴政也是出生在赵国,当时二人很要好。后来嬴政作了秦王,燕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嬴政对他却很不客气。一怒之下太子丹逃回了燕国。
当时秦国正大举进攻齐国、楚国和三晋,眼看就要轮到燕国了。燕国君臣一片恐慌。太子丹见国难临头,再加上他对秦王的怨恨,很想报复秦王。就去问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劝他要慎重,不要触摸秦王颈下的逆鳞。
又过了不久,秦国的大将樊于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以为不可,对太子丹说:“留下樊于期,就更要触怒秦玉,危及国家安全,倒不如让樊于期到匈奴去。”太子丹不忍心抛弃朋友。鞠武无奈,又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先生。田光来拜访太子丹,二人坐定,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丹离开座位请求道:“燕与秦势不两立,请先生多留意。”田光自称年老体弱,已不能图谋国事。就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太子丹表示很愿意与荆轲结交。
田光随即起身去找荆轲,走到门口,太子丹郑重地嘱咐他说:“你我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啊!”田光应了一声,曲背弯腰,慢慢走着去见荆轲。对他说希望他去宫中拜访太子。荆轲答应了。田光又说:“我听说年长有德行的人做事,不让别人怀疑他。现在太子告诫我不要泄露国家大事,这说明太子不信任我。一个人的行动如果让人怀疑,就算不得有节操的侠义之士了。”他想以死来激励荆轲,就说:“希望你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死,事情不会泄露了。”说完田光就自刎了。
荆轲去见太子,说田光已死,并转述了田光的话。太子跪在地上拜了两拜,痛哭不止,说道:“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露,是想要完成这件大事。现在田先生以死来表示他的心迹,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荆轲落座之后,太子却离开坐席向荆轲磕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的无用,使我能够见到你。这是老天可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孤儿呵!如今秦王贪得无厌,他已经灭掉了韩国,又向南攻打楚国,向北进逼赵国。等赵国降秦之后,灾祸就要降临到燕国了。燕国本来就很弱小,多次被战争拖累,现在就是动员全国的兵力,也抵挡不了秦军。各国都畏服秦国,不敢联合起来反抗。以我的想法,如能找到一位天下无双的勇士,派遣到秦国去,以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利,如能趁机会接近他,像曹沫胁迫齐桓公那样,胁迫他全部归还各国被侵占的土地,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机刺死他。秦国的大将统兵在外,而内部出了乱子,君臣就会互相猜疑。趁此机会,各国得以联合起来,这样就一定能打败秦国。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把这个任务委托给谁才好。请您留意这件事。”过了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磕头,坚决请他不要推让,荆轲才答应下来。
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住上等的宾馆。太子每天都去问候,供给他牛羊酒馔,还不时进献给他珍贵物品和车马美女。尽量满足他的*,让他过得舒适开心。
过了很久,荆轲仍无动身的表示。秦国这时已派大将王翦灭了赵国,进军到达燕国的南部边境。太子丹很焦急,便请求荆轲说:“秦兵渡易水只在旦暮之间,我虽想长久地奉陪你,恐怕也办不到了。”荆轲道:“这话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向你请示行动。但现在去秦国,如果我没有足以使秦王相信的东西,那是难以接近他的。秦王现在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樊于期的脑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进献秦王,秦王一定会信任我,这样才能成功。”太子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请你另想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丹于心不忍,就私下去会见樊于期说:“秦王对待将军也真够刻毒了。父母家人全被*死或被没为官奴。现在又听说要用黄金百斤和封邑万户来购买将军的脑袋,你打算怎么办呢?”樊于期仰天长叹,泪如泉涌,说道:“我每想到这些真是痛入骨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荆轲道:“我现在有一个办法,既可解除燕国的危难,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于期走到荆轲面前问道:“什么办法?”“我如能借将军之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我左手拉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之仇可报,燕国之耻也可雪了。将军以为如何?”樊于期捶胸扼腕道:“此是我日夜切齿碎心之事,如今才听到你的指教。”于是便自刎而死。太子听说此事,驾车前来,伏尸痛哭。事已至此,也只好将樊于期的头颅装在匣子里密封起来。
太子丹还从赵国的徐夫人那里,花黄金百镒购得一把天下最为锋利的匕首,让工匠用毒药水淬它。用此利刃试验*人,只要渗出一丝血,受试者无不毙命。于是就整理行装安排荆轲出发。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13岁就敢*人,人们都不敢用反抗的目光看他。太子便派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荆轲等待另外一个朋友,打算同他一道去。那人住得很远,还没有到来。而荆轲已为那个人准备好了行囊。过了几天,太子丹见荆轲还不动身,怀疑他是不是反悔了。又对荆轲说:“时间不多了,荆卿反悔了吗?那么我就先派秦舞阳去吧。”荆轲一听火了。斥责太子道:“你怎么这样派遣?只顾去而不考虑能不能完成使命,那是傻小子也能办得到的。何况这是仅提一把匕首到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暂时不能出发,是要等待我的朋友一起去。既然太子嫌我迟缓,那我马上就上路。”
于是荆轲便带着秦舞阳出发了。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了路神,然后登程。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出了低沉苍凉的歌声。送行者无不为之流泪。众人边走边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激昂慷慨,送行者个个双目圆睁,怒发冲冠。于是荆轲上车,头也不回一直向前去了。
到了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重礼去见秦王的宠臣嘉蒙。嘉蒙就去向秦王说:“燕王实在是畏惧大王的威严,不敢抵抗。愿意像各诸侯国那样,向大王称臣,交纳贡物和赋税,只要能保住先祖的祠庙就行。但燕王不敢亲自前来,便特以砍了樊于期的头,用匣子密封,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派使者来拜见大王,请大王指示。”
秦王一听,大为高兴,就安排了最隆重的仪式,在咸阳宫接待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樊于期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走了进去。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浑身发抖。满朝大臣都感到很奇怪。荆轲回过头来讪笑秦舞阳,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人,没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请大王宽容。”
秦王对荆轲说:“拿地图来看。”荆轲随即献上。秦王伏案展开地图仔细观看。快到尽头时,匕首露出来了。荆轲猛然跃起,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直刺过去。秦王大惊,慌忙起身躲闪,撕裂了衣袖才没有被荆轲抓住。秦王急忙拔他的佩剑,因剑太长,加上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太紧,一下子没有拔出。荆轲窜过来追赶秦王,秦王只得绕着柱子跑。因为事情来得太仓促,满朝大臣惊得目瞪口呆,都失去了常态。依照当时秦国的法律,侍从大臣上殿不许携带任何兵器。侍卫兵士排列在殿下,没有诏令是不准上殿的。急迫之际,秦王来不及召唤下面的武士,因此荆轲才能追赶秦王。大臣们没有武器,只好徒手对付荆轲。这时,有个侍从医官叫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囊击中了荆轲。秦王惊惶失措,还在绕着柱子跑,有个侍从大臣喊:“大王,把剑推到背上!”秦王急忙将剑推到背上,才抽出剑来。挥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下了,便举起匕首投掷秦王,可惜没有击中,匕首扎在柱子上。秦王挥剑再砍荆轲,荆轲被砍伤八处。他知道事情已不能成功,便靠着柱子,岔开腿坐着骂道:“事情不成功,是我想要劫持你,一定要得到你的承诺去回报太子。”
直到这时,侍卫武士才冲上来*死了荆轲。秦王好大一会儿喘不过气来。
因为这件事,秦王大怒,便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国很快也就灭亡了。
荆轲是一位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悉和称颂的豪侠人物。司马迁当时是从他年轻时的一位老师董仲舒那里听说了荆轲的事迹的。而董仲舒就曾同那位在秦廷上以药囊击中荆轲的夏无且有交往,所以对此事知道得很详细。司马迁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将荆轲的为人和事迹写进了《史记》中,描绘了一个深沉克制,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惜自我牺牲、重义气、重然诺的豪侠形象。
荆轲既不是能征惯战的武略大将,也不是什么公卿贵族。他仅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却有济世安邦之志的豪侠之士。他要刺秦王,决不是仅为燕太子丹报私仇,也不是为了个人名声或恩怨。他的行刺是激于义愤,是为天下除暴以救亡图存。荆轲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他很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他同盖聂论剑,被盖聂“怒而目之”,同鲁勾践博戏,又被“怒而叱之”,他都不与计较,主动退避,决不愿为这些小事去作无谓的牺牲。这颇有点后来韩信那样的甘受“胯下之辱”的味道。
荆轲到燕国以后,同狗屠和高渐离交上了朋友。常在闹市之中击筑饮酒,时而高歌,时而相对饮泣。这种悲喜失常的状态,正是其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流露。所以,到了太子丹请田光来以燕国的国事相托时,他就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了。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从事前准备到易水送别再到秦廷行刺,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有勇有谋,刚毅果断,充满侠义精神的英雄形象。
在这极为悲壮的一幕中,田光以自刎来激励荆轲,樊于期也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头颅。但终因荆轲准备不足,剑术不精而归于失败。但是,真正的成败并不在于他能否刺中秦王。不能寄希望于一刺一击而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当时,秦统一天下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即使行刺成功,秦国也决不会“悉反诸侯侵地”,使天下恢复到诸侯分封的稳定的奴隶制时代。但当时,“秦取天下多暴”,每有侵伐,常至“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其残暴行经,为时人所不能容忍。所以荆轲奋起抗秦,正反映了弱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仍是正义之举。这正是历代人们对荆轲之事传诵不衰的原因所在。东晋时的陶渊明有一首《咏荆轲》诗,正反映了人们对荆轲的敬仰之情,诗云: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声明:图文资料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