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因为没有做好防火?毛泽东的评论一针见血

刘备在夷陵惨败于陆逊,因为没有做好防火?毛泽东的评论一针见血

首页角色扮演仙灭山谷更新时间:2024-05-08

公元221年七月,汉昭烈帝刘备为了给败死的爱将关羽复仇,起倾国之兵大举东进,直指背信弃义的“盟友”——东吴孙权,试图夺回被吕蒙所袭占的荆州,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仅仅一年后,身经百战、几乎转战全中国的刘备竟输得灰头土脸,被初出茅庐的陆逊*得全军覆没。就如《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所载:“权将陆逊大败刘备,*其兵八万余人。”

夷陵之战后,刘备多年以来所积攒的百战精兵就此丧尽,至于军粮、器械、甲胄、战船等战具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许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以及智谋百出的谋士也死于此战,诸如张南、冯习、马良等人都在夷陵的烈火中毙命。

可以说,夷陵之战彻底打断了蜀汉的脊梁骨,三魂七魄也散了一半。若非诸葛亮有天人之能,蜀汉恐怕早就土崩瓦解了。虽然出兵灭蜀的是魏国,但实质上,是东吴消灭了蜀国。在荆襄之战中,吕蒙摧毁了关羽的水军;夷陵之战,陆逊又摧毁了刘备的陆军。从此以后,刘备统一中国的梦想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作为百战老兵的刘备,为何会输给年轻的陆逊呢?古往今来,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们说法不一。魏文帝曹丕曾说: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曹丕认为,刘备的兵力本来就不足以灭吴,还联营七百余里,分散自己兵力,这不是取败之道吗?

有部分学者认为,刘备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没有注意防火。就如清代儒生钱振鍠所言:

“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草耳。意先主连营,皆伐草木为之,逊其如之何?”

说白了,就是刘备如果用土石作为营垒,陆逊恐怕就用不了火攻了。

还有人认为,夷陵之战的失败,在于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不仅没有参战,甚至未出一策,没有表明任何立场,这属实怪异。只是在战败后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

翻译来就是,如果法正在,就一定能拉住主公不让他东征;即使东征了,也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那么刘备到底怎样才能在夷陵之战中获胜呢?一千多年后,伟大的军事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刘备输在没有在运动中歼敌。

一、刘备为什么要连营七百里

前文提到,曹丕笑话刘备连营七百多里,将兵力分散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之中,简直是取败之道。这段评价看似高明,实际也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

曹丕本身就是个败仗篓子,是个以不知兵而出名的大文豪。以他来评论刘备这个百战老兵,实际就是外行评价内行。刘备连营七百里,不仅不是反映他托大,反而能显示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本色。

吕蒙袭*关羽后,东吴便鲸吞蜀汉所据有的荆州地区,包括江陵、公安以及荆南四郡,从而将蜀汉堵在了三峡之内,占尽了地利。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诸军讨伐东吴。一开始,刘备水陆并进打得相当顺遂,很快就打到了长江峡口,其前军打到了夷陵,也就是今天宜昌东南长江的北岸,从而开辟了滩头阵地,确保了向荆州方向投送兵力的畅通无阻。

就当刘备准备继续东进,一举拿下江陵之时,初出茅庐的陆逊却不准备再退了。

陆逊本名陆议,出身于东吴大族。东汉末年,孙策强势*入江东,给陆氏家族造成了巨大灾难。(宗族百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面对孙氏这个强势的入侵者,陆议非但没有选择反抗,反而选择了屈服。甚至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逊”。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怂”。

陆逊的服软很快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陆逊终于自周瑜、鲁肃和吕蒙之后,成为东吴第四个大都督。和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此时的陆逊并不是一个青年将领,相反他已经年过四十了。

在与刘备一开始的作战中,“陆怂”果然表现得很“怂”。明明占据了三峡的地利,陆逊却没能阻挡刘备的攻势。吴军只是在三峡通道稍事抵抗,便立即撤出,沿途要塞几乎全部被放弃。此时吴军的士气遭到很大打击。很多东吴将领便开始质疑陆逊的用兵:

和刘备作战,应该一开始就在三峡用兵,在各处要害地区进行防守,哪能让刘备一下子进兵六七百里呢?

然而事实上,多谋善断的陆逊有充足的理由放弃三峡。从地理形势来看,巫、秭归距离峡口夷陵偏远,且两岸山道崎岖,江流险滩众多,吴军逆流而上近百里与顺流而下的蜀军作战,无疑要吃大亏。

况且从人和上来说,刘备汹汹而来,士气正盛。此外刘备的蜀军,极其擅长山地作战,与蜀军在三峡作战无疑是以短击长,陆逊内心里也没有底。因此,陆逊宁愿放弃三峡,收缩兵力,在峡口与蜀军决战,从而以逸待劳。

由此可见,刘备半年时间就出了三峡,看起来好像势如破竹。事实上,这都是陆逊有意为之。作为“老革”的刘备如何能看不出来呢?因此到了夷陵,刘备并没有选择趁势突破峡口,直接攻击陆逊的营垒,而是就地屯驻了起来。

至于“连营七百里”,实际上就是在关键节点上“树栅连营”,设立兵站,保持三峡航道的畅通以及粮草、兵员的运送。刘备虽然军事天赋不算高,但经验还是很丰富,断不会做出分散自己兵力的愚行。因此,他还是将主力集中于前线。因此在史书中,不乏“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的记载。

因此,刘备“连营七百里”并不是什么错误,不是托大,也不是什么轻敌,而是稳扎稳打的谨慎表现。他似乎在等待长江水文条件改善,然后再大举进兵。

后世《三国演义》说刘备之败是因为连营七百里,实际承袭了曹丕的无稽之谈。一介未经战阵的公子哥,懂什么用兵呢?

二、刘备的致命失误

公元222年2月,吴蜀两军进入了长期的对峙时期。对于现在的刘备来说,有三条路线可以选:

其一,顺江而下,直取江陵甚至建业;其二,从江北夷陵道进行进攻;三从江南夷道发动进攻。蜀汉居于长江上游,对居于下游的东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就如后世的陆抗所说:

“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

陆逊迎战之初,也很担心刘备顺江而下:“臣初嫌之,水陆俱进……”

可以说,刘备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陆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形势对东吴十分不利。

然而就在这时,刘备却祭出了昏招。首先,刘备舍船就陆,将水军变成了陆军。同时还“缘山截岭”,一步步缓慢推进。

在江北的夷陵方向,刘备命名将黄权带两万精兵驻扎于此地,为的就是监视中原方向的曹魏军队,防止其趁火打劫。

在江南的夷道方向,刘备则亲率大军前往进攻。

很显然,刘备采取的是北守南攻的战略。刘备之所以不选择从夷陵方向进攻东吴,是担心蜀军遭遇魏吴两军的夹攻。因此便将主力集中于江南夷道,妄图攻占公安以及荆南四郡(这些地区都是刘备发家的根据地),和曹丕南北夹击江陵,从而恢复到刘备“借荆州”之前的态势。如此一来,蜀汉就将摆脱被夹攻的局面,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即使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刘备的做法也并不为错。攻打荆南,是最稳妥的打法。然而问题就出在,刘备打得实在太“稳妥”,将大好的战争主动权,让给了陆逊。

首先,“舍船就步”就非常不智,纵使益州水军不能和东吴水军相比,也不能就此自毁长城,白白丢掉一支具有高度机动力的力量。

其次,刘备在江南夷道步步为营,进展缓慢,让陆逊轻而易举地判明了刘备的进攻方向。夷道以西以狭长的山地为主,刘备的大军难以展开,陆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刘备遭陆逊堵击后,就只好连营五十多座,拉成一条长长的一字长蛇阵。

由此,刘备在夷陵地区的军团分成了两个部分,江北的黄权和江南的刘备。

刘备在夷道站稳脚跟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冯习、张南、傅戎等人带领数千人向陆逊挑战。

刘备的挑战让跃跃欲试的东吴诸将都感到非常开心,打了那么久的窝囊仗,这回终于可以好好打一仗了。谁知陆逊却说,刘备此举必然有诈,不可轻动。结果后来证明,刘备果然在山谷里埋藏了8000伏兵。然而这次诱敌,却成为刘备主动进攻的绝唱。

东吴诸将也想主动进攻,然而陆逊却“备以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的理由予以拒绝。

在陆逊看来,现在相持的局面反而对东吴有利。陆逊认为在“平原旷野”与蜀军对峙,则吴军难以抵挡蜀军的猛冲猛打,这是陆逊最为担心的事。而刘备恰恰选择山地进军,则其优势尽失,时间一长,自会疲于奔命,吴军守住险隘,以逸待劳,自可事半功倍。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将好好的阵地战打成呆仗呢?

众所周知,刘备并不是什么大军事家,行军列阵的基本功或许有,但是做到变通却就不行了。就如陆逊所说“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说白了,就是刘备一生作战败多胜少,不足为虑。

刘备之所以在夷道打“呆仗”,实际就是想复制汉中之战的胜果。对于僵持战,刘备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入蜀作战中,刘备与刘璋部队的对峙动辄以年来计算。最后都取得了胜利。

然而刘备却忘记了一点,当时他的身边有一个变数,那就是善出奇谋的法正。有法正的帮助,刘备才只能抓住敌军不经意的破绽,从而出奇制胜。例如在汉中之战中,正是法正想出的反客为主之计,阵斩夏侯渊于定军山,从而奠定了全胜之局。然而可惜的是,法正英年早逝,刘备身旁再无能出奇策之人。

至于诸葛亮,他必须坐镇成都,为刘备置办粮草。况且,奇谋妙策也非诸葛亮所长。和刘备一样,诸葛亮也更精于具体的战阵,更喜欢步步为营、平推对手。因此在夷陵之战中,作为刘备首席谋臣的诸葛亮却未出一策。由于失去了法正,最终被找出破绽的,反而是刘备了。

三、刘备之败

经过半年的相持,夷陵地区的气温逐渐转向炎热。年过六十的刘备,开始有些被热糊涂了。在炎热之下,蜀军瘟疫流行,逐渐出现了师老兵疲的状况。陆逊发现,刘备用兵越来越消极,出现了“计不复生”的景象。于是陆逊当机立断,消灭刘备,就在此时了。

首先,陆逊名夷道守将孙桓挑战刘备。对此,刘备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他大举出动,将孙桓团团包围。

然而刘备没想到的是,孙桓不过只是陆逊调动他的诱饵。陆逊真正的目的,是刘备的大营。此时,孙桓的处境岌岌可危,不断向陆逊求援。然而陆逊却压下了孙桓的求援信,反而命令大军立即向刘备的大营进发。同时,陆逊还下了个命令,让所有士兵都手持一把茅草

此时,梅雨季节刚刚过去,夷道的草木被炎热烤得枯黄。吴军摸到蜀军阵营前,开始顺风放火,蜀军猝不及防,瞬间大乱。

由此,夷陵之战的主动权彻底转交到陆逊的手中。随后,吴军诸军并出,将刘备的一字长蛇阵斩成了数段。蜀军所有的营寨都遭到了进攻,从而被各个击破。在短时间内,蜀军的营寨被击破40多座。

刘备见势不妙,赶紧带领主力撤围而走。然而孙桓那容你逃脱,拖着刀就来追击,直接断了刘备的后路。随后,陆逊的主力赶到,和孙桓一起围攻刘备。在四面围攻之下,蜀军大败,当场有上万人被斩*。

最后,刘备侥幸突围,沿途焚烧败军所遗弃的衣服和铠甲,堵住了道路。然而不久后,吴军再次*到。傅戎挺身而出,自愿断后,结果为孙桓所*。

刘备万万也没想到,自己英雄一世,竟被孙桓这个小辈追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最终,刘备翻山越岭走了一条小路,好歹才逃入了白帝城。

此战中,刘备所部数万兵马全军覆没。位于江北的黄权被吴军所隔断,陷入魏吴两军的夹击之中。无奈之下,黄权带领2万之众投降了曹丕。夷陵之战,以刘备全军覆没而告终。刘备一生败仗无数,但这一次却败得最惨,几乎输掉了所有的本钱。刘备死后,给诸葛亮和刘禅丢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若非诸葛亮天纵的才华,蜀汉恐怕早就灭亡了。

四、*的奇谋

在很多人看来,陆逊的火攻战术是获得夷陵之战胜利的关键。但在大军事家*看来,火攻绝非刘备落败的主要因素。他的失败,完全在于丢失了战场的主动权,消极应战,白白丧失了战机。

在阅读《陆逊传》,针对钱振鍠“刘备败于没有做好防火”的观点,*批注道: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刘备的战败在于“久战”,在于“师老兵疲、计不复生”。即使做好了防火,军心也会因为粮食不济而动摇,到时候还是会被陆逊抓住破绽,打成一场歼灭战。

因此*认为,刘备的取胜之道在于转守为攻,发挥上游机动性优势,顺流直插湘水,深入敌人腹地。这样做既因粮于敌,又分散了敌人的兵力,这是典型的外线作战思维。

在*军事字典里,从来不讲消极防守,一有机会,*就会寻求外线进攻,调动敌人,从而在运动中歼敌。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外线作战的典范。如此一来,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可惜刘备白白贻误战机。他过于迷信阵地战,将大军驻扎在崇山峻岭之间,无异于自缚手脚,这又焉能不败呢?*曾评价刘备“多谋寡断”,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以正合,以奇胜。要获得胜利,不可不冒险。

在笔者看来,在所有名家之谈中,*对夷陵之战的评价最切中要害,也最为精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