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正刷着微博,突然看到了一条热搜话题——“35岁真的是职场分水岭吗?”。结果,本来想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的我,当场坐在椅子上打了一个寒战。尽管伸手一看,我离35岁的距离,五根手指暂时还数不过来。但是,与我想象中的职场规划相比,这条堪称“触目惊心”的热搜,却着实有着不小的震撼。
点进热搜,我瞬间没了之前闲逛的心情。放眼望去,小小一方屏幕里,到处都是看不尽的焦虑、哀叹与担忧。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既有已经过了35岁,被职场深深伤害过的“过来人”,也有正在35岁上下的年纪面临职业危机的“当事人”,同时还有不少像我一样,虽然还没到年纪,却也不由得开始想东想西的“局外人”。
尽管在同一话题下,也有不少“只要努力就不会被淘汰”“跳出舒适圈拼一把”之类的励志话语,仿佛可以与那些负面情绪互相抵消。但是,即便是这些职场人用以自勉的“鸡血”与“鸡汤”,也依然透着一丝丝无奈。毕竟,就算这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对策再怎么积极向上,其前提依然是默认了35岁这道“职场分水岭”的存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35岁之所以会成为一道“坎”,既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员工身体素质往往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抵达晋升的极限。为此,不少企业都倾向于逐渐用更年轻、对工资要求也更低的“新鲜血液”替换掉这些收入更高,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未必还能走高的“老人”。在部分互联网企业,这条“潜规则”在“竞争上岗”的包装之下,早已升级成了残酷的“明规则”。即便更多单位基于法律考量,难以直接辞退老员工,老员工们也常常发现:不知不觉,他们便坐上了单位里的“冷板凳”,为此进退失据。
面对这种由用人单位一手缔造、完全服从雇佣方利益的职场格局,不论是听天由命,任由公司安排,还是试图以自我提升的方式在淘汰中胜出,大多数职场人士,其实都无力也无意改变这种“潜规则”。为此,许多职场人士甚至总结出了一套“成功要趁早”的价值观,认为只有在35岁甚至30岁之前,就取得独当一面的耀眼成绩,个人才有资格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立足。遗憾的是,这种对着自己发狠的说法,并不能改变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少年得志”的现实,也无法破解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零和博弈”。
尽管我们从小就接受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教育,新闻节目里也常常出现各行各业青年才俊的身影,但在统计意义上,绝大多数人都要等到壮年,才有机会抵达自己的事业高峰。这一方面是因为人在职场上本来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过去的用人单位,往往会考虑到职工年轻时为单位作出的贡献,而将年龄增长带来的体力下降视为一种正常现象。
那些有幸早早成功的年轻人当然很棒,我们也不必说什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类的酸言酸语。但是,倘若“成功要趁早”成了职场上的“刚需”,以至于35岁没当上领导,就要被旁人当成“失败者”嘲笑,那出了问题的恐怕不是所谓的“失败者”,而是整个职场环境。为了避免这种扭曲的情景化为现实,社会还应行动起来,共同抵抗这种不健康的职场文化。为此,职场人士需要的,并不是那些教人如何在残酷的“年龄竞争”中胜出的把戏,而是团结起来,以法律和舆论的武器抵制“年龄歧视”的勇气与决心。
作为一个距离35岁尚有距离的人,我说这些话,似乎有些提前为自己“找好后路”的嫌疑。但事实上,与其说我是在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不如说我更不忍心看到,那些比我没大几岁却面临无情淘汰的同辈,成为职场不公规则的牺牲品。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来讲,所有“打工人”其实都在同一条船上。因此,努力争取一个更加健康的职场环境,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所有和我们一样的人。
作者:杨鑫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