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力量,能否让推理小说重返“黄金时代”?|悬疑之疑

一个人的力量,能否让推理小说重返“黄金时代”?|悬疑之疑

首页角色扮演血色复古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4-26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用四个侦探共同推理的西泽保彦,本期我们来看看“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

1956年,欧美推理已全面进入硬汉时期,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在两年前出版,延续之前几本书的势头,成为当时绝对的畅销君;日本推理经过了本格变格的摸索与探索,以及上下而求索,终于发现,需要完全和风,才能引起跟风。于是在下一年,松本清张的《点与线》横空出世,硬生生将那一年打了一个标签叫“社会派元年”。

推理文学在发展,在改变,在创新,在迎合。而就在约二十年前,传奇一般的“古典本格黄金时代”,好像就要一去不复返。

是年6月6日,保罗·霍尔特出生在法国。这个原本属于黄金时代的“本格迷”,晚生了几十年。也正因为他出生在流派纷杂的年代,他坚持的“本格推理”才会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保罗·霍尔特,当代法国侦探小说作家,坚持本格侦探小说创作的欧美作家,被誉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

在代表作《第七重解答》中,保罗·霍尔特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了1938年。那一年,推理史上的“黄金时代”处于巅峰时期,被后人评为“十大密室作品”中的三本就在这一年诞生,它们是约翰·迪克森·卡尔的《歪曲的枢纽》、《犹大之窗》,以及克雷顿·劳森的《死亡飞出大礼帽》。

虽然,坚持本格创作的写手已然不多,成书的质量在“黄金时代”水准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相比天才云集的黄金时代的光辉,保罗•霍尔特坚持的本格推理创作就好像举着一根孤傲的火把。

然而即使如星火,至少他不灭。

01

踏在本格推理历史的分界线上

1986年,保罗·霍尔特写出了《红胡子的诅咒》,生于1956年的他,写出这本书时,已经30岁了。

巧合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用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叩开黄金时代大门时,正好也是30岁,保罗·霍尔特与黄金时代的缘分从他的处女作开始,就已在冥冥之中结下。

《红胡子的诅咒》虽然是他的处女作,但不是出道作。因为这本书写完之后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保罗·霍尔特只私印了55本送给朋友。

故事的开端是因为一封信,一个离家多年的人突然收到老家哥哥来信,说父亲好像疯了,声称自己见到了一个早已死去的女人。男主角收到这封信后,悬念极速展开,他知道父亲并没疯,因为他也见到了那个女人。

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简体版只有143页,这么薄的小册子,居然也让人感觉有点无聊,可见开场悬念之后的故事铺成很弱,这也可以从本作并未在当时成功出版得到解释。

保罗·霍尔特的正式出道是在一年之后,1987年,这个推理史上绕不开的年份,日本在这一年出版了《十角馆事件》,正式进入新本格时代,源自欧美的古典本格以全新的面貌延续其生命力。而日渐凋零的古典本格,在欧美似乎已经无人问津。就在这个时候,保罗·霍尔特带着《第四扇门》出道了。

《第四扇门》,[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琢 译,新星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和处女作完全不一样,这本书各方面都成熟了很多,他的开场并没有之后他的作品那么绚丽,而是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但是在中后段出现了连续的神展开。这种感觉就特别奇怪,明明一上来的氛围是古典本格,没想到后面的展开会是基于古典本格之上的新本格或者说超本格。

新本格发展到现在,大部分作品的风格、包装、讲故事的方式和古典本格其实是泾渭分明的。所以《第四扇门》这样的作品非常难得,它恰好出现在本格推理历史的分界线上,既有浓厚的本格氛围,写作思路也是纯正的黄金时代遗风,但同时又融进了新时代的理解,在该大胆的时候做得比谁都大胆。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加莎、卡尔、江户川乱步和岛田庄司。并且,还保有保罗·霍尔特自己的风格,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延续了黄金时代在欧美的火种。

如此优秀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推理作家身上,也不会连续出现,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保罗·霍尔特开始动摇自己的风格,想要在犯罪小说大行其道的市场上证明自己的存在。

02

展露令人嫉妒的布局功力

1988年的《血色迷雾》并不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的缺点非常明显,作为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前半本和后半本风格极度割裂,前半本是本格的密室消失故事,而后半本则是廉价冒险小说。可以看出保罗·霍尔特想要迎合市场,也在试图坚持自我,但如何平衡这两件事,他还没能找到可以复制的经验。甚至在后半本中,他让开膛手杰克登场了,在欧美犯罪小说界中屡试不爽的犯罪形象也并没能拯救这本书。

显然,这样的作品对于保罗·霍尔特而言也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并没有着急写新的故事,而是闭关一年,在隔年的1990年出版了《狂人之屋》。

《狂人之屋》,[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宇桐 译,青岛出版社 2020年9月版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罗·霍尔特追寻的平衡之道逐渐有了答案——那就是做减法。把市面上流行的但确实令人审美疲劳又和本格相去甚远的冒险元素暂时剔除,将故事收束到一个庄园、一幢大宅子中,这是阿加莎、奎因等前辈的拿手好戏,单纯利用人物关系和谋*悬念即可做出层层逆转。

在剥离外景,回归舞台剧式的犯罪故事后,《狂人之屋》的剧情刺激程度反而有了很大提升,华丽的谜面和连续的悬念让人应接不暇,这本书同样不长,但是里面涉及了一个病态的家族几代人之间的神秘事件,准确的预言、*人的房间、复活的死者、名侦探的看破不说破,以及最后的回马枪……每一个点都恰到好处。而最后核心谜团的解法也是利用了心理盲点的简单解,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保罗·霍尔特在本格层面上的才华也完全凸显了出来——这,是他区别于其他犯罪小说作家的最大特征。

而且,从这本书开始,保罗·霍尔特那令人嫉妒的布局功力也展露无遗,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像齿轮一般彼此牵制和引导,在有意无意中共同完成了一处大戏。

于是,增强了信心、找回了定位的保罗·霍尔特,于次年1991年,出版了文首提到的那本《第七重解答》,这本书是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说到保罗·霍尔特的作品风格和特点,其实只需要这一本书,就可以完全道尽。

《第七重解答》,[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琢 译,新星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首先,第一页开始就抓人的剧情。在《第七重解答》当中,读者在第一页就被带到了伦敦的迷雾中,半夜出现了一个欧洲瘟疫时期打扮的医生,他戴着乌鸦面具,带来了一件不可能犯罪的谜案。

其次,接踵而至的小高潮和小逆转。医生消失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尸体,以及让谜团更加深邃的剧情。同样是交代案发现场,保罗·霍尔特并不像他的同行那般“老实”,而是通过一连串原本就夸张、诡异的剧情,将读者突然带到主要案件中。

第三,黄金时代风格的文本。在保证剧情的高能和谜团的铺成之后,名侦探登场,随后是充满着欧美黄金时代风格的线索陈列。这个和保罗·霍尔特本身是欧洲人有关,他的遣词造句本来就是距离那种风格最近的,只要再将故事的舞台设置在1938年这种有致敬意味的年份,这种风格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最后,不得不说,解答并不是保罗·霍尔特的强项,或者我们不说解答,说诡计。他几乎不会原创新颖的不可能犯罪诡计,凶手也并不难猜,往往是新瓶装旧酒,用一些组合拳的方式来解开谜团。

但即便如此,组合拳的诡计套路依然能够骗到大部分读者,也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精彩程度,要知道,几十年之后,依然有善用组合拳、老梗新说的作者持续不断地输出高质量推理小说,最近刚被引进的大山诚一郎的《字母表谜案》便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

《字母表谜案》,[日] 大山诚一郎 著,曹逸冰 译,读客文化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保罗·霍尔特的养分来源于古典推理,但是他用了当今最为流行的欧美犯罪小说的叙事节奏来讲故事,有让人欲罢不能的剧情、干净简单的推进方式、令人满意的解答。可以说,《第七重解答》是无限趋近于完美的推理小说,同时也是无限靠近黄金时代又具备前瞻性的推理小说。

03

成为本格推理的捍卫者

如果诸位看过这个专栏之前的文章,会发现大部分推理作家都有一个“通病”,在写出代表作之后会迅速回落。诚然,推理小说和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之处也在此,相比写作经验,它的优秀与否更加依赖作者的灵感,而好的诡计、好的灵感可不是天天都有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推理作家出道即是巅峰,甚至推理史上诞生了大量“一本作家”。

保罗·霍尔特当然不会朝犯罪小说、黑色小说转型,那就意味着他要挑战的是灵感大于经验的本格推理之路。

1992年至2005年这长达十几年的创作过程中,保罗·霍尔特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没有一本可以企及《第七重解答》这样的高度,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假面游戏》、《混乱之王》、《最后的139步》、《画中疑云》……这些灵感不佳但布局能力纯熟的流水线上的产物还能举出很多,它们有相似的剧情和优点,那就是节奏明快、开门见山、悬念迭起,但读完整本书后,并不会有闪亮的记忆点留存,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作品就会被自动遗忘。作为小说,他们仅仅完成了消磨时间这一最基本的功能。

这段时期内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的《达特穆尔的恶魔》。

《达特穆尔的恶魔》,[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琢 译,新星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我们对于保罗·霍尔特的理解是“他并不会原创很厉害的诡计”,可这本书中却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原创的不可能犯罪诡计,而且一击必*、简洁明了,放眼整个推理史也绝对算是优秀的核心诡计。

此外,这本书的剧情依然保持着保罗·霍尔特一贯的水准。而且致敬的意味很浓,这一点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达特穆尔是英国的一个地方,阿加莎在那里写出了《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福尔摩斯在那里抓住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作为推理迷,当看到这种小说的时候,尽管它算不上史上留名的大作,但也足以被当成宝藏作品。

高产但平庸的创作阶段一直持续到2005年,《幻影小巷》的出版让保罗·霍尔特拥有了一本《第七重解答》之外的代表作。

2000年之后,保罗·霍尔特作品中最好的一本,就是这本《幻影小巷》。故事的开场和1999年的《天使小巷之谜》类似,也是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中,目击了一起多年前的谋*案。不过和《天使小巷之谜》不同的是,保罗·霍尔特的后续写法并不是放缓节奏,而是回归《第七重解答》时期,如踩着荷叶过水池,节奏起飞。

《幻影小巷》,[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宇桐 译,青岛出版社2020年版

——在遇到怪人、目击20年前谋*案之后,主人公逃离了小巷,然后暮然回首,发现在他身后的小巷消失了,只有一堵高墙。

至此,前期优势已经牢牢捏在手里,只要中间的故事讲得通顺,最后的解答不掉链子,这本书就不会糟糕。保罗·霍尔特20年的写作经验当然不允许他犯这种低级失误,后面的部分,他不仅没有让节奏丢失,反而还处理得比我们想象中更好。

故事如何写得精彩对于他来说已经游刃有余了,而更令读者想不到的是,最后的解答居然超出了预期,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就解释了巨大事物消失之谜。可以说这本作品将保罗·霍尔特之前所有作品——不管是好的还是差的——优点全部尽收囊中,没有那些作品的洗礼,这本书也不会完成得如此得心应手。

之后,保罗·霍尔特的创作速度就肉眼可见地变慢了,但每一部作品都像是浓缩了精华一般有力、踏实。

2005年,50岁的保罗·霍尔特不仅交出了《幻影小巷》这种足以媲美自己最巅峰时期的作品,更是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交出了《金表之谜》这种更上一层楼的探索之作。

《金表之谜》,[法] 保罗·霍尔特 著,王宇琳 译,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版

这本书是双线叙述,关于保罗·霍尔特的优点,这本书中一个也不缺,而且还做得更加得心应手。诡计的质量方面,单说这本书中的雪地无足迹诡计,也是保罗·霍尔特创作生涯前三名的诡计。而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本类型的探索,也被保罗·霍尔特一并拿来,融进了这部作品中。

保罗·霍尔特一直是一个古典本格推理的捍卫者,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背景设定、故事框架、解谜方式还是各种小彩蛋,一眼看上去,说这些书都是1920年到1950年的黄金时代某位大师写的,甚至是几位大师合写的,估计也不会被拆穿。

与此同时,保罗·霍尔特也深知自己的优缺点和这个时代的读者审美,他的缺点是无法像黄金时代三巨头那样写出天赋型的、具有独创性的里程碑式作品,而这个时代的读者需要的也并不是第二个阿加莎或者卡尔,他们需要的是紧张刺激的犯罪小说。

如何写出好莱坞式的古典推理,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就连艾勒里·奎因这样的天才,也在这个难题面前败下阵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度糟糕的创作时期。

或许情有可原,奎因是黄金时代中的代表人物,而好莱坞对他来说是个新东西,以高姿态去拥抱新事物,总会出现偏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保罗·霍尔特不是,他是以现代的审美去回望黄金时代,本质上他写得还是好看的犯罪悬疑小说,而且还加入了古典本格的滤镜,这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复古气质。

而不知不觉间,保罗·霍尔特也已经是一位大前辈了,黄金时代的火种被他小心翼翼地呵护至今,不知以后还有谁会接过。

作者|陆烨华

编辑|宫子 申婵 张进

校对|柳宝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