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园,校外更需引导

光明时评: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园,校外更需引导

首页角色扮演小忍校园人生模拟更新时间:2024-09-22

作者:孙小婷

2月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同时强调,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消息一出,便引发众多中小学家长和教师热议。此前不少学校就如何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感到头疼,家长也对如何参与学校数字化教育而感到为难,这下好了,国家层面做出了统一规定,让处于这一争议中的学校、家长、孩子各方都能 “有章可循”,彼此之间也少了些“讨价还价”的余地。

事实上,国际上在面对青少年如何使用手机这一社会议题时,已有立法先例:法国在2018年就通过了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英国教育标准局2012年就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

的确,青少年更容易被互联网吸引,因为娱乐化、碎片化、情感化的多媒体信息,相比于课本里的公式定理往往更有吸引力,刷手机也显然比刷题来得更快乐过瘾。因而,教育部此举正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

然而,校园里面可以通过设置规定的方式,保障校园内的教学环境和秩序,在学校之外呢?又有怎样的白纸黑字能够明晰地告诉家长和孩子,该如何合理运用手机这类互联网设备?孩子在学校里能忍得住8小时不碰手机,出了校门,会不会就更容易产生补偿性使用的心理?

青少年和手机等互联网设备的关系,显然不是单单依靠校园这一地理区域就能界定清楚的。

目前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们,基本上是零零后,可以说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而指导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家长,却可能自身仍然处于理解互联网本质、培养互联网素养的过程之中。

而且,很多有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成年人,也难逃手机娱乐的诱惑。

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6月,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除即时通讯类App之外,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分列第二到六位,娱乐化依然是手机使用的主要特征。

因而,在缺乏“禁用手机”这一刚性规定的校外时间,家长其实更应当承担合理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责任。毕竟“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前已经有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大数据研究苏轼了,在未来,更好地理解互联网也可能像学好语数外一样体现一个人的综合实力。

在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获取多样信息和资源方面,家长不妨也培养孩子对智能设备有限度地接触,和孩子共同商定使用手机的时长和规则,有选择性地指导孩子接触互联网内容。毕竟,网络时代的强者仍然需要能够直面、利用数字化信息的能力。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