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关青史
◆本文作者原创,洗稿、抄袭必究
卷首语大家好,这里是吴关青史,我是关叔。想了解更多有趣历史知识,请点击关注哦
我有一个广东的朋友,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
“类好啊,我嘅粤语点样?”
“别开玩笑了,我不会粤语,我是客家人,我说客家话。”
“客家人?中国有这个少数民族吗?”
闹了不少笑话。其实这是我们对客家误解,客家人也是汉族,客家话也是广东话。广东话大致可以分成三个语系,除了广府话,也就是粤语外,还有就是客家话和潮汕话,但因为我们从小受香港那边电视影响,再加上珠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很多人就以为广东人说的就都是粤语。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个观点。客家是一个汉民族的一个民系也就相当于汉民族的一个分支。但客家民系族源的迁徙情况、族源是一个还是多个、民系形成于何时何地、客家命名由来等有关客家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问题,一直都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定论。
关于客家人的主体结构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衣冠南渡的士族,有人说是逃难的平民百姓。有人说客家其实是南迁的人汉民,有人说是其他带有汉民族它特性的本地土著。有人说客家早在五胡乱华时候就形成了,有人说是在宋元时期形成的,有人说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
客家人现在分布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八千多万客家人,而闽粤赣边区可以说是客家民系的基地。研究客家人的形成对于整个东南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家研究先驱罗香林教授雕像
客家的源流客家人是近代学者罗香林最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民系,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说客家人来自中原,而现今的客家人和中原人无论语言还是相貌差距甚大。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
而在他所著作的《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罗香林又提出了“五大迁徙”的说法,他认为客家民系之所以分散在各地,却操持着同一种语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来自“中原衣冠旧族”,而些客家先民又因为各种战乱等原因分散。
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语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亻厓话 )、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 )等称呼。但无论这个称呼怎么改变,这个族群都被赋予了客人的属性。
在异乡则为客。“客家”是“以客地为家”的缩写。
客家首府汀州古城墙
我朋友他爸妈在广东住了一辈子。跟大部分广东人一样,对外省人都有一点排斥。其实没有恶意,只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一辈子都活在广东,对外边的世界也不了解,本能就会感到害怕。比如他们会跟他说,以后结婚不要找“外省妹”。但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对广东来说,其实他们也算是“外省人”。
九州初肇,中土发祥。迁徙才是客家人的根。从中原腹地到荒蛮南方,从割据战乱中逃脱到开垦荒地,客家人保持了汉民族绝大部分的文化和民族属性。我们现在看客家的一些和其他族群迥异的习俗,我们不得不喟叹于他们对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这种在千年的漂泊中,在万般的磨难后保留下来的对文化的恪守,对文化记忆的定格,正是来自于汉民族的文化自尊,客家先民们在南越大地上披荆斩棘,从混沌中*出重围,在困境中崛起,在万里长旋中,虽散居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却拥抱着同一个民族的根。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山西洪洞有棵大槐树。明初的时候为了填补因为战乱造成的南方人口的空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所以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每人想离开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古人说故土难迁。没有谁会想到去抛却自己家族经营了数百上千年的土地。
而客家人的五次迁徙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趋利避害,为了生存。
大迁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流亡的血泪史。
第一次迁移因晋代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引起,中原第二支避难的汉族南迁远至赣省中、南部,近则仍滞留颍、淮、汝、汉诸水间,休养生息。历史上把这次的迁徙称为“永嘉南渡”。
隋唐时因天灾人祸,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战乱,客家先民第二次迁移入鄱阳湖平原,并至赣南、闽西南等地,留居颍、淮、汝三水末徙的东晋移民,亦有一部分为客家先民,他们这次迁移,远者达惠州、嘉应、韶关等地,近者则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更近者到达赣南各地。
至宋太祖统一中国,陆续南下的汉族稍得安顿。其后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客家先人不得不进行第三次迁移,多分由赣南、闽南辗转流入粤东、粤北,或勤王随驾战死、流徙。
自康熙初叶至乾嘉之际进行的客家第四次大迁移,起因是本民系内部人口膨胀,外加清廷统治中国的影响,又逢此时四川和广东沿海各地、广西苍梧柳江所属各县以及台湾,因兵灾或迁界衰落,或本来人稀,亟须招致农民前往垦殖。
客家迁移运动第五时期则自同治六年启动,多分由粤中粤东迁徙至高州、雷州、钦州、廉江各地,或更渡海至海南岛西南部。
客家山歌
但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人口的大规模的流动也从未停止。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北回、西进和南迁。
北回:明末清初,粤东、闽西客家人口过剩,而赣南则地广人稀,所以在这期间客家人开始向赣南迁徙。再加上抗战期间,赣南山高水远,所以也有很多粤东和粤北的客家人迁入赣南。
西进:客家人在广东境内有三次大迁移:一次是明末清初因起师抗清兵败后被迫迁移;一次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后迁海复界;一次是同治年间西路客土械斗之后。此外,因工作、职业关系,历年都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广州、汕头等市区、市郊。
明末清初,为解四川战乱后田园亟待垦殖之需,出现了著名的清前期延续近百年“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其中不少移民就是客家人。
祖籍广东大埔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南迁:海南岛(琼)——明朝已有高州、化州等地的客家先民渡海赴琼经商。鸦片战争后,广东更有不少人渡琼谋生,成为日后的“老客”。粤西客土械斗及太平军失败后,又有大批两广客家人渡琼,成为“新客”。
其他地方比如香港和澳门,香港早在300多年前就有客家村。还有台湾以及南洋各国都有客家人的踪迹,可以这么么说目前客家人已经遍布世界。
我的名字叫客家人香港和台湾很多艺人都是客家人,比如说香港的曾志伟温兆伦温碧霞,SHE里据说Ella和Hebe都是客家人。台湾05年有部客家语的电视剧叫《恋恋旧山线》,得了金钟奖,原声带当年也得到金马提名。里边有首歌叫做《改变》,是用客语唱的。
客家文化的维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共同的语言,客家话。客家话具体形成在什么时候具体已经不可考。很多研究表明,客家话最迟在南宋已经形成。
客家人有一句家训叫做“宁卖祖宗田,毋卖祖宗言”。足见客家人对于自己母语的重视。
客家话的主体是中州韵音,也就是郑州土话。
客家先人搬离了故乡,他们一望三回头,仔细关上了院子门,再回头看看这个自己祖祖辈辈生活耕耘的土地,背上了行囊,步履不停地来到了百越大地。
有很多人说客家人的祖先是衣冠南渡色士族,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够保存汉民族的文化还有那些传统。钱穆先生说:“南渡者皆盛流名族。”
客家围龙屋
其实不论是士族也好,是平民百姓也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战乱,还有偏僻艰难的生活环境,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兽,而这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特性。
客家的传统建筑“围龙屋”是“逃难文化”的见证之一。因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就是围龙屋。围龙屋一般只有一两个大门,大门一关就是真正的“闭关锁国”,且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根本就是一个环形性质的黑城堡。
千年迁徙,万里长旋。客家人有着一种提问数的味道叫做漂泊。九死一生,当那些先民在山高水远之间,午夜梦回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想起离家的那天,关好的院门,离家的老黄狗,纵横交错的阡陌,秋天到了院子里的枇杷树结果了,梦中惊醒,湿透的枕巾。这种感情叫做思念,这种思念思念,又怎么不叫人断肠?
“客家人”——一群以客地为家不知何处为故乡的人。
再说个小故事。朋友家有本族谱,上面写着他们家是从山西太原问县来的,后来另外一个也是山西太原的朋友说太原没有一个叫做问县的地方,倒是有个叫做清徐的县,清风徐来,可惜不是自家。可能问县改名了,说来悲凉,自己居住广东,可是广东不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真正的家乡已经无处寻觅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继续关注吴关青史,我是关叔。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加转发哦,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
2、董励《客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