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五日节(五月初一至初五),又有五日岁。其中正月初三莆仙部分地区做寿场面非常壮观。其实莆田五日节的五月初三日,吃桃子,也是寓意健康长寿。葛洪《神仙传》载:“女仙麻姑年十八九,貌美丽,手似鸟爪,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沧海三为桑田。”因之旧时以麻姑喻长寿。《汉武帝内传》谓七夕,西王母以四桃与帝,帝食辄收其核欲种之,母日:“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或因之以桃为寿。麻姑献桃祝寿,寿仙寿桃寿人。
初一初五每人一碗寿面,按人头多出一碗寓意添丁
其实莆仙有一种似馒头的面食叫“煌”,下圆形顶开花。“煌”音近“发”,用“煌”祭祀,祈求菩萨,保佑发财。吃桃,其寓意为益寿延年。祝寿时,必有一盘寿桃一酷似桃子的面食。小时候看到“福禄寿”的年画中,老寿星拐杖上挂个大红桃;“麻姑献寿”的年画,画面是麻姑盘捧鲜桃。
莆田人的春节,以“做大岁"展示出它与众不同的节俗。莆田人把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五日岁”,有别于中原春节三日岁的习俗。多出的这两日,源于当年一段惨痛的历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廿九,倭寇攻陷兴化府城,舌据府城60余日。倭寇败亡后,逃亡百姓才陆续回家,掩埋亲友,收拾家园。二月初四重新做岁,初五补过年。后来因二月农事正忙且补过年拖延太久,于是民间相约正月初四“做大岁”,初五再“过年”。由这一事件而衍生了莆田“五日岁”的独有年俗,并由此衍生了“白额春联”“探亡日” 等一系列的年节习俗。初二“探亡日”,源自上述那次倭患平息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从而约定“初二日互不上门”,后来逐渐形成了初二全城踏青出游的习俗。
《仙溪节俗竹枝词》有此描述。
新春朔旦高门开,济济衣冠接踵来。
独有古风初二日,杜门谢客自举杯。
初三日,在莆田仙游县和华亭一带,有为老人祝寿的习俗。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北宋陈睦为祖母到九鲤湖祈仙梦、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后阖村来贺,陈睦为答谢乡邻便建议将祖母的九十寿辰、叔父的七十寿辰、兄长和自己的五-十寿辰合在初三当日一同庆祝,既答谢了乡邻又阖家同欢;另一种是与“初二探亡”后,幸存的老人们借初三这一日召集亲人,大摆筵宴,相庆劫后余生相关。
初四夜,家家户户鞭炮再鸣,重开家宴,一家人团圆喜庆,再贺新春。仙游人家仍依大年三十惯例,在家门口点燃柴堆,以备家人跳火除秽。家宴的丰盛程度不亚于除夕的年夜饭。莆仙有些山区地方初五补过大岁,这与当时倭患后归家时路程远近有关。
初五早,每家每户循大年初一惯例,早餐人人吃线面,重过新年。线面如同大年初一的样式,碗底用白灼芥蓝或菠菜垫底,覆上沸水捞熟的线面,面上撒紫菜、油炸花生米、煎蛋条、炸肉或白切肉、香菇、荷兰豆、香菜等配料。拌面的油香、酒香和配料味搭在一起,也令人食欲大动。莆田人初一、初五吃面除了取其“长久”“长命” 寓意外,还因为这样的面条也常被称为“妈祖面”,而带有了“祈求这一年平安顺遂”的意味。“做大岁”的习俗,铭刻着莆田人独特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中国最独特的过年习俗。
“做九不做十”的习俗
莆仙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做九不做十"的故事,但是男女做寿又有不同。这个习俗应该在其他地区也是一样的做法。
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天倒骑着毛驴来到花果山,路遇一砍柴的后生,仔细一看,十分惊讶,对他说:“小伙子,别砍柴了,你的寿数已经到头了,是明天午时三刻,快回去准备一下后事吧。”这个砍柴的后生名叫王儿,当他得知老头是神仙张果老时,就双膝跪地,求大仙救命,说家中有年迈老母需要侍奉。张果老被他说得心软,就如此这般地设下一计,叫王儿去照办。
第二天,张果老邀集众仙及十殿阎罗,去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那里喝酒。来到花果山上空,只见半山腰摆着一桌丰盛的酒席,并无一人。众仙禁不住酒香的诱惑,按下云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围桌畅饮。酒至半酣,张果老将手在空中摆了三下,躲在树丛中的王儿便走了出来,说道:“诸位,我这桌酒席是摆给天神和阎王爷吃的,乞求为我添寿,现在你们将它吃光了,这便如何是好?”众仙听了,不禁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
这时张果老故意问道:“你年纪轻轻的,求什么寿啊?”接着叫阎罗取出生死簿来查看,一看,果然写明王儿只有十九岁阳寿,恰好今日午时三刻寿终。众仙大惊,张果老叫阎罗帮忙改一改,阎罗怕违犯天条,不敢答应;但又禁不住众仙纷纷劝说,又加上吃了人家求寿酒,只好在十九前面加了个“九”字。于是,那个王儿活到了九十九岁。后来,民间就把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成了逢“九"做寿可延年益寿的习俗。
莆仙男女寿庆礼不同
莆仙民间祝寿,俗称“做十”。一般说,男女到了50岁(虚岁),逢十都要祝寿。《礼记》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子。莆仙民间做十,是沿袭古代风俗的。
在莆仙,男女祝寿,其礼俗各不相同。夫妻两人都健在的,男的年届49祝寿,俗称“做九”,女的年届50岁祝寿,并将这称为“做双寿”,意为夫妇一体。但若女的是守寡,儿媳便要按男的礼俗逢九为其祝寿。
莆田泗面(妈祖面、长寿面)制作
祝寿是个大喜的日子,莆仙民间都非常重视,其寿庆的礼仪也十分隆重。
选择贺期。祝寿的日期,一般是诞辰日,但仙游和莆田的沿海、平原、山区等地,各有不同的礼俗。如仙游大部地方和莆田华亭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为祝寿日,这个风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时,莆仙人为避乱离家,正月初二回家掩埋受害的亲人,初三为幸存的老者祝贺,后演变为俗定的祝寿日。有的乡村把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作为祝寿日;也有的选双月双日作为祝寿日,还有的一年到头,只要选个吉利的日子都可以祝寿。
亲人“暖寿”。祝寿的前一天,家人和亲属都来祝寿,俗称“暖寿”。按莆仙的风俗,暖寿由嫁出的女儿主办,备办酒席,邀请亲戚和至亲好友来欢宴庆贺。参加宴会的亲友要留下来守夜,帮助筹办寿庆典礼,直至第二天凌晨寿庆典礼开始。
布置寿堂。先要贴好寿联,其句子一般都是歌颂父母恩德的。如“寿元高北极,瑞气映南山”。歌颂父亲“椿树永和槐树翠,寿星长并德星辉”;歌颂母亲“日长萱草连云秀,风静兰芽带露香。”
祝寿一般要在厅堂进行。在厅堂正中要挂一块红布,布上要用金线绣上(或用金纸贴)一个金色的大寿字。前面摆设一张八仙桌,桌前挂着绣有仙桃、松鹤之类的桌裙。桌上摆着一对铜烛台,上插大红烛。靠寿字的近旁,置有红橘一大盘,寿桃和寿面两大盘。红橘、寿桃和寿面要从底层叠起,堆成金字塔的形状,顶上要置圆形的红色剪纸花,其中间图案有福或寿字。桌上的中间,要摆一大盘红龟棵,象征长寿绵绵。
在寿堂两旁的墙壁上,挂着亲戚好友赠送的贺轴、贺帏,并要摆两张大桌子,放置亲友送来的寿酒、寿糕、寿面以及出嫁女儿(或孙女)送来祝寿的礼盘10个,盘内分别盛着猪脚肉、寿面、红粞、寿龟糕,也有用面食做的猪头、寿桃,还有花生、桂圆、莲子、红菇、豆腐皮、黄花菜,以及衣服、帽(或头巾)、鞋袜等,每个礼盘里的食品有的要染成红点,有的要贴上剪成福禄寿的红纸花。如果是为母亲祝寿,还要加金(或银)耳坠、银钗。有的还有金戒指、银(玉)手镯及红包等。为母亲祝寿时,若父亲健在的,还要加一套衣服给父亲;为父亲祝寿时,若母亲健在的,也要加一套衣服给母亲。
10大礼盘要叠装在大红布袋里,每袋5盘。出嫁女儿、孙女儿都要穿红衣服,在父母祝寿的前一天,挑回娘家。在给父母做十的寿礼中,一定要有一对带腿猪脚。莆仙人若生女儿,都要说:生女儿好,有猪脚吃。出嫁女儿送猪脚,表示父母有福气。收礼时,衣帽、红包全收,食物尤其猪脚不能全收,要留下部分给女儿带回家,意在长年来往。
儿孙拜寿。拜寿的时辰,选在寿诞的凌晨。这时,寿公寿妈先要焚香,拜谢天地和祖宗后,然后端坐厅堂当中的太师椅上,接受自家内外儿孙的叩头拜寿。一般是按辈分逐个进行跪拜,跪拜之后寿公寿妈给每人送个红包,作为回礼。
寿诞的当日,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前厅摆香案,做延生醮,向天地和祖宗谢恩。并备办筵席,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戚好友。午后和晚上还演莆仙戏或木偶戏,为祝寿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